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转校生 転校生(1982)

转校生 転校生(1982)

又名: Tenkôsei / I Are You / You Am Me

导演: 大林宣彦

编剧: 剣持亘 山中恒

主演: 尾美利德 小林聪美 佐藤允 树木希林 宍户锭 入江若叶 志穗美悦子 山中康仁 中川勝彦 井上浩一 岩本宗規 大山大介 柿崎澄子 林優枝 早乙女朋子 加藤春哉 鴨志田和夫 鹤田忍 人見きよし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1982-04-17

片长: 112分钟 IMDb: tt0084778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一夫和一美本是青梅竹馬的朋友,如今移居外地多年的一美回到故里成為轉校生,一段兩小無猜的感情眼看就要發生。只是神秘的事件讓一切都改變了,兩人正在發育的身體掉包,面對的身心困惑更是加倍。本來是一部性教育意味濃厚的兒童文學作品,搬上銀幕後變成了一部淡淡的青春物語。沒有故弄玄虛 的賣性別的差異,反而有種說不出的鄉愁。大林宣彥「尾道三部曲」的首作,拍廣告起家的導演十五歲那年在這裏旁觀《東京物語》的拍攝,難怪片中穿插的黑白畫面十分眼熟。(夏日國際電影節)

演员:



影评:

  1. 《转校生》是大林导演第六部电影,虽然他以活泼且不受拘束的影像而获得观众好评,但是在《转校生》之前,大林宣彦在影评人心中评价并不高。

    原作设定为小学六年级,但由于考虑到难以找到同年龄,却又对于性别与性有所意识的演员,导演将人物设定改为国中三年级,在两千多位演员中提拔小林聪美与尾美利德。

    此外,电影制作前期,原本决定出资的三丽鸥社长,却以男女灵魂互换的题材“寡廉无耻,与我司形象不合”为由,在拍摄前两周中止合作、撤资。电影尚未拍开就面临严峻的制作危机,使得两位主演光是排练,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虽然《转校生》剧组前一个月可说是身无分文。全片是在导演的老家尾道拍摄,但是没有钱的剧组只能挨家挨户地寻找拍摄地,电影中的小道具也都是和一般家庭借来的,最惨的是就连工作人员和演员的住宿费,也是欠缴一个多月才付清。

    《转校生》之所以能在尾道完成拍摄,其实多亏大林宣彦导演的身世。出生医生世家的导演,靠着医生父亲在家乡的名望,才博得当地居民的同情与信赖。

    原本尾道人在看了电影后,认为《转校生》只拍出脏兮兮的尾道风景,“这样才不会有观光客来,电影别上映算了。”

    没想到电影不仅叫好又叫座,更吸引数十万的观光客前往尾道。本片可以说是“圣地巡礼”的始祖。

  2. 有一天,多年未见的青梅竹马的女生转来了自己的班级。

    但她长得并不好看,短头发,五官平凡,还当全班的面出自己的洋相。为什么小时候会认识这样的女生呢,她真是一个男人婆。

    放学的路上,一不小心和她一起从台阶上滚了下来。

    然后,我变成了一个女生。


    大林宣彦的《转校生》,是“男女互换身体”题材影片的鼻祖,改编自著名儿童小说家山中恒的作品《我是她,她是我》。这个名字倒是很酷,但其实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儿童小说,借由男女生互换身体、向观众普及了不少青少年性教育,想也知道,轻松愉快、寓教于乐是什么风格。

    而到了大林宣彦手里,却颇有几分点石成金的意思。他用一个看似猎奇的设定,拍出了一部真正的青春电影。从性别倒错到两性认同,他用一个荒诞的变身,讲出了最真实的少年心态。少年和少女,如何从好奇恐惧和误解,逐渐学会互相妥协和理解,如何用对方的身体,学会自己的成长。

    作为“尾道三部曲”的首作,导演大概也在影片中加入了太多自己对故乡尾道的回忆,一切都在这个如画的小城里发生,连镜头都蒙上一层感伤的滤镜。

    日本的夏天,湿漉漉的空气,浅蓝的天空,记忆中的大桥、码头、巷道,没有尽头的电车。


    这部电影首先让我惊叹的,是它的细腻和平实。导演是真的考虑到了转换身体之后方方面面的细节,非常妥帖地将它们一一呈现出来,让影片呈现出一种极为生活化的质感。

    转换身体之后,男女主角的第一反应,都不是照镜子,而是脱裤子。就好像对他们来说,最难理解的事情不是他们变成了彼此,而是转换了性别。

    不过话又说回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本来就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唯一的秘密,或许就是自己的身体。

    变成了女生的一彦价值观想必是受到了更多的冲击。她回家的第一个晚上,就被批评坐姿太粗鲁、吃相太难看、而且居然不记得换内裤。见到自己的父亲兄长,居然会下意识地鞠躬,把对方都吓了一大跳。

    而那时候日本的中学校园,看似童言无忌,但在少男少女们天使一样的脸孔之下,似乎总是隐藏着几分《人间失格》式的残酷和黑暗。转换身体后的第二天,一彦因为被撩裙子,就和一个胖男生打了起来。对方反而觉得有几分委屈:“昨天我这么做的时候没见你有反应呀。”连老师都站在他这边,批评一彦说:“虽然撩裙子不对,但你的行为也太粗鲁了吧。”

    想必一彦这个时候才知道那个看似大大咧咧、居然敢大庭广众之下说自己坏话的女生,私底下居然受了这样多的委屈。无论表面上多么活泼开朗、男孩子十足的女生,在遇到这样的事情之后,还是会害怕、会惊慌失措、会变得毫无方向。

    对观众来说,其实是很难将一个女孩子的形象,和她身体里男性的灵魂割裂开来看,毕竟从银幕上看,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于是我们看到的一彦,是一个身材娇小、却充满无限爆发力的女孩,她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大大咧咧地总是闹出许多洋相,却非常勇敢,而且总是那么体贴地乐于为其他女生出头。一美则是一个心思细腻、低眉顺眼的男孩,他虽然身材修长,却总是皱着眉头,看起来那么忧郁,而且常常语重心长地跟在一彦背后,简直像个老妈子一样。

    这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配对。

    影片的两位主演,初出茅庐的小林聪美和尾美利德,在当时都只有十七岁。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尾美利德成为了导演大林宣彦的御用演员,他们一共合作了十部电影。大林宣彦最著名的“尾道三部曲”,每一部他都是男主。小林聪美后来也成为了气质独特的日本女演员,还嫁给了著名导演三谷幸喜。(虽然11年已经离婚)她的作品虽然不算多,但是诸如《海鸥食堂》《蛤蟆的油》,每一部都让人念念不忘。

    无论从哪个年代来看,他俩的长相都不算讨喜。但是就是这样两个其貌不扬的演员,合力拍出一部这样好看的青春电影。尤其是小林聪美,她在影片中有诸多裸露镜头,这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小演员来说,实在可以算是很大牺牲。但是这些裸露镜头却让人完全不会产生任何与情色有关的念头,只会觉得“啊,青春正是这样天然的吧”。


    在影片后半段,虽然一彦还是无忧无虑的样子,心思更加细腻的一美却越来越不开心,不止一次地对一彦说:“我想去死。”他们还一起离家出走,坐在不知道去向哪里的轮船上,两张面无表情的、年轻的脸上写满了迷茫和仓惶。

    为什么变换身体会想去死?以后我会一直用陌生的身体、用异性的身份活下去吗?我会像一个真正的女孩子一样,安分守己,嫁给陌生男人,相夫教子吗?这样的我,还是我自己吗?这样的人生,将会走向哪里?

    原来性别置换是一个这样好的比喻。对未来的迷惘,对命运的无助,种种恐惧,在这一刻变得如此清晰。

    但好在,他们还拥有彼此。

    一起坐上轮船的时候,一彦和一美就好像两个决意去殉情的成年人,身上背负着沉重的责任,不属于这个年纪的责任,所以要绝望地共同埋藏一个只有彼此自己知道的秘密。这一刻,他们真的像爱自己一样爱着对方,因为我本来就是你,你本来就是我。

    这是没有人可以拥有的感情。没有哪两个人可以拥有这样深的羁绊,可以为对方付出一切,可以完全地融入他的骨和血里。

    经历过这样奇妙的旅行,曾经这样深入地拥有过一个人,在他们的余生里,还可以再爱上别人吗?
  3. 当我们在探讨性别议题的时候,可能需要先厘清这是一个前现代议题还是一个后现代议题,因为这关系到从我们自身所处的立场去如何看待。鉴于不同社会有着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前现代的性别议题大体上是毋庸置疑,不言自明的。造成争议和撕裂的往往是那些后现代的议题。关系到两性关系、性别形成、妇女权利、两性平等这等等随着近现代化勃兴的思潮是前现代议题,这些伴随着过去一百年的思想革命,已经几乎成为了不可动摇的社会共识,(这里先不管现实是如何的),而在西方经过战后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并由此引申的跨性别、非二元性别、性别流动、酷儿理论等等就显然是后现代议题了,在这一波社会运动中,中国的角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是缺位的,因此当重新打开国门,社会大众不得不面对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

    而在这部1982年的电影《转校生》里面,大林宣彦用一个放在现在也略显新潮的概念,性别互换去讲述了一个非常前现代的故事。一个关乎于性别本身和性别气质的错位、青春期男女对性别的认知等等这样像是青春期性教育的主题片。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感情线其实也是非常的隐晦的,我一直看到结尾,也只听到了借由一夫的身体的一美对着眼前本属于一美自己身体的一夫说出了一次“我爱你”,而这多少让我无法下定论她到底是爱一夫还是想说她更爱属于她的女性的身体。 影片对性和性别的探讨借用的性别转换的概念制造包袱,让影片看起来是一部青春喜剧片,这是喜剧常用的手法,利用错位导致的滑稽感来令观众发笑。但是真正好的喜剧总是让你笑过之后陷入沉默。两位主人公顶着错位的躯体在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闹剧之后面临的是难以自处的凄凉。 这让我想起了在后现代性别议题“精彩纷呈”的西方社会中,一种思潮的兴起也总是伴随着另一种思潮的反制,当有人提出开始出现性别意识的青少年应当自主选择性别时,反制的群体又会拼命证明性别认同是不可以被后天塑造的,或者性别不是多元的,再或者拿出无数变更了性别后生活在后悔和痛苦中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影片中的性别转换概念在这个层面上当然也触及了一些这样的命题,那就是我们应当如何认知自己的性别以及我们该如何认知不属于我们的性别。当无法确定可以改变回来时,又该如何与自己的新身份共处。一夫和一美面临的正是这样的困境,心理性别、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双重错位。一夫变成了女生,但她无法按照女性的社会要求成为一名“淑女”,但同时成为了一名武力值爆棚的“男人婆”,这反倒给她带来了不少好处;而一美变成了男生,但他同样做不到社会观念对男性的期待,他延续了自己女生时代的学习好,文质彬彬的特性,但却成了男同学眼中的“娘娘腔”而被欺凌。 从影片表现出来的表现而言,似乎变成女生的一夫比变成男生的一美要过的好得多,面对新的性别和身份好像也要坦然的多。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社会观念中,似乎也确实对男性化的女性比对女性化的男性要宽容,好像在这种现状之下,反倒是男性在被苛求,被压制一样。但仔细想想,倒不如说这种观念本身是建立在女性特质=不好,是负面的。而男性特质是好的,是正面的。正是基于这种逻辑才出现了对具有男性特质的女性较为宽容的观感,虽然男人婆听起来也多少是骂人的话,但谁都知道和娘娘腔比起来哪一个更恶毒。 只是同样的,较为宽容的态度也不等于就是接受、容纳。“男人婆”们也同样会被恐吓“你这样子是没有男人要的”“要做个优雅的淑女才能嫁个好人家。”,只是这种强制规训的本质,一方面仍然是对社会性别的强行定义,另一方面也还是在有意无意忽略女性或者说个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它的核心依旧是无视女性的个人价值,必须要通过嫁给谁,有没有男人要来决定。 因此,即使片中这一小段青春时光中的互换经历,一夫似乎过的没有很糟糕,但可以想象,如果他们最终没能换回来,成年的“男人婆”一夫一定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只要女性的价值被框定在做一个优秀的妻子和母亲这一点没有被改变;只要一个男性被认为缺乏被认为是正面的,好的,只能专属于男性的特质仍然被欺凌。那么其实每一个不符合社会定义的,个性化的人都是受害者。

    影片后半段,男性一美无法适应男性角色,一直说想要去死。尽管女性一夫一直在有意无意的以“男人婆”的身份帮助他,但这也是不够的。性别错位带来的困境是这样的帮助无法解决的,终究是需要自己的认同和周边环境的包容两者都能实现才可以化解的。只是所幸,作为一个原著为儿童性教育科普读物的校园喜剧,他们最终得以换了回来。不必再继续面对自己无法接受的身份。这样的Happy End想必也可以让他们互相对异性的烦恼也有更多的体谅。 只是在现实中,那些无法将性别“换回来”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4. 大林宣彦导演在校园片领域里的地位举足轻重,1999年的“那年夏天",别的不说——单说少女时代的宫崎葵惊艳出场就足够留下浓墨一笔(看过人的都知道)。大林导演的影片色调温馨节奏轻松对话生动、故事有趣风情优美主题温暖,特别是尾道系列、将日本地方小城的风俗作为大背景,更加有那么一种小城故事的味道。 本片如果不看剧透的话,还以为是一部发生在小城中学里的一对普通男孩女孩的故事,而且开头是黑白效果让我误以为是一部致敬五六十年代的片子,很快影片在一列电车缓缓驶出镜头后变成彩色,但是在最后的几分钟内又恢复成黑白色。导演用镜头的色彩来强调:少男少女相遇的那一段时光是多么色彩斑斓——发生了只能是对方才能展开的美妙的体验。 放到现在来看,身体互换的题材已经屡见不鲜了,在80年代初这样的构思还是颇有新意的。即使是现在,我个人也没有看到过发生在少年之间的身体互换的电影(估计这样的题材还不如用到更成熟一些的青年男女上,票房更有保障)。我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完全被剧中的人物带入,一气呵成的看完,不由得感慨青春萌动的感觉多么美好,也随着剧中的人物体会他们的欢乐和亲情。片中的父母和老师都是那么的宽容和善解人意,对孩子们从来没有呵斥和之责,同学们之间有善意的玩笑但没有恶意的心机。 最让我佩服的是,日本影片对于青春期教育的大胆和坦诚,孩子们之间对于自己或异性身体上的变化,可以公开的表达好奇心、也可以大大方方的讨论,大人们也从来不避讳少男少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大林导演用一种纯真而没有邪念的表达方式来展现青春初长新鲜灵动的胴体,隔着屏幕彷佛都能感觉从他们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里发散出来的生机和活力。 小林聪美阿姨在38年前里的形象、她的脸庞和音容笑貌与现在一模一样,感觉岁月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还是那么率真和可爱。小林阿姨的这种平淡又很治愈的风格早在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树木希林也在这部片子里扮演了小林的母亲,不过戏份不多。小林阿姨当年为了这部片子也是拼了(看过的人都知道),我在小林阿姨其他的片子里没有看过类似尺度的。不过再强调一遍,那几场戏都是剧情需要,为了反映剧中主人公的男孩思维少女身体的需要,完全不需要有别的想法。 非常轻松有趣的一部片子,我接下来要去看大林导演在2007拍的续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