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高俅斯和鹈鹕公社 Goltzius and the Pelican Company(2012)

演员:



影评:

  1. 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末神圣罗马帝国。来自荷兰野心勃勃的高俅斯,精习丢勒,血统上承尼德兰、弗兰德斯北方诸大师,迷恋色情漫画,没忘怎么画鲸鱼和万物的精灵,令动物的身体和人类身体混合。当时欧陆版画印刷蓬勃发展,他以其惊人的天才,欲在印刷业大显身手,便带着由剧作家、演员、印刷工等合伙人组成的鹈鹕公社四处筹集资金,游历到了莱茵省首府Colmar(因位于阿尔卑斯山麓,故片中围绕建筑飞雪)。像唐吉坷德遇到了折磨他的赞助人和难得的知己公爵夫妇,高俅斯和鹈鹕公社遇到了这位治理当地的伯爵。为了让伯爵资助出版,高俅斯以色情戏剧的形式演绎《旧约》博取伯爵欢心,同时伯爵爱上了剧作家的女人,使得伯爵失去了分寸,参与到戏剧演出中。《旧约》故事重合于他们的生活,毁灭了几个人。在双重戏剧的推动力下,最终故事延续到了《新约》,扮演希律王的伯爵像杀掉施洗者约翰一样砍下剧作家的头,伯爵因此失去人们的支持,丢了官,人也疯了。而高俅斯以个人信誉和鹈鹕公社的崩溃为代价,得到了爱好色情画的当地主教的资助(主教是片中天主教的代表,犹太教神父被刺瞎,新教神父因鸡奸被处私刑)。高俅斯回到荷兰印刷了他想要的书,和娈童躲入被子。全剧终。
     十六世纪末,手法时代,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北方大师多谢,年轻一辈的艺术家,如高俅斯,一方面自知无法超越前者,一方面对发现新形式极度狂热,欲超越前者,于是产生了实验风格,大胆破格,玩弄禁忌,变形和病态仍为人所追求,已经与文艺复兴时的健康身体不同,高俅斯所描述的身体虽然是健壮丰腴的,但掩不住病态色情感,这确是他刻意的,比他较晚的法国版画家Jacqus Callot则注重中世纪和尼德兰那些怪异人物的重现,高俅斯是对文艺复兴的色欲重现,同样的光与解剖,如果丢勒是冷的,那么高俅斯就是热的。所以知高俅斯颇深的格林纳威在本片中不免要稍稍提一下丢勒的冷。高俅斯可能被看作北方文艺复兴与伦勃朗、卡拉瓦乔之间的一个阶段,但在我看来,高俅斯也不免是伦勃朗、卡拉瓦乔的先驱者。
    这部格林纳威拍的水准很平衡,比《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好太多,虽然我很喜欢《夜巡》,但这部的神气俨然回到了《魔法圣婴》等作,这一点又胜过《夜巡》。
    本片主旨并不是《旧约》的阐述,而是意在使用复杂文本的人类史阐释,而高俅斯在片中首先不是个画家,却是个为了投入印刷事业而进行导演工作的人,这一设定里就已然充斥格林纳威的叙述意图。
  2. 这部片是传记片,画家的作品被搬了上去,最重要的是将高俅斯的风格与艺术感觉弄了上去,跟他类似的有一部前苏联的《石榴的颜色》。
    本部片子的艺术特色就是众目睽睽的 没有隐私的 痛苦的 直接粗鲁的 挂在墙上的绘画,诸多评价低的要么没看懂,要么对肉欲敏感了
    本片的败笔是语言对话过多,不过既然把绘画转变为戏剧,那么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得了
    感兴趣的人和没看懂的人可以去看看关于Goltzius 的介绍及其作品,本片的还原度非常精彩,抓住了其绘画作品的“神”

    本片开头展示了大量的文字,似乎有人认为不妥,其实不然,本片为阐释《圣经》“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汉译本圣经故弄玄虚把“话、言语”翻译成了“道”,《圣经·创世纪》很明确的说“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开头文字量稍微过多,而且略有讽刺。

    对于豆瓣上众多人认为其“逼格”的是人云亦云罢了,本片很严肃~~~
  3. 每个镜头都极其讲究,几乎全部取材古典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的范本,且进行了创意性的材料处理。但全片实在太腻了。

    恰好观片时正在读勒庞的《乌合之众》,从此书中偶然得到本片的答案。这部电影其实讲的是人的匪夷所思的篡改能力,能将罪恶说成美德,将残忍说成高尚,并视之为经典,在历史长河中视其为信仰。其实这样的篡改是少数人为了统治而刻意为之的,群体对其的接受恰恰代表了它并无主观判断的能力。这也是圣经和希腊神话的最大区别。希腊神话的肉欲是人性的写照,而圣经的肉欲披上了道德和神谕,成了政治的手腕。影片看似离经叛道,实则也许渴望还原真相。

    当然在技术上本片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舞台剧加上蒙太奇就理所当然地是一部电影了?

    (巾城)

  4. ##Frames of Mind:The Films of Peter Greenaway

    故事嵌套的非常好,以男主第一视角进行的叙事,以解构圣经的几个故事创造了那六场演出,虽然不是《一千零一夜》那种包孕体的形式,但是演出内容和他讲述的故事也有紧密的关联,这使得讲述的故事和演出本身的界限被极大程度地模糊,效果非常好。

    几个演出的设计的太好了,不光是视觉的呈现,还有音乐的搭配,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前后的色彩对比很大程度提高了张力,尤其是一人分饰两角(上帝与撒旦),索多玛与蛾摩拉那场戏天罚背景音设计也是让观众可以更好的带入剧作的情绪中,而从大卫与拔示巴开始,故事就开始模糊了,到

    中间出现的舞台的解构,还有画面的重组,都是非常惊艳,对称构图正反打,鱼眼镜头的使用也都是恰当好处(旋转的审判台总让我想起EVA中人类补完计划委员会的场景)。

    不得不说先看了《格林纳威字母谈》让我对他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影片中大量出现的画作也在辅助叙事,甚至从画面上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而多重叠化再次出现效果依然不错。

    还有时间上,电影的故事,讲故事的人和观众之间的时间存在梯度,让整体观感非常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