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木兰花 Magnolia(1999)

木兰花 Magnolia(1999)

又名: 人生交叉剔(港) / 心灵角落(台) / Mag-no'li-a

导演: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编剧: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主演: 朱丽安·摩尔 威廉·H·梅西 约翰·C·赖利 汤姆·克鲁斯 菲利普·贝克·霍尔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杰森·罗巴兹 梅洛拉·沃尔特斯 Jeremy Blackman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99-12-08

片长: 188 分钟 IMDb: tt0175880 豆瓣评分:8.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除夕,翻出很久前淘的《Magnolia》来看。

    今年在家里吃的年夜饭——顺着外公坚持的意思。
    半年前被诊断出四期癌症,余时半年。现正值倒计时日。
    外公输了营养液后到家。爸妈忙里忙外地张罗,费尽心力摆出丰盛。

    在这种时候,看这部与亲情、家庭、忏悔、救赎、原谅等等有关的温情电影……于是当听到《it's not going to stop》从各位主角口中传出,忍不住想任性地哭。

    当然。
    最后只是微微鼻酸。
    然后摆出孩子应该有的灿烂笑脸。热热闹闹上桌吃年夜饭。
    虽然在座的都心知肚明,大概是最后一次全家的团圆了。

    ——“你可以忘记过去,但过去不会忘记你。”
    ——"We may be through with the past, but the past ain't through with us."

    也许在猪年的末尾,在新一个轮回开始的时候,看到这句台词并不是怎么教人快活的事……but maybe that's life,right?

    吃完一整盒巧克力,才勉强写出这篇评论。
    -----------------------------------------------------------------------------------------------------------------

    (转)
    ·关于青蛙雨
    青蛙雨,圣经中记载的十大灾难,这十灾是用来惩罚埃及人的,其中排在第二的就是青蛙灾,即青蛙布满各地(比如法老不让百姓在旷野祭拜耶和华,结果所有青蛙全部死亡)。所以作为一种惩罚方式,青蛙雨也具有赎罪的性质,只不过它是一种自然的惩罚方式,它不是由人来,而是由天来。

    ·关于82
    数字8和2贯穿影片始终:
    1. 天气预报:降水概率82%
    2. 有一场赌局要一张2就能成21点,但来的是一张8
    3. 当吉姆看见多尼爬那个楼的时候,路边上有一个符号“Exodus 8:2“(意思是圣经出埃及记第8章第2节),后来当青蛙从天而降砸吉姆汽车上的时候又出现了一次。
    4. 玛西的犯罪记录号是82082082082
    5. 酒吧里有一块黑板上写着两队的比分是8:2,两队的名字是青蛙队和云队。
    6. 电视秀里的啦啦队手里举着的牌子上写着Exodus 8:2
    7. 儿童组还差两天就可以得到他们第8次的胜利。
    8. 天才儿童多尼在1968年4月28日获得了他的10万美元的奖金。
    9. 有一个被绞死的人衣服上印着82
    10. 圣经出埃及记第8章第2节讲的是“青蛙灾”。
    11. 影片开头自杀的那个男孩的父母的房间号是682
    12. 三月23日(就是那个男孩自杀的日子)是一年当中的第82天
    13. 吉姆说他到10点才能下班,而克劳迪娅和他约的是8点,10点是8点之后2个小时。
    14. 多尼提到了铅笔里的铅,铅是元素周期表第82号元素。
    15. 木兰花(Magnolia)是一个8个字母的单词,里面有2个A。而第2个和第8个字母都是A

    ·关于“Magonia”
    在这里再说说对于片名的解释.Magonia是Magnolia的形近字,而在法国中世纪的民俗故事中,Magonia是一片充满着云朵的天空,在这里所有曾经发生的事情和奇迹都会消失.如果这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它则象征着一切罪恶和尘世遭遇的瓦解以及一种在赎罪后得到的单纯的回归和自由。
  2. 偶遇见前年建筑史论课王骏阳老师部分的作业,当时交代自看电影《木兰花》,写一篇评论。电影初看混乱粗暴,及至再看,才就了然。写影评时没想起先找电影专业备下课再去分析,不过也已经很过瘾了。

    假如没有青蛙雨
                                      —— 试评 P.T.Anderson 的《木兰花》
                                                                                                                              MG1336003 Chenxy nju.cn
    【两部分】
    《木兰花》是一部紧锣密鼓的电影,倘若我们肯跳脱开一般观众看电影就求“入戏”、然后感叹世相人情的窠臼,而分析或猜测导演的制作,那么首先就可以将长达3小时的篇幅,分成两个部分:
    片头:5分钟、3个事件:与主体无关的小报奇闻,极其偶然,然而发生了;
    主体:175分钟、9个主要人物,无数事件、冲突,终结于一场灾异一般的青蛙大雨。

    仅仅这一组对比,就可以引发诸多“关键词A.vs.关键词B”格式的解读:(1)偶然vs.必然;(2)必然vs.神迹…… 在已有的《木兰花》的诸多影评中,也不乏这种取径,受此启发,我大致也可以划出以下对比:

    (1)偶然 = 巧合 = 事件同时发生,必然 = 注定 = 事件终会发生,当时间的区间被挤压到极点,所有事件集中于一点,其爆发便是必然成为偶然;
    (2)但这一爆发,在电影中的实现,是一场根本不可能的青蛙雨,滂沱而下,有如末日,铺天盖地,—— 盖过了当夜所有人必然的轨迹,令偷盗者跌落,令持枪自杀者失手,令不相往来的母女团聚,令饮药自杀者获救,令失魂落魄的警察“捡到”失败的偷盗者而感化照顾、令两者都获得新生,令赶来床前的儿子在垂死的自悔抛妻弃子的老父面前、终于打破绝对不哭的誓言、涕泗横流,也令知识竞赛尿裤子丢丑、叛逆爆发、拒绝再抢答、坐看夺冠失败、使得父亲气急败坏的竞赛神童,终于敢于向父亲要求善待…… 但如果我们肯把这场根本不可能的大雨,看作剧本的一个设置,而非一种修辞、或者隐喻的话(如众多影评中可见的青蛙雨 = 《旧约•出埃及记》8.2:“你若不肯容他们去,我必使青蛙糟蹋你的四境。”于是不断按后进键,从片中找寻有关数字8与2的细节):
    那么这个设置就是电影必不可少的,它是偶然vs.必然这组对比的极端化:前者,偶然vs.必然,在生活中均可发生,如片头中的3个偶然事件;但后者,解救了所有人的青蛙雨,只在电影里才能出现。或者换一种表述:(1)偶然是必然的不足;(2)神迹是必然的加倍。


    【三部分】
    如果这样解读可取,那么应该进一步修正,把电影分成三个部分:
    片头:5分钟、3个事件:偶然事件,极其偶然,然而发生了;
    主体:160分钟、9个主要人物,无数事件、冲突,终结于一场灾异一般的青蛙大雨。
    片尾:15分钟、9个人物,回复生活与心灵的宁静。

    那么,此刻就会注意到,原来片尾,虽然从画面来看,仍然接续着主体;但从其叙事来看(画外音重新回到叙事者的独白),其实片尾更接近、更呼应片头。
    于是,如果将整部乍看紧锣密鼓、不可索解的主体,看作一个谜面的话,那么片头就是谜题,片尾就是谜底。我们不需要费心在主体中,再找寻有关8和2的细节,尽管对电影语言及其爱好者而言,的确饶有意义;—— 我们只需将片头的画外音,同片尾的做一下对比:

    片头:(叙述完3个偶然事件)依本人愚见,这不是件普普通通的事儿。这事儿,不是每时每刻发生着的事儿,拜托,根本不同。这可不仅仅是命运弄人,这种邪门事其实从没停止过。
    片尾:再回到那3个偶然事件(回放),无数这样的故事,充满巧合和偶然,各种交叉和离奇,如此这般的故事,谁人又可预料到?而通常我们会说:“靠,那种事也就电影里才有,我才不信呢。某某如何如何,遇见了某某,诸如此类的故事……”以鄙人之见,这样的奇闻轶事其实每天都在发生,日子就是一天一天过去,日子就这样过。书上有言:“虽然时过境迁,但我们不会改变。”(We may be through with the past, but the past ain’t through with us.)

    片尾 — 片头 = “虽然时过境迁,但我们不会改变。”


    【谜底】
    很显然,这就是谜底了,We may be through with the past, but the past ain’t through with us.
    也就对应着谜面里最大的谜:青蛙雨。
    这时再去查看青蛙雨的出典:
    《旧约•出埃及记》8.2:“你若不肯容他们去,我必使青蛙糟蹋你的四境。”
    If you refuse to let them go, I will send a plague of frogs on your whole country.

    这里“them”是什么?——“the past.”
    于是,顺理成章的,这部电影也就可以理解了,也即可以用普通观众的日常体验来理解:

    这部电影关涉的,是个体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与自己被强加的过去(惨痛回忆)达成谅解;个体之间,如何互相面对,强加者与被强加者如何互相面对,取得谅解;整个人间,如何“容他们去”。
    当人人都不容“他们”去,为回忆为伤痛为梦魇所折磨,互相折磨,相报无已时,终于大雨从天而降,糟蹋四境。

    谜底就是:refuse to let them go。
    那么,如何“let them go”呢?如果将 refuse to let them go 看作 谜题,那么谜底, let them go,在哪里呢? How to let them go?
    恐怕还是还回归到谜面:165分钟的主体。


    【Listen, just listen】
    片儿警第一次出警,—— 其实次次出警,都差不多和这次一样,处理“邻居天天吵死了”的投诉,——这次出警是处理一个黑女人,但这次只有她一人,没有大吵,但她歇斯底里让他走开,蹊跷。终于他发现,在壁橱里,一具男尸。随后,刑警、法医,大部队赶来,检查现场、盘问嫌疑人,例行公事。片儿警终于忙完,上车要走时,一直跟着一个小黑孩:黑女人的邻居、警察的线人,一定要警察听他说话:I can help you solve the case. I can tell you who did it.
    如果我们有心,回放到片头的3个偶然事件的第3个:16岁男孩对父母每日以死恫吓的吵闹已经绝望,从楼顶坠楼自杀,本不会死成:3天前二楼刚张起一张安全网。但他跃下以后,坠经6楼窗口时,一杆枪从中射出一颗子弹,正好击中他胸膛。扣动扳机的,恰是抱着一杆枪以死恫吓老公的老妻,男孩的母亲。然而这也本不该死成:老妻根本以为是空枪,偷偷给装上子弹的,恰是已经绝望的少年:他宁可父母中的一个将另一个击穿,从此吵闹就结束了,家就平静了。—— 但这个内情,是楼道里一个小男孩告诉警察的,他是男孩的小玩伴,男孩曾吐露给他痛苦和秘密。
    再退回到黑女人的壁橱,壁橱里的男尸:她的丈夫。这一桩命案中,是否也有同样的巧合呢?抑或黑女人本非凶手,而是男人动手却失手,自取其死,黑女人却无法令他人相信如此,只好原地藏尸?
    幸好编剧没有这么小家子气,满足于为巧合而巧合。那是《包公案》之流的水准:巧合显灵,照见真凶。片儿警倒是难得的好脾气,耐住性子听小黑孩讲完,唱完他的rap。但是小黑孩认真说唱完,片儿警却驱车就走,说“弄不懂你说了什么,好好上学吧少年”,留下小黑孩喊:“I told you who did it, and you’re not even listening to me.”

    如果这里仍不免莫名其妙,那么不妨再截取另一处片段:
    垂死的老头,年轻时抛妻弃子去闯荡,后来娶了娇妻。而今他垂死在床,娇妻终于能继承遗产,但却生不如死:她忽然发现她舍不得他,对不住他,鬼混了半辈子骗了他一辈子,不配也不再想继承他的遗产。她憔悴、吸毒、发作、歇斯底里,去找律师,希望能改动他的遗嘱,一分不再要。但是律师不理解,也不帮助。她崩溃,爆粗,摔门而去。
    她试图说出自己的罪与悔,然而律师只以法律辞令答之,仍然审慎的不评价不进入业主的私事与内心,保持距离;然而此际业主需要的是一瞬间的拥抱,好能活下去;而非日后好相见的距离:还有没有日后都是问题。但是他不给。

    回到小黑孩这里:他究竟想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另一方是否在听。是否用心听。
        
    希望倾听的需求有多大呢?我们看另一个男孩:被父亲逼压着、被电视产业诱骗着,成了一个知识竞赛神童、明星,然而也在走上自闭的怪胎、无法与同龄自如交流的悲剧,—— Stanley:他在电视现场一边憋尿,一边勉力抢答。在间隙,他一遍遍告诉工作人员:我需要去厕所。我需要去厕所。我支持不住了,我要去厕所。
    但是对方也根本不听,至多说一句:待会儿就好了。但是待会儿,待会儿,会儿会儿无穷已。他终于尿了裤子。耻辱的冲击使他失神、失措,从此不再答题。当主持人诧异、后台威逼时,他从耻辱转为愤怒:我就是不要答题,我就是不要做神童,做怪胎,做悲剧!去你们妈的,你们都去死!
    他戳穿了一个模式、一个产业,亿万观众。从电影来考虑,剧情到这里,已经是只有青蛙雨才能收场了。
    如果我们再动用一点电影语言的联想,那么,就可以把“上厕所”,理解成一个隐喻:说出自己的回忆,释放自己的伤痛,回归到不憋尿、不失态的、不痛苦的人生。

    Listen, just listen.

    【But it did happen】
    如果以为这般类比,就可以曲尽其情,恐怕未必。电影终非寓言,劝世一般:说出来,听进去,我们就可以都回归宁静。看另一例:
    竞赛主播Jimmy查出罹患癌症,去找女儿Claudi诉说,却被怒骂被赶出门外;他在这双重痛苦中,还在主持节目:竞赛的最后一战,然而神童尿了裤子,他也一头倒地。节目组送他回家,在妻子面前,临终的缱倦不敌临终的不安,他终于吐露秘密,然而妻子痛苦离去。
    他于是艰难挪动身体,趴桌前抽出抽屉,摸出手枪,准备自杀。
    他说出了,却没有得到宽恕。
    因为妻子赶去了女儿那里。他只是强加者,女儿才是被强加者,女儿被他侵犯过,从此离家独居,在毒品中放逐自己。在铺天盖地的青蛙大雨中,母亲终于赶到了女儿那里,找到已经吓得瑟瑟发抖的女儿,抱在一起。“It’s okay, It’s gonna be all right.”妈妈说。
    这时镜头上移,移到女儿的画那里:画面底下贴着一张小纸条:

    But it did happen.

    画面上,三个少女在树下明媚的坐在一起,近景里却是另一个女孩,托颐沉思:But it did happen. 是女儿的画,是她画来画去,潜意识里也逃不掉的心声。


    【From tip to rap】
    如果那一句“But it did happen”,可以从故事主体中凸显,进而抽离,抽离成高于故事的文本,当作理解故事的密码来看的话,那么其实,在这张小纸条之前,在片儿警所不耐烦的小男孩那里,已经有了篇幅大得多的一次出现。
    我们退回到小黑孩执意要警察听完的那首说唱,仔细录下其中的“歌词”:

    …… ……
        Try to listen and learn,
    Check that ego. Come off it.
    I’m the prophet,the professor,
    I’m gonna teach you about the Worm
        Who eventually turned to catch wreck
        With the neck of a long-time oppressor.
    And he’s running from the devil,
    But the debt is always gaining.
        And if he’s worth being hurt He’s worth bringing pain in
        When the sunshine don’t work The good Lord bring the rain in

    先看第一句:Try to listen and learn,这句很醒目,已经是我解谜后所得的主题。
    接下来:

    检查出那个ego(自傲),跨过它。
    我是先知,我是老师,
    我要教你关于那条虫子的事,
    它最后终于毁断了
    多年来压迫者的脖子。
    它躲开了恶魔,
    但伤疤一直在长。
    如果它值得被伤害,它就值得疼下去/值得下功夫
    当阳光不再把人沐浴,主就泼下一场大雨。

    我的译法并不完全作准,因为个别词句,其实刻意在求双重的歧义:And if he’s worth being hurt, he’s worth bringing pain in. 这句的后半句,bringing pain in 作何理解?照字面,可以直白理解成“值得疼下去”:如果这伤害值得,那么也就值得一直(怀抱)痛苦。所以片中人物,一个个都为过去的回忆、伤痛、梦魇,所纠缠折磨不得出口。但若更深一层,取修辞的意思,联系“No pain, no gain”中 pain 的意思:下苦功,那么这句话,可以理解成: 如果(对方)值得你这么你去伤害,那么,他就值得你下苦功(去赎罪)。
    值得注意的还有 the worm,“虫子”这个词,在西方文学里最常见的喻意,就是在深处啮咬着心灵的隐痛、仇恨、心结。
    如果我们已经从“喻意”/“寓意”来解读一些意象,那么不妨回头再看一眼青蛙雨:


    【假如没有青蛙雨】
    对西方的语境稍有熟悉的观众,都会有体会:灾难,在《圣经》以来的西方传统中,不单单代表了毁灭,更代表了一刀两断,代表了决裂,代表了新生,代表了旧恶在天火中涤荡干净(索多玛),代表凶类在巨浪中冲刷殆尽(大洪水),代表了耶和华的旨意,代表了主对人间的终极干预和关怀。如果恶贯满盈还无法翦除,那么人间就不遑安居,也不配安居。
    那么从这里看,这部电影,其实用典的深度和用意,仍不出主流的大众之外:纷纷的人间之恶,天意恢恢下,终于决疴溃痈,得到救赎。

    作为一个西方之外的观众,只习惯于天意只私授于善人、恶人、有情人,总之不会普世广施的观众,会忍不住问:假如没有青蛙雨呢?
    这个问题至少关涉两个层次:
    (1)对电影自己而言,假如不能借用青蛙雨这个典故,那么剧本该如何收场?
    (2)对电影呈现的这般人间而言,确乎青蛙雨就是零概率事件:这种人间,就该这样一步步走向毁灭,没有解决、没有救赎吗?
    我们先尝试回答(2):


    【警察和护工】
    如果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片中9个各自纠缠在过去的伤痛和阴影之中,在当下无法安宁的人物之中,很容易会忽略掉这两个角色:片儿警和男护工。
    如果多言一点,这两个角色认定,其实相当反讽:警察本是威权与武力的象征,但他只是一个片儿警,底层而琐碎,如居委会大妈。护工本是母性与卫生的象征,但他却是个男护工,迟钝而平庸。事实上,在第一次观影时,这一层处理,也恰恰达到了目的:弱化了本该与其他角色有别的差距。
    为什么弱化?因为这差距,或曰区别,是有意的设置,当然要适度隐藏:片儿警询问黑女人,询问吸毒女,执著得近于絮叨,令人生烦,但他所执著的,正是警察这一排除危害、保障安宁的功能/角色设定;不过即便如此,当最后一次出警,枪支却离奇得丢掉时,他立刻失魂大哭,如迷路的小孩。同理,护工一直对垂死的老头循循善诱,倾听得非常虔诚,即便老头已经吐字维艰;可当老头最后对自己几十年前抛弃过的儿子的名字念念不已时,他着魔一样试图联系上这个儿子,一再打这个儿子,如今已成泡妞学大师的明星咨询热线,诉说我这里有一位垂死的病人……絮叨得令对方一再反问,你究竟为什么打电话找我……

    但片尾,青蛙雨过后,警察在救起那个昔日的知识竞赛神童、今天的失败者、偷窃者(他因为不善交流,推销电器失败被解雇,为报复雇主,略施智商,潜入办公室把钱全都偷光;然而恢复理智后决定再把钱还回去,爬墙破窗时恰被警察瞥见,但这时大雨来袭,将他打下墙来)之后,把他接回家里,第二天都回归了平静,聊天中有这样一句:

    “大多数人以为我仅仅是在完成工作,一顿饭功夫就办完了,诸如此类。但我把它当作我的人生,没有退路。而大家都想象不到的是…… 认认真真做对一件事需要多大的努力。”

    同小黑孩的说唱中有句“I’m the prophet,the professor”,暗示小黑孩除了自身角色,还充当了预言青蛙雨的“先知”一样,其实这里的片儿警,也充当了自身角色之外的另一重角色,——回答者,抑或救赎者:

         ——(2)对电影呈现的这般人间而言,确乎青蛙雨就是零概率事件:这种人间,就该这样一步步走向毁灭,没有解决、没有救赎吗?

     —— “大多数人以为我仅仅是在完成工作,一顿饭功夫就办完了,诸如此类。但我把它当作我的人生,没有退路。而大家都想象不到的是…… 认认真真做对一件事需要多大的努力。”
         
    再回头看护工:
    如果把警察放回到他的角色本身,也会看到,片中9个人物,其实纠缠在两个家庭网里:

       (1)A.电视知识竞赛神童Stanley(A),在学校与演播室之间奔忙;
            B.竞赛主播Jimmy(B)查出罹患癌症,去找女儿Claudia(C)诉说,却被怒骂被
              拒之门外;
            C. Claudia,是Jimmy(B)和妻子Roth(D)的女儿,在毒品与滥交中挣扎;
            E.昔日竞赛神童Donnie(E)如今社交障碍,勉力被人收留做电器推销员,却依然
              缠绕在旧日的荣光/梦魇里;

       (2)F.竞赛制片人Earl(F)在床上垂死,有护工 Phil(G)在旁陪护,有娇妻 Linda(H)
             为他奔波买药,可他一直念念的,却是另一个名字:Frank(I);
            I.泡妞学大师、型男 Frank(I)在台上意气风发,教众多一干矬男人怎样鼓足男性
              魅力,玩弄女性于股掌,却在台后的深度访谈节目中,对女主持对自己童年的追
              问报之以仇视的沉默;

    我们可以看到,警察是参与到家庭网(1)之中:他因邻居投诉噪音,检查Claudia(C)的公寓,看她为什么把音响开到聒噪,问她为什么心情不好,最后鼓足勇气,想和她约会;约会时恰逢他丢了枪失魂落魄,然而他选择说了出来,坦白面对她;青蛙铺天盖地的大雨之中,他也挽救了铤而走险的Donnie(E)。
    那么护工呢?护工恰就参与在家庭网(2)里:他抚慰Earl(F),对他临终的最后一个念想抱以帮忙帮到底的虔诚,不辞辛劳的打电话讲诉、苦等,一定要把老头抛弃的、即便联系上也未必肯来相认的儿子找回…… 终于找回来,他见证了Frank(I)深藏的隐痛终于释出,也见证了老头终于逝去,——虽不是含笑,但罪人释放了愧和悔,也才能安心死去;老头在雨中死去,崭新的第二天,也是他促成了互有误解的Linda(H)与Frank(I)的通话。
    如果这种解读不算一厢情愿,那么对上文问题(2)的回答,就可以更有分量:
         
        ——(2)对电影呈现的这般人间而言,确乎青蛙雨就是零概率事件:这种人间,就该这样一步步走向毁灭,没有解决、没有救赎吗?

     —— 还有警察和护工。还有力量和温柔,在人间。


    【回到剧本】
    让我们适时的结束这种渐次要感情泛滥的解读,回到剧本。
    如果认同警察vs.护工是一组对仗的话,那么在剧本的人物设置中,存在着不止一组对仗:
    (1)小黑孩vs.电视神童:他们都说过类似“I’m the prophet”的话,都是先知;
    (2)电视神童vs.昔日的电视神童、今天的失败推销员:今天和明天、昨天和今天;
    (3)电视神童vs.泡妞学大师:一个被媒体塑造成非我,一个借媒体塑造出假我;
    (4)垂死老头vs.不忠的娇妻:都是最后一刻才意识到自己的悔恨,想要重来却已迟了;
    (5)吸毒女儿vs.泡妞学大师:都是被父亲伤害,前者靠母亲回归,而后者已失去母亲;
    (6)电视主播vs.不忠的娇妻:他们伤害或亏负的人(女儿、丈夫)都还活着,却无法
                                    面对面说出,只能找第三者倾诉(妻子、律师);
                              …… ……

        虽然对仗得如此丰富,并不值得夸赞剧本多么玲珑。玲珑得不留痕迹的剧本,只是塑料品。事实上,整部电影,必得是尘埃落定之后,徐徐回想,才注意到这些对仗,在观影之中,感受最深的,还是9个人物各自全不相干的叙事线索,瞬时切换,有如直播,跟踪拍摄的直播,镜头不遑宁处,切换得不留任何反应的余地,堪称血腥。
    既然说到“直播感”,那么这部电影,的确是在叙事上,挑战电影的极限:叙事”一词,默认了过去时,至多也是过去进行时:“事情是这样发生的,且听我慢慢讲来”;这种时态上的错位、对比和叠加,反映到人物的回忆、期待乃至幻象,更为多少电影语言提供了方便,如蒙太奇,如《罗拉快跑》,—— 可是《木兰花》一反这方便,充斥全片的,是即时即事的紧张,不可预见的冲突,叙事者(narrator)与人物(characters)之间没有距离,—— 席卷而来,观众只能挣扎着才能看完。
    事实上,电影不单单挑战这种界限,更是挑逗这种界限。我们看护工勉力联系那位儿子时的自言自语:

    “天哪,这场景这就像在电影里一样……”

    如果读者此时还有印象,不妨再回放一下片尾的旁白:

    “靠,那种事也就电影里才有,我才不信呢。某某如何如何,遇见了某某,诸如此类的故事……”

    导演已经不怕“出戏”了:片中人虽然不相信自己是否能在酷似电影桥段的现实中,实现电影一般的转折(找到垂死老头念念不忘的儿子、父子相见),但还是这么去努力尝试了;片尾旁白回顾这些,道出现实中人都会对类似事嗤之以鼻,以为只有电影里,才会出现转折,出现救赎;但其实,旁白接着说道:

    “以鄙人之见,这样的奇闻轶事其实每天都在发生。”


    【电影与建筑】
    作为一篇建筑理论课要求的影评,本文最初的愿景,也同习常所见的类似文字一样,充斥着德勒兹、本雅明等等哲学家的相关论说的解读,附带不短的脚注。但惭愧他们的书,我一时不能读通,若强作解人,大肆引用,只会感到心虚。电影同建筑一样,都是相当复杂、相当自治的艺术形式,——或者说创作活动更准确。这一现实,恐怕就要求一般人,都应在对其中一种活动和作品,有了通彻的理解之后,再与另一种对照,求更多发现。
    这里只附上一些极其粗浅的感想:

       (1)关于隐喻、典、传统:
        青蛙雨出自《旧约•出埃及记》8.2,在原文之中,是预警,对一意孤行者(法老)的预警。随后的青蛙雨令一意孤行者悔改,令世界苏生。电影全片都是现实逼人的叙事,只有这一场青蛙雨,例外得极其突兀。但正是这场青蛙雨,解救了已濒毁灭的众人,若说“用典”,分量不可谓不重。而这场以救赎为主题,最终回归平静的电影,不可说不传统。
    但这种隐喻、典、传统,在电影中,是植根其中,而非强行插入的:至少,是对片中人事的感受在先,然后再迈入这隐喻、典、传统,而非相反。
    但在众多标榜“中国性”、标榜“与传统对话”的当下的中国建筑中,我们看到的,通常是后者居多。个中缘由,不必多说。

    (2)multivalence 与 ambiguity
         多年前初读 Charles Jenks 的 Meaning in Architecture 一书时,有一处记忆犹新:这位理论家对比了他本国由Giles Gilbert Scott 爵士设计的利物浦大教堂,和 Le Corbusier 大师设计的马赛公寓:指出,前者每一处功能(如外部辨识/象征、内部空间气氛……),都要设计中单独一个动作、一个建筑元素(如钟塔、室内装饰)与之对应; 但后者呢,一处阳台,就同时做到了从外看鲜明可辨、从室内既是阳台、又是露天吧台,还是眺望远景的景框。理论家把这一种高明,用一个单词来形容:
         multivalence.n.【化学、生物学】多价;多原子价;
                       多价值性;多义性;多感染力性
       
         如果我们信服这一评断,以此反观电影,就会认同,《木兰花》中的细节,同样当得起这个multivalence.
         这令我想起另一个单词:ambiguity(歧义性),同样是建筑评论中的高频词汇。但若对这个词求深一点的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它同ambulatory(回廊)有同样的前缀:am-;而ambulatory (救护车)与 ambulance 更像:有理由猜想,am-,或者ambul-,有着“环绕”或者“可走动”的含意。而ambiguity的后一节,bi-,恐怕就是“两个”,如bilingual(双语者)、bicycle(双轮,即自行车)。
         那么就可以说,ambiguity的含意,是“能够在两种意义之间走动的”,而非“夹在中间两头不靠的”。至少,从美感而论,以人为喻,ambiguity 应是男女兼具,而非不男不女。
         试看今天泛滥的建筑作品里标榜的ambiguity,笑而不语。


    闲话
         感谢王老师提出这样一部作品,不然以我的观影修养,恐怕很难主动想到去看。并且习惯了自己倾心的史诗(如《悲情城市》、《别人的生活(Das Leben der Anderen)》)之后,乍看这种不曾有史诗的肃穆或凝重的电影时,真的有点闹心。并且初看不懂,再去瞟别人的影评时,如那种不断拿着青蛙雨与《旧约》里的典故说事儿,更是犯堵。我深信,正如我看待建筑时深信,建筑的本分是设计,如同电影的本分是讲故事,—— 如果故事本身说不过去,那么再多的用典、隐喻、花招,都是扯淡;影评亦然。
    因此在蹭蹬多日、放弃过多次开头之后,勉力完成此篇。
        感谢《木兰花》,3个小时的片长不虚此行。
    感谢老师拨冗审读。
  3.     仅仅29岁的PT Anderson,如何会有这样的心境,不似库布里克众神般俯瞰人间,也不同于安哲般的悲悯深邃,却如阳光般洒在每个人的心间,诉说着每个人的痛苦,思考着每个人的救赎。《木兰花》始终是被低估的一部神作,美的让人窒息。

        千万不要被《木兰花》错综复杂的线索和叙事,纷繁的人物和故事所迷惑,被炫目的82和庞大的隐喻系统弄得晕头转向,被不期而至的蛙雨惊呆,从而忽视了该电影最美的地方, 对于人性的终极思考,对于神的宗教拷问,这种拷问在《血色将至》中被发挥到了极致。然而《木兰花》却未沾染那么强烈的戾气,也没有更多的质问,而始终保持着温柔的中立视角。导演展现的是所有人破碎的生活,在平静中引导角色和观众的情绪的一起迸发,又在最后伴随着Aimee Mann的"Save me"给所有人以宽慰和救赎。

        然后就是那个最美也最被低估的场景,所有的角色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跟着Aimee Mann哼出"It's not going to stop, till you wise up"。这个场景是首个让我如此确信电影能够有对所有其他艺术形式超越的地方,有再诗情画意的小说,再精美的绘画,再动听的音乐都无法比拟的震撼人心的美。

        博尔赫斯说,没有人能理解另一个人的痛苦,所有人都是永远孤独的。《木兰花》精心描述的正是所有个人的痛苦,是不相连的也不被释放的孤独,就像一片片带满瑕疵的木兰花瓣,看似相连,却又那么轻易的分散、孤立。所以只有“wise up”才能看透,才能接受,却没有真正的解脱。


        可能我的感动并不是Anderson的初衷吧,不然开头炫目的三个8和2的故事会是多么的多余,结尾的"save me"又是多么虚幻。蛙雨的出现并不需要任何铺垫,可以理解为神迹,也可以是单纯的巧合,怎样都无所谓,因为这根本就是并不存在的解围之神,是所有人不可能得不到的救赎。


        我想,大概所有人看过《Magnolia》都会想写点什么东西吧。有些电影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感受,像《教父》;而总有些电影即使时间流逝,却总能找到最初的感动,就像20岁时在寒冷的冬夜凌晨被《情书》中的大雪惊呆,或者22岁在炎热的夏天被面条定格的笑怔住,又或25岁被躺在桌上的备用人偶维罗妮卡击中,再看《木兰花》,感动依旧,痛苦依旧,孤独依旧。
        真是不知所谓的胡言乱语呢。
  4.        看了两部PTA的电影之后才来看这部木兰花,不羁夜通俗,血色降至就比较晦涩了 ,没想到血色将至之前的木兰花更晦涩。电影前两个小时一直在做各种人物交代,多线的铺叙,直至每个人物的情绪累积都得到充分的铺垫,吉姆在约会前丢了枪、吉米身体撑不住倒下、克劳迪娅在悔恨中无法克制地吸毒、东尼绝望之余处在偷钱的挣扎之中、斯坦利无法忍受成为大众玩偶逃离现场、艾尔弥留之余仍在悔恨、弗兰克纠结于是否去看父亲最后一面、琳达决定自杀。至此,那首Wise Up响起,所有人都在唱,情绪一下子得到宣泄,这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
           其实影片到这,PTA只是玩了一个小把戏,毕竟电影还有一个小时的内容,此时配乐适时的将观众融入到电影所呈现的情绪当中。
           配乐结束之后紧接着吉姆说出父女决裂的真相、吉姆和克劳迪娅的约会后者想坦白但缺乏面对过去的勇气而失败、东尼出在偷钱的悔恨中、弗兰克面对艾尔的情绪爆发,将电影推向最高潮,不管是情节还是情绪,如同那场突然倾盆而下的青蛙雨,释放得肆意而惨烈。
         纵观影片,其实讲述了三个家庭、一个警察、一个失足天才的故事,本质上三个家庭从是类似的,都是夫与妻之间的背叛;父与子之间的冷漠、误解、无沟通;每个人都在说谎,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过去或当下感到悔恨,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或别人stupid, 所有人都不知道如何面对过去或当下的错误、愚蠢和悔恨,但在一场青蛙雨之后,所有人得到了救赎。有人得到了原谅,有人开始面对过去,有人开始正视现状,有人明白了宽恕的意义,我们的的确确存在于那些愚蠢之中,但我们需要被原谅,被别人原谅,被自己原谅。就像剧中人物共同吟唱的那首歌“it's not going to stop till you wise up”。We may be through with the past, but the past ain't through with us。“我们会忘掉过去,而过去不会忘掉我们”,只有勇敢面对,并得到宽恕,才能真正得到救赎。吉米自杀没有成功,在他病死之前仍有机会得到家人的原谅;吉姆找回了枪,重新当上警察,重新找回信心,并且宽恕和帮助了东尼,没有只是简单的把东尼送进大牢,也对Be well,Do good的意义更加笃定;克劳迪娅不再吸毒,与母亲团聚,得到吉姆的爱;东尼还回偷窃的钱,明白了之前做得蠢事,开始wise up;斯坦利开始勇敢面对他的父亲,勇敢说出自己想说的,而不是像东尼小时候一样逆来顺受;艾尔醒了,看到了儿子弗兰克,了却了临死前最大的心愿;弗兰克放下仇恨,放下伤痛的过去,去医院看琳达;琳达从死神手里逃脱。仿佛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上帝的原谅,但是作为一个平凡个体,当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你会原谅吗?或着说,会有所原谅吗?What can we forgive?Tough part of the job.故事虽说具有很多偶然和巧合,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这就是命运,确实是"these strange things happen all the time".
           说说PTA的叙事和镜头。多线平行叙事并不难,难得是人物情绪如何在叙事中得到发展,自然的发展,而且本片人物众多,既要交代又要发展,十分考验导演功力。开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快速剪辑迅速交代了人物,清楚而且简洁。其次,矛盾冲突的把握,冲突是剧情发展的推手,在三个小时的电影中如何安排矛盾冲突才能使剧情发展合理而不头重脚轻,PTA在前两个小时内先后交代了吉米和克劳迪娅的父女矛盾、琳达的内心矛盾、弗兰克的内心矛盾、东尼的困惑、克劳迪娅的矛盾、斯坦利的困境、吉姆从幸福跌入落魄的反差,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同时完成了人物关系的交代和情绪的积累;第三,高潮部分的导火线,高潮需要一个冲突来引发,显然第一个高潮就是众人同唱那首wise up的一幕,所有人的处境和心境和配乐的完美契合。在完成人物自身内心矛盾的积聚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开始登场,从而将电影推向下一波高潮直至青蛙雨降临。PTA的电影时常涉及价值观和人生的东西,但相对主流又有点偏锋,不管从主题还是电影语言,这就是PTA独有的风格,在我看来,PTA比起昆汀更具成为大师的潜力,因为作品本身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