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十三个原因 第二季 13 Reasons Why Season 2(2018)

简介:

    虽然Hannah Baker的故事已经说完了,但《十三个原因 13 Reasons Why》的故事仍旧在继续,Netflix正式宣布续订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篇﹑在校园界略具争议的剧集第二季,并且Brian Yorkey会接替Diana Son成第二季制作人。

演员:



影评:

  1. 其实我不习惯用豆瓣,一般就上来看看电影评分跟影评,偶尔看到认同的观点心情澎湃地点个“对我有用”就假装自己发表过观点跟人讨论过了。

    但是大概是现在还比较早,看完的人比较少,而刚看完心情又比较复杂,没有找到特别认同的观点,只好自己写了。

    我的思维比较跳跃,随便看看吧。

    想说的其实很多,不过我想从Hanna和Zac的暑假恋情开始说——我并不认同他们只是Sex partner的说法。

    先来回顾一下在第一季中Hanna和Zac的线,她给他写了一封信,而信中讲述了她的全部情感和经历,但是Zac不知道怎么回应,觉得她为什么这么drama,还偷了她的小纸条。而在第一季中Zac对Hanna是有好感的,甚至当时在A站看,不少弹幕说Hanna反而推开了唯一一个好人。有趣的事情是,来到第二季,发现他们俩有过一段,很多人的反应(大部分是接受不了的)就很有意思了。

    在第二季里面,他们发生感情的暑假是在Hanna给Zac写完信之后的时间线。我们来捋一下两个人的状态。Zac,刚刚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悲伤且困惑,但是母亲却是一个情感不外露的人,他根本不知道母亲对这件事情的感受——而从这里也可以追溯到Zac并不是一个懂得表达自己感情的人的原因,而他的“Buddies”是棒球队那群人,成天吹嘘自己跟多少女孩发生性关系的青春期男生,他也没有办法跟他们谈及内心的感受。而Hanna之前给他写过一封长信,里面谈及了她的内心感受跟经历。至于Hanna,好不容易从学校中解脱一阵子,但是她的身边依然没有任何朋友,这个时候Clay不在镇上。Zac接近Hanna,向她敞开心扉,跟她讲述自己的悲伤跟困惑,两个人时常见面聊天短信来往。其中有一个情节,是Zac在布莱恩家里,他给Hanna发短信说:“好讨厌在这里。”Hanna回复:“码头见。”——简直有一种“拯救”的感觉,而同样地,Hanna在Zac面前也摆脱了被贴上的标签,她认为Zac是看到真正的自己的人。他们对对方的意义远不仅仅是sex partner,或者说,他们正是因为互相有好感而发生关系——两个人都是处子,都不想随随便便地发生第一次。

    说实话两个人相爱的这一段我觉得超级甜。Zac去向Justin请教怎么滚床单也真的是可爱。两个人发生第一次关系时候的青涩跟情动。互相在手机里拍下对方的照片。就很甜。

    但是我也理解很多人没有办法接受Hanna跟Zac的这一段。因为第一季很多是以男主Clay作为主视角,而Clay深爱Hanna,他们理解彼此,而Clay认为Hanna是完美的——但是大家要记得一点,Clay和Hanna从来都没有在一起过。如果说感情是可以划分得清清楚楚的,如果说喜欢一个人就绝对不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Crush,那么许多的爱恨情仇就不会发生了。生活本身,或者说感情本身就在于复杂,而戏剧是展示出了这种复杂。如果非要站在一个“圣人”的制高点,对于剧中角色不符合自己心中的设想的地方就横加指责(这个后面再详细展开),那我们会少看到很多它原本想要展示跟传达的。我反对的狗血是没有逻辑的情感线,但是他们的情感线是有迹可循的。甚至Zac最后在休息室发泄那段,是我全剧哭得最厉害的一段。Zac在Hanna面前是可以敞开自己的心的,但是Zac却没有意识到Hanna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他失去了Hanna,他失去了可以倾诉的人,但是却没有人会理解他的感觉——他自己或许都没有理解自己的感觉。但是他已经永远地失去她了。

    永远。


    插个楼,我觉得Justin那一段也挺甜的QAQ

    Justin小可怜,希望第三季他会好起来QAQ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完美的受害者”这一点了。

    正如Hanna的妈妈最后说:“Hanna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受害者,她(balabala我不记得原话了)。”她也做过错事,她有她的恐惧跟缺点,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生。但是剧中为何如此地强调“她的故事需要被听到”,是因为一直以来都在试图传递,“不要在不了解别人之前就横加指责”。

    想一想剧中提到校园霸凌的其中一种,“他们给你贴上标签,然后你就失去了自己原本的面目”。

    再想一想,每次出现“奸杀”之类的新闻,人们的反应——“她穿这么少!活该!”等等,等等。

    但是难道因为曾经做过错事,她就“活该”吗?

    When we piont our fingers to Hanna, we are all bullies.

    尽管看过“受害者有罪论”的分析,但是每次看到类似的言论还是忍不住生气。导致“受害者有罪”的结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如果我们相信是因为受害者做错了什么,而导致惨剧的发生,我们只要想着只要我们不做那些“危险”的事情,我们就不会有事——这也是一些新闻媒体针对这类案件给出的建议——“女性深夜不要单独出门”。诸如此类。

    另外,Hanna以及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有足够的复杂性,——正如我们每个人。这也是我很喜欢这部剧的原因,它帮助我们试图理解他人跟自身,尽管人没有办法完全地理解他人。但是看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可以让我们进入那个场景,尝试站在他的立场上理解他。没有一个人是一个或几个标签足以解释的,也没有一个人是不会变化的。如果以一个固定的目光去看待别人(剧中的角色),当他做出不符合自己预设目光中的行为就质疑他行为的正确性,甚至对他恶言相向——其实这在互联网的语境中相当容易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少见。不再展开了。


    讲一下一个细节,Hanna去让泰勒拍照片化了浓妆那次,妈妈对她说:“化那么浓的妆像个妓女(还是啥来着)”。

    哇这一段简直很还原有没有。男生可能是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但是我敢打赌不少女生被说过这样的话——“裤子穿这么短一看就不像什么正经女孩,去换掉”之类的。

    而且是来自自己亲爱的妈妈。


    其实本来想说的点有很多(因为这部剧想要讲的点很多),打起来突然又觉得,欸算了。

    暂时写这么多吧。

  2. 阴霾笼罩,几乎没有任何的阳光。

    情绪化、歇斯底里、愤怒、悔恨、绝望、痛苦和无能为力。每一个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错误的、都在使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淖,似乎都在导向一个更悲惨的结局,无论做什么都没有用,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改变。

    两年前看第一季时更多的是一种感同身受,现在更多的却是心疼。

    这是非常糟心和让人“uncomfortable”的一季。

    但当这些情绪褪去,用审视的目光去看这一季,你会发现——这无疑是失败的一季。

    记得当时续订第二季的时候,我非常期待这一季能够更深刻地探讨问题、甚至探讨更多的话题,但在这一点上这一季无疑失败了。bully和sexual assault并没有得到更深刻的讨论,编剧们依然只是再次解构式地指出和呈现了问题,却没有展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一季的writing简直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剧集整体架构上与第一季契合,聚焦于开庭后的半个月,每集一日一人上庭叙说。这样重夺叙事式的“重述”(Cyrus说的“reappropriation”)概念实际上非常契合主题,故事也的确因此更完整了(尤其喜欢第六集Zach和Hannah的summer holiday love),但放弃了第一季以Clay和Hannah为核心驱动力的叙事的编剧们,却搞出了太多刻意而且没有必要的悬念,前后矛盾的情节、无法自圆其说的故事和不够convincing的人物,都让整个故事往一个很混乱的方向发展。编剧也许想要说明Hannah不是“完美的受害者”,但这一点实际上在第一季已经体现出来,第二季的再次呈现只是弄巧成拙,给人感觉只是不知道怎么写只好这样写的借口。

    比起第一季,这一季的确多了更多的议题——substance abuse、mental illness,甚至还涉及了残障,但可惜的是,这些议题都仅仅只流于表面的呈现,甚至这些呈现本身就很孱弱和扁平化——Justin突然戒掉又突然染回的毒瘾、为了写走Skye而“赋予”Skye的躁郁症,Alex并没有那么严重的残障,都给人一种为了写而写,为了抓马而抓马的做作感。

    主创们一直在强调自己想“start a conversation”,但在自己的剧集中却没有做到——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怎样才能阻止这些事情再次发生?比起这些,主创们却花费了更多的笔墨制造一些莫名其妙的悬念和符号式的噱头(比如clubhouse),不断地纠结于悲剧本身,没有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实在让人失望——那些更具有意义的conversation连你们自己都没有做到,又怎么指望剧集的大部分受众——未成年的青少年去做到呢。

    更加糟糕的是结尾的那个cliffhanger,简直就是为了悬念而悬念、为了抓马而抓马的典型,根本完全没必要。Tyler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被过度简化了——导致一个反社会人格、枪击犯的原因不可能仅仅是欺凌这一个因素那么简单,Monty对Tyler的欺凌也缺少必要的铺垫,显得十分刻意,而编剧为了下一季能继续编下去却强行给了Tyler这么个结尾。舞会的镜头剪辑让人感到非常奇怪和不舒服,一会是派对上大家听着音乐开心地跳舞、拥抱、“和解”的画面,一会突然又切换到Tyler拿枪的画面,这样的镜头伴随着Clay那段“和解”的台词,反反复复了两三次,这种小聪明式的对比不但没有起到讽刺的作用,反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也许编剧们会说这就是现实生活,但这种从第一季就开始有苗头,到了第二季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了的扁平化的、绝望式和误导式的情节设置与叙事实在是有欠考量,尤其是该剧的大部分受众群体本身是青少年。自杀能复仇、自杀后能“复活”(这一季Hannah直接变成了Clay身边的ghost),自杀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情节,很难说不会对青少年造成潜意识的“暗示”和“示范”影响。在这样庞大和沉浸的叙事中,那句For help finding crisis resources, visit 13reasonswhy.info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和无用。

    本可以写一个更有意义、稍微积极那么一点的结尾(比如让Tyler上报警察,他身上的伤口、拖把上的血迹和指纹都足以证明Monty的行为,更何况Monty已经没有了Bryce的保护),编剧却选择了最有争议性和所谓噱头的一种,这是让我觉得最不舒服的一点。不是每一部呈现社会议题的影视作品都适合做成《海边的曼彻斯特》。And if you want to start a conversation, then START A CONVERSATION, and MAKE A CHANGE. 一厢情愿地告诉年轻人们这个世界很糟糕不是解决方法,一厢情愿地告诉年轻人们只要有爱,be kind to each other这个世界就会变好更不是解决办法,真正的解决办法来自一次又一次地对话,一次又一次地探讨,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而不是来自于悲剧本身。

    我无意否认其他人对Hannah的欺凌和漠视是导致她自杀的原因,但导致Hannah自杀的最后一个原因,第十四个原因——是她自己。是她自己,杀死了自己。这点是整部剧集fail to convey的,也是整部剧集最失败的一点。

  3. 在和导师讨论文学的“虚构”时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故事你会觉得它假。在各种七嘴八舌的争论后,导师给出他的解答,是因为逻辑性。那些精心编造的故事里,总是线索紧密环环相扣,最终引向一个必然的终点。

    但生活却不是,真实却不是。那些细碎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每个人,每件事都在影响着每件事。即使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决定,也有可能被无数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瞬间所左右。那么回过头来再问,汉娜为什么而死呢。仅仅是那列出的十三个原因吗?不,那只是显而可见的稻草而已。

    真正的痛苦是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它就像含在嘴里的一根头发,牵着胃里的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压垮了汉娜,却也并非只存在于她。扎克曾经指责自己的母亲总是隐藏起自己的情感,用沉默让破碎的生活看起来一切照旧。可谁不是呢?揭去那层光鲜的外表,每个人都因为某种无法言说的黑暗在无声地呐喊。

    布莱斯的谎言显而易见,然而真相的反转同样足够震撼人心。逃离和渴望被爱的同时存在,最终撕扯着他变得面目可憎。贾斯汀面对詹森夫妇的好意收养时的泪水是真实的,而当他仍然选择拿起注射器时的无助也是真实的。去指责杰西卡的三心二意说到底只是自认为清醒的说教而已,去猜测为何妮娜烧掉照片也无益于帮助去找到那个“真相”。我们都知道该坚守正确的选择,但我们同样要有勇气去追问,为什么我们没有。

    对于这部剧,去评判剧中人的行为正确与否显然并不是它的目的。它展开了一幅较上一季更加复杂的人物心理地图,顺着每一条可以被触摸的细微痕迹,甚至我们会觉得那些挣扎中的孤独、恐惧和无助也是曾经的自己。因为不知道如何去讲述,如何去向他人寻求帮助,最后选择了伤害他人,伤害自己。

    PS. 这部剧一处十分出彩的镜头是杰西卡对布莱斯的控诉,紧接着汉娜的母亲、克雷的母亲、妮娜、考特尼都从各个年龄和角度控诉了男性对女性的性压迫。尽管这并未真实的发生,只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杰西卡的背后是无数女性的共同遭遇,但这一幕却跳出了电视剧的虚构在那一瞬间走进了现实。

    PPS.大乱斗的场景让人热血沸腾,可能是因为在那一瞬间我们相信会有真正的正义。

  4. 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也是被人常欺负,所以苦练单双杠,书包里放一把气枪,打在手上还是挺疼的。一个朋友还在书包里天天放着一把菜刀,怕有人在路上堵他,就是因为他不认怂。

    初中有哪些高年级的讨要零花钱的,这当然是我的说法,更应该说是抢劫恰当一些,所以我们下学都是集体行动。到了高中是重点高中,貌似这些事情少了很多,也有可能是我们社会一直在进步,终于感化到了我们的边陲小城。

    小学的时候我们就有斧头帮这种烂大街名字的帮派,干的都是些恃强凌弱的屁事。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对孩子的管教除了打骂,罚站,叫家长之外,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沟通,现在连三岁的小孩都可以讲道理,可是在当时我们班里的泼皮只有一两个是被教导从良的。

    后来我去国外上学生活了十年,在外国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我们经理直接就说No bully in this office。后来得知她没当区域经理时曾被欺负过,她跟我说任何人都不应该有这样的经历。跟她一起工作真是非常愉快的一段时光。让我学会了Take shit from no one.

    有时候霸凌是被惯出来的,我总是提醒自己一定要在自己即将懦弱的时候就行动起来,把有些人的臭毛病扼杀在萌芽中。

    胡言乱语了一通其实跟剧情没什么关系,霸凌不止是在学校,可以是在生活的任何地方。多沟通多交流尽量别把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如果你已在水深火热中,一定要和家人朋友说出来。Consider me as plan B if you have no one to 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