Home New

世界(2004)

世界(2004)

又名: The World

导演: 贾樟柯

编剧: 贾樟柯

主演: 赵涛 成泰燊 黄依群 王宏伟 梁景东 王小帅 韩三明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日本 法国

上映日期: 2005-04-15(中国大陆) 2004-09-04(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43分钟 IMDb: tt0423176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身为北京世界公园民俗村的一名舞蹈演员,赵小桃(赵涛)对身边微缩的世界早已厌倦,渴望有天同也在民俗村做保安队长的男友成太生(成泰燊)一起坐飞机去看看外面真实的世界。前任男友的到访,令赵小桃想起她同成太生刻骨铭心的初遇以及目前两人过的平庸日子,明白昔日的理想早被粉碎,而刚结识的一见如故的俄罗斯姑娘安娜的突然离去,加深了她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怀疑,认识到她和成太生对彼此的忠贞,是生活里所剩的唯有美好。

演员:



影评:

  1. 我是个温州人,十年前去过北京的世界之窗和浙江村,几年前待在法国,这几天赶上奥运,看了这部改编自《不出北京,走遍世界》的电影,感触颇深啊。必须承认,贾樟柯导演很厉害。

    这个片子的思路,看上几分钟后,就能摸得很清楚了,就是要表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背后的不同世界、不同梦想的普通人们,特别是底层人们的生活。整部片子,就是看导演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人物,将更多的真话。中肯地说,导演讲了不少,要点都说到了,成功地融合了多个看似前后不相干的小片段,构成了一个平凡而辛酸的故事。说实话,我们的人生不也正是一大堆看似前后不相干的小片段组成的吗?

    因为对片子有兴趣,所以我一边看一边在本子上记录些片段的随想,下面按顺序提一下。

    1、创口帖
    这个镜头有三分半钟长,一气呵成,很不容易,所有演员都演得很自然,给人一种纪录片拍摄的感觉。外加上导演故意安排的狭窄的通道、昏暗的色彩以及大量的杂音,刻画了一个压抑写实的世界。这种拍摄手法,在后面的影片中经常看到,使观众身临其境,似乎能感觉到片中的那份令人窒息的压抑。

    2、蒙古护照
    两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梁子要去蒙古了,来北京看桃姐,大兴一定要插一脚,因为这事关男人的自尊,他一定要开车送梁子去火车站,最后两个男人尴尬的在火车站里道了别。我喜欢这一段,因为这段的情节设计得很写实,也很可爱。

    3、世界公园
    世界公园的寓意太深了,“不出北京,走遍世界”,这个世界公园里的世界,是大兴、桃姐的全部世界,他们走不出去,即使偶尔离开了,最终还是要回来。导演不喜欢这个公园,他恨这个把人关在里面当动物的公园,所以片头一上来,美丽的世界公园背景前面走过的,就是一位衣衫褴褛的拾荒者,这不正是我们这些困在妄想里的人们的真实写照吗?借桃姐的话说:“天天待这里,都快变成鬼了。”

    4、乡下的朋友来了
    世界公园里的东西,似乎应有尽有,可以满足一切人心的渴望,在英国巨石阵里骑马,在飞机里浪漫,还可以给来访的朋友介绍些他们没听说过的建筑,感觉特有面子。但是这层单薄的面子背后,又是无比自卑的心。这组镜头让我联想起了在法国留学时,假期总是在外面跑,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忍不住去找那边的温州老乡。老乡们大多在外面的境遇也和片中的打工人差不多,但是家乡有人来,这个面子是一定要摆的,于是就坚持要带你去城里走走,看些他们自己都不明白是什么的景物,介绍给你听,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这些时候,我都会乖乖地装傻,因为我知道,这些微笑背后,都是一颗颗脆弱的心。我绝不会学二姑娘那样,一上来就问二小,你一个月多少钱。

    5、女人的资本
    桃姐一直很矜持,让亲让摸但不让上床,因为她是个传统的女人,知道自己的资本就是那点,随便给男人了,就没有了。在外面喝酒时,那个男人用花言巧语骗她,她虽然顶住了诱惑,但内心却有所动摇了,于是她回去后就把自己给了大兴,断了自己的后路。但是大兴却对她说,在这个世界上,别人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

    6、俄罗斯姑娘
    俄罗斯姑娘和桃姐的友谊,超越了语言的界线,两个人喜欢和对方在一起,却正是因为彼此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去填充对方说出的那段鸟语的内容。这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有个人陪着自己说说话,哪怕彼此不能理解,也比没有人好。有时候,一个听不懂自己说话的朋友,反而比一个能听懂自己说话的朋友更靠得住,更可以袒露心扉。“你给我一片天,我给你一个世界。”

    7、温州人
    电影里几乎把在北京生活的人分成了三派,讲普通话的北京人,会将普通话和温州话的温州人,以及会讲普通话和自家方言的其他地方人。温州人就是这么个异类,到哪里都是如此,即使是到了片中提到的那个“美丽城”,在巴黎,也是分为三派,讲大家听不懂的法语和其他外国话的番人,讲温州话以及一点点法语的温州人,以及不会讲温州话的其他中国人,番人拥有整个巴黎,温州人拥有美丽城,一个不受法律约束的地方,其他中国人拥有华人区,这就是世界。不管是外面的世界,还是里面的世界,温州人到哪里都是第三方势力,他们要生存,要赚钱,要活下去,“手艺人靠手艺吃饭”。影片中的浙江村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样子,我感觉还是十年前的模样;温州人讲的方言似乎是后期配音加上去的,特别是那个女老板;方言的内容,在我听来,问题很大,完全是北方人的书面语加温州人的口语,太怪为了点。也许懂得片中其他方言的朋友听了其他的台词也会有相似的感觉。这点不能苛求,导演毕竟是人,不是神。

    8、桥段
    大哥让大兴陪廖的妹妹去太原,我听到这句就明白后面两人肯定要出事了。但那女人一开口温州话时,我又觉得不大可能。因为温州人团体往往关系很密切,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生活隐私,女老板明目张胆地和一个外地人(温州话中的称呼)搞私情,还在店里约会,这样的事情肯定会传得沸沸扬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导演却又让他们“坐”到一起去了,似乎有些牵强,不过剧情需要,要不就没有办法把温州人的故事也并进片子里来。因此,这个桥段也是不得不搞。

    9、党代会
    大兴陪廖去太原见人,导演有点小坏的安排在了一个剧院里,上头党代会的横幅都还没摘掉,然后让两人在黑暗中用温州话对话,讲些什么“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的哦被你赌了”,显然是讽刺党和国家花钱办奥运啊,呵呵。后面还有一段挖苦了某些只会说空话的干部:“领导,不就多一只对讲机吗?”

    10、乌兰巴托的夜和美丽城
    对于桃姐和俄罗斯姑娘来书,乌兰巴托的夜有特殊的象征含义,那里有她们爱着却见不着的人,她们都想离开困住自己的这个小世界,到外面的世界去,到乌兰巴托去,虽然乌兰巴托很近,但是对于她们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远。对于女老板来说,美丽城是她的乌兰巴托,她对法国没有兴趣,法国也不会对她有兴趣,她去法国只是因为她一直打算去法国,那里那个她曾经爱着的人,上一给她寄照片已经是十年前了。温州人一直在跑,一开始是为了生存,但是生存问题解决完了以后,还在跑,那又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跑而去跑吗?和大兴一起看护照的那一刻,女老板心里想的正是这个问题。乌兰巴托是一个走出去的梦,而美丽城却是一个走出去后破灭了的梦。

    11、尊严
    桃姐一直很有尊严,哪怕是在他人诱惑她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灯光糜烂的KTV里女孩子们靠喝酒赚钱,再跑去厕所疯狂呕吐时,我真想一起呕吐。这个时代在剥夺每一个人的尊严,特别是女人的尊严。先放弃了自己尊严的人们先富起来了,他们就是二姑娘和桃姐所看的飞机里坐着的人们,他们拼命勾引他人也放弃尊严,再去践踏这些人的尊严,好带着他们也富起来。我们最后的尊严在哪里?就在二姑娘临死前写的那张欠条上。那就是中国的脊梁,连死也压不弯,正因为有亿亿万万这样辛勤善良的中国人,中国才不会失去希望。

    12、火
    在精神分析学中,火是性与爱的象征,就如大牛听到女朋友要和他分手时点燃了身上的衣服(这绝对是本片中最难拍的镜头,演员估计受了不少苦,致敬下);火也可以是毁灭的象征,就如女老板要走时,大兴看到楼下有人在烧椅子,那个椅子本是他自己准备给自己去坐的,如今烧掉了,带着他因为和女朋友相好而建立起来的优越感一起消失了。“一天一个世界”。他同意了和桃姐结婚。

    13、汾阳来的人
    这一幕就是演得很真,就像是真的,签字的三明的表情,老人家把钱一手一手地装进衣服里,如同把死去的儿子装进心里的神情,都很到位。这里导演开恩了,并没有去表现拖欠工资这一中国特色的事物。

    14、干杯
    为数不多的幸福的镜头就是大牛他们结婚时,几个女孩子干杯时祝酒的镜头,可惜只有那么短的几秒,导演就又把我们带回了压抑的世界。

    15、超现实主义
    除了用超写实的长镜头拍摄外,导演还故意安排了几段卡通版的镜头,这里最传神的还是最后一段,桃姐无意间看了廖临走时发给大兴的短信。那个音效和画面,完全就是真人遭受这种打击时的真实精神状态的翻版。这段效果太好了。桃子一个人回到当初刚来北京打工的地方过夜,又穿上她对大兴说了一千次的那件雨衣,看似真实,确是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现的是桃姐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隔阂又出现了,同时,也象征着一种被保护的渴望——大兴对桃姐的伤害使她又感觉到了刚来北京时的那份冰凉。这里要顺便插一句,短信害死无数有情人啊。

    16、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似乎是一个分水岭,让两人一同走了一回地狱,醒来就把前面的一切当成是一部电影,让它终结。于是大兴问道:“咱们是不是死了?”桃姐答道:“没有,咱们才干刚开始。”桃姐说的这个“咱们”,就是指得写这篇影评的我和读这篇影评的你了。电影结束了,咱们的故事却才刚刚开始。
  2. 我对于那些特别喜欢的电影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所谓善行无辙迹。比如看完《卢旺达酒店》,我只能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一声“真好”。你要非让我说,我也只能说“这里特别好”“那里也特别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基本就是把整个电影复述一遍。我对于特别不喜欢的电影,也只有以一个“烂”字与之挥别,将相关文件迅速拖到回收站。而对于可以打90分的电影,我则是爱之深痛之切,又臭又长的裹脚布可以以吨记。上周看完贾樟柯的《世界》,我顿时觉得有很多很多话要说。

    先说喜欢的。


    生活在别处

    太生策马经过埃及,小桃乘缆车抵达印度,员工宿舍楼梯口的风景是凯旋门。老民工带着二姑娘来到北京,小桃的前男友背着包坐国际列车去蒙古,安娜从俄罗斯来,梦想去乌兰巴托,温州女人要去法国的唐人街,卡拉OK厅里的“富商”要去香港。所有人都时刻准备着背井离乡。这里面固然有经济因素,但考虑到世界公园和公园里的游人,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在别处的诱惑。

    许多人说贾樟柯钟情于拍摄底层人民,体现人文关怀。包括贾樟柯自己似乎也认同这种态度。也许是我心理阴暗,我总从这种调调里嗅出一种“上层人民”俯视“底层”时西子捧心自我陶醉的味道。我喜欢贾樟柯的电影恰恰是因为影片中有意无意间表现出了“底层人民”也是人,人的共性在“底层人民”和“上层人民”身上都有体现。二者的区别也许并非天壤之别,也许只是沙滩上的一粒沙子和它旁边那粒沙子之间,菜摊上一个土豆和它旁边那个土豆之间的区别。就像地铁里的那幅广告,一群玩具小鸡被穿上不同的衣服,拿着不同的道具,有戴眼镜的,有戴王冠的,有拎公文包的,有穿西装的,有穿礼服的,乍一看仿佛芸芸众生,仔细一看都是小鸡。

    所以当我看到老北漂成太生在世界公园里带着刚进城的老乡看曼哈顿的时候,想起西漂的我们带着来访的亲朋参观自由女神像的情景。看到二姑娘问天上飞过的飞机里坐的都是什么人,小桃说谁知道反正“我认识的人都没坐过”的时候,想起纽约白领精英们交换关于北京新贵们常光顾的消费场所与曼哈顿最高尚的法国餐厅的小道消息时兴奋莫名的情景。看到二姑娘问二小制服要不要钱,一个月是二百一还是二百九的时候,我嘀咕着一个月二百多人民币怎么活;看到二小得意洋洋地说这是“商业机密”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可乐;但想想Park Av e的居民若是看到我们互相打探公司福利年薪年终奖的情景,大概也会噗嗤一笑,再感慨我们怎么活。看到小保安太生说总有一天要在北京扬名立腕的时候,我想起每一天有多少人在心里发誓要在纽约闯出一番天地。去县城,去太原,去北京,去乌兰巴托,去上海,去深圳,去香港,去加州,去纽约,去欧洲,去非洲。。。《世界》让我意识到这绝不仅仅是属于青少年的抒情时代,这是一种“fly me to the moon”式的生物本能。

    浪漫时常会被现实一通狠揍,二姑娘摔死了,温州女人落脚法国唐人街后一定会思念那个长得可爱的小保安,宣称“你给我一天,我给你一个世界”的世界公园活脱脱是古龙笔下的玩偶山庄,向往乌兰巴托的夜的小桃埋怨风和云都不知道她。就在最近,美丽的港产丹麦王妃也离婚了。一切就像那只爬到乞力马扎罗雪山之巅进退两难只有冻死的豹子。谁知道它回首来时路,是否后悔没在山脚驻足。

    生活在别处的人们啊,在一座座陌生的城市里,和老乡们聚在一起,一起梦想,一起思乡。


    证明爱情

    一直很喜欢贾樟柯影片里的爱情,萌芽、壮大、夭折、结果、死亡、复活,都非常真实。《世界》里的爱情描写绝望中带有希望,没有让影迷失望。

    Peter Allen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When you get caught between the moon and New York City, the best that you can do is fall in love. 他自己正是一个从澳大利亚来纽约的寻梦人。月亮是这个城市代表的梦想,纽约市是这个城市给他的现实。 他说当你卡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时候,最好的解药就是找个人相爱。

    《世界》里的太生、小桃、老牛和他的女友一定会赞同这句话。背景换成北京也一样。在荒芜的《世界》里,爱情是他们能抓住唯一的一点奢侈的温暖。奢侈是因为它需要很多很多的信心、宽容和坚持--都是这个世界里的稀缺资源。这四个人分两组进行爱情博弈,一组崩了,一组成了。不难看出太生起初是有诚意的,从山西一路追小桃到北京;看到小桃的前男友时,心里像被熨斗熨过一样。这点儿脆弱让他开始怀疑,这怀疑像癌细胞一般分裂扩散开来迅速杀死了爱情。太生要求小桃证明她对自己的爱情。天气预报让小桃在乌兰巴托的夜里愈发旧情难忘。小桃开始反怀疑?太生对她究竟是爱还是仅仅是欲?像尹瑞娟开始相亲一样,小桃开始开发大森林。可调情的男人太萎缩,她夺路而逃,却重逢身陷火坑的安娜,新愁旧恨兔死狐悲只有痛哭一场。而屡遭拒绝的太生也不再坚持。温州女人的莺声燕语正能提供他渴望的温暖。这一点温暖于小桃却无异于釜底抽薪。她穿着婚纱披着军大衣站在凯旋门对面,卡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却找不到解药。另一对,电影一开始老牛的女友已经决定要把老牛甩了。无奈老牛有着太多太多的信心、宽容和坚持。老牛始终只有两句话:“你去哪儿了”,“然后呢”,牛脾气倔得令人痛心。谁能拒绝这么多的爱?

    四个人里三个是“你拿什么向我证明你对我的爱”,一个是“我一定要向你证明我对你的爱”。爱情这东西真的是需要一种你可以不仁但我绝不会无义的勇气。敢赌的人还不见得会赢,不敢赌的人趁早出局。


    遗憾也很多。


    假的真欠条

    最让我粹不及防的是《世界》里出现的煽情的苗头。在贾樟柯的访谈里看到过他谈《站台》里三明签生死状那段的创作心态, 他说他强忍住了没煽情,因为“煽情太容易”,给个脸部大特写再来点儿音乐观众就该眼泪哗啦啦地流了,而且煽出来的情也太廉价。多么智慧的导演啊!我不明白,他这次怎么没忍住?

    欠条一幕是个很好的素材。贾樟柯说:“这来自真实的事情,山西某场矿难时,一个矿工被压在煤矿下面,知道自己可能再也出不来了,他把自己欠的账都写在安全帽上,然后署上名字。因为我觉得说有些珍贵的东西还在底层人民身上保留着,承诺啊、义气啊……当然我觉得在这个社会上不是你底层就是善良,但底层包含有这样珍贵感情的可能性。我对“二姑娘”遗书这一幕确实特别有感情。”(《外滩画报》)

    反观电影里的这一幕:随着工地升降车一起摔下来的二姑娘从头到脚裹着纱布躺在医院里。太生前来看望,反复问二姑娘“有什么想说的”,然后又掏出一张纸,把笔塞到二姑娘手里,劝他“说不出来就写下来”。镜头一转, 太生从病房出来。王宏伟饰演的老民工问太生二姑娘“说什么了没有”。太生从兜里掏出一张纸。老民工打开一看就还给太生,然后抱着头蹲在地上放声大哭。王宏伟的哭声和头顶得到了长时间的特写镜头。然后是一个黑幕。然后黑幕中浮现出欠条的大特写,白纸黑字,工工整整。

    我想说贾导演特别有感情的这一幕把一件真事拍得像假的一样。首先,高空坠地的,话都说不出来的,被缠得像木乃伊一样的二姑娘怎么可能在病床上写出这么工整的一张欠条?第二,为什么一定要让太生和老民工引导二姑娘说点什么?原型里最打动人的是矿工的主动性,从来没有人要求他写下来。我认为完全可以选择别的方式,比如拍成工地楼塌了,二姑娘被砸伤,困在里面,知道自己出不去了,主动在头盔上写下欠条。或者拍成二姑娘什么话也没留下就摔死了,老民工在工棚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生前自己记录的欠条。而贾导演选择的这种引导显得既不自然又不尊重原型。第三,老民工看了欠条为什么要哭?是兔死狐悲地哭?自责地哭?手足情深地哭?还是感动地哭? 看上去像是感动地哭,可是贾樟柯这样感动我还可以理解,因为他看上去就是个敏感纤细的人,老民工哭得像个林妹妹多少就显得过于多愁善感而不符合角色身份。毕竟二姑娘他爹也只是默默地把三万元人民币小心地揣好,擦了一下眼泪而已。第四,如果决定煽情,就请煽得彻底一点。为什么要特写王宏伟的头顶而不是面部表情?我完全相信王宏伟的脸可以表现一种恰当的粗旷的痛苦,可他的头顶能传达什么信息?太暧昧。如果是想强调他“蹲”的姿势,也应该把镜头拉得远一点。第五,为什么要强迫观众在不知道纸条内容的情况下看着老民工哭?刻意安排纸条内容的时滞显得非常做作。预先张扬又拿着捏着,刻意制造小悬念,把观众当弱智,难道全国公映的影片就非得来点儿倪大姐的风格?


    Flash、黑屏和电影节奏

    《世界》里的著名的六段Flash是这样安插的:手机响了,赵涛看手机,看完给观众一个或悲或喜的表情。多么激动人心啊,小悬念又产生了!只见荧幕上突然出现一段现实主义Flash:如毛主席像章般闪闪发光的手机共六次旋转着飞到观众眼前,镜头定格在手机屏幕上,然后手机短信内容一行一行浮现,背景如手电筒一闪一闪。我对Flash这种新鲜形式没有意见。可我觉得用Flash展现短信纯属脱裤子放屁。直接打字幕,或者对着手机拍,甚至让演员读出来都比这样自然流畅。紧接是一段超现实主义Flash,致力于解释为什么赵涛看到短信后会做出这样的表情,伴随着特别制造的电子音乐,只见一个小纸人突然旋转着飞到天上去,或者一个小纸人突然旋转着从天上掉下来。。。我仿佛听到导演关切的声音“你们知道小桃同志现在是什么心情吗?我知道你们不明白。来,看我给你们放一段Flash,你们就明白了。”

    不那么著名的是《世界》里还穿插着好几个黑屏。具体几个我没数,总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没有任何先兆,荧幕一黑,一闪而过一个暧昧的标题,没等我看仔细,电影又继续了。大约是“乌兰巴托的夜”和“北京大兴的巴黎”之类的语焉不详的文字,让人搞不清楚是总结前一段电影还是介绍下一段电影还是什么别的意思。给观众的感觉就好比一个人坐着别人开的车,车在匀速行驶,马路宽敞,景色宜人,司机突然一个刹车,你正琢磨“出了什么事儿”,司机又突然一脚油门。等你回过神儿来,又突然一个刹车。。。如此反复。

    六段flash, 再加这几个黑屏,把《世界》大卸十几块,再加个intro来个summary, 就是一个完整的PowerPoint Presentation了。


    赵涛与赵小桃

    《世界》的剧本是根据赵涛在深圳世界之窗当舞蹈演员时的经历改编的。改编出来的故事保留了几分真观众不知道,掺了几分假倒是很容易看出来。

    城市由深圳改成了非常概念化的北京。《世界》中的人物与他们所在的北京没有任何交流和互动。故事放在北京却没有任何北京的痕迹。那么把地点改成北京的意义何在?我很业余地揣测,贾樟柯本人在北京生活过多年,却没在深圳生活过,所以地点在北京本能地让贾樟柯感觉更踏实。另外,北京故事显然比深圳故事更能吸引眼球。可是这样一来,赵涛亲身经历中的城市场景,那个城市给她的真实的印象和她对那个城市的个人感情,势必不可能被简单转换到北京。不信?你能想象把《小武》的背景放到湖南吗?所以在贾导演烹制的《世界》里,观众看不到北京给小桃的印象,也看不到小桃对北京的感情。《世界》是个孤零零悬浮在宇宙中的世界,北京在《世界》里是个概念化的北京。

    更让人觉得导演思维混乱的是,位于深圳华侨城的印有世界地图的几座标志性建筑在《世界》的片头反复出现。其荒谬无异于在一个背景在纽约的电影中穿插金门大桥的镜头。

    赵涛说过自己刚到深圳时感觉一切都很新鲜,常和小姐妹们逛街等等。这些亮色都被过滤掉了,《世界》里的赵小桃从头到尾都很郁闷。事实是赵涛本人后来回山西当舞蹈教师了;事实是我私人认识的一个曾在世界之窗当舞蹈演员的女孩后来当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了。而《世界》里的舞蹈演员都是什么出路呢?有傍大款的,有自焚的,有当妓女的,有煤气中毒的,有靠和领导睡觉升官的,就是没有正常的。升官的那位陪领导睡觉的戏被剪掉了,因为贾樟柯自己觉得“编得不好”。我完全同意。

    我不反对揭露残酷的现实。正相反,我并不赞同像张艺谋那样为了增加亮色而把《活着》里的两个死人拍活。我的观点是,亮色和阴影本来就真实地并存着。眼神儿不好使的导演才总觉得有需要人为地抹黑、增加亮色、或者剔除亮色。在《世界》里你看不到学跳舞时露出腼腆笑容的、在澡堂里放声歌唱的小武,看不到踏着“成吉思汗”的节奏脚步轻快的张军,追火车的崔明亮,刚烫了头的钟萍,和在办公室里闻歌起舞的尹瑞娟,也看不到那个说“它自己飞过来停到这儿”的巧巧。《世界》满目疮痍,如履薄冰。难怪苏童要激动地说《世界》是贾樟柯最大胆、最尖锐的一次。可导演、作者的大胆、尖锐程度与电影、小说的好坏有必然联系么?一堆土豆里捡最难看的拍和捡最漂亮的拍有什么本质区别么?这也罢了,要是导演还嫌弃这个最难看的土豆不够难看,还要给它脸上擦点泥巴,非其最痛苦最脆弱的一面不拍,就有点儿过了。


    幸而贾樟柯说他自己也还是最喜欢《站台》。
  3. 二姑娘说,小桃,你说这飞机上坐的都是啥人啊? 小桃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认识的人都没有坐飞机的。 ----------------------------------------------------《世界》 我爹是个民工。他先在土地上摸了几十年的坷拉头,又在建筑工地上摸了几年的钢筋,到现在还是一民工。 我在大一那年暑假的时候对我爹说,我要到工地上打几天工。 我爹说,你现在啥都不会,只能按打杂的小工算。每天工钱三十块,扣掉四块五毛钱的伙食,还剩下二十五块五。干一天算一天的钱,刮风下雨停工没有工钱。只要是晴天,不管有多热你都得出工。早上五点就得爬起来,晚上要干到天黑收工。你还干不? 那个时候,济南的天气就像蒸笼一般。平均每天都在三十五度以上。我抬头朝天上望了望,咬了咬牙说,我试试吧。 我爹说,恩,有种。 就这样,我在济南国际机场附近的工地上“实习”了个把月。而这段时期,我认识了刘军。 那天,我刚到工地,我爹就把我领到了一个和他差不多大,但明显很发福的胖子面前。 老张,这是俺儿,给他随便安排个活干吧。他最多干个月把,你看看成不?我爹凑上前把递给胖子的烟点着。 这个好说,听说还是大学生呢,到这里体验生活来了啊。小黄,你就到钢筋组去吧。让刘军先带你两天,跟他学弯钢筋套子。胖子指着不远处一个小伙子对我说。 胖子朝那个小伙子喊了声,刘军你过来一下。 这时,刘军笑嘻嘻地走过来了。 一眼看上去,刘军和我差不多大,只是明显比我壮,皮肤也比我黑。刘军一笑,满脸的钢筋灰里显现出两排白牙。 刘军说,听你爸说你是大学生啊。 我说,算是吧。专科,没多大意思。 刘军说,啥是专科?看病的? 我说,不是。专科也大学,一般上三年,比上四年的大学差点。 刘军说,那也包分配啊。反正比我们大老粗强。我初中都没上完就出来打工了。 第一天里,刘军很是兴奋,滔滔不绝地跟我讲了许多建筑工地上的事。 天快黑的时候,我弯的钢筋只有刘军的一半,手上的泡都磨出血来了。刘军说,看你这样子,明天不能弯钢筋了,你好好歇一天吧。或者明天换点别的活,我帮你干。 晚上我们三十多个住一间屋。吃过晚饭再冲个凉水澡估计有八九点钟了。有些人还很精神,就聚在一起打牌。有些没事干就躺在床板上瞎扯。刘军不打牌,平时他吃过饭在外溜达溜达就回去睡了。 那一屋除了刘军,其余都结婚了。他们常常拿刘军来开涮。 他们说,刘军,今年你娘给你说媳妇了没? 刘军说,还没。 他们说,那不快点啊,要不,吊毛都被你用手搓光啦。哈哈哈哈。 这时刘军就用床单把头蒙起来一句话不说。 有一天收工后在街上溜达,刘军忽然神神地对我说。 你知道不,他们很多人都在偷看。 我说,偷看什么? 刘军说,你不知道啊,那个宾馆里这几天常有一个女的在洗澡。窗帘没拉严。 刘军指了指工地的不远处有一个星级宾馆。 刘军说,你想不想去看看? 我说,你想不想? 刘军犹豫了一下说,走,我们看一会儿就回来。 走到半道,刘军又改变了主意。 刘军说,还是算了,你是大学生,不能把你带坏了。到时候你爸爸又说我。 刘军说,走,我带你去看飞机吧。 刘军说,那个飞机真娘的大,有三间屋子那么大。 在去看飞机的路上,刘军突然问我,小晖,你说说,这宾馆里住的都是啥人啊? 我说,我不知道,反正我没住过宾馆。 那天很平常。太阳一如既往地大,天气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我仍旧在重复那个十几天来一成不变的动作。把钢筋放在板槽里的两个铁柱之间,按比例依次弯四次,然后再弯一个钩子,最后再用手在板子上整一整,以确保钢筋套的四个角在一个平面上。 刘军在不远处用电锯锯钢筋。 在我弯到几乎麻木的时候,我忽然听到“啊”的一声惨叫。 这时刘军转过身,我看到他已经面无人色:小晖,我...我的手指头被...被锯断了... 时隔三年后,我再次见到了刘军。那年春节我去姑妈家拜年,我向姑妈提起了刘军,我说想到他家转转。 在门口,刘军和他老婆就出来迎接我了。 在刘军给我让烟的空当,我看到了他拇指上残余的指桩。 那天都说了些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 那次工伤之后,刘军在医院里做完手术后就直接回家了。后来,我再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那天他哥过来替他收拾行李的时候,递给我一本书。 他哥说,里面有刘军给你的信。 那是一本我借给刘军看的小说。我翻了几页找到了一张纸条。 上面用圆珠笔写着:小晖,祝你将来成为中国的比儿盖CI。刘军 我忽然想起来了,那天闲聊的时候刘军问我。 小晖,你说咱们国家谁最有钱? 我说,咱们国家我不知道,我知道世界上最有钱的是比尔盖茨。 刘军说,哦,他有多少钱啊? 我说,有几百亿吧。 刘军说,啊,几百亿,那得能买多少架飞机啊。

  4. 5.18在北京法文中心看了一个质量很一般的胶片版本(与此同时《风流一代》正在戛纳首映……),稍微暗一点的都糊成一团,但可能文献意义比较大的是这个版本可能也仅仅就是在2005年上映的时候放映过,回来对着笔记来记录一下差别。

    版本差别(以下均为胶片版本和目前比较容易找到的139分钟蓝光rip版本对比)

    (蓝光版目前网络字幕大概是听写版本,错误极多,可根据出版的剧本来校对)

    1. 胶片片头有龙标(2004或者2005我记不清了/012号),片头出品方无Office Kitano厂标及多家日本合拍方厂标,仅有上影及西河星汇(香港)出品,片头演职员字幕卡多处不同,无任何外国人(如市山尚三等),摄影余力为用的是化名(没记下来是啥)。

    2. 胶片版比蓝光版少7:20-8:42一场戏(单镜头),二小换纯净水,穿印度沙丽的小桃冲过来喝水,聊几句之后冲过去表演舞蹈(名曲Jimmy Aaja)。

    3.蓝光版约11:15-13:05被删除,主要内容:1.梁子见到小桃(镜头结尾被删除)后几个日本装束女孩经过,小桃打招呼“去日本啊?”;2.梁子看到俄国女演员们被收护照,自己默默离开,小桃跟上。

    4.蓝光版15:31,胶片版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没有“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度” 广播。

    5.蓝光版18:47-19:09 三人下天桥到北京站广场镜头被删除。

    6.蓝光版50:50-51:46,阿群跟老廖问情况的戏被删除(镜头后半段,似乎下一个镜头也被剪短了一点)。

    7.蓝光版54:42-55:48,小桃在化妆间找安娜,看到安娜背上淤伤一场戏被删除。

    8.蓝光版1:00:40-1:02:03,小桃和安娜坐在车上的双人中景,胶片版用的是赵涛老师演唱的、汉语歌词的《乌兰巴托的夜》(蓝光版是纯器乐曲),根据胶片版片尾信息是由贾樟柯和左小祖咒填词的(这首歌确实存在的,我找找应该还能找出来,当年高校广播联盟的时候这首歌送过打榜……)。

    9.蓝光版1:00:31-40, 制衣工厂内的flash开场,胶片版没记错的话被删除了,直接接的就是制衣工厂实景。

    10. 蓝光版约1:10:18,太升开车回来到岔路口出画,胶片版此时有字幕卡“美丽城/Belleville”。 下面接的是蓝光版1:14::26小桃举着塑料布避雨的戏(前面小桃夜景遥望凯旋门的一个镜头似乎也没了……)

    蓝光版太升开车回来那场戏下面紧接着的一场宿舍内的戏(蓝光版到1:14:01)前后都被剪短了一点(删去了最后进来的女孩),在胶片版把这场戏挪到了安娜和小桃洗衣服那场戏(蓝光版开始于46:38)之前。

    11. 蓝光版1:25:34,安娜坐在飞机上翻杂志镜头被删,机舱广播也被删除

    12. 蓝光版1:28:22-1:29:33,小桃上铁塔跟太升和二小吃饭,被替换成小桃坐公园游览车镜头。稍后一组更衣室及舞台表演的戏剪辑有不同,其中二小偷钱的戏被删除。

    13.蓝光版1:34:56-1:39:13,胶片版中,铁塔3层的整场戏(公安来带走二小)、下一场太升在金字塔前打二小耳光的戏被删除, 保留了太升夜间打手电巡逻看见兵马俑的镜头,删去了前面夜里二小看曼哈顿、次日太升送二小离开并经过比萨斜塔的镜头,以及删去了下一场铁塔3层的镜头。(这里胶片版剪辑最谜了……)

    14.蓝光版1:48:30-1:52:06,删去整个“东京物语”段落,导致赵涛老师少了一个造型还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接婚礼请帖和太升发短信告知小桃“二姑娘死了”Flash都被删了,导致后面各种谜之看不懂(胶片仍留下了烧纸一场的《东京物语》音乐并在片尾注明了版权信息)

    胶片版在蓝光版约1:52:08处出小标题:“汾阳来的人”。

    15.蓝光版1:57:11-2:00:20,舞蹈团开会一场戏通知春节晚会分会场、歌舞团主管调整,小桃被安排扮演黑人妇女,被删。

    16.蓝光版2:06:15-2:07:23,太升到舞蹈演员宿舍找小桃一场被删。

    17.蓝光版2:09:23-2:10:45,太升向北京口音大爷打听一场被删。胶片版里婚纱秀之后直接接的是小桃听到敲门给太升开门一场。(说起来胶片版这条线剪了好多不过看到一个“囍”字就能懂了,但是煤炉吧……基本看不清哈哈哈哈)。

    18.蓝光版最后一镜中搬两人下楼的过程似乎被剪短了一点(反正黑咕隆咚的啥也看不出来)

    19.片尾字幕与胶片版大量不同,此处限于能力无法比较了。


    总结一下版本不同及删减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

    1.显而易见的是因为规避2005年3月-4月间全国多地的反日示威活动(本片定于4月15日上映)相关风险。影片中所有涉及日本合拍方及相关人员,“东京物语”段落等涉及日本的内容被删除,但还是保留了《东京物语》音乐及片尾字幕。以及片尾致敬《坏孩子的天空》那句黑屏对话也被留下了。

    2.二小的戏被删的比较多,为了讨好女同事而偷钱这条线被删了导致没头没尾的。这可能是考虑发行时长而做的删减,片中多处删减大概都是这个逻辑。单纯因为审查而删减的戏可能不太多(鉴于KTV洗手间的戏都保留了,那么唯一可能有审查问题的就是阿群和老廖那段对话里面的一句话涉及嫖娼而被删减)。当然胶片版看上去基本还是还能连起来……

    3.插曲可能是因为国内发行版本做的调整。蓝光版片尾相关信息是左小祖咒编曲的器乐版本。

    感叹就是2005年互联网还不如今日发达,版本研究肯定也不像今天这么好做……这一考古还真考出个大事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