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量剧透。
《困在2044》
读剧本时觉得从情节设置到文本最大的冲突都应该是主人公对于数字人意义的不承认:老人与年轻人下棋——年轻人是数字人——年轻人是老人故友选择的死后版本——老人死后也可以选择变为数字人但不肯——:每一个新信息都往上翻一番递进,老人一直在否定作为数字人的意义,否定数字人作为人的价值(下棋就是博弈嘛),但最后或许不得不承认成为数字人反而能对女儿有些作用。这条线下来就是人临终想证明自己作为“人”的价值而不得的故事,是很深入很漂亮的。
但影片执行既没有凸显这条弧光,也没有找到别的很强的发力点。数字人断电/到时间就得消失这个设定完全没有表意,两人的“相互陪伴”由于没有建立数字人的精神需求也显得无的放矢。最终主题很散。
影片执行更大的问题是视听设计的保守乃至懒惰:没有强对抗但滥用正反打镜头,只有一次越轴,实在是太单调了。两人的视觉关系,空间关系没有随着两人戏剧关系变化而变,摄影机运动/角度,光感没有发展,对于单空间设计完全不合格。科技部分的展现,正侧面镜头闪烁消失这种表现手法视角是完全错误的。唯一妙的设计是老人起立走到身后桌前而数字人已经在对面座位等待。
《在你体内》
完成度最高最惊艳的是中音空间的穿越镜头,但是由于之前(生前)母女关系缺乏建立,最终“母亲投胎到女儿体内”不构成对前面情节/情绪线索的收束。母亲的“时空伴随”是有效的,但隔空交流极少,几乎只有母亲在医院二楼而女儿从一楼经过这一场的设计。
剧本问题之外,很多场戏的镜头设计与表演调度是无效的:板正直给完全不带视角的两护士议论、母亲与医生/女儿与孕妇接触毫无异常感的表演与镜头、在手持纪实与超现实之间骑墙的母亲死亡醒来部分...故事有潜力成为包含对怀孕的恐惧与同时与亡母形成连接的极有生命真实的心理惊悚片,但最终完成度极低,和观众的交流是非常缺失的。
超爱这部的声音设计,但是结尾的旁白找补或许必要但非常廉价(或许可以试试第一场戏直接和孕妇对话开呢?先知先验一下)。
《盖碗茶》
质感上最有物质现实的未来感的一部:先建立完全可信的现实情境(低照度、有生活质感的室内),再显现与之冲突的元素(老人摆弄无人机;便利店的接触支付),好看!尤其老人摆弄无人机,自己瞌睡拴住,但又不得不放手的部分,面对科技进步而自己被落下的无力感完全呈现,很妙!(感觉第一场医生来访戏结束就是个完备的短片了)
老人第一场戏(无人机)建立状态是比较写意的,第二场落到老人的临终执念乃至落泪抽泣,或许有些太写实/单一了,缺乏了生活真实里的多义性,或许不剧情片式地讲因果而接着有些纪录式地描摹生活状态会更耐看。最后很走调度的,后景老人在光里的镜头相比之下就显得刻意了,无人机镜的表达也没那么清晰。
视角上,由于视角的落点无论如何是医生,或许可以尝试在开篇老人建立之后,从医生在便利店买补品开始(支付部分也是在建立未来世界观,买补品也是建立期待),然后跟随医生只去找一次老人(整个故事浓缩成医生的日常,但却是与被抛下的老人的最后一次会面),然后不把老人临终的执念讲那么清楚,观众跟随医生见完老人最后一面就离开,而后无人机飞走,或许表达会更凝练。
《灵修》
不太能理解的手法。形式上最反常规的(风格化)的点是几乎没有画外空间/声音的使用,一切都是画面内有的,靠剪辑——接镜头产生情绪/意义来叙事。但不同段落接镜头的风格是否会根据叙事变化得再准确一点?举个例子,朋友讲的对故事的理解大意是原本灵修需要花费苦工与耐性,但是在数字未来面前连这种独属于人类的“修行”都可以被轻易完成,那么前面讲肉身灵修段落是否需要有更多的长镜,对物理动作与肉身的凝视,才能与随后“数字灵修”部分碎片式的剪辑形成区分?声音设计不止呼应画面内有的元素,而是像《利益区域》一般,给一个画外存在的,实质上统治着一切的数字世界的声音,最后这声音再侵入到画面内,是否能让叙事有一点多义性?
结尾镜头(终于开始调度了!)极强,但是明明声音是含混的还用字幕打上(解释)“千年灵修,十秒完成”,瞬间破功,很没必要。
《啥是迪斯科》
故事设置与弧光是扣题且完整的:女孩儿在未来世界与虚拟(声音)男友“恋爱”却有着内在的空虚,甚至与儿时很要好的爷爷无法在情感上触碰。而这种疏离的解法作者也给出了,是迪斯科,是真实的有温度的人与人的接触。
但执行部分完全是灾难。抛开个人主观厌恶的念白方式与,开篇的摄影/造型/剪辑/声音完全没有帮到对于女孩内在空虚感的建立(可以选择的手法比如有些场影调上的低照度或者画面上的苍白?剪辑上的留白?声音现在只有非常肤浅的AI的声效但是完全没有疏离感的体现);迪斯科段落更是可笑:从女孩看切到侧面横移拍全景+没有暗部的群舞,完全没有视点可言,把DISCO剪成了广场舞!!!最大程度削弱了故事中穿越时的神秘性和DISCO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连接。声音设计苍白得令人发指,整整一段蹦迪居然真的只挂一首画外的音乐!令人震颤的低频,展现生命力的脚步,人与人之间碰撞摩擦,一切都没有,更别提整个段落声音叙事的发展了。中间截断故事的“啥是迪斯科”五个大字出现的设计是否有效,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声音的变化能撑得起来,在奥斯卡的RealD影厅放实在是太丢人了。
《诗》
为数不多把自己剪哭的片子,很难客观评价。一大缺陷是故事层面,原本扣2044的题讲的是在未来普通话教育完全普及,下下一代不在学校学习少数民族本族语言,因而找到哈语诗集才变得艰难,而男孩偷学哈语才变得珍贵。曾经设想男孩应该从头到尾说流利的普通话,那样到了毡房讲出一句哈语一定非常动人——但是执行层面,很难找到没有哈语口音的小演员,最终输出时也把片头的2044年拿掉了...姑且叫做“文化上的2044”罢!
影片结尾有些没顶上去,私心觉得小男孩上楼的镜头不如直接放空境+拉长时间;也或许如杨导说,在毡房戏结束即可。
放映版本因为输出技术的问题,绿色和洋红在一些镜头溢出,声音缺陷,字幕错误都没能改好。需要记住自己的无能,苦学技术。
《所有杯子都会飞》
一部超有爱的短片,讲鸡毛蒜皮的生活忽然被遥远而巨大的荒谬变化冲击后的回应。小姑娘的几个镜头太灵了!和顾问一致认为有几处长镜的时长可以节制一些,不轻易给观众那么长的反应时间(母亲哭泣,杯子移动),把观众情绪出口压住会更好。
关于结尾不够满足的是太快/轻易就到了女生说愿意去远行而化解。如果有一段类似开篇的工作,让观众和角色一起经历一段日常,消化、感受一段荒谬新闻到来后人门的变化(无措?),最后才有女生说愿意去而短暂消解了那些巨变,或许更圆满一些?
莫名呼应了那部未完成的电影,最后轻轻放下又充满生活之力,本次放映最喜欢的一部。
《困在2044》
不是很能理解这个故事为什么会选取少数民族语言作为对白,是因为考虑到用普通话说出来会让原本就有点失真的对白更加陌生所以就可以忽略这个问题了吗?其实在看的过程当中我有试图去理解对白,有些单拎出来是能够理解导演在文本上关于记忆成为数据后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和远距离思念的思考,“我现在最害怕的是停电”之类的,但是为什么?在分镜和运动上极度的简洁,但对白的情绪拧巴、信息量交代太过直给(女儿、逝去的人),我很难有喘息和想象的机会。这个故事确实“2044”。
《在你体内》
特别吸引我的一点是关于“胎梦”和“生育恐惧”,再到“祝福生育”的思考,一种很生理性、意识流的对于“怀孕”这一件事的切入思考,在女人的身体开始孕育生命时,陌生的、另一个小小的肉体是否像带有恐怖色彩的梦境一样拥有侵略性,神性的女性神灵降临在身边,为你带来祝福、以及生命的体验。在剪辑上也非常遵循着官能的流动、人物的情感,但是作为观众其实不太能理解女性神灵和年轻女主的映照关系。女主角去经历和她一样的情感体验的基准和经验是什么。片子声音很出色。
《盖碗茶》
挺喜欢这个故事的:在未来用无人机送药的社会中,一个孤绝顽固的老人要与现今唯一能和他产生联系的人告别,但两个人沉默不语,也没有强诉别离,而是将祝福寄寓在一碗重新加了糖的茶里。在故事层面上来说很温情、很道家、挺打动人的。但是形式上、还有呈现的风土,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诗》
最喜欢的一部片子,2044不再是一个固定的节点,而是一个流动的阶段,时代更迭,但我们面临的文化困境似乎永远都不会变,传递出来迷雾般的悲思:我们如何去守护这一片净土,保留这一张写满字迹的诗页。非常动人,影片对于景观的呈现也非常的好,每一次哈语歌曲的歌颂都对应着人物不同的困境和情感变化(试图融入北方的话语体系、守护年轻一代的渴望、对年轻一代的期望),让哈萨克族这个故事立得起来。演员的表演也都很优秀(尤其是小男孩)。这个故事的落点放在男孩身上,最后的镜头是向上的不同的诗页,一个或许本不够熟悉的“家庭”一同寄于其庞大的期许,这是一个用悲伤包裹希望的影片,特别喜欢。
《零修》
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们的灵修不再是斩断欲望,而是投入欲望的怀抱,厉害的高概念。影像风格很吸引人很前卫,屠宰场代表的欲望象征着一个未来被打开欲望即打开潘多拉盒子的世界,配合风格化的摄影、美术,冲击力很强。
《啥是迪斯科》
看到落泪的片子,感人的题材,道具的运用也用得很好、很出彩有趣。最后一场戏的完成度真的很高,基本上是提高了对于整部片的感受,想表达的观众基本都能感知到,年轻的孙女重新理解爷爷,是因为能够假扮成他的爱人,爱人的脸能够鼓励我们记忆,浪漫的故事,但故事的痕迹感也是相对偏重的,后面给的一两个推进情绪的take让我有点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