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湘西(2017)

湘西(2017)

又名: 大美湘西 / XIANG XI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7

集数: 6 单集片长: 24分钟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七集自然人文纪录片《湘西》由湖南省委宣传部与湖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拟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湖南卫视、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和芒果TV播出,制作周期20个月。

影评:

  1. 第一集

    沈从文的《边城》,防水背篓的匠心,染蓝靛布的传承

    沈从文的故事,成了我去凤凰的必经之路,有一天我也要用背篓背着我的孩子,里面再藏上一张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蓝靛布,再次游荡在凤凰街头。

    第二集

    娃娃鱼需要一级水源,飞狐的翼装飞行,猴子渡河是为了让自然得以休养, 鸬鹚渔夫

    不禁想起《阿凡达》,人类必须学会用心去感受,才能生活在美丽的自然中。

    第三集

    孩子们的剁椒,天然的鱼冻,珍贵的岩耳,月地瓦的相亲

    从小学就要学会吃辣,赋予了孩子们性格中的顽强,前进的勇气,如果日后有人问起,谁给你的勇气——辣椒的味道;山泉的冰凉造就了美味的稻花鱼冻,要尝到稻花鱼的美味,只需锁住天然的味道;岩耳的传统采摘希望延续传统,时间的宝物应留给时间;月地瓦的相亲是另一种爱情,春种秋收,女人勤快,男人关爱,习俗自有习俗的美。

  2. 我始终坚信:每个人,总是能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找到一处安放心灵的栖所,或宁静,或悠远,亦或是山高路远;无论哪种、哪里能让人向往、留恋的,终究有其独属的品格和魅力。而在《湘西》,或能更有力地找出这样的一种向往,亦或是感觉。中国的西南偏东,湘鄂黔渝四省市的交界处,湖南省的西部边缘;曾经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区。这里是一片绿草如茵、郁郁葱葱、古树参天、万木争荣的生态区域;在这一方秀美的山川河峦间,有着数百万人类在此居住,放眼之间,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如此渺小,且又那么弱小。《湘西》介绍了这一地域六个不同主题的风物人情,记录了这里人类文明的痕迹,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湘西地区真实的影像,寻找现代文明社会所缺失的大自然的美,古老风景中,隐藏着人类生存的伟大智慧。通过镜头将观者、读者和听者的感官又一次从现实搬回了银幕,同时又从想象中解放出来,将这一方水土人情的社会生活方式全面展现,可谓是一套经典科普教育大型纪录片。

    第一集 故乡的凝眸

    提要:湘西,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这里是生活着三亿多年前古代生物和神秘生命体的小宇宙。两年间,我们记录了这里人类文明的痕迹,寻找现代文明社会所缺失的大自然的美。古老风景中,隐藏着为人类生存的伟大智慧。

    智能和网络的便捷为人们带来了诸多的“方便”,邮递却从未在山区间“失传”;千里之行以“最后一公里”温暖了这一方水土和人民。

    沈从文,湖南凤凰的“乡下人”,以一部描绘故乡凤凰故事和经历的经典作品《边城》被人们所熟知。凤凰便是湘西最为“温顺”的成员之一。

    湘西的市集是最抚人心的场所之地,也是最适合观察人的场所;这里的市集有都市繁盛的气氛,还有刺激味蕾的香气,而在集市里最为特有的声音和韵味,当属来自苗族女性银饰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湘西集市中随处可见的背篓是这一方水土上生长的人们“千年的记忆”,苗族女性在结婚时会收到背篓作为结婚礼物,而湘西的孩子们也是在背篓中一步一步长大而来的,这是一种传承,更是湘西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乡的凝眸:防水背篓》图源:《湘西》 | 本图源自纪录片截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防水背篓”是湘西竹编师最得意的作品。据说目前全世界共有两个“防水背篓”,一个珍藏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另一个便是本片中拍摄到的这款。或许在湘西人的世界里,竹编和做人是一样的,制作竹编也要像做人一样,宁静、细心、勇往直前。

    《故乡的凝眸:染布》图源:《湘西》 | 本图源自纪录片截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记忆,是色彩斑斓的映像。自然的色彩是有生命且能呼吸的颜色,湘西的染色也是一种与色彩“交织”的生活,将印有图案的布放在水桶里蒸煮,再将煮好的布晾晒;发酵一周的蓼蓝形成了靛蓝,将其放进水中散开,染料中所需要的植物配比,是历代工匠几经失败才总结出来的。染布的流程从山上开始,在溪流中结束,这是自然的规律。被自然的色彩浸染而成的布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褪色,人的一生似乎也与此相似,跟随季节转换,与山林一起生息调节。

    第二集 灵动的家园

    提要:皑皑冰雪下融化的水滴,成就了娃娃鱼的循环,雨雾蒸腾中,来不及逃走的鱼化作大地的年轮,成就因雨水而灵动,因时间而具备灵魂的红石林。林间小溪边,飞狐的惊鸿一瞥,豪猪的生存智慧,野生猕猴与人同眠,这就是湘西,一个水边的故事,一方因水而灵动的天地。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激烈的生存舞台,是过去和现在之间的纽带。

    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这里的山水独一无二,即使万物冰封时节,仍会孕育灵动的生命。山川之间的峡谷间荡漾着清脆灵动的音符,一只古老的生物循声而来,它是一种有手有脚的鱼——被称为“娃娃鱼”的蝾螈,因常年栖息在黑暗中,视力逐渐退化,但超强的听力和触觉,让它们的捕猎十分迅猛。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水生鱼类是三亿五千年前恐龙时代就已经存在的珍贵物种,但现在却是濒临灭绝的两栖动物,因为娃娃鱼只能生活在一级的清水中,水质稍微恶化,娃娃鱼就会选择离开。对于娃娃鱼来说,寻找清澈优质的水源,是其生存的本能。

    湘西腹地,古丈红石林正在发生奇妙的变化。这一片红色的岩石会随着雨水的增减而变幻出黑红不同的颜色;而等到天晴云淡之时,石林则又变回了原来的暗红色,峡谷和岩石都在随着天气、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幻,雨水是造就这一切“神奇”的“魔法”。

    生命是水孕育的精灵,缓缓流动的江河水让湘西成为众多野生物的栖息地,诸多独特而又稀有的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飞狐、猕猴,形色各异的动物在这里生活,这一片土地也因它们的存在而展现出生机勃勃地气息。水穿越山林,渐入人烟,从大山深处带来的滋养,渗透着纯净、自由与友善,向人们致好。

    江水边,生灵和人类又有了新的合作关系。鸬鹚,有着灰黑色的羽毛,渔夫从十岁开始和鸬鹚一起工作。竹筏在江河中央停稳,像往常一样,渔夫开始捕鱼,鸬鹚是渔夫最佳的搭档。鸬鹚善于潜水,弯曲的嘴是锥形的,利于捕鱼。鸬鹚捕到的第一条鱼,是属于自己的美食,从第二条鱼开始,是渔夫的。通过控制食道,渔夫不让它们把鱼吞下去。训练鸬鹚,都看自己的本事。鸬鹚是水中的高手,可以下水到二十米深的地方,潜水一分钟以上,这既像是工作,也像是游戏。鸬鹚捕鱼、渔夫训鸬、江河湖海,这是湘西江水上的合作,是山林间的灵动。

    伴随着宁静的江水,粗狂嘹亮的声音,是沅水上的号子,这是独属于船夫的歌声,共同的音节,带着发力高亢的节奏,对肌体的力量,似乎也被激发出来。顺江而下的竹排,曾经是湘西江河之上的主要营生,编好的木筏顺流而下,伴随放排号子的回响,上下五百公里的河段边,水流与歌号交缠在一起,仿佛天然本该如此。水,造就了湘西的“灵动”,人们顺应了它的“雄温”,营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欢愉,这是水的生长,是湘西生灵与自然的对唱。“走遍万水千山,最美还是湘西”,这是对湘西深沉而又激昂的赞扬,更是每一个湘西人所认可的怀念。万物为湘西灵动,湘西因万物而异彩纷呈!

    第三集 大山的馈赠

    提要:大山馈赠了人类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大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了奇妙的餐饮。湘西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与大自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关于大山的哲学,山与人之间早已形成各种默契。

    《大山的馈赠》讲述的是湘西地区独特而绝美的山珍佳肴。与其说是大山的馈赠,不如说是自然的褒奖。宛如仙境的张家界,数亿年前曾是一片汪洋,正是这一片汪洋,为大自然带来了人类最好的礼物;大自然和人类生活共同创造了传统的美食佳肴。

    岩耳,一种生长在万丈悬崖之上,类似“枯叶”的植物,其生长速度年均不足一厘米。它被独特的生长环境保护着,避免了动物啃噬和人类破坏,只有身怀绝技的人才能采摘到。这种生在在悬崖峭壁上的美味,干枯易碎,如果是天晴时采摘,一碰就会碎,需要用水发才行。往岩耳里倒入开水,用手揉搓会使其变得柔软,这样才能保证岩耳的纯正和不易破碎,变得柔软的岩耳会发出一股香味。猪肉和岩耳是最合适的搭配,它含有丰富的纤维,可以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悬崖绝壁的漫长孕育,加上人类超凡的勇气与技艺的耐心求索,造就了湘西大山之中这独到的地道山珍。湘西人接受了大自然的馈赠,以一种极为简朴且又纯正的加工方式,执着于自然。

    稻花鱼是湘西地区又一特有物种。这类鱼长期生长在稻田之间,通过游动产生氧气,供自己呼吸,它能吃掉田里的害虫,有利于稻子生长,鱼的粪便又是上好的肥料,在鱼类稀罕的湘西山村里,稻花鱼变成了极为珍贵的鱼类。除了生在环境的特殊,稻花鱼的制作也很是讲究。湘西人习惯用梯田里生长的鱼和梯田边的山泉水来做湘西传统美食;洗刷、收拾好的稻花鱼用锋利的菜刀切成手指厚度,放入早已备好的容器之中,为保持鱼原有的鲜味和口感,鱼肉中只放少许的盐来去除腥味,然后放几片鱼香叶即可;将切好的鱼肉、几粒盐、几片鱼香叶一起放置大锅里文火炖煮。煮好的鱼装盘入篮,再将装着鱼肉的篮子放入山间小溪中,借助清凉的山泉水,将鱼肉中的胶原蛋白凝固成冻状。美味在时间的沉淀中产生,过几天,鱼肉即可成了冻状,这是湘西人与大自然共同创作的美味佳肴。

    湘西人的吃辣也是由来已久。饭菜可以简朴,“剁椒坛子”必不可少。或许是因为在湘西人的骨子里,吃辣是一种“突破”,因为他们从出生那刻就清楚:这一生所有的经历背后并不都是甜味,更多的是辣味和苦味,剁椒留给他们的辣味,会成为他们逆风前行的勇气。

    辣是一种态度,或许快乐也是。农历三月初三,是侗族传统节日“月地瓦”开始的日子;这是侗族的传统习俗,更是侗族一场传统的“相亲大会”。节日期间,一群村民吹着芦笙穿过村庄,音乐是爱情的表白曲,求爱仪式开始的标志是男子们吹响新做好的芦笙。女性围成一个圈,手拉手“哆吔”,小伙子们围着女孩子们,转着圈,唱着歌,村民们晒着太阳,围观着少男少女们相亲的过程。到了“相互配对”环节,男孩子们要在纷纷散开的女孩当中,快速地抢到自己的心上人,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为了鉴定彼此的真心。而在晚上的宴会上,如果有自己中意的人,还要主动给对方夹菜、喂东西吃,如果双方都没有抗拒,则有更进一步的可能。侗族的少男少女不会担心一年的节日中找不到自己心爱的人,因为每年都要举办“月地瓦”相亲会,如果今年没找到合适的对象,明年可以继续相亲。收获,或是失落,都将成为湘西人美好的回忆。

    几天后,侗族村里会为“月地瓦”相亲成功的男女,提供山地进行集体约会。他们一边锄地,一边播种、施肥,这也是恋爱的重要环节。“月地瓦”在侗语中是“共同种植”的意思,“月地瓦”仪式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种地。通过耕种,男女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约好秋天的时候一起来秋收。“月地瓦”仪式维持一年,仪式结束后,男女可以继续维持这段关系,也可以选择分手。如果一对情侣成功结婚,他们会在婚礼当天,用夫妇二人亲手种植的大豆,做成茶来接待客人。看似复杂的婚恋习俗,渗透着大山里相处与分离的讲究。

    第四集 固守的韵味

    提要:湘西九龙山山腰纵深百余米的溶洞内,存放着当地苗王的遗骸。陈旧的棺木旁,堆满了当地村民的宝物——年柴。这是一个腊肉王国,围炉喝酒,闲话桑拿,时光在湘西也变得柔软。

    沿着《大山的馈赠》,我们寻找《固守的韵味》。美味首先是要把控味觉,下一步或许就该升华到“味觉艺术”。凤凰古城如今的繁华,多少让人忘记了这里曾经的崎岖,但有种与崎岖相生相伴的味道,还是被“固执”地承袭了下来。

    “社饭”,湘西人最常做的饱腹感食物:大米和糯米中放入腊肉、蔬菜一起炒,然后闷一段时间,至其熟透就算做好了。湘西地区,山大沟深,曾经穿山行路,过午不食的需求,积累出的加工方法,造就了这一美食。而凭借日常经验造就的另一种美食是“凤凰酸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蹿”,这是湘西苗族对酸味挚爱的表现。“酸肉”是湘西独特的美食,其制作方法简单易学:将鲜肉切成小块,蘸上米粉之后,装在坛子里放置一段时间,肉在坛子里发酵,便能产生酸味。“炒酸肉”是凤凰人记忆深处的味道,酸肉在油锅里翻炒,加上湘西特辣辣椒,口感酸、回味香,还特别开胃。

    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农作物都有的发酵作用,湘西成为了酿酒的绝佳之地。在湘西,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玉米、或大米,随着季节的变化,酿出来的酒也不尽相同。52度的“苞谷烧”,是用祖传秘方酿造传统酒。把煮熟的玉米摊开,蒸发水分,放入酒曲并混合,加速水分蒸发。将锅架到甑子上面,下面摆个槽子,锅子里的水冷却后成了蒸馏水,从大桶里流出来的一滴滴的水珠就是玉米酒。用天锅酿的“苞谷烧”,因其口感好、香味浓,深受湘西人喜爱;虽然这种酿法出酒率低,三百斤玉米才出一百斤酒,但酒的质量好。喝好酒如饮甘露,一杯酒能感受到自然,也能感受到时间的沉淀,还能感受到湘西只求好的固守。

    在湖南、贵州、广西三地的交界处,有一名曰“三省坡”的地方因特殊的竹笋而出名。这里的竹笋冬天才长出,而且与一般竹笋不一样,这种竹笋是实心的,名叫实心笋,口感很特别。“越是珍贵的食材,做法越简单”。为了保持食材原有的味道,切好的竹笋里只放一点辣椒碎,再撒一点盐腌制。这就是湘西地区的代表性美食,这种滋味的地道,源自采摘这种食材的心力。而远在吉首的岩垅村,却有另一道美食也是大自然创造的独有味道。“湘西熏烤腊肉”,这里的腊肉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食盐、花椒、桂皮、山草、白糖等配料,搅拌均匀,撒在切好的猪肉上面,涂抹均匀,可消除腥味,然后放在罐子里,腌制一到两周后,将其挂在通风处风干,再熏烤。以前没有冷藏保鲜技术,所以在肉上涂抹香料,把生肉做成腊肉,这种保存肉类食品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这种传统就慢慢产生了,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熏肉使用的烟,也是决定腊肉味道的重要因素。熏肉使用的木材要有能产生烟味持久又浓重的木柴才最好;其中柏枝树、椿树、茶籽树、茶籽壳、柑橘、柑橘皮还有稻壳,这些都是可以用来熏烤腊肉的木柴。经过烈火的浓烟洗礼后,肉里的蛋白质依然存留,但其味道又有了新的口感。随着时间的流逝,腊肉的味道会更加香醇。这便是象征着湘西的美食,用双手固执地坚守,才能被长久地保留下来。

    正如“神龙洞”中的柴火,储存在这个地方,谁也不会弄混位置,误把人家的柴火拿走;因为大家都知道,洞里的柴火是春节的时候要使用的“年柴”。腊月二十七,苗族过苗年,柴火的“柴”象征“财产”,所以把春节使用的“年柴”,放在这个神圣的地方,为的就是祈求来年好运。烧柴火,是从很久以前留下来的传统。湘西人认为,火越旺盛人和财就越兴旺。湘西的冬天冷得刺骨,每家每户都团聚在一起,家人们围坐在火堆旁,虽然通有电,但湘西人依然喜欢用火塘烧饭、炒菜、熬汤;食物的味道会因为火候而异,汤必须要在小火上慢慢熬才有味道。用火塘烧出来的米饭,吃着更香。火塘散发出来的热量温暖了整个家,温暖了这整个冬季的夜。

    对于湘西人来说,虽然现代能源更为方便、安全,但年节中的木柴与火塘,以及它们加工出的食物,才能带上“年”的温度。回味着传统,即便是走出大山的湘西人,每逢年节,一定要回到山里,这是对家的执念。火塘薪火在续,锅里热气腾腾,如齿轮咬合,岁岁年年,这是老家的韵味。更是一辈辈湘西人固守的韵味。

    第五集 远山的质朴

    提要:婚丧嫁娶,人世间最真实的生活场景。湘西,天地间流淌着诗意和灵性,洗涤着心灵的质朴和纯真。或因为山地险峻,峡谷纵横,或因为感受的生动与美丽,对生命的理解,在这里孕育。

    湘西的质朴,源自这里的人们守护着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传统习俗,而中国最大的原始梯田“山背”便就湘西的质朴的最好见证。大地间流淌着诗意和灵气,洗涤着心灵的质朴和纯真,或因为地势险峻,山谷纵横,或因为感受的生动与美丽,对生命的理解,在这里孕育。

    湘西,每个花瑶女性都是刺绣高手,刺绣在花瑶又被称作“挑花”,所以“花瑶”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刺绣的含义。“挑花”是花瑶女性间代代相传的技艺,妈妈亲手缝制的嫁衣,将是女儿出嫁时的唯一嫁妆,而“挑花”这门技艺,要连同嫁衣一起,传给女儿。

    在花瑶,婚礼仪式是在女方家举行的。挑着彩礼的“媒人公”,是婚礼重要的角色,他们都是由男性担任。花瑶的婚礼也是极其有意思,媒人公上门,首先要祭拜祖先,红伞和公鸡要用提前挂好,寓意着“充满希望的新开始”。唢呐吹响,到场的人们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祝福,嫁衣也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主人。女儿穿好嫁衣,妈妈才能进屋,这亲手缝制的嫁衣,是母亲对女儿满满的爱。

    “打泥巴”是花瑶婚宴里的传统习俗,娘家人会从田里挖出稀泥,涂抹在媒人公身上,媒人公身上的泥巴越多,就意味着新郎新娘生活会越幸福。花瑶送亲,是湘西最美的一道人文风景。打着红纸伞的伴娘们,需要穿上各自结婚时穿过的嫁衣,这种习俗是为了给予祝福,传递给今天的新娘,让她走上新的人生之路。妈妈只能送到村口,做最后的道别,接下来的路,女儿要自己走。沿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加入到送亲的队伍,像古老的梯田间,画出一道美丽的虹。

    如果婚礼是一场寄托思念的仪式,那么技艺和艺术就是最好的实证。居住在湘西大山的土家人,他们长期辛勤劳作,用勇气和智慧创造生活。他们把土家先辈们渔猎、农耕、婚姻习俗状况,用一种叫“毛古斯”的舞蹈记录下来。这支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也被誉为中国舞蹈和戏剧的“活化石”。因为土家族没有文字,他们通过歌舞来传递文明,所以,每一次表演“茅古斯”,都有非凡的意义,他们不只是简单地跳舞,还是肩负使命的传承者。承袭对自然的理解,对这些理解的传承,从习俗信仰,到技艺与匠心,其中种种精义,需要时间来沉淀入心。

    银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被称作“白色图腾”。在苗族,想要成为银匠,不仅需要精湛的手艺,还要有高贵的品格,因为每一件银饰的制作,都饱含着银匠对美好生活的感悟。银匠也是一种传承,一个家族世代都是银匠,按照传统,家族中新生命诞生,长辈要为其打造一套银饰,这套银饰将来会成为他们的彩礼或嫁妆,长辈们将所有的爱都刻进了银饰的纹路里。对于苗族人来说,银饰不仅仅是首饰,更象征着祝愿和幸福。孩子们与银饰一起成长,结婚时也必须带上银饰。感受苗族的银饰,不用去触碰,也有隐隐约约的声音,这声音有时就像春天少女们的笑声一样悦耳,有时又像初夏准备结婚的新娘,娇羞的声音一样清凉。湘西人理解的生命,是美丽而鲜艳的,不仅需要洁白的银饰,也需要多彩的刺绣和织锦。每一种色彩的融入,都包含着对美的理解。技巧与心境完美地投入在没有图纸的织布上,这种最极致的色彩,是专用于女孩一生中最美的时刻。

    “跳丧”是土家族对死者最大的祝福,也是劝慰生者好好生活,这是每个跳丧师的使命。这种排练隔上几天就需要来一次。“生时喜酒死时歌”,正好可以理解土家的这种传统。正如大自然中,会有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一般,人类的命数中,也会存在着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一定要开心的欢笑和舞蹈。一个生命传递给另一个生命,这是自然的传递,是爷爷等待你长大的心情,是陪伴你入梦的敲击,是妈妈亲手缝制的嫁衣,是最深的爱意和祝福,因为有你,生生不息。这是湘西人对远山的回应,是与自然的对话,是湘西大山最真切的思念。

    第六集 更好的自己

    提要:时代在前进,时间在前行;湘西的一花一草都奔向更好的自己。三亿八千万年,自然用人类不可想象的时间,塑造了中国湘西风貌。亿万年时间沉淀的天地精华瞬间绽放。

    时间如白驹过隙,晃晃忽而过。湘西的变化,便是按不同的速度流逝的时间,在无尽的道路上,奔波在各自轨迹上的人们,一定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三亿八千万年,自然用人类不可想象的时间,塑造了中国湘西迤逦的风貌,一万年时间沉淀的天地精华,瞬间绽放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湘西最具代表性的张家界大峡谷上空,悬挂着一座世界上最长的玻璃大桥,正以前所未有的视角,释放出大峡谷的全景,这样的一种震撼,将其放大成世界级的关注。距离峡谷不远处,另一种震撼向世人喧嚣。在这里通过154米高山体,再通过172米高的户外悬崖,只需68秒,视角就被抬升326米,瞬间上到峰顶。这便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的户外电梯——百龙天梯。一万年天地的魅力,被浓缩释放,其震撼发散出世界级的吸引力,是释放给外部的吸引力,是这片被时间凝聚的土地,置身其中,这方天地与其供养的生灵一起,又将开启怎样的命运。

    与武陵源不同,位于湘西北端的龙山,是被这种“震撼”所限制的区域。这里的大山海拔同样超过千余米,连绵不断的大山赐予当地村民丰富物产的同时,也制约着他们的发展。因为土地有限,这里的耕地大多是从山石间开辟出来的种植使用百合的沃土,凭借当下政策利好和村民脱贫的干劲,现在这里百合的年产出,已经能占到中国市场的五分之一以上。制约当地发展的另一因素是长久以来的“路途”,一直以来,当地村民依靠最原始的运输方式,从切壁村到县城,往返一趟需要五天。而在每年收获的季节,村民们都要在这条山路上,往返数百次。现如今,“龙里公路”已经通车,村民们也更换了原始的运输工具,随着百合订单数量的增多,这里的闭塞正在被慢慢打开。

    湘西本是多山多水多峡谷,也正是这种山水峡谷地带造就了湘西人民的勤劳淳朴。也是这种大山深谷的鬼斧神工,正在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被不断改写。位居吉首的矮寨大桥是国家重点规划的8条高速公路之——长沙至重庆通道湖南段吉(首)茶(峒)高速公路中的重点工程,被誉为渝湘高速公路“大动脉”;这是世界上,横跨峡谷悬索钢桁桥之最,也是多山的湘西,正在被巨大工程贯穿打通的巨大缩影。它使长沙和重庆的往返时长,从几天缩短为几个小时。与之相伴的,还有这十五年来从北到南的常张高速、邵怀高速、常吉高速、张花高速,如同飞跃的长龙,正在一步步灌入大山里的世界。

    传统源于生存的要素,随着岁月的沉淀和积累,逐渐浸透出文化的价值。怀化现有一座名曰“洪江古商城”的地方;明清时代,中古八十余个县城的巨商聚集在一起,创立了这座文明中华的城市。世事变迁,商城的财富与繁华早已烟消云散,年轻的后辈们,却似乎能从这里找到新的自我。古商城保留完好的昨天,给了这里的年轻一代新的机会,在自己的家园里做好自己。

    湘西西侧的茶峒村庄,曾经是电影《边城》的取景地。人类在有江水的地方安家,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拉拉渡”贯穿着人们的生活。一根铁丝连接着江两岸,用木头挂在铁丝上拖拽的话就可以游船,“拉拉渡”就是“用手拉着渡河”的意思。船夫和“拉拉渡”每天听着很多故事,听着孩子们的笑声,又能听到村里人的生活,只要水流不停,“拉拉渡”就会一直传承。

    张家界天门山的索道,缩短是市区与景区的距离。数亿年间平静祥和的风景,在一趟趟缆车间如影掠过。从张家界市里出发,通过缆车仅需15分钟,就能抵达8公里外的天门山。为了体验这组世界最长的客运索道,很多人慕名而来。这片天地散发出来的吸引力,也正支持这组规模巨大的索道系统不停运转。

    速度恒定地遇见着日渐不同的风景,大地的引力触发着改变,身处其中,每一次擦肩而过,都是有缘。索道缆车是一种欣赏,鲲鹏飞跃则是一种挑战。张家界的天空,被很多人飞跃:通过索道上到顶峰,或是直接从飞机上跳下,这是人类通过肢体控制,展现的空中极速。近年来,国内翼装飞行爱好者,以及这项运动的世界级顶尖高手,越来越频繁地在这里聚集。为了瞬间的飞行体验,与云的下方,这片地球上最古老石林的相约,现代文明用这种方式,从空中拥抱这片山林。以亿年计算的地质时间,和以秒来度量的当下体验,两种时间的跨度,在空中找到了分割点。这里是湘西,这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就像这里的大自然一样,默默守好位置,做着更好的自己。关于如何生活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只存在不同的方向!

    注:本文系山鬼驿(ShanGuiYi)公众平台原创整理,原创素材来源于央视六集大型纪录片《湘西》。

    作者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如需二次转载,请与本文作者联系。欢迎转发至您的朋友圈。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撰内容或服务仅限于个人记录、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个工作日内提供版权证明并及时与本号编辑联系。

    联系方式:邮箱:[email protected]

  3. 白云区9月30号吃晚晚饭回吉首,有没有一起的,自己的车,后面是空的,只载两个人,顺路回去,有的话电话私聊我微信号13925063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