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骥一如既往的风格,却不会让人觉得乏善可陈。 镜头下有原生态的台湾,热情淳朴的乡民,少年成长的迷惑,亲子关系的疏离,和现代家庭的迷思。 为事业忙碌的父母无视孩子的成长,父亲没有留意孩子脚上的运动鞋早已破洞,母亲送来的新运动鞋却早已不是他合适的尺码。 绰号是“大雄”的小宝和大熊,一个生长在城市,一个生长在乡下。 大熊问小宝,你们在台北的家有花园吗?有栅栏吗? 小宝说,有。 大熊说,我们的家也有花园,但是没有栅栏。 台风大作那天,妹妹发现在平板电脑发现那天是小宝的生日,还取笑他“好可怜,都没有人给你过生日”,他也只好安慰自己,有90多个赞呐。在他想和自己的好朋友名铨通电话时,明铨却受伤在病房,妹妹恶作剧般的在小宝讲电话时大声的给他唱生日歌,被他极力制止。 台风过后的那天,大熊的父母特意从外地赶回来给她过生日,一家六口在不久前屋檐各处都在漏水的房子里,围坐在一起为她唱生日歌。靠拾破烂维生的奶奶在前一天因为台风导致停电摔伤了腿,但家庭的关爱和凝聚并未让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彼此疏离。 名铨的离开,让小宝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变幻。初到乡下的他不理解爷爷为什么把石头当做逝去的奶奶,名铨的离开,他开始学着爷爷在石头上划上他想念的人的脸,把它摆在画有自己头像的石头的旁边,带它去泛舟,放手让它沉入湖底。 对于成长这个已经被其他导演过度渲染的话题,导演一笔带过,只是一行被写的歪歪扭扭的“没有人会陪你一辈子,” 没有浓墨重彩,却直戳人心。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由两组长镜头组成,镜头对准了这个总是面无表情的小宝,坐在父亲的车上。电影刚开始小宝坐在父亲的车上,在去往乡下的途中表现出无奈,困惑,和对城市生活些许的不舍。电影的结尾,父亲接他去医院看爷爷时,他似乎就已预感到了离开,于是他不断的从车窗内向外张望,这段时期出现在他生活里的乡民站在路边,随着车的行驶他们的笑容和模样渐行渐远,他不停的、不停的回头,他想要记住这个让他感受到爱的地方和这里善良淳朴的乡民。 我想,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童年:在暑假开始之时被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陪伴长辈,却又在来不及向即刚要熟知的朋友道别的时候被安排离开;或者在暑假的最后一天才开始写暑假作业;或者写在作业本上的日记都只是应付老师的空话假话,而日记最真实的那一页,在写完之后,早已被悄悄撕下来。 这一定是小宝“暑假最有意义的二十天”,可惜,“暑假作业还没做完”。 PS: 1. 一直认为,台湾电影界能拍出最真实的台湾的导演有三位:杨德昌、侯孝贤、张作骥。本片描绘了一副美丽的台湾风情画,让更多人看到了最真实的台湾。 2. 好电影没有国界,这个道理犹如爱无国界一般。伦敦电影节放映该片的影厅里,亚洲人寥寥无几,但很开心看到,影片放映结束之后的影厅响起了掌声。这在两天前贾樟柯的《天注定》放映之后,不曾出现。 3. 配乐很加分,搭配镜头里夏日的台湾,犹如夏日里的一阵晚风,沁人心脾。
台湾电影有很多这种从小孩的视角来看待成人世界的佳作,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和杨德昌的《一一》就是完美的典范。张作骥这部比较类似《冬冬的假期》,着笔于乡下人的淳朴习性,突出都市与乡村的生活差异,以及成人世界里彼此冷漠疏离、复杂难解的情感,全然透过小孩的眼光去审视这一切。然而就切入点与观察角度来看,显然没有太多新意。前半部分较为有趣,用日记体的口吻做为画外音补充,乡村学校的种种趣事,爷爷这个角色的生动刻画,都算得上是可圈可点之处。越到后面越多戏剧化情节令故事走向变得陈腐乏味,特别是“死亡”这个设计过于生硬和突兀。并不是一味要靠沉重的话题才能令青春成长故事变得意味深长,同样结尾也不一定要以爷爷生病住院搬到大城市才能提升影片的思考价值。导演不太像从心底对此题材有着满满的喜爱,而更像是一部例行公事的套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