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凑巧,连着看了两部关于Schizophrenia的作品,另一部是香港的《幻爱》,那个讲的是爱情幻想症,应该算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分支吧,但sorry我感受到的只是套了个爱情壳子的虚伪人文关爱商业片。而本片以一种看似青春校园片的轻松表现手法,却反复深刻阐述了爱的力量(We are on the same team.),对这种疾病的正确理解和对待(I have an illness; I’m not the illness itself.) 同时片中特效是非常加分的,看到后半程真让人有种抓狂和崩溃的感觉,让观众感同身受应该是特效的最高境界吧。最后父亲Paul有个小反转,之前的很多细节伏笔得到了解释和升华,但总觉得如果是小姑娘的爱直击Adam的心灵会更适合,anyway,毕竟本片不是打着疾病的幌子讲爱情的,绝对有教育意义和社会责任的好作品。男主演技在线,值得推荐。
我是推荐的,但我想了很多,听了很多,写了很多,但是这电影还是给我一种要是我导的,我演的,我是主角都不如死了算了的感觉。 这类101电影像是把标志平面化,把性格画成七色做成一面旗,开端—挫折—然后成就自我一样。这样的电影人不像人,像是所有经历者的经历,提取编织出来最好看最容易被接受的东西,像是一个标志性的异类娃娃,世界都能看到、都能画出、都能想起的娃娃,这就是我讨厌这类电影的原因,这也是我喜欢这类电影的原因。 而这部电影更是一个虎头蛇尾的倒装句,他想要我们看到的是弱势群体也可以正常生活,却演绎出精神分裂者的成功,接受家庭,追逐梦想才算是正常,我们真的需要吗,真的有精神分裂者感动到吗?
这电影我在看的过程里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想要把故事讲完,但这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应该有的东西,我也希望看到性爱自修室一样的自我解剖和外部对抗的剧集,但两个小时的篇幅只能造就让女主角成为圣母玛利亚转世,世上只有父母好的结局。男主角倒是十分惹人怜爱,结果所有的结论都指向一件事:凄惨悲催都是自找的一样,他的牺牲和痛苦都没有多大意义。
从中间开始痛哭流涕,直到最后都感同身受。
电影内容很真实,尤其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服药治疗后的副作用、患者的一系列表现等刻画得淋漓尽致。
但我想强调一点,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分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电影里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让大家混淆,患者并没有人格分裂。
精神分裂≠人格分裂
影片里多出来的那几个人,只是患者头脑中听到的“声音”的具象,是影片的一种表现手法而已,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得了精神分裂症后,患者的认知、思维、逻辑会被他的幻听和妄想所折磨、干扰、控制,这使得患者无法分辨出真实与幻觉,进而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行为表现等,并非分解出多个人格。
还有我很认同一点,亲密关系是坦诚最坏的自己,诚实和爱虽不是解药,却可以帮我们度过难关。
我也是选择用接纳真实的自己来对抗疾病的,吃药的副作用让我觉得这种所谓的“正常”跟死了有什么区别?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的精神分裂症状是抑郁症引起的,并非是单纯的精神分裂症,所以跟电影里主人公的疾病表现还是略有区别。
但总的来说,精神疾病、心理疾病都需要得到大家的重视和正视。
最后祝愿所有看这部影片的人都能获得光和爱。
我一开始看封面还以为这是一部甜甜的小清新纯爱电影,结果它真的是“挂羊头卖狗肉”(没有贬义啊),差不多两个小时的片,爱情成分不足十分钟(不是说我只想看爱情电影啊,只是因为被骗了,有点不爽)。其实这部片讲的是一个人如何战胜内心的黑暗面,学会接受自己和打开自己的过程,这个立意很好。整个拍摄手法挺新颖有趣的(反正我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电影),真的是虚实结合,然后期间有亲情爱情友情,故事结构非常简单的一个片子,但是呈现得挺好的,很文艺美好的感觉。
其中最触动我的就是里面描述的亲情,真的完完全全被Adam的家人所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的妈妈真的将他当作自己全世界,无条件地爱他,支持他,然后他的继父也是,Adam一开始对继父的意见特别大,感觉是他的到来破坏了他们的家庭,结果一个反转,才发现一切都是误会(妥妥的欲扬先抑),不过不得不说的是,我觉得这一part编的不是很好,有点太突然了,感觉前面铺垫得不太够,所以效果出来的不太好(虽然还是骗到了我的眼泪?),还有信的内容写得不够“催泪”(不然我还可以哭得更厉害一点)。哦还有一处,就是Adam为了自己的梦想,直面内心深处最黑暗的地方,并勇敢地战胜它的那一幕也戳我,不仅仅是为他的勇气感动,也是为他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为之努力而感动,说实话,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呢(至少我现在还没有,但我相信会有那天的)。
总结,挺文艺挺特别的一部电影,立意深刻,感情浓厚,挺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