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复工,新片旧作近日纷纷定档。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寻梦环游记》《疯狂动物城》……
最值得在大银幕上重看的一部,可能非《星际穿越》莫属。
昨天,《星际穿越》在国内上映,并以超过5000万的票房成为当日冠军。
但在二刷甚至n刷这部作品之前,你最该看看它——
主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 艾玛·托马斯 / 琳达·奥布斯特 / 基普·索恩 / 乔纳森·诺兰
上映日期: 2015-03-31(美国)
片长: 122分钟
豆瓣评分高达9.5,甚至高过原片。
足可见喜爱《星际穿越》的观众,对影片幕后细节孜孜不倦的挖掘。
《星际穿越》的制片人是艾玛·托马斯(Emma Thomas),她的另一个身份就是诺兰的妻子。
自诺兰的第一部作品《追随》便担任着制片人辅佐着丈夫的事业,
《记忆碎片》、《致命魔术》、《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托马斯一直是诺兰最默契的合作伙伴,开发了一部部佳作。
影片第一部分发生在地球上,
漫无边际的玉米田和肆虐的沙尘暴,构成了这个未来世界最真实的面貌。
“它好像在提醒你,什么才是地球上神奇的生物,我们周围的环境,赖以生存的滋养。”
虽然是未来的景象,又如古老的田园式生活一样亲切,与人类最初的情感形成连结。
广袤而孤寂的自然风光的拍摄地,在加拿大卡里加里。
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丘做背景,构成了宏大的景观,众多著名西部片也在此拍摄。
为了实现实景拍摄,摄制组种植了几百亩玉米。
因为纬度靠北,海拔过高,对于能否符合玉米生长的条件,农业专家也难下定论。
好在随着温度升高,玉米飞速生长,满足了拍摄的要求。
影片中另一个发生在地球上的景象,是沙尘暴。
这一景象很难用特效实现,风暴会改变周围的光线环境。
制造《星际穿越》中漫卷天地的沙尘暴场景,则使用了可以用在食品中的填料,实景拍摄。
漂浮在空气中,看上去好像厚重的尘土。
在城镇拍摄期间,摄制组在楼房和街道任何可以放置风扇的地方都利用上,尽量持续吹送尘土。
那一天,整个小镇都被尘土覆盖了。
当然两天后,清洁组又将其迅速清理得一尘不染。
诺兰如此注重在科幻片中呈现真实的感受,需要找到每一个能够呈现剧本上某种写实程度的地点。
故事里,冰岛被作为了米勒星球与曼恩星球的场景。
曼恩星球被冰雪覆盖,而米勒星球表面则是一片汪洋。
一望无际的水没有潮汐,但人又能在里面完美站立。
在水深及膝的地方工作,并且需要把六千三百五十公斤的“徘徊号”运入水中。
而在冰岛的冰河上,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搭建基地等场景也遇到重重阻碍。
还经常有狂风和雪崩阻碍拍摄进程。
“在冰河上拍摄打斗场景时,几百米之外可能就会发生雪崩。”
陪伴着漫长太空之旅的,还有一个特殊的伙伴——智能机器人塔斯。
在设计机器形象时,决定采用极简主义的造型,不会刻意模仿某一形象。
比尔·欧文,作为塔斯背后的特技演员,赋予塔斯这样一个无生命体以个性。
携带着90公斤重的不锈钢机器行走的他,全身穿着灰色衣服,
虽然在塔斯背后的角落里,但仍然塑造了一个不被遗忘的形象。
汉斯·季默的配乐,更是《星际穿越》为人称道的一点。
主旋律响起,仿佛迷失于宇宙的苍茫孤寂,又犹如头顶万千星辰一般,在呼吸一般的闪烁中,散发着人性的微光。
“我希望汉斯参与纯粹创造性的过程,关于题材和篇幅没有任何暗示,只为了给他最优的创作空间。”
而汉斯在创作最初的旋律时,融入了对现实中父子亲情的表达,
捕捉到了诺兰期望的电影的情感特质,也成为了整部影片主旋律的基础。
配乐中加入了教堂管风琴元素,即使这并非一部宗教影片,
但风琴代表了一种超越日常领域的,人类对神秘或超自然描绘的尝试。
“它是非常有人性的东西,因为有气流才能发出声音,每一个音符上,你都听得到呼吸,你都能感受到人的存在。”
在配乐创作过程中,汉斯·季默与诺兰讨论了只身一人在宇宙中漂泊的状态。
距离地球越远,记忆也开始损伤,渐渐失真、变形、模糊。
“乐器的有机木质,会以某种方式提醒你,你可能会失去的一切。”
有机的、来自真实人类的、使用真管风琴或真小提琴的演奏,与电脑数字模拟截然相反,更揭示了宇宙中孤寂的心境。
诺兰说,在科幻作品中,最危险的事情是人类元素的丢失。
“对于电影中的每一个环节来说,无论是配乐,还是微缩模型或是服饰,所有这些东西都在试着让观众产生共鸣,让电影可感触。”
就像在航空服的设计上,也更加贴近人类共同记忆中“经典”宇航员的形象。
依照现有航空服技术来设计,与科幻审美恰好相反,避免过于未来化。
但是,这种设置在星球与银河之间的背景,
将会给观众一个独特的视点,去重新审视人类问题。
“永恒号”是《星际穿越》中的主宇宙飞船,搭载角色离开太阳系的交通工具。
在设计上具有国际太空站的特色,环形设计在旋转时产生的人工重力,是让宇航员长期生活的必备重点。
“永恒号”设计了十二个舱,四个引擎、四个生活舱和四个登陆舱。
在拍摄过程中,真的打造出了其中三个太空舱。
整个架构、一切设备、所有结构都需要精密算计,
太空舱的内部科技,也必须符合现在太空旅行的样子。
“让演员在绿幕前演出,再采用后期制作往往会容易许多,
但打造真实场景的好处是,对于演员来说可以与实际的环境互动,不需要在头脑中想象。”
制片人艾玛·托马斯这样认为。
“为什么不看看真实的可能性?我们现在在哪里,世界已经发展到哪里?为什么不关注现实中的科学?”
谈及制作《星际穿越》的原动力,诺兰这样讲述。
从视觉呈现的角度,《星际穿越》中的黑洞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过去的电影中,黑洞已经被描绘了无数次,它看起来就像空间中的巨大漏洞,一切都旋转进去。
但在《星际穿越》科学顾问基普的描述中,那不是黑洞的准确表述。
基于基普提供的数学数据和天体物理学理论,特效部门创造了黑洞真实的视觉呈现。
而角色驾驶着宇宙飞船穿越黑洞的一段,光影变换与窗外景象,也经过了精密计算与实现。
这也是《星际穿越》被称为“真正的硬科幻”的原因。
临近片尾的“超正方体”,是《星际穿越》中最为复杂的设定之一。
场景规模很大,需要的搭建时间也很久。
“超正方体是四维超立方体,被打开的三维空间的影子。”
为了实现超正方体和它的几何构建,建模师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方式。
需要打造出可以延伸的家具,房间也要从三个轴线延伸。
在完成模型设计后,还需要艺术部门将其真正打造出来。
在拍摄过程中,马修·麦康纳需要吊在钢丝上很久,
但是能与周遭产生实际的互动,剧本上那些抽象的概念可以得到理解:
“我们试图以困难的几何顺序,来平衡情感的清晰表达。”
最终的空间实现带来的视觉震撼力,与情感形成了强烈的叠加效应。
爱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
诺兰认为,《星际穿越》拍摄的目的,是“想象人类发展的下一步”。
某一时刻我们不得不离开地球这个巢,
但探索太空付出的努力与代价,是人类精神非常重要而光辉的一部分。
他希望观众从《星际穿越》中获得超越电影本身的体验:
在太空旅行这一人类终极挑战中,发挥科学技术的极致,推动人类栖息的边界,
穿越星际,获得挑战人类命运的信心与勇气。
*本文作者:豆奶
记录一下比较有感触的一些点。
一言以蔽之,星际穿越无愧为融合了学术,工业,音乐,视觉艺术,计算机图形,影视领域顶级技术的科幻史诗。
当中的核心人物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大乔),作为导演,他永远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大部分导演做不到一点),知道找谁做什么事情最合适,知道怎么拨动观众的情绪怎么引导观众思考一些更深的东西。很佩服nolan,看过很多访谈,但能让我觉得这个人讲话很有水平思想有深度的人不多,nolan可能是最优秀的一个。
他对于电影的指导有几个核心的要点,
一,坚持大部分镜头使用实景拍摄。种了八百多亩玉米地,搭建房子,实景飞船,飞船内饰,实景超立方体,实景爆炸,实景地貌。道具组雕塑组和特效组共同完成。
二,基于现代科技做想象,而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请未来的诺奖得主;参观NASA和SpaceX;请来NASA顾问。宇航服和飞船设计参考了大量NASA现有技术和资料,每一处设计都有其实际价值而非装饰。虫洞,引力透镜效应,黑洞相关,超立方体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
三,对ai定义是ai不需要是人形外观但又要像人。这一点星际穿越塑造的非常好,也构成了电影当中的一大亮点。如果case和tars是人形外观,和整体场景也不协调,那种严谨的科幻感反而会下降
四,科技与人文的链接。诺兰知道要怎么在科幻史诗下衬托人性,而不是冷冰冰的所谓“硬科幻”。
五,电影的节奏,埋点,多线叙事;拍摄,光与影的把握。
六,选人。找hans zimmer的时候不告诉他要拍什么电影,只是给他一些自己写的东西,传达想要的情绪,以此令其有最大的自由进行创作。找弟弟做编剧。强大的人脉,团队中每个小组拉出来都是行业顶尖。
七,亲力亲为每一个场景。操纵飞船已获得最佳的拍摄角度。和kip深度交流虫洞等物理学话题。
如果从观看次数上来看,星际穿越应该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八年时间,首映和复映加上自己回味,来来回回看了至少有七八遍。但是它的纪录片我近些年才静下来好好看,两小时的纪录片断断续续看了两个礼拜,纪录片内容非常丰富,虽然是小clip剪辑而成,但是每一个部分都没有废话。我想产出大量纪录片和书籍的电影,一定不会差。还记得14年刚首映的时候,苹果商店还有interstellar的电影上映前的预热游戏,打开是永恒者号的3d模型挂在太空中,但当时我没太在意,英文的我也看不太懂,后知后觉才回想起来。
与正片相比,纪录片有一些内容更令我震撼。
我看的是B站版本,一上来一个多小时的科学讲解,让我以为在看一个宇宙和物理学的科教片。
导演的情怀及所有剧组人员的敬业精神实在令我佩服。这不仅是一部商业科幻片,它还承载着激发人们对航天及宇宙兴趣的使命。为此诺兰找了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Kip Thorne来作为影片的执行制作人,来指导片中的许多关于宇宙学的科幻设定。影片中黑洞可视化的呈现,就与几年后首次拍到的黑洞图像十分接近。
另一大震撼是电影的拍摄方式:各种实拍。初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电影应该有许多电脑制作的场景,然而不仅飞船、米勒和曼恩星球是1:1模型和外景实地拍摄的,就连最后的四维场景竟然不完全是后期的,而是1:1搭建了一个场景…… 如果经费允许,诺兰会去太空实地拍摄(这是其中某个制片的原话)。
当一个导演和剧组能够这么用心地去拍一部电影,即使不是神作,也一定是佳片。
在记录片中感触比较深的一个场景是franklin和kip教授讨论黑洞视觉可视化的一个场面。因为kip教授需要协助franklin去实现一个黑洞引力透镜的效果(我把它粗浅的理解为在kip教授引导下一个,纯原生实现的光效加强版特效引擎,亦或是代码量更大更为复杂的一个工程)于是去查了查视觉团队大佬Paul J. Franklin的维基,仅仅只几段简短的文字我就震惊了。毕业于牛津大学拉斯金艺术学院,第一次接触电影制作便与导演合作(试想你的实习作品与业界大佬搭讪一下,看人家愿不愿意)。1989年毕业后,于90年代初从事计算机图形和动画的工作,1998年与同事创立了特效公司Double Native(一直对这种技术型公司创业抱有崇敬之情,非国内那种外包or并无特别意义上落地场景技术型公司,最后总要走向广告/垃圾推广等恶心变现渠道).看得出来大佬在学业上十分强大,专业领域上更强大,人际上也非常强大。
不光是视觉团队,演员,音乐等等。综合阵容是那样的耀眼,客观上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确实强大,但我不太喜欢工业这种冷冰冰的词,最后这些事还是要由具体的人去实现。而正是这么一批顶级经历并且富有才华的人,凝聚而成的团队,才有了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