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杀死波诺 Killing Bono(2011)

杀死波诺 Killing Bono(2011)

又名: 少年 U2 的摇滚旅程(台) / 我是波诺的分身 / 波诺和我 / I Was Bono's Doppelgänger

导演: 尼克·哈姆

编剧: 迪克·克莱蒙特 伊安·拉·弗雷奈斯 Simon Maxwell 尼尔·麦克考米克

主演: 克里斯滕·里特 本·巴恩斯 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罗伯特·席安 马丁·麦凯恩 彼得·塞拉菲诺威茨 贾斯蒂恩·瓦戴尔 卢克·崔德威 利萨·麦克阿里斯特

类型: 音乐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2011-04-01(英国)

片长: 114分钟 IMDb: tt1535101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摇滚乐队的纪录片总带着那么点煽动性。几个年轻人,学校毕业,无所事事。在酒吧、街头或者音乐现场偶遇,机缘巧合下擦出灵感火花。然后就是第一次合练、第一首作品、第一次登台、第一张EP、第一份合同、第一张专辑、第一次巡演……传奇就此诞生,就在我们平日走过的路上。

    大学的时候看完这种片子,我还会抄起吉他拨拉那么几天,意淫自己面对Live House 汹涌的肉体海洋,面前一排精巧的效果器。我给自己设计了无数绝妙的开场词和结束语,但歌儿却一首都写不出。后来,那把吉他坏了,音再也调不准。而它尚能歌唱的时候,我基本连弦都按不住。

    这就是了。年轻总有做梦的权利,也有只靠梦想就能快乐的权利。然而时过境迁,梦想总要放下,生活在你面前愈演愈烈。你总要有一天面对和承认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平庸,改去追寻其他更适合你现状的东西。

    Killing Bono 就是这样一部摇滚历史上罕见的反英雄电影。U2 是朋克运动之后,摇滚圈最重要的乐队之一。你无法忽略他们,奥巴马就职的时候甚至都邀请U2 来演唱。当这样一支天神乐队的高中同学,肯定是颇有滋味的经历。

    Neil 是个摇滚狂人,同时是个虚荣心极强的大话精。Bono 邀请Neil 的弟弟Ivan 去作乐队的节奏吉他手,却被Neil 一口回绝。Neil 想的是,自己玩更好的音乐,把更多的妹子,签更大的合同,出更多的唱片……让两兄弟压过U2 的风头。谁知U2 借力愈发成功的时候,自己却经历各类波折。演出被搅黄,音乐不被认可,找投资方却扯上当地的黑社会……兄弟俩一贫如洗去伦敦闯荡,终于拥有了一小批粉丝的时候……U2 已经在和The Who、Queen、Sting、David Bowie 一起演出。他们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巨星,自己却仍在底层挣扎。自尊心让Neil 背着Ivan 和乐队成员拒绝了U2 一起演出的好意,却让自己的本身已经窘迫的环境愈加悲戚。U2 愈升愈高,留给Neil 的阴影也变得无限巨大。Neil 的自尊毁掉了乐队的前程,也让他的生活崩塌。最终,愤怒的Neil 将一切的原因归于Bono,而杀死Bono,是不是可以结束这一切?

    心理学上,Neil 自大狂和偏执,导致了他强烈了外归因倾向。一切的失败和不如意,都是U2 和Bono 的成功导致的。成为摇滚巨星的U2 是Neil 的心结,是夺走他声明和成功的元凶。他乐于贬低U2 的创作获得低劣的满足感,却从未想过自己的音乐做得如何。U2 一步一个脚印地、如同传奇一样地走远,自己写的歌却烂得只能在Strip Bar 里面上演(片中早期Neil 和Ivan 的乐队烂的要死,后期更名Shook Up 后则好了很多)。相比之下,弟弟Ivan 更像个纯粹的音乐人。这或许也是为什么Bono 开始时会邀请他加入U2 的原因。Ivan 专注创作,善良单纯,一直跟着哥哥混迹。当他发现哥哥欺骗自己的时候,虽然也有过愤怒,但终归原谅了他。就像Ivan 和Bono 的谈话中说的,Ivan 自己并不后悔没有加入U2。因为Ivan 清楚,命运和生活只属于自己。而作为自己,永远没必要一定成为谁的翻版。

    如同最后Ivan 向Neil 喊叫的那样。在Bono 的见面会场地的卫生间里,Neil 听着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 大吼,这个装B犯,他还好意思唱他还没找到想要的东西!而Ivan 则反驳,你根本不知道Bono 想要什么。他只是拥有了你想要的东西而已。

    我对U2 并不了解,只能说听过他们大多数专辑。但他们的歌曲里面,呼吁反战、平等、消除歧视、自由、博爱等等普世价值的内容随处可见。相比之下,Bono 想要获取的,的确不仅仅是声明和地位而已。

    相比片中已经出版The Joshua Tree 的U2,两兄弟的Shook Up 只能是小打小闹。而片子开头,U2 在第一次巡演归来的车上郑重其事地改了乐队名字并起了艺名,开始了脚踏实地的创作和奋斗。那时,Neil 还在仗着自己更好的外形和更潮的装扮嘲笑他们。这里面讲的,其实还是那个颇为简单的道理:偏执和抱怨并不能带来成功,还会吓跑偶尔才会垂青你的幸运。更通俗并让人恶心的说法就是,成功是百分之多少的努力和百分之多少的天才……这个百分数每次老师说的都不大一样。

    射杀Bono ,总让人想起另一位被歌迷射杀的巨星John Lennon(这个事件在电影中也出现了)。相比之下,Lennon 的死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而Neil 的暗杀计划则完全是一系列意外导致的。本片有个煞有介事的沉重开头,却通篇都在不动声色地搞笑。英国式的黑色幽默遍布其间。但调笑之余,也在一点点浸染出Neil 和Ivan 兄弟命运的苦涩。本片大可放给那些和弦都记不住,天天嚷嚷组乐队的小青年儿们学习下。敬告各位,摇滚有风险,入圈需谨慎。

    个人认为最经典的对白——制作人听完Demo,字字珠玑状地说:流行音乐,主要表达的主题是,幻想和辣妹上床,和辣妹上床,以及回忆和辣妹上床。你们的歌嘛,听起来像是……强奸。Neil:某种程度上说,是的。但是换个角度看,我们想表达的是性焦虑的主题。

    笑喷了我。

    片中最后U2 见面会时放的歌,即U2 最优秀专辑The Joshua Tree 里面著名的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我并不能说非常喜欢U2 这个乐队,但这首歌却是我最爱的歌曲之一。个人认为,它的存在可以让很多The Beatles 的名曲失色。

    U2 The Joshua Tree
    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

    I have climbed highest mountains
    I have run through the fields
    Only to be with you
    Only to be with you

    I have run
    I have crawled
    I have scaled these city walls
    These city walls
    Only to be with you

    But 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
    But 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

    I have kissed honey lips
    Felt the healing in her fingertips
    It burned like a fire
    This burning desire

    I have spoke with the tongue of angels
    I have held the hand of a devil
    It was warm in the night
    I was cold as a stone

    But 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
    But 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

    I believe in the Kingdom Come
    Then all the colors will bleed into one
    Bleed into one
    But yes I'm still running

    You broke the bonds
    And you loosed the chains
    Carried the cross
    Of my shame
    Oh my shame
    You know I believe it

    But 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
    But 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



    PS:Bono 的演员Martin McCann 还是颇有几分像Bono 本人的。尤其是他戴上眼镜后,下巴的形状和嘴角的弧线真是像极了。可是眼睛两个人有不小的分别。Bono 本人的眼睛要小得多。另外就像豆瓣上朋友说的那样,我也不信Bono 本人有电影里这么好人。

    PS2:影片结尾处有一些录像资料,是真实的两兄弟和乐队的一些现场录像和海报什么的。至于他们到底烂不烂,可以自己参考一下。

    PS3:我在一个很烂的乐队里打过鼓,在学吉他失败后自己买了一把贝斯弹得还凑合,但至今没和乐队合练过。至于吉他,我还是按不住和弦。


    谨以此文纪念Pete Postlethwaite。这位老戏骨于2011年1月3日因癌症在英格兰去世。Killing Bono 可能是他带病出演的最后一部电影。在片中,Pete 饰演了白痴两兄弟在伦敦的房东Karl,一个可爱的老Gay。感谢这位老人在生命最后的表演里,带给了这个世界多一点的欢乐。
  2.     
        尼尔:“你不觉得他们是在装蒜吗?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一切,可他们居然还在唱:我还没有找到我寻找的!”
        伊万:“他们只是得到了你想得到的!”
       (电影中麦克考米兄弟的对话)
        
      《killing bono》讲述的是一个和著名摇滚乐队U2有关、但直接关联不大的故事。因为U2是这么多年来我最喜欢的一支乐队,所以对一个以“杀死主唱”命名的电影,也稍带发生了些兴趣。我还记得,这似乎是好友第一时间向我推荐的一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U2乐队高中时期同窗的故事。neil(尼尔·麦克考米)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是bono的同学,有个叫evan(伊万)亲弟弟。尼尔喜欢音乐并坚信自己注定会成为一名摇滚巨星,他下定决心和自己的弟弟伊凡一起做专辑、开露天演唱会、成名成家。为了和bono一争高下,他赌气的拒绝了bono邀请自己亲弟弟加入U2(那时还叫hype)的建议。  
        关于U2,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他们的事业发展如日中天;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则命途多舛、屡遭不顺。尼尔有自身的问题,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得意忘形等,这都是导致他不能成事的原因。他和bono较劲一二十年,最终浪荡落魄。他甚至产生了杀掉bono的想法……
      整部电影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前文麦克考米兄弟的对话。Bono的功成名就与neil的狼狈不堪的真正原因似乎在这一瞬间被揭示出来。事情总是这样,当你费尽心机去追求的热名滚财的时候,可能总是得不到,但有的人只是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这些东西反而不求自来。对于太多想要成为摇滚明星、流行歌星之类的年轻人来说,这部电影或许有着深刻的启示。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从来不是事实,这只是某些人为了刺激普通人名利欲望、并以操纵欲望达到其目的诡计。
      对那些总是迷恋明星却看不起未成名人物的俗众来说也同样有意义。这部电影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不是每个有成名才气的人都能成为明星,反过来说,不出名的人物也可能拥有名人的才气。更极端的说,最高境界的人通常都不是那些最出名的人。不要让肤浅的歧见障碍了自己的判断力。
      喜欢名人,想看明星,可能是多少年来中外人士共同的爱好。但在这个时代,保留这个爱好无可厚非,但不要感情冲动,切记捂紧自己的钱包。
      看完电影,顺带浏览了这部电影的介绍,让我着实吃了一惊,这部片子竟然是喜剧!回想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都没有过任何一丝的笑,可怜英国人的幽默感真是让人汗颜。
  3.       喜欢这种精致的片子,没有鸿篇巨制的羁绊,没有对明星的期待,没有说教,用黑色幽默表达一段青春,举重若轻,润物无声。好的电影可以带你的灵魂踏上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路随剧中人情感起伏波折,不经意间屡屡见到自己的影子,这种愉悦感丝毫不亚于真的登上飞机拎起行李去跋山涉水。
       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多缅怀青春的电影都在大谈初恋,太多无处安放的荷尔蒙应该不是青春的全部。青春还有很多重要的特征,不知天高地厚的骄傲,不计后果的倔强,坚信梦想总能实现的偏执,还有无知无畏。

          Neil是个把一切都搞砸的Loser,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自大狂。因为坚信自己能组建最伟大的摇滚乐队,替弟弟Ivan回绝了成为U2乐队贝斯手的机会。他和Ivan组建的乐队却因为他与一个个唾手可得的机会擦肩而过,不愿做U2的跟班而拒绝Bono的帮助,不肯出让自己的单曲给不喜欢的歌手,回绝了做U2乐队表演嘉宾的机会,经不住诱惑睡了老板娘被老板赶出乐队(这个确实Low了点).......幼年好友Bono的事业蒸蒸日上,自己却一名不文,还被得知真相的弟弟埋怨。最后甚至企图杀死Bono换取成名的机会。

          世俗角度看,Neil确实是不折不扣的Loser。所谓世俗的标准就是非要用成败这把尺子衡量所有人。

        我喜欢他的骄傲,那是青春所特有的。和Ivan离开都柏林的时候,Ivan问:Bono提过他会帮我们的。Neil回答他,如果Bono觉得我们好的话,那我们不需要他也可以。在伦敦,唱酒吧的Neil的一首单曲被唱片公司看中,要给知名歌手去演唱,但是被Neil拒绝,原因是他觉得那个歌手是个变态不配唱他的歌曲。Bono邀请Neil兄弟做U2演唱会的助演,Neil在电话里咬着牙对Bono讲,对不起,我宁愿对着自己的500个歌迷演唱,也不愿意面对你的5万歌迷。咬牙是因为内心明明也知道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但是他太骄傲了,固执认为自己终将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不需要去谄媚任何人,不需要做任何的妥协。

         年轻时都不懂去衡量机会成本的损失,不懂骄傲是要付出代价。想想自己年少时候做的那些或大或小的决定,有多少是披着深思熟虑外衣的冲动,但当时自己却又坚信不疑。因为不懂,所以无畏。人们常说年少轻狂,但是哪个人谈起自己的年少轻狂时不是带着无比缅怀的心情?年少永远是轻狂的资本。那些道理都是以后才懂得。如果时光能倒流,恐怕我的决定依然如旧。有些骄傲和偏执是青春所特有的。世故不必懂的太早,一旦懂了,你的一只脚就已经跨出了青春的门槛,后面自有大把岁月供你煎熬。
           
        当然最后Neil没有忍心举起枪射向Bono,他只是个梦想没有实现的年轻人,不是个残忍的杀手。他只是无比羡慕地看着被万千歌迷簇拥的Bono,眼中闪耀着不甘和渴望,那百转千回的眼神让人无比心疼又无限唏嘘。放下枪的那一刻,他也接受了现实,安心做个普通人。Bono 没死,青春死了。
         
           青春虽好,毕竟留不住。纵有万般不舍,终有一天要放下所有执着,收敛所有任性和青春做个永别。让所有的澎湃归于平息,所有爱恨都深藏心底。

    贴一个男主。这是他正在直言不讳的奚落那时还叫Paul Hewson的Bono,一个乐队的主唱应该长成他的样子,而不是Bono 的样子。他确实比Bono 帅很多。

          
         Neil劝自己喜欢的姑娘加入乐队,姑娘说,音乐人都是很难相处的。Neil说,你就把他们当成一群混蛋,这样你才会偶尔有一丝惊喜。这逻辑和我不谋而合,我从来不把人想得太好,触底反弹确实常有惊喜。对人报以期望就是失望的开始,就是放自己一颗真心在露天地里,可能阳光明媚,也可能狂风暴雨,不可测。

          
  4. “谋杀”波诺
    [杀死波诺]Killing Bono
    导演:尼克·哈姆Nick Hamm
    主演:本·巴恩斯Ben Barnes/罗伯特·希恩Robert Sheehan/克里斯滕·里特Krysten Ritter/皮特·波斯尔思韦特Pete Postlethwaite/马丁·麦凯恩Martin McCann
    类型:喜剧
    出品:派拉蒙
    上映日期:2011年4月1日

            在摇滚兴盛的爱尔兰,一心想成为明星的的高中生尼尔·麦考密克(本·巴恩斯饰)在学校组建了乐队The Hype,可不久主唱的位子就被好友保罗(马丁·麦凯恩饰)抢去,气愤之余尼尔和弟弟伊万(罗伯特·希恩饰)自组乐队。可谁都没有料到保罗成为了波诺,而The Hype就是日后声名远播的U2乐队……

           估计是受了大卫·芬奇的启发,这年头大家对名人发家致富故事都不愿放弃挖根刨底的好奇心。这回执意掘坟的是爱尔兰著名乐评人尼尔·麦考密克,本片改编自他的自传体小说《我差点成为波诺》。尼尔的用心路人皆知,无非借着U2的大名将青春时期的羞涩往事再抖落一番,赚得眼球之余自己也好一泄积愤。影片除了再现上世纪70年代校园音乐的盛况空前外,还少不了爆出一些U2当年鲜为人知的猛料,而包含若干首U2作品的电影原声也是一早抢得先机。片中扮演波诺的马丁·麦凯恩出镜不多,风头最劲的当属扮演尼尔的英伦小哥本·巴恩斯,另外罗伯特·希恩也让人眼前一亮。更值得一提的是U2前经纪人伊万·弗洛克斯是本片的制作人之一,难不成他们都想干掉波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