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徐誉庭编剧/监制的粉丝,《我可能不会爱你》十级学者(看过无数次,并且打算下周去台湾圣地巡礼,安排了很多电视剧原取景地的又青大仁骨灰粉丝),对这个剧一直非常期待,是近60岁的誉庭编剧隔了一阵子推出的,能感觉到是“用了大力”的作品,加上恶吻情敌二人组重逢对戏,更加期待值拉满。4/22写剧评的这天已经看完了第六集,还剩两集没播,就来写写目前的感受&结合《台湾通勤第一品牌》这档对岸超夯的播客节目上徐誉庭的访谈来写一写。 【是佛也是魔,人心是最难写,但都是我的心】 听这档访谈首先印象最深刻的是,姐说以前更年轻的时候会对,怎么谈恋爱?怎么去偶遇?更感兴趣,虽然写实,但是更聚焦生活里的浪漫。但是这几年来开始上山去听经,听大师说“上善若水”,然后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像水一样的至善至纯,并且充满包容力,于是开始对自己生气,于是有了这次创作的母题。 “不够善良的我们”是因为已经善良,才会察觉到自己“不够善良”。 她说觉得自己做不到,但是现在已经到了看山又是山的地步,于是已经可以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包括剧集里也处处可见禅意,佛经,出现了很多专门用语,你能从两位女主角的很多台词里听出这个转变。包括最新一集里,一开篇林依晨就说,如果说眼前的世界不过都是被我们的情绪所掌握和控制,那么一切都不过是“梦幻泡影”。这一刻,我听着无比熟悉的又青念出这样的念白,感受到的真的是背后的创作者这13年来的进化和演变。从如何铸就一个浪漫爱的故事,变成往人心最深处挖,向内观,你能感受到她绝对是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和自己对话的,那样的人。
【所以浪漫爱,去了哪里?】
回到上文说,我是《我可能不会爱你》的超级粉丝,还记得12年前这个剧火热到所有人都在说千年修得李大仁。甚至觉得这部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甚至作为东亚版的《当哈利遇到莎莉》,改变和塑造了我,以及很多华语圈新一代女生的浪漫观。2012年这部剧在大陆播出的时候我才刚16岁,这12年里刚好经历了最会为浪漫爱这个主题困惑、也最大程度上摔跤且实践的12年。
徐誉庭说自己的创作理念是,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用戏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只是单纯讲了一个故事,而没有「意」在里面,是不合格的作品。那么《我可能不会爱你》全剧表达的,可能就是一个爱是“怦然”还是“坚持”的讨论,徐誉庭给了自己的精彩答案。告诉观众,如果你已经相信怦然十几年依然不得善终,你就应该要你的心安静一点,不要整天在那边乱怦然,而是用脑去分析,去搭建一段值得珍惜的关系,而真正来到你身边的爱,总是润物细无声的自然而然。 这一期播客尾声的时候,我听到写出了那么多我深深记住的关于爱的理解的台词(如下图)的徐誉庭导演,居然从30岁到快60岁的这30年来都没有恋爱,感到很有意思,很平易近人的她还搞笑追问身边的男性友人们,“当年为什么不追我?”。很真诚,很恳切,很可爱,一点也不落寞。她说就算自己不恋爱也照样可以写,因为她会问、会观察周围的所有人。
听完这些之后我忽然有了一个很深的感动,因为和现在的伴侣几乎是完全潜意识里跟着这些喜欢的电视电影来挑的,aka,“我最好的朋友式的”,又青大仁式的恋爱。又是因为另一部女导演Greta Gerwig的《小妇人》认识,忽然感觉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其实也是徐誉庭说的经文里的,一切来自你的心。女生们所认可和坚持的世界,是从女性创作者那里“学到”的经验铸成的,多么像大象的母系社会,生生不息、代代不绝地绵延着的女性智慧,这些曾经的小阿姨大姐姐们教给妹妹们的道理,通过电视、电影各种媒介,很彻底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而说回这个剧本身,就是因为太不“徐誉庭”,太不浪漫爱了,某种程度上给了我超出预期的惊喜。
最出彩的当然是一体两面的两位女主角,而徐誉庭也很大方地分享,这两位女主角当然都是她自己。她说自己当然也有依晨剧里的那种小心机,知道怎么讨好男方家长,知道怎么悄悄在已有伴的男性友人心中聪明且高明地悄悄扔下一颗石子——刚刚好能够掀起涟漪,又刚刚好免于他人的指控。她们本就是一体两面的双生花。 而男主角呢?你几乎很难在她过去的作品里找到如此平凡不出彩的男主角。毕竟李大仁和丁立威虽然看起来非常真实,但还是浪漫化的生活,为了某个浪漫的主题服务,你可以轻松说服自己爱上他们任何一个。而何瑞之呢,真的就是面目模糊的生活本身,他对所有事情都是淡淡的,淡淡哥,没有很强的自我主张。你以为他和Rebecca分手后会痛心疾首吧,结果人家淡淡地就去了上海,并且不久后就跟简求婚;你以为他对简没有感情吧,但其实蛋糕也好戒指也好,又确实是为简买的,但那是爱吗?很显然,跟他曾经被Rebecca触发的那种真情,似乎又隔了千里万里。所以我也不觉得简需要被蛋糕和戒指感动到哭求复合,这些东西,就像姐说所有人其实都知道怎么讨好长辈一样,所有人,其实都知道要如何扮演一样在ins story里一瞬间划过让你觉得恩爱的couple角色。这很普通。这种“一瞬间的真情”,太不值钱也太轻巧容易了。
何瑞之是一个让人完全无法爱上的角色。而这一切很明显是有意为之。 要成为主角,protagonist,当然要有很明确的内心calling,要有特殊的表达和行动规律。而他总是随波逐流、若即若离,很像前不久看到的一个meme,代表人对生活的顺从程度,是一个小孩表情麻木地在滑滑梯里往下滑,这基本就是我对何瑞之的观感。因为妈妈的关系放弃了很喜欢的女友Rebecca,你说他真的很爱妈妈吗?好像也没有,只是对某种必修课的打卡执着,而Rebecca这门爱情课的学分,就算挂一次还能继续修,就这么简单而已。他是某种他生活的世界的透明折射,像个人形壁虎,在看到这样的男性角色的时候,你忽然想到几十年来女性角色都是怎么被刻画的。而何瑞之虽然非常真实,看起来也像是姐设置的一个无限近似于外部世界的角色,而持有主观能动性的,对这一切做出反应的,是我们的两位女主本身。
很高兴看到非常善于写浪漫爱的誉庭姐没有被自己擅长这件事困在某种固定的类型创作里,很庆幸对岸的资方也好媒介也好,都有这个宽容度能够允许一个跟随时间在成长的创作者表达自己真心最想要表达的母题。
【简庆芬的故事来自在街边看到的一个拎着三个便当的普通上班族女生】
姐说,自己不会教别人怎么写剧本,但唯一带了一届学生,就是让他们到711里去站两个小时,观察店员客人,发生的对话和这些人的打扮和行动。她之前经常被人称为金句女王这件事也让她很烦恼,毕竟这些对话,都是真实来自生活的。
其实最近我也在想为什么她一直被营销为对岸的金句女王,因为你看过她的剧和电影就知道,真的每一分钟都是质感在流淌,并不是那种所谓的垃圾ppt电影电视剧。她自己也在播客里很可爱地直接说“ 不要靠别人的金句过日子孩子们!!”。可能因为我们这个短平快的时代,需要sale copy,需要短视频标题,需要最快能让人了解和知道的东西,在人心里发酵的过程太原始也太慢了,所以你就会发现她这么有质感的人,居然被安上了这么一个很下沉的标签。
她分享说简庆芬这个角色其实来自于某天她在公交车站看到的一个女生,打扮得干干净净非常有质感的上班族,虽然不是满身logo的大牌,但也能看出来剪裁、质感很不错的上班族套装,然后你看到她拎着三个便当,就知道她应该有一个小家庭,然后去思索这样一个角色可能的人生的痛苦和苦恼来自于哪里?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原来最大的苦恼,可能来自于没有苦恼。故事是靠着矛盾和欲望推进的,当人没有欲望的时候,对欲望的欲望也是一种最大的欲望。
而关于Rebecca这个角色,第一集里有很多对单身女生的精彩描写,比如存款两千万,比如无法一个人用餐,你都能看到徐誉庭这30多年来单身生活的缩影,包括其实在又青时代就已经有了雏形,又青劝跟哥哥闹离婚的嫂嫂,别羡慕自己单身贵族的生活,说下班之后找不到人一起吃麻辣锅,有了快乐找不到一个人打电话的孤单,其实是整个衣柜的漂亮衣服都遮盖不住的落寞。
她也说其实自己并非所谓的单身主义,觉得结婚成家一点都不平庸。
【女人的处境】
去年也有一部引爆亚洲的大热电视剧,《重启人生》似乎也在描写差不多年龄的女生们的生活,虽然我也很喜欢重启人生,但是你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笨蛋主义和徐誉庭的笔触是完全不一样的。笨蛋很巧妙地绕开了很多在日本还太先进,太激烈的话题,用诙谐幽默和一场巨大的英雄冒险掩盖了背后的一切。而徐誉庭的approach明显要激烈很多,她在第一集里就直接把两位女主生活的遮羞布全部揭开,从跟老公求爱不成的往下滴的泡泡水,到阳台上抽烟的时候路过的人哼的歌,再到反复落下的,lonely only的衣架,你能感觉到这才是真实地经历过这一切的,并且不介意把自己的落寞、不体面、捉襟见肘、姿态难看的一面全部让你看到,总之是在这个社交网络的时代里,你绝对看不到的东西。
因为现在剧集还没有结束,不能对所有人物的落点下一个定论,但已经很明显的就是,你能看到同为女性的徐誉庭,很有力量地在抚慰和看见一个女性的多种面向,被看见,是东亚女性多么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既不夸大其词用来赚钱,也不闪闪烁烁欲拒还迎,就是客观,1:1,定焦镜头。
感谢依然还在创作的姐,你的存在本身已经是对我很大的世界的召唤和鼓励。
这部剧是娇妻投名状。
娇妻在“自己的宇宙”里,想象自然女的生活,给自然女添加了很多不自然的苦难,再给男人添加了很多不存在的光环。
娇妻的宇宙里,男人是奖杯也是裁决,是宇宙的中心,一切出于他,贯穿他,终于他。娇妻围绕恒定不动的男人,上班、辞职、教育孩子、照顾老人,出轨之后净身出户再投诚归降。男人是她行为的动力,为了男人她要努力工作,为了男人她辞去工作,为了男人她照顾失智老人,为了男人制造并杀死自然女。
Rebecca作为娇妻的假想敌,存在于曼陀丽庄园的海底,存在于罗切斯特的阁楼,存在于各种娇妻文的配角,她们在生理和精神层面被娇妻一次次谋杀。娇妻们幻想出来的Rebecca,美艳不可方物(性魅力),却被自己的欲望反噬。她们无法想象一个真正抛弃与男人纠缠,摆脱性缘关系,以自己为宇宙中心的Rebecca。
因为娇妻们的想象并非自由的独立探索,而是严格遵循父权设定的边界——女人一定要围着男人转,满足男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一旦她们的想象中没有了与男性的性缘关系,就会带来不可控的变化——她会抛弃男人,独自奔向旷野洋海,她们自己就成为恒星并且形成自己的宇宙空间。这对父权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他将因此失去殖民的基础和僭主的权柄,以男人为中心的顾全系统面临崩溃。这也是催婚催育的内在动力。
发动女人打女人,是父权一贯的手法。让女人幻想另一个女人是假想敌,并通过假想敌巩固异性婚恋,让父权有源源不断的供血者。无论是婆媳关系,还是大婆打小三,都是这种利益输送模型下的产品。让女人跟女人去纠缠,让女人陷于内耗,在不停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瓦解聚集能量形成自我的可能。
中国乳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是83%,但编剧迫不及待让她死去。Rebecca必须惨,必须死,哪怕现实完全相反,也要把Rebecca设计成淫荡、高消费、非理性、绝望且疯狂的状态,不让她有权衡利弊的谋算。如果Rebecca长相平平但精于算计和权谋,对权力兴致勃勃而对性兴趣缺缺,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规划,对风险作了有效的控制,甚至对身后事也作了合理的安排,无论何时去世都不能改变她的规划,娇妻会作何反应?她们就会在这种对照中发现自己选择男人是一件多么荒谬的决定。当娇妻抛弃男人,男人怎么活?你能想象影片中的男主,一边照顾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一边工作的状态吗?
父权限定女性身份——创作者在这种限定下设计女性角色——用女性角色的故事鼓励受众顺从父权限定的女性身份,恫吓不肯服从的女性——巩固父权系统。这样的逻辑闭环,只能用恶毒来形容。
首发在微信公众号:
/
在看《不够善良的我们》。
主演是林依晨、许玮甯、贺军翔,柯某东,以及一堆我熟脸的帮演。就怎么这么正好?20年前用童话骗你幻梦一场的那些人,现在又用真实再骗你醒悟一刻。
/
虽然我才看4集,但这部剧的关窍剧情实在是太好猜了,也真的是没什么好剧透的,即便还是有很多没看过的朋友,也可以一句话简介:
同一天生日,同样的衣服,也刚好和同一个男人接力恋爱的,41岁的已婚已育的简庆芬(林依晨饰),和39岁单身自由职业女Rebecca(许玮甯饰)互相观察对方生活,互为人生对照组,反思以及面对自己选择的人生的故事。
哦对,主角里还有那个被爱过的同一个男人,他叫何瑞之(贺军翔饰),但他不重要。他不重要到我甚至没办法把他安排到上面的一句话简介的故事里——不对,我好像也把他安排进去了,生日,衣服,男人,他的地位差不多也就是在这个故事的背景板里的位置了。
因为在仿佛是两个女人爱上同一个男人的三角恋的剧情表象下,这两个女人根本就是在搞同性恋。
/
简庆芬。
她,已婚已育,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完美婚姻,但十年以后连她自己都说,好像很久没有快乐过了,而她寻找快乐的渠道是,视奸Rebecca的网络账号。
我这里用“视奸”而不是”偷窥”这个词,是因为这两者还是有点区别的(毕竟网络时代上加好友之后偷瞄一眼朋友圈这种事应该人人都有);但这两者之间的最大的区别是,偷窥是匿名的,而视奸是实名的,它是一种已经越过了陌生人好奇心驱使的“让我来看一眼,你过得好不好”的隐秘情绪,升级成为一种“你过来看一眼,我过得超好”的勾引姿态。
视奸者的心中没有好奇心,只有胜负欲,而且还不能是单方面的她觉得自己赢,必须是要你也觉得她有赢。
而这样的视奸Rebecca的行为,对于简庆芬而言也不是第一次了,毕竟十多年前当她进入缘分的天空的第一天,她最先看到的那个人就是Rebecca。
我甚至觉得她注意到何瑞之的原因都有可能不是因为何瑞之很帅,而是因为通过对Rebecca的观察,她发现了Rebecca的男友是何瑞之(好吧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贺军翔真的很帅,帅到我嘴硬不起来)。
她在Rebecca和何瑞之这段恋情的旁观里,更好奇的始终是Rebecca;甚至她接近何瑞之的方式,都不是聊何瑞之,而是聊Rebecca:Rebecca的衣服,Rebecca的工作,Rebecca的进步,最后都到了何瑞之家里登堂入室了,还要和未来婆婆聊Rebecca——如果我是Rebecca,我可能会分不清对面这个女人,到底是想撬我男朋友,还是想撬我本人。
所以简庆芬想拥有的,可能并不是何瑞之这个人,而是与Rebecca恋爱的何瑞之,Rebecca鹤立鸡群一样的特别感,让与Rebecca恋爱的何瑞之就像是拥有了一个出厂检验为“特别”的印章。
只是十年前简庆芬不知道自己爱上的是Rebecca在何瑞之身上的倒影,十年后简庆芬又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战胜Rebecca在何瑞之身上的倒影。
而Rebecca。
她,自由单身,放弃了世俗意义上的完美对象,但十年以后她哭着说“好痛”的时候,她遗憾她错过的真的是何瑞之么?
好像也不是,我感觉她更遗憾的是,她错过了“名为何瑞之实为正常人生”的一个人生选择。
她又一次错过了进入这个世俗平凡社会的康庄大道的拐口,但就像是自由职业和正式全职,1000万的单身养老和2000万的家庭养老,诸如此类所有可以右转回归平凡社会的路口,她全部都打了左行——你说她遗憾吧她痛苦吧她羡慕吧,但,再来一次她也不会改。
所以Rebecca渴求的不是何瑞之,也不是变成拥有何瑞之的简庆芬,她渴求的是那个看似完美符合社会正常工业标准的女性标本的状态,而与简庆芬结婚的十年,让与简庆芬结婚十年的何瑞之拥有了一个出厂检验“好男人”的印章。
只是十年前Rebecca知道自己更想要的人生所以放下了,十年后的Rebecca一样知道自己更想要的是什么,但她没想到的是:原来自己还是会遗憾。
她们的不甘心,和男性有关,但关系不大。
这不是一段常规男性凝视里,两女争一男的三角恋戏码,何瑞之看似好像是这段三角恋或所谓雌竞的中心,但在我看来他只是这两个女人大搞同性恋的一种媒介,类似《哈利波特》里的厄里斯魔镜,她们透过镜子看到彼此,也看到了原本有机会成为的一种自己。
/
何瑞之这面镜子,Rebecca照过以后走了,现在即便再遇到,最后也会走的;而简庆芬已经照了10年了,甚至可能还要继续照,她被困住了。
有一组镜头很有趣,第二集开头餐厅科普薛定谔的猫的时候,手指划动到最后Rebecca的脸投射到了屏幕上的时候,她的脸和之前的盒子里的猫处在了同样的位置,暗示Rebecca在这个简庆芬宇宙里,就和薛定谔的猫一样,始终处在被观察状态里。
而那个观察者,当然是这个宇宙的主角,简庆芬。
简庆芬在Rebecca的网络账号盒子的外面观察Rebecca的生活,同时也在Rebecca的人类盒子何瑞之的外面,观察这个盒子心里的Rebecca死了没。
在观察的维度上来说,简庆芬的位置当然更高,但我有一个不太一样的想法:
其实在薛定谔的盒子这个实验里,猫知道自己死了没,真正迷惑于其叠态状态被困住的人,是观察者。
简庆芬这样凝视Rebecca的镜头还有很多,简庆芬一直一直在看Rebecca,而Rebecca在过自己的人生。
更残忍的是,Rebecca回头看简庆芬的次数屈指可数,除了简庆芬主动搭讪那次之外,只有两次,一次是简庆芬夜做春梦,一次是简庆芬白日做梦——怎么不能算是一种单向的虐恋情深了。
所以这个故事的确是以简庆芬为主角的叠态宇宙,但她才是被这个宇宙的蛛网黏在中心的猎物,连我这种一开始看到Rebecca的人生设定就觉得编剧对于大龄单身女性的生活太太太缺乏想象力的观众,都忍不住可怜简庆芬在这个宇宙里的待遇——如果Rebecca不被削,简庆芬根本打不过,从名字开始就打不过。
她是女主角,但谁要当《Rebecca》世界里的女主角啊!
/
只要但凡是看过《Rebecca》这个作品的人,应该没人能忽略掉《不够善良》的人物背景设定里的相关性,就算是只看名字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毕竟Rebecca这个名字在影视圈里最有名强关联电影作品,就叫《Rebecca》。
这里我都说到这个位置了,也介绍一下《Rebecca》,也就是中文观众更熟悉的希区柯克的《蝴蝶梦》。
还是来一句话简介吧:
灰姑娘女主嫁给了高帅富王子,结婚以后她却发现王子以及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在怀念王子出海意外已逝的前妻,女主觉得自己永远赢不了白富美前妻(到这里你就说像不像吧),但有一天前妻的尸体被发现了,王子和灰姑娘坦白其实前妻是一个坏女人,在一次前妻和自己坦白自己出轨且怀孕的过程中,前妻意外自己死了,所以男主制造了出海意外的假象——故事的最后当然是灰姑娘帮助王子从法庭上脱困,两人欢喜大团圆。
这个故事里的欢喜大团圆背后的真相是怎么回事,我就不说了,希区柯克手下能有什么好东西大家懂得都懂。
我这里要说的重点是,在希区柯克这本名为《Rebecca》的电影里,Rebecca根本不是女主灰姑娘的名字,而是前妻的名字,在灰姑娘为主角的幸福叠态宇宙里,Rebecca的名字投射下巨大的阴影,覆盖了她全部的婚姻和人生。
就像是《不够善良》宇宙里的女主简庆芬,人生里一直演奏着《Rebecca》的背景音乐,我是觉得蔡健雅的这首歌很好听,但是对于简庆芬而言,这首她人生的主题曲,应该是,很恐怖吧。Rebecca~Rebecca~每一分每一秒~all thought the night~
/
看到这边应该能发现了,我也不是真的要写真的同性恋。
我只是觉得很多名义上的异性恋,好像更熟悉也更关注的其实是同性,也更习惯于去与同性比较和竞争,在意到宛若是同性恋的地步。简庆芬如此,Rebecca如此,总经理在楼下看到大于的时候如此,何瑞之得知总经理和Rebecca好过以后如此,连大于那个连脸都没出现过的暗恋对象都如此(虽然我很怀疑这个人是否存在)——明明都是异性恋,但那位异性,好像只是同性竞争赛里的奖牌。
做个扩胸运动展开双臂更进一步的说,何瑞之这个男人可能连奖牌都算不上,对于简庆芬而言,真正的奖牌是这个社会对她的“女性”这个功能性身份的价值认同。但这里唯一出现的新问题是,这个世界的比赛规则变了。
吃了十年红叶蛋糕的简庆芬,是刚刚意识到自己的丈夫好像更爱Rebecca么?
不是的,是十年以后她重新抬头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发现游戏的规则变了,女性的价值计算表变了。连她婆婆这样对于女性人生认知只有“生几个啦?”的狭隘原始人,都开始承认(除了自己儿媳妇以外的)女性,在生几个之外,还有又漂亮又会打扮的人生价值了。
而且Rebecca还有了新男友了!!!
她捧着自己“好妈妈”“好老婆”“好儿媳”“好女儿”的功能性“好女人”人生考试答卷,高高低低的做着人生的加减法,对着“好儿媳”那题最新被老公打出来的0分发呆的时候,Rebecca居然从她的人生里退赛了。
何瑞之都没梦到要打断Rebecca和别的男人酱酱酿酿,简庆芬被一张照片刺激到连做梦都要打断Rebecca和别的男人酱酱酿酿,就,不知道的还以为被劈腿的被分手的是简庆芬。
我说的刻薄点,简庆芬可能比她的老公何瑞之更恐惧Rebecca不爱何瑞之了这件事。
因为简庆芬的人生只有这一局,简庆芬能赢Rebecca的也只有这一局,而Rebecca人生有好多局,她除了何瑞之以外的世界很大,大到连何瑞之都是路人甲,那赢得何瑞之的自己,不过是路人甲边上的路人乙!好想请简庆芬看一下小红书网友发现的,Rebecca的异国男友多到可以单独列一块演员名单表。
——所以哪来的人生对照组啊?她现在连个同款的衣服都买不到了啊!
比老公的精神出轨更可悲的是,只能精神出轨的原因是目标对象没看上他;而比输给人生对照组更可怕的是,以后都没机会再输了!
人生对照组啊,决定告辞。
/
我倒不是觉得简庆芬的人生是失败的,因为我就不太认可评价别人的“人生失败”这个说法。
我甚至都不觉得简庆芬遭遇了什么真正的危机,她只是原有的作为“女性”的人生价值观被动摇了,又还不太能接受Rebecca们在争取的身为“人类”的人生价值观。
真正人类的人生是没有答案的,就像是饰演何瑞之的贺军翔,本来是拳击运动员出身,能读大学是因为拳击比赛第一轮抽签轮空,第二轮对方弃权,第三轮他输了,三轮只比一场还输了也排名第七,他就成功被保送,结果读大学买体育用品的路上,遇到星探就出道当明星了。
以上内容来自远古综艺《康熙来了》,什么七扭八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生轨迹啊,但这就是一个真实人类的人生片段啊,在无法预测的生活里寻找可以被量化的标准本来就很无厘头,除了自己,谁又配给谁的生活一个打分啊?
所以问题的重点是,是简庆芬她自己的评价。
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会发现其实这个故事就没必要开始。
简庆芬是完全可以选择继续抱着她的好女人答题卡在Rebecca的背景音乐里生活的,在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里有一套自己的标准答案的人说不定反而更笃定。
如果人生对照组对不上Rebecca了,那也还可以对照何妈妈,大不了最后也可以对着儿子吼我可是为你献上了自己的人生。但简庆芬她好累,她觉得不甘心,她觉得不开心。
而在没有女性必做的100件事的世界里,没有她熟悉的规则,也再也没有标准的可参考答案,她答了一生的“好女人”答卷,一文不值。
她被来回呼啸而过的风,挤压成一只拧巴的蚕宝宝。
简庆芬完全有足够的理由去恨Rebecca,但她又无法遏止的爱Rebecca;自由明明反而让她变得没那么自由了,但她已经见过Rebecca了,所以她没办法停止渴望自由,也没办法停止凝视Rebecca。
她已确定人生里唯一的不确定。
/
我才看了4集,还有4集,暂时没办法去预估接下来简庆芬的选择。
但其实简庆芬,没关系的,你可以继续过自己的人生,也可以继续看着Rebecca的背影,看Rebecca去无限延伸她人生的边界,也去拥有你差点就可以去拥有的那些人生可能性。
忍不住的时候也可以做一个Rebecca的梦,就像仿生人也可能会梦见电子羊。
只是,电子羊不会梦见仿生人。
电子羊除了会在你脑海里跳那些不存在的栏杆之外,还有别的真实生活的栏杆要跳啦。
想说一下《不够善良的我们》里面的Rebecca。
Rebecca 张怡静,这个被最多人共情,但是编剧没有给她“好结局”的角色。
我认为编剧对她也是有共情有慈悲,但暂时找不出一个给她更好的解脱方式。笔力有限,心力有限,而非真正的无动于衷。
这篇文章是在我还没有看大结局时的想法,昨晚的大结局,佐证了我的的思路。
1. 为什么Rebecca看似是大女主,却在情感世界里那么无助冲突?
Rebecca从来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大女主”,她只是看起来优秀,实际上一塌糊涂。
Rebecca也不是坚韧自我,以事业为导向的都市女性。她的内核,是破碎漂泊,以情爱为导向的没长大女孩。
以下的话,听起来像是责备,但是因为我跟Rebecca很像,太像,我也走过蜕变之路,才知道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Rebecca 的人生主线,不是朝着目标前进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不断地逃离。
从一个男人身边逃向另一个男人身边,从一个工作逃向另一个工作,从一个台湾省逃向另一个意大利,她看起来是“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的人,实际上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Rebecca从来没有真正地要“安定”下来。
我不是说他待在一个男人一个工作的身边是安定,我说的是,她去面对属于自己的生活,去好好地打出手里每一张牌,哪怕可能输,至少待在牌桌上,不要看一眼对手的表情就狼狈逃窜,找寻下一个避风港,而避风港从不是目的地。
她的生命主旋律,一个是逃离、推开、回避,一个是自证“我不配拥有好的人生”。
逃离已经拥有的生活,推开每一个想要对她好的人,回避别人的情感付出和情感表达。
打电话给不喜欢自己的男朋友妈妈问“我能不能和你儿子在一起”,明知道答案还要继续,看起来是争取最重要的人支持,实际上是等待着一句否定。
很多人不理解,那我就说“聪明”的办法。
何瑞之妈妈的需求就是骂儿媳妇,她夸简庆芬也只是为了把Rebecca气走。看清楚这个核心需求,如果还想跟何瑞之在一起,就被他妈骂就好了,让她骂爽。
Rebecca现在是,不喜欢何妈,不满足何妈核心需求,还问何妈能不能接受她。
她当然是在等着被拒绝,但她一定要营造出是别人拒绝她的样子,对不起她的样子,以此再度体验受害者的模式。
2、深入讲讲Rebecca的“被拯救又被抛弃”模式
我之前讲过,分离焦虑严重到了一定地步的时候,是会主动先手分离的。
Rebecca的童年,她在最后几集透露,妈妈生她的时候并不想要她,拖了很久也不上户口,童年支离破碎和哥哥相依为命,被周遭环境排挤霸凌,因此她一定有着强大的分离焦虑和不安全感。
我觉醒营里的同学也一定明白,她是太想被接纳,太分离焦虑,但童年与成长的体验记忆太过糟糕,所以她只会这个被抛弃的模式,只想重复这个被抛弃的模式,那是她的舒适区,那令她熟悉。
(心理学名词:习得性无助 强迫性重复)
她和所有男人关系开启的模式,都是先以破碎美丽的弱者的姿态进入他们的视线,男生开始投射迷恋与想象,以为能在Rebecca的身上实现“做个男人”的核心需求。
男人开启追逐,女人若即若离,男人加大付出,女人从不回应。
然后最后,女人撤出,或者指责男人,让男人撤出。
女人继续以一个弱者漂泊者的形象,飘向下一个避风港,吸引下一个想要拯救她的男人。
何瑞之,总经理,意大利男人们,于向立,都是。
Rebecca并不一定是刻意如此操纵,但她一定在潜意识里无数次地重复这个剧情。
我懂她。因为我就是她。
看似我是一个情感博主,这么多年一直在谈论爱情,在换不同的恋爱对象。
但是,我的关系永远是停留在某一个浮皮潦草的表面。在每段恋爱在进行到准备更深入更亲密的阶段之时,我就会想方设法,把这段关系给毁掉。
我耐受不住一个稳定的,不浮躁的,情绪不大起大落的关系,我也耐受不住能在关系中待住的我自己。
我一直在逃。
2013年我从北京跑到深圳,2019年我从深圳跑到伦敦,2022年我从伦敦跑回来,又跑去北京,然后,2024年我又从北京来到了深圳。
我也是一直在逃的一个人。
我也在不断体验我最熟悉的模式。
3、人人都(不)爱Rebecca
Rebecca还有一个点让我非常的共情。
看到有人说,哇,每个男人都爱Rebecca呀,都对她念念不忘。
作为Rebecca深圳分卡,我认为这些男人所谓的迷恋,都是假的。
我跟大家说,这真的是在唠羞耻嗑了。
年少的时候,当我的核心需求是女性魅力的被看见和被承认时,这些男人的迷恋会让我看见理想中的,如诗如画的自己。
但是当我沉迷于一段又一段迷恋之后,在我真正需要“关系”的滋养而非“迷恋”的吹捧时,我才发现,这些人的迷恋,只是自恋。
是他们的自恋,也是我的自恋,毫无用处。
只是因为他们处于能量层级比较低的时刻,很需要某一种生命动力,那个时刻他们看到了你,你美丽、破碎又迷茫,又假装坚强,又文艺的一x,然后又没有那么的文艺……有点文学素养,但不多啊,just够用。
他们看到你就觉得,哇,我要投射一下,啊,我要使用一下,于是给你写首诗,半夜咣咣敲你房门,非要给你朗诵诗歌。
几年前我还说,最好的礼物是以我为主角的诗歌或画作。
现在才懂得,那些洋洋洒洒,只是他想写诗了,诗里的人,唤做我,却不过是他自己。
他们有他们发情的癫狂与迷醉,我只是在他演戏时,恰好被拉来描摹的模特,用来按在诗里的名字。
然而,我把很大一部分人生,我的前十年,浪费在了和这些奇怪的迷恋去觥筹交错当中,我把这些投射当真了。 那只是一个没有被看到过的小女孩,我说我自己,她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丑小鸭,那么羡慕人群中的白天鹅。
她认为,成为白天鹅,得到注意和迷恋,就能得到爱,得到价值感。
于是她很努力地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白天鹅,伸长脖子,在湖面上优雅地游动着,吸引来了无数岸边的掌声和目光。
然而,大雨落下的时候,岸边的人走了,她,却不知道向何处去躲雨。
那岸边的迷恋,本就与我无关。
Rebecca看似收割了很多男人,活得洒脱自由,但那个自由,来自于她极大的不安全感。
她没有放下魅力和幻想去进行深度现实生活的能力,她的自由是假自由——我无法说更重的话了。
那对我自己的思考我已做得足够,但对Rebecca,我不想再说更重的话了。
4、关于不争气的Rebecca和不讨喜的简庆芬
我很喜欢《不够善良的我们》这部剧,接下来我也会做一些切片和文章,继续分析里面的其他角色。
网上那些“Rebecca不够大女主”“简庆芬太绿茶”的批评,还是停留在文艺作品应该描摹理想世界而非真实现实的期待里。
但,我已经对所谓的大女主剧爽剧搞事业剧厌烦了。
这部剧写的女人,不是一种高亢的强和善,不是断情绝爱走上事业巅峰,或者夜夜笙歌迎娶小奶狗,向外界彰显,我如何成为了独立女性的榜样。
Rebecca和简庆芬都不是女性的榜样。
正因为她们不是女性的榜样,所以我们看到她们会有那么多的不舒适,会看到那么多的自己,那是一种真实。
不面对真实,人无法接纳自己,更无从谈流动、改变与真正的成长。
我喜欢这种真实到毛细血管里的文艺作品。
我也会继续,做这种真实到毛细血管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