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0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00)

又名: How the Steel Was Tempered / 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

导演: 韩刚 嘉娜·沙哈提

编剧: 万方 周大新 梁晓声

主演: 安德列·萨米宁 列霞-萨玛耶娃 尼克莱-巴科拉恩

类型: 剧情 历史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0-02-28(中国大陆)

集数: 20 单集片长: 45 分钟 IMDb: tt4052762 豆瓣评分:7.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大败笔   
    文 / 红警苏红不懂爱




     一、主题的困惑——谁为谁打工?
        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获得各方良好评价的同时,又传来了习见的“后院起火”的消息。编剧和导演各执一词,互相攻讦,一点没有受他们拍摄的电视剧感染的意思。
        在这背后,其实反映了这个电视剧的主题究竟是由谁确定的问题。
        从导演韩刚的介绍中知道,中国作家写出的初稿,难以令人满意,于是不得不另请乌克兰的作家重起炉灶,有的章节几乎推倒重来。
        这说明,中国人拍这部电视剧时尚未明晰他们要拍什么、怎样拍,不得不在进入实拍阶段后,仓促地把剧本主权托付给别人,向别人定做剧本,然后等米下锅,“写一集拍一集(该剧导演原语)”。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说是乌克兰的演员为中国人打工,倒不如说是中国人为他们打工。因为一剧之本是人家搞出来的,你投资不错,但电视剧的“根本”发生了逆转,必然导致风格和性质的嬗变。
        这也许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回想到该剧导演嘉娜曾任副导演的《红色恋人》,也曾请来好莱坞的编剧来编写剧本。我们感到,我们有胆量到异国请来他国演员,但却似乎不敢用自我的独立思考来确定主题立意,只得如履薄冰地用别人的脑袋来代替自己的思想,心甘情愿地为别人的构思作嫁衣。
        于是电视剧的得意之笔“红色风暴”、“肃反扩大化”等都不是中国观众和读者关心感兴趣的问题,但乌克兰编剧专门花了笔墨,展开描写,如此硬插进一个创建苏维埃的故事中就显得相当的不伦不类。
        我不知道,当初美国人拍《末代皇帝》是否请来中国的编剧来协助创作。当中国人对其在剧中丑化皇帝登基表示憾意之时,人家并没有屈从于中国影视对皇帝骨子里的尊崇,依然执着于自己的构思。好莱坞拍《花木兰》请来中国编剧吗?歌剧《图兰多》到中国演出,但它只让出了导演一衔,但至关重要的编剧一职并没有因惧怕冒不象的罪名而拱手相让啊。因此,我感到,这决定了这部电视剧还是我们为人家打工。
        乌克兰编剧根据本民族的习惯,台词写作时注重了生活化,其中包含了浓重的幽默语调,但却缺乏中国电视剧对话的连贯性和心理刻划,使人物台词很有异国风味,即像译制片,但人物的内心却未能细腻地展示。比如在开初的章回,保尔总是一声不吭,虽体现了他的执着的个性,但其心理活动却难以看见,因此,形象很单薄。

        二、保尔卷入情天恨海——“红色恋人情结”的作用
        出于故事的需要,电视剧硬在原生态的故事中添加了情节线索,而这情节,作者无疑是选择了爱情。以这样的原则来加工,保尔就马不停蹄地卷进了红色三角漩涡中。从开始在小酒店里与弗罗霞、跑堂之间构成三角,后来与维克多、冬妮亚间,再与丽达、丘扎宁,又与杜巴瓦、安娜,而且全部是惹起事端的三角关系。那个三角顶点上的另外一个男人性格大同小异,都道德欠缺,心胸狭隘,醋劲十足,均与保尔有一番拳脚之战。特别是丽达,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地写到她与保尔好友谢廖沙的相恋,电视剧中,谢廖沙的所有情节都让位给了保尔,大概这也是中国人骨子里已经根深蒂固的“高大全”模式在作祟吧,于是保尔与冬妮亚的感情链条尚未断裂,便又卷入与丽达、丘扎宁构成的三角中去:保尔一见丘来到丽达的房间,便跟踪尾随,直至与丘大打出手,差一点遭受重刑。
        故事中出现安娜时,保尔同样未能逃脱三角关系的纠缠。其实小说中并未明确写到保尔与安娜的恋情,只不过是一笔带过,但一到电视剧中,又演绎出一番三角好戏,在保尔与杜巴瓦的工作矛盾中掺进了感情纠葛。
        因此,该剧中的保尔=红色+恋人,这正是该剧导演曾经参加拍摄过的一部电影。

        三、多余的一吻——牡丹花下死的动机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我在书中描写的远不是一个保尔,而是千千万万个柯察金。”在这样的动机下,作者塑造了保尔少年时的好友谢廖沙,并写了他与丽达之间的爱情。此时的保尔已经远离家乡,参加了红军部队,根本不与丽达、谢廖沙在同一时空。而到了电视剧中,保尔没有远走高飞,谢廖沙反而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连他参加红军都是保尔向丽达推荐的。保尔与丽达的感情线索过早地被凸显出来。小说中,作者一直审慎地描写保尔与丽达的关系,但在电视剧中,大概突出保尔的恋人气质吧,加进了白桦林中的一场接吻戏。激战前夕,丽达约请保尔树林里见,她作为一支部队里的团政委,用生命结束前、没有享受过生活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我想即使真有可能,但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题风格,也是严重偏离原著精神的。我们感到,这似乎又是“红色恋人情结”再度大发作而已。

        四、面目全非的战斗——骑兵成了步兵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原著对战争的场面是用诗意一样的语言描述的,保尔头戴布琼尼军帽、手执马刀、杀向敌阵的形象,几乎成了保尔的标志。电视剧发挥想象,构造了解放保尔家乡之战,详细地描述了侦察敌情、摸清敌人的布防图以及采取声东击西战术吸引敌人炮火等故事,这样添油加醋本无可厚非,但在表现部队冲锋时,却不见骑兵队列,只是保尔随着步兵在树林里冲锋陷阵,最终被炮弹震倒。
        这场战争场面无论是与保尔的骑兵身份,还是与小说的描写都南辕北辙。电视剧片尾剪辑的前苏联影片的骑兵冲杀镜头,看来与电视剧的故事已毫无关联了。
        奇怪的是,倒是描写古罗伯的匪帮发动叛乱时,镜头上见到敌骑兵耀武扬威,颇有气派。电视剧片片尾也使用了这些马上镜头,与前苏联电影镜头混杂在一起,还以为是红军战斗场面呢。

        五、保尔成了红色风暴中的海鸭——现代意识致使性格扭曲
        十三集“红色风暴”是电视剧虚构的得意之作。当卫戍司令利特卡被敌人枪杀后,朱赫来发出了“红色风暴”的指示,但保尔却表现出严重背离其思想基础的行为。
        保尔对肃反的残酷性表示不解,在狱中见到维克多时,他竟然认为他们之间只有私仇,其实如果按剧中的设计,维克多参加了叛乱阴谋,那么岂止是私仇?保尔在打击敌人时,也表现出优柔寡断,如进屋搜查时,果然中了古罗伯之计,因关注匪徒用着遮眼术的小女孩而疏忽防范,造成利特卡被敌人暗杀(小说中保尔未介入此事)。看到残酷镇压反革命,他又伤感不已。最后,他抱着孤女找到丽达,竟然像个孩子似的寻找依靠,对她说:“没有你,我也很难活下去。”
        也许编导们在改编时着意强调他的人性、人道主义的一面,但安插在这一段前因后果之间显然缺乏说服力。前面已对古罗伯部队的野蛮进行了很艺术的渲染(如“屠犹”段落),谢廖沙的未婚妻即死于他们的糟蹋,况且,敌人的暗杀行径连朱赫来都按捺不住怒火,而保尔却不知犯了哪门子邪,一个劲地不解。他多次找朱赫来坦陈心迹,而原来一向乐于指导、开导保尔的朱赫来却不则一声,这怎么叫人来理解。这一集的保尔令人感到太窝囊,前后极不协调。其实,跳过这一集,保尔又像是恢复了本我。如在送安娜回家的路上,对歹徒毫不手软,一连干掉几个;在保尔单枪匹马深入匪巢时,他更是大开杀戒,铁面无情,未见他有任何不解,那时他也未对匪徒进行审判嘛。
        小说中只写了保尔因为契卡工作太忙而离开,电视剧虚构了上述原因,虽可能符合现代意识,但却严重损害了保尔的形象,因为小说中对保尔有这样一句描述:“他从来不知道怜悯敌人。”

        六、孤胆英雄——倒向好莱坞
        保尔在铁路工厂任保管员的一段戏在编导的精心构思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当区委书记派他到厂里任车间保管员时,保尔面露惊讶,连连表示反对。而小说中,保尔主动要求放弃一切行政职务,当一名普通工人。电视剧这样描写也未免太低估了保尔的觉悟了。
        而他在工作中受到打击时,他丝毫没有利用工人集体、地方组织和司法机关等正常渠道,取得他们的支持,而是与凭空冒出来的流浪儿建立了斗争同盟,并以他们为眼线,掌握了情报,最后深入敌巢,经过一番完全可以称得上“好看”的枪战和好莱坞式“最后一分钟”的营救,化险为夷,消灭敌人。但这还是一个融于组织、成熟的保尔吗?因为保尔始终强烈地意识到他不能离开团队,特别是在重病在床的情况下,他还渴望生活在集体之中。但电视剧中的保尔,用剧中他说的话,就是他“并不太信任”那些人(大概是指司法部门),但最终还是这些机构拯救了他。电视剧这么一改编,好看性不可谓不强,但保尔的性格又似乎恢复到初入部队时的档次了。任性的编导,在痛快之余,又把保尔从钢还原成了铁。

        七、冬妮亚性格新界定——编导快要刹不住车了
        冬妮亚不仅身份改变了,由一个不谙事世的中学生变成了一个学医的大学生,而且她的家庭出身也被涂改了。父亲为刺杀匪徒头目英勇牺牲,她呢,对保尔也多了一层救命恩人的关系,并多次掩护、帮助保尔,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一个出身革命家庭的女革命者了。
        但这样一来,电视剧就有点收不住了,小说中寥寥几笔的保尔与冬妮亚的友谊,在这样声势浩大的矛盾面前,显然不够味了。小说中保尔与冬妮亚是从钓鱼相识的,电视剧则铺陈了两人在公园里的相识,保尔为索要几卢布赌金与维克多大打出手,以及后来的一系列误会,河边钓鱼的情节则演变成保尔英勇救美人的壮观场面。况且电视剧强化了小镇地下斗争的激烈性,设计了地下党的一系列活动,如鞋摊联络点的接头,谢廖沙姐姐的刺探情报等,保尔在这些故事中基本无所事事,却与冬妮亚发展感情,已经很明显地游离于主体情节之外了。这也是改编者自己为难了自己:丰富了斗争这条线,而保尔则被“丰富”到与冬妮亚的关系中去,必然导致情节失衡。
        电视剧采取了言情的构思,使保尔与冬妮亚的关系从隐性变成显性,这已与小说原著没有多少关系了。有了这样的共患难、同战斗的前因,当“筑路”一剧中两人再次相遇时,对冬妮亚的性格的描写,就可看出编剧的的矛盾和彷徨。剧中的她对保尔还恋恋不舍,好象她现在的家庭不幸福,她还伤感地暗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的。你看,这倒像是《泰坦尼克号》的鼻祖呢,当然不知道是谁模仿了谁。
        据称参拍的乌克兰演员强烈要求保尔和冬妮亚再见一面,这个近乎儿戏的请求居然在电视剧中兑现了。于是,两人在故乡桥头再次见了面,但只能称得上是典型的“蛇足”,性格冲突方面没有任何新进展。奇怪的是,冬妮亚俨然是一副理解的口吻,点题般地称保尔是钢铁,由她来评价保尔,已与原著的构思和定调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当然这只能反衬出作者塑造的冬妮亚是多么的可爱,致使后来人忍不住要修改生活严酷性的必然痕迹。从这里也可以证明,原作者的不为浪漫情调所动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多么的可贵,这应该是这部作品流传至今而未像一般言情小说缺乏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八、成功的败笔——原谅编导者的善心吧
        我们所讨论的败笔,主要是指悖离原著、违背生活真实方面。在电视剧改编之中,我们看到,编导显然尽可能地略去小说原著中对生活严酷性的描述,但我们还是准备以最大的努力去原谅这种改动。因为这里体现了改编者们的一种善心。尽管这种善良情怀逃避了原著对生活严酷性、残忍性的揭示的深刻程度。
        小说中描写朱赫来到肃反委员会时,只剩下一个膀子,但电视剧只字不提。这也许是一种改编者故作糊涂的失真吧。朱赫来的命运向来是读者关心的,小说对其最终去向未着一词,但电视剧最后以朱赫来带来小说发表的消息作结,还真有点契柯夫戏剧中强调的“墙上一枝枪、一定要派用场”的味道呢。
        电视剧对保尔的嫂子作了美化,也略去保尔与其妻子达雅家庭斗争的情节,回避了生活中的杂色,这多少给人一种舒坦之感,因为小说中这样的描写给人的感觉太沉重了,但我想,这也是以牺牲钢铁煅造的环境强度为代价的。尽管如此,我们仍赞赏这种败笔,是为第八个败笔。
  2. 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集评论
    第一集:开头保尔跳水的设定是个败笔,原著中高处跳水映射屠格涅夫的小说,这里却是拙劣模仿了契诃夫的另一部小说,意境完全不一样。其余的改动还能接受。结尾母亲祷告一段很好。
    第二集:奥斯特洛夫斯基对弱势群体有悲悯心,他曾反对过改编话剧的一个情节,即弗罗霞不能当着四个人的面向堂倌要钱。作者笔下的弗罗霞为了养活家庭被迫卖身,但她是有羞耻心的,只有在没旁人的时候才向堂倌要求多添点钱,却被保尔无意听到,这激起了保尔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心理。电视剧又犯了当年话剧同样的错误,很不应该。冬妮娅的塑造不错,是心理相对成熟、有想法的女孩,比较符合原著的设定。电视剧中冬妮娅的医生背景加的很好(要是教师背景就错了),应该是取自冬妮娅的现实原型。
    第三集:保尔嫉恶如仇的性格体现得很充分。保尔与冬妮娅的误会多此一举。犹太姑娘奥莉雅的塑造太拔高了。朱赫来演的不错
    第四集:1975年版电视剧中杜曼诺夫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在这部电视剧中更加正面。保尔与冬妮娅在历经波折后确认了关系,而不是小说中先确认关系又历经波折。
    第五集:奥斯特洛夫斯基活着时,绝不许改编中对叶芙娜(冬妮娅母亲)有丝毫不敬,而电视剧明显违背了作者的意思。冬妮娅向保尔介绍《初恋》是个极好的改动,下面的剧情要是冬妮娅好好讲一下《初恋》的情节就好了。大屠杀的剪辑很好,表现的张力很足,很好地体现了原著对施暴者的控诉。
    第六集:古罗柏与杜曼诺夫的谈话绝对经典!可能代表了现今的乌克兰对彼得留拉的矛盾看法。爱情描述很感人。
    第七集:非回忆部分,保尔看的书有点少,个人不太喜欢。1975年电视剧中,保尔周围的书籍堆成小山。杜巴瓦、扎尔基等人出现,与原著早期版的时间点吻合。丽达出现得太早了!而且原著中的丽达身体并不强壮,不过电视剧中扮演丽达的演员,演技还可以。
    第八集: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波兰军心狠手黑,杀害瓦莉雅等革命者的行径令人发指,在电视剧中改成是民族主义者干的,这处改动相当烂。保尔对冬妮娅产生误会,刻意回避了原著中两人在思想和生活态度的矛盾。个人很不满这种改法。
    第九集:这一集和温开水一样,远不及原著中对家乡暂时解放后描写。军事审判演还不如不演。
    第十集、第十一集:战斗中光与影的处理不错,骑兵改步兵让人无语。1975年电视剧骑兵们用马刀砍断铁丝网(砸碎旧世界的枷锁)的经典场景真是一去不复返了。非回忆部分的住房纠纷可能取自作者的真实经历,如果那样,就有点小打小闹了。当年奥斯特洛夫斯基为贫苦群众的住房权利与既得利益者的斗争,可是惊心动魄,潜流暗涌啊。
    第十二集:不得不说,反暴动的情节改编得很紧凑,合理改用了保尔与维克多的姐姐口头较量的这段素材。
    第十三集:1975年电视剧里,监狱中的一片喊冤声,暗示当年的反暴动已经严重地牵连无辜。本剧的尺度更大,藐视司法、漠视REN权、践踏生命、严刑逼供无一不包。
    第十四集:修筑工地的长镜头令人震撼。舍己救人的殉道者们的行为使我由衷敬佩。非回忆部分的达雅很有知识,很自信,但原著中达雅不应该是这个状态,其原型奥斯特洛夫斯卡娅有这种修为时,已经是十几年以后了。
    第十五集:保尔和冬妮娅重逢这段戏,比1956年的电影和1975年的电视剧更接近原著精神,但不同的世界观造成相互误解的大悲戏还是不够深入。工程师据说是乌克兰当任文化部长亲自演的,这哥们演的还真行,人物把握介于恨人和不恨人之间。烧团证戏份的冲突恰到好处,中国战士的出彩演出给人惊喜。
    第十六集:时间线比原著推迟7年,保尔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安娜出现得晚了一些,而且剧中强化了她和保尔欲说还休的关系。
    第十七集:原著中农村工作的燃情岁月被沉闷的工厂勾斗取代。匪徒没有了”阶级基础“,只能降级成为普通刑事犯了。
    第十八集:奥斯特洛夫斯基当年确实救助过孤苦儿童,也曾有过去保育院”补差“的愿望,但因为病重未能实现。剧中保尔为儿童们朗读高尔基诗句还是很感人的。对新经济政策的描述与原著精神不符。对杜巴瓦的描写刻意回避矛盾,将这一小说中的灵魂人物彻底湮没了。
    第十九集:托卡列夫的临终告白,保尔在党法庭上的正义宣言令人印象深刻。丽达被陷入狱的改动过于与现实脱节。(应该照着原著好好塑造杜巴瓦,这是舍本逐末)。
    第二十集:保尔的内心挣扎、奋起相当震撼人心,生命的意义光芒四射。小说创作过程太过容易了,当年作者创作小说时可不是这么平和的心态。作者的嫂子(哥哥并未离婚再娶)很正面。有了”魔改“的达雅,作者面对的生活磨难大幅降低。保尔与冬妮娅的和解来自于作者亲身经历(已是小说出版之后,在1935年,有书信为证)。最终,保尔的精神与乌克兰大地融合。
  3.      冬妮娅深情的给保尔讲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保尔专注的听着故事,询问着恋人的结局。他们含情脉脉,动人的眼神,默契的动作,像所有深情的初恋中的情侣一样,一辈子一次。

         年轻的恋人在公园里说着情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爱情的精神力量显得尤为珍贵。在他们即将分别的时候,一起海誓山盟。

         冬妮娅的父亲对她说:“爱情是很难解释的,不管距离多远,或者不管时间多长,还有是否门当户对,都不受影响,我想你现在也正在经受一个感情的考验……这是你很重要的选择,你是我疼爱的好女儿,可是最苹果熟了,总要离开苹果树的”。

         多年以后,已近中年,眼睛几乎失明的保尔再一次遇见自己儿时的初恋女友,这时的冬妮娅已经嫁为人妇身为人母了,并且有着一个和保尔同名的孩子。

         保尔,冬妮娅,丽达,达雅……

         初二的那个暑假,第一次看完这本书的,当初就一直很疑惑,为什么保尔和冬妮娅相爱,最后却没有走到一起。从小说到电视剧,距第一次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现在有十多年了,这部革*命励志片却一直被我当作一部爱情片来欣赏了。不过,保尔和冬妮娅他俩要是最后真的在一起了,那还真是爱情励志片了。

        生活不是童话,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故事的结局,我猜想,应该是以一个过来人身份来安排他理想中的人生主旋律!
  4. 这一段时间或许是因为疫情而造成的空虚,亦或者是因诸事不顺而造成的焦躁,整个人开始变得怀旧起来。开始复习很小时候看过的剧,而阴差阳错油管上居然有本剧的全集。时隔这么多年再看一遍果然看出了许多小时候未曾留意或者不甚理解的地方。

    小时候还真的特别喜欢这部剧,一度还把保尔作为偶像和榜样。自然也要家长买了不止一本原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一本应该是盗版)。读完书后发现跟剧并不一样,总之还是剧里的保尔更可爱一点,更杰克苏一点(也就是女人缘更好),作为中二小屁孩的我还是更认同这部剧呈现的版本。

    总而言之地说,要是人人都像保尔一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那共产主义理想早就实现了。不光共产主义会实现,估计这部作品主线故事发生十年后的德国佬会一上来就被收拾得屁滚尿流。决战莫斯科城下?呵呵,阿道夫叔叔你想多了,等着保尔们一路把汉斯们的菊花从布列斯特捅到柏林吧……

    然而并没有,保尔是异类中的异类。这是一个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革命”,最终却被“革命”忘却而一无所有的人,毕竟现实中还是邱阮宁这样龌龊的投机分子更多一些。初恋情人冬妮娅也觉得他作为革命的功臣早就应该混到某某政委之类的级别了,然而保尔却依然在挖土,而且是他自己要求的,没人拿枪逼他。“请把我派到最苦的地方去”。而共产主义的理想恰恰就是这样:它是一个需要所有人众志成城、忘我努力才“有可能”成功的group project,然而要它失败就只需要“一小撮”像邱阮宁那样的无赖就够了。有点像公孙止的绝世神功,练成特别困难,要破特别简单。

    这部剧虽然是中方的投资,但显然主要还是一个从乌克兰的角度所叙述的故事。许多人的命运可以看作是对社会大环境的影射。像邱阮宁这种人,为人猥琐,但在剧中仕途坦荡,如果没有保尔的主角光环干涉,即便身处肃反的浪潮中,仍然会平步青云,窃取“革命”的果实。丽达也是为革命战斗过的人,却在政治浪潮中受到牵连而下落不明。一切正如保尔在基辅的老上级临终前所言,“革命”在成功的那一刻就开始变质、腐化。而这位老革命自己,如果不是寿终正寝,按剧中所透露的细节来看也免不了牢狱之灾。

    革命,失败于成功。

    至于朱赫来的命运,本剧似乎是给出了一明一暗两套结局。明着看朱赫来好好的,保尔写成书之后还来给他颁奖章。而实际上,剧中也提到,朱赫来在与保尔失联期间从“西伯利亚”的某钢厂给其他同事来过信。

    好端端的(准)克格勃地区领导人被扔到了西伯利亚……Hmmm......应该不是古拉格......吧。

    另外还有一些小细节,小时候忽略了,现在特地拿出来说说。

    阿廖莎的姐姐,瓦利亚,应该是爱朱赫来的。自作主张去冒险偷听司令部的情报,在狱中向保尔坦白“这是我唯一能为他做的”……

    保尔一开始给一家面包作坊打工,作坊主的大儿子跑去参加革命了。这人可不是那种去投机的纨绔子弟。仔细看的话,后来他在舍佩托夫卡本地当了书记,保尔去见他,可以发现他丢了一条胳膊,应该是参加战斗时受了重伤。

    保尔后来去打工的那家餐馆本质上是个暗娼。所以他老母亲是真的不知道这件事……还是……怎么就不怕自己孩子学坏呢……

    戈鲁博上校这个人是整个佩得留拉政权的影射。在哥萨克进行排犹大屠杀的时候上校特意躲了出去,嘴上虽然说不认同这种行为但实际上默许且睁只眼闭只眼。佩得留拉本人也是这种行事风格,声称反对迫害犹太人,但在他的政权下出现的屠犹事件在纳粹之前的欧洲历史上无出其右。

    极为讽刺的是,现在的乌克兰政府把佩得留拉视为民族英雄还给他立了一块纪念碑,而以奥斯特洛夫斯基为名命名的广场也改了名,着实令人唏嘘啊。《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的的确确是communist propaganda, but it's so much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