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中年失恋日记 第一季 Uncoupled Season 1(2022)

简介:

    爱情事业两得意的麦可(Neil Patick Harris 饰)完全是人生胜利组,身边有家人的强力支持,也不缺知心好友陪伴。生活中的一切原本都很完美,麦可原以为会和交往 17 年的男友柯林(Tuc Watkins 饰)厮守终身,结果对方却选择在他 50 岁前夕突然结束这段关系,感到不知所措的麦可,必须以中年单身男同志的身份继续在纽约市走跳,并试着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重心,而他也将呈现中年失恋如何经历心碎到疗伤的过程。

演员:



影评:

  1. 先上感慨,

    算是NPH的不太铁杆的粉吧。

    他这种精瘦型的实在不是我的菜,那么小的脸,瘦的五官都缩到一起去了。不过看他在剧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算演的相当不错了。NPH漏屁股了。他在片子里面睡的几个真是都好可口啊啊啊啊。看的好开心。

    纽约真美

    啊,那些一晃而过的纽约风光的外景,真是让我向往。想起了当年去曼哈顿玩,为了省钱,买了99美金的一日游套票,去了10多个景点。高楼控的我间隔两个小时登顶了帝国大厦跟洛克菲勒大厦两间。结果地铁出问题,只能烈日下暴走一个多小时跑去看航空母舰。结果我男人第二天开始发高烧,接下来的华盛顿,旧金山都是蔫的。真是惨。

    这片子看着是让我紧张的。我跟我男人下个月11周年,此片搞笑之余,最大的警钟是,随时都不能松懈啊。感情不是学习,不是工作,需要双向的付出,双向的情感交流。很容易就容易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

    grindr的三句不到就问dick pic,grindr全是bottom,跟想做bottom的top,老gay不能接受prep bareback之类的能让所有gay都心有戚戚的情节。

    让我笑喷的是那段送药竟然提到了保法止Propecia!我真是三条线了。中年老gay的心结掌握的很扎心了!

    剧情跟Sex and the City太像了。忽略了男性的性征,Michael中上姿色,自以为之,自我中心,很自恋的绿茶婊。基本上就是Carrie本人了。Billy就是Samantha!

    New York, New York!

  2. 看完第一集的两人的相处模式就感觉出来两个人底层思维逻辑有巨大分歧。

    esfj男主为他的intj男友举办了一个巨大的派对,其实对于intj男友的眼里这是一种自我感动型的示好,果不其然整场秀都是esfj男主在孔雀开屏型的展示自己,intj男友就是人群堆里面带苦色的应酬。

    对于外人来说intj看似很开心的玩乐背后其实是带上了人格面具的应酬,好不容易结束还要面对esfj的追问。自然而然话也不想讲的走了。

    面对intj这种对于年龄(死亡焦虑)而导致的对于现实社会的逃避,esfj显然是不能意识到的。所以他对于这一种突如其来的分手第一选择就是寻找现实原因(是否出轨)当得知完全无原因之后才会显得更加崩溃,只能用工作和性生活麻痹感情(逃避)。

    但是人总归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的,即使后面esfj男主被毒舌心理医生讽刺他的超强表现欲,孔雀开屏,凡事自我为中心。esfj男主也无动于衷,还得求助于可笑的灵魂治疗。那段其实也很esfj了,能够被外在力量影响(现实中的esfj非常寻求社会认同)。同样是那个enfp女助理也同样灵魂治疗了表达出来的状态完全不同(没有表面的改变,发现问题才意识到)。

    其实剧中有很多镜头,导演有在点出esfj男主的问题所在。比如名人朋友的聚会上给了一个特大的挡住朋友海报的镜头,哈哈哈。

    其实这对cp人设就挺具有戏剧性的,足够的反差,常用于影视剧中。但是也是因为这种底层性格的差异让我很难相信他们能够相处17年,毕竟类似的抓马太多了。17年朝夕相处的同志最后都是会趋同的,更加理解对方的行事作风,而不是还是一味的按自己的喜好行事。

    让我想起了big和凯丽同样是类似类型的组合,intj和esfp。为啥一直不能确认关系,到了婚后也是反复无常。就是这个原因。性格不合。

    对于中年人来说,爱情并不能打破一切。

    (另外作为一个intp其实很能理解intj的那种逃避,也能理解他突然养了一条狗等做了之前没做过的事情。本质是逃离空虚和虚无所带来的死亡阴影。所以需要这种表面的改变让自己短暂脱离对于虚无的恐惧。其实到最后就会发现虚无衷不可避免,不如拥抱。这也是intp和intj的不同。)

    补充一下:中间esfj男主遇到的那个esfp过客,哈哈哈哈太欢乐了。esfp交往才一个星期就已经开始反客为主的进入esfj男主的生活了。esfp的无边界感立马发作开始到他家做饭,把自己的东西放在男主家,还要作为伴侣去参加男主朋友的婚礼。这些对于有感情生活规划的esfj男主就会觉得进展太快了。所以吵架不欢而散。其实我看到这里其实觉得特别好笑,esfp真的更适合esfj,两个人很合拍的。这种默契让esfj男主的朋友一致觉得很好。可是为啥最后不欢而散了呢,因为他曾经有一个intj男友且还没有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最后的最后,intj又回去找男主复合了,有两个点,首先intj,emo完了。其次他看到了男主角的一丝改变,可能是因为分手会换位思考了。但是他俩本质还是不合适的,当关系回去之后一切宛如旧日重现。intj依旧会感受到人生的乏味和空虚。而他时不时的emo,esfj男主根本也无力去理解。

    为什么我写这个影评呢,因为剧中人就是我自己,和在一起七年的对象分了手。理由也是性格不合,intp和esfp真的不合,我们俩消磨在一起七年,因为大学同学浓厚的感情基础还有真的很爱所以不舒服也硬在一起。可是感情是抵不过时间和日夜磨损的感情的,当后面几年的消磨吃掉了前几年积累的感情老本。一切都开始不耐烦起来了。

    分手两年日以继夜我其实都想回归那段关系中,但是不可能。因为矛盾太多了,人格所呈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不同的。

    我对象也给我弄过派对,而我也和剧中他对象一样全程不适。因为我更喜欢的是在家弄个蛋糕搞点仪式自己庆祝。我会更轻松。虽然派对很用心我理解但身体不适感是我没办法忽视的。

    爱情真的没办法打破一切。

  3. 似乎豆瓣同志朋友圈里都看过这个电视剧了。

    我刚看完第一集得时候,觉得非常俗套。伴侣相处13年而放弃自己既有得人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完全可以被允许的。

    男主在这里完全谈不上被抛弃,因为男主根本也不需要被其男朋友所支撑。但后面故事的剧情推动都是由于男主一方面呼天抢地的讨好献媚的想要挽回,另一方面是男主不断的寻找前男友的出轨对象或者是新欢而产生的嫉妒恨。这两点直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当男主真正的走出了失恋的阴影的时候,前男友似乎又要开始反转。这样的剧情真的俗套。

    所以豆瓣有一个短评大概是“场景虽然土豪华丽,但是质感却依然是土气过时”。这也是我自己的感受,gay的生活主体似乎还是以直人们的生活标准作为依据,或者说,长期稳定关系的同性伴侣更喜欢也更有底气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

    微博B站上都有许多展示自己日常生活的同志夫夫,大多以甜为主。一些在美国纽约生活的gay,更是以展示高端的生活水准和高大上的旅行品质为主,这样引发的粉丝羡慕甚至更多。但其实,对于我来说,刘希平那样的生活似乎更值得羡慕。

    家庭,尤其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对于抚养小孩,称为所谓的”社会的基石“是非常好的一种模式。但是,考虑到人性的天然的喜新厌旧,以及人生意义的拓展的角度来说,的确又称为了一种桎梏。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作为社会小众人士的LGBT人群,去效直人的生活场景,的确是盲目的。

    从自我发展的角度上来讲,认定一个人,跟上一个人,也是不划算的。众所周知,婚姻(或者说是事实婚姻)是改变人生的一大方式,但如果这个方式只能执行一次,那不就是风险巨大吗?事实上,很多成功人士的人生都是多次婚姻的结果,在不同的婚姻阶段,汲取养料,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层面的,最最成功的就是邓文迪了。

    所以,当生活在纽约的巴尼叔叔把这样的变故如此消极的对待,的确是感觉大可不必。整个7月,我都在旅行,旅行中又看了一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于书中反复提到的”只发生一次的事情没有意义“。

    因为我们无法两次同时踏入一条河流,所以,我们所作的所有的决定都显得不具有参考性。我们在乘坐飞机的闲暇可能思考最多的话题就是,如果当初我选择了另一条路会是怎么样吧。但如果真的有平行宇宙,可能人生也是一样结局。

    其实在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我也总觉得自己写的过于空洞和个人化。如果友邻们可以有相应的书推荐,请不吝赐教。

  4. 前段时间刷完这个剧之后开始陷入焦虑,反复看到作为一个在北美的都市丽人到了40岁在dating market上的心酸。想到自己和很多女性朋友都是一样,其实对于身边的人并不相信可能走到最后,但是想想回到dating market重新经历那些事情又太烦,分手也太痛苦,于是只好满足现状地忍着,然后又不可避免地“只能”就和这个人结婚了。

    这部剧里有所有的我恐惧的点:中年被分手的基佬,中年被离婚的富婆,还有做单身母亲但是孩子亲爹找上门来,好像每一个角色都是有不同的烦恼。无论你是选择一直恋爱不结婚,结婚,还是做单身妈妈。总是有那么多的狗血。因为狗血才觉得真实,生活就是这样狼狈啊。

    关于这部剧最写实也是最喜欢的部分,在于对失恋的描述,写实但是却没那么低沉,好笑中又感觉到真实的可怕。看到主角失恋—> 拒绝接受事实—>和朋友痛骂渣男 —> stalk渣男社交媒体账号 —> 和人约会 —> 因为约会中的drama崩溃 —> 再次崩溃 —> 如此反复—> 接受现实—> 见到前任的时候可以心平气和的讲话—> 彻底move on. 这些失恋恢复的过程无论我是18岁、23岁、25岁,还是以后我觉得可能都会重新经历。想起我今年二月失恋在reddit上的breakups小组看到一个人在名为最糟糕的分手下回复:

    “I am 30+ seniorish management type of guy in a corner office of the 55th floor. I am legitimately crying. You said everything I need to hear. Doesn’t matter if you are 17, 35, 65, or whatever. Our hearts hurt the same. Heartbreak is heartbreak..” “我是一个30多岁在55层楼有自己一个角落的办公室的管理层高层男性。我真的哭了。你说的一切都是我需要听到的。无论你是17,35,65,还是多少岁。我们的心都是一样的受伤。因为心碎就是心碎。”

    你看无论多少岁,社会地位是怎样,分手失恋都是一样的痛苦。

    想起之前听过的一个standup,一个哈佛毕业的印度裔小哥说,“school is easy, life is hard, 三角函数有公式可以套,但emotional distance 却没有解。自己把心掏出来却被拒绝的感受,说心碎才是drug,因为它让你开始欣赏艺术”。

    让我拿一盒冰淇淋再此看看这部好笑又心酸的中年失恋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