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太阳的孩子 太陽的孩子(2015)

太阳的孩子 太陽的孩子(2015)

又名: Wawa No Cidal

导演: 郑有杰 勒嘎·舒米

编剧: 郑有杰 勒嘎·舒米

主演: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 吴燕姿 林嘉均 许金财 徐诣帆

类型: 剧情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上映日期: 2015-09-25(中国台湾) 2015-07-04(台北电影节)

片长: 99分钟 IMDb: tt4801604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小女孩Nakaw 的妈妈为了工作必须留在台北,相依为命的外公却身子不再健朗,同时部落族人因「卖地换进步」的开发计画而互相对立。究竟盖饭店、提供就业机会,是不是部落生存的唯一出路?取材自共同导演勒嘎‧ 舒米的母亲舒米‧ 如妮推动水梯田溼地复育的真实经历,向这片土地上每一位 默默付出、坚持理想的唐吉诃德致意。

演员:



影评:

  1.     「太陽的孩子」故事來源,是其中一位導演勒嘎•舒米的媽媽在部落裡修復水圳,復育梯田種植有機米「海稻米」的過程,再加入一些目前原住民部落面臨大財團進入開發觀光飯店,失去土地的困境。因此在有點下小雨的禮拜四晚上,用信用卡的平日優惠去看了這部在等捷運時佔據了我的眼球的電影。
        片頭一開始是個主角的女兒騎機車經過插滿賣地廣告的台11線公路,到塞滿陸客遊覽車的景點去表演阿美族歌舞賺錢。雖然說地點是在花蓮,但是跟我在台東海岸線騎機車卻是差不多的景色。這裡在工業時代被抽空大部分的青壯年之後,又狠狠的被所謂的觀光產業應塞進來,同時還有水泥叢林居民的貨幣再砸進來(東部的土地目前也被炒得高高的)。
        場景切到女主角在台北工作的現場,必須說去年三月真的是許多小成本電影拍攝的最好時機,因為台灣再怎麼有錢的公司,也找不到那麼多臨演去佔領立法院,呈現出這樣的抗爭場面。
        但是接下來的切換就有點囧大了,前頭目的女主角父親昏倒後,女主角看到畫畫裡的稻田,就突然決定要回來種田,這個轉折真的有一點硬,一般會以為要找個國小版女主角來回溯她跟土地的回憶。同樣的是有關於女主角被國小稱為部落之光的原因,要直到她為了修復水圳而去爭取補助才講了出來(好吧,我又碎碎念怎麼沒有回憶片段,雖然說透過口說報告重新找回自己的名字這個敘事很好,但我覺得加進去會更好阿)。
        接下來有關於抗爭場面,就很莫名其妙的發現土地變國有地,開始有怪手進來鏟田,警察進來抬人,然後因為小妹妹擋怪手的影片被上傳到網路上,因此開發案暫停,原本不知道賣不賣得掉的米因此賣光,於是大家開心的進行豐年祭進入HAPPY ENDING。
        因此在娛樂重擊的一篇影評「《夢田》裡的弱勢:從《太陽的孩子》看近年台灣電影敘事與社會關懷的分離」裡面,就狠狠的噴這麼一句:
    本片口碑絕大多數仍來自對於「社會關懷」的共鳴,而非「電影拍攝」品質的激賞,重點仍放在「說的是身邊的故事」,而非「說好一個故事」。
        但是我還是推薦這部電影的原因,是因為裡面講出的故事是如此的真實,我們難以想像的荒誕,就是真的會出現。比如說一開始鄉長在嘴砲蓋觀光飯店時,講不出所以然,只會講利大於弊。或者是主角爭取修復水圳的補助,從鄉公所被踢到農會,從農會被踢到水利會,再從農會踢去鄉公所。去堵鄉長時,鄉長很客氣的請人去泡茶,然後劈頭就問:「你要什麼」(意思是我們要搞觀光飯店,你蓋水圳復育梯田,那片荒地就沒人賣,我就沒辦法買來炒地皮,那要搓掉你的提案要給你多少)。發現主角要修水圳時,就推說沒錢了。目前接觸到的地方政治人物、官員、和大學校長幾乎都是這種嘴臉。
        或者是阿姨的土地登記資料被說是被颱風吹走,變成國有地,這種消失的公文卻是很常見。曾經發生說被判死刑的犯人要上訴,要向警察局調閱資料時,得到的回覆:是搬家時弄丟了。有登記的是還好,但是早期不知道到登記而變成國有地的部落土地更多。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花蓮台東地區的海岸線可以擠滿一堆觀光大飯店、遊樂區的BOT開發案的原因。
        或者是當房地產仲介買賣部落土地的聖雄,明明是個靠開發派獲利的人,卻也跑去幫主角修水圳。這種夾在矛盾中的人也是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一邊真心的認為自己幫族人做交易可以賣到最好的價格,讓族人不再被漢人巧取豪多。另一邊幫主角去喬到飯店的管理工作(雖然主角還去種田了)。這一類人不只存在於部落中,在都市裡,主張說「我們擋不過,不如賣個好價格給他們」的人挺多的。但是很多人沒想到的是,一旦賣掉了,就再也買不回來了。
       因此我比較認同FB好友群中的怡蓁,再轉發她的影評「太陽的孩子-Wawa No Cidal-找回自己的名字」時提到:
        一部電影本來就可被批評,太陽的孩子不會讓人看完就覺得,天啊怎麼會拍得這麼好。電影裡的內容、情感的堆疊、鋪陳等等都可以再加強。
        沒有把上述想法放在文章裡頭,只因我認為這部電影仍有可看的地方,例如名字、身份認同,這點要稱讚它一下。而裡面想呈現的部落情況,蠻真實的,笑點也很好笑啊。
        因為這部電影裡其他的好點不是在這篇文中被講過,不然就是在蔡中岳的「詳解《太陽的孩子》,你必須知道的複雜事」裡面講完了。於是我就不多說,大家自己爬文。儘管拍得沒那麼好,但是這是先知道真實的開始。15年前,一位大叔採訪了住在南投縣清流部落裡,有關花崗初子和她族人的故事,出了名為「風中緋櫻」的書。過了三年,被公視改編為電視劇,被電影圈裡面一位立志成為導演的魯蛇看到了,他便下定決心拍一部好的電影要講這個故事。等到7年前,他導的一部小電影大賣,終於有了錢和募款的實力,才終於在4年前拍完電影並上映,這部片就是《賽德克•巴萊》。每一件事情都是一段累積不斷往上加的,期望有一天台灣的電影圈能有更好的籌資能力,和能夠把這個故事在講更好的環境,以及沒有長水泥叢林的東海岸。
  2. 2015年台湾影坛迎来了一波不算太小的复兴。前有侯孝贤导演十载磨一剑的《刺客聂隐娘》,后有《醉·生梦死》、《百日告别》、《念念》等一众文艺片撑场,商业片《我的少女时代》、《对风说爱你》也都取得了十分不俗的成绩。在这份片单之中,《太阳的孩子》甚不起眼,这部讲述台湾原住民故事的电影里面却有许多闪着光的动人之处。
    <图片1>

    该片由郑有杰与勒嘎·舒米 (Lekal Sumi) 联合编导。郑有杰的履历表里有《一年之初》、《阳阳》这样的文艺片,也有《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这部拿到金钟奖的迷你剧集,才华无需多言。同时他还拍有一些反核诉求的短片(以及一些其他这里不方便说的动作),作为创作人兼有关怀社会的作为,难能可贵。本片的另一位导演勒嘎·舒米成长过程更为励志与可佩。父亲是台南人,母亲是阿美族,从小于台南长大。 退伍后回到花莲的港口部落,开始接触身上一半的阿美族血统与文化,因成长过程几乎都没有在部落,对部落的文化非常陌生,也因为如此,便决定留在部落里找回自己遗忘的那一部分。 2011年,因母亲舒米.如妮的一个理念,想要复耕荒废二十年的梯田,重新找回土地的价值。勒嘎首次拿起了摄影机记录整个过程,起初对影像记录与制作毫无概念,在拍摄两年后完成了个人首部纪录片《海稻米的愿望》。也因为这部作品,开启了影像创作之路。

    《太阳的孩子》所描绘的故事正是《海稻米的愿望》的延伸。上文讲到两位联合编剧与导演,一汉人,一原住民的设置,使这部片子没有单一地孤立地站在其中之一的立场,而是多元地观察原住民的生态。

    女主角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记者,影片的一开始她在报导「sunflower」事件(这个细节值得玩味,想一想这个事件原本是要反对什么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又回到部落,希冀需找失落的土地。为什么原住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这其中固然有无情的资本因素,小孩子看问题很直接,「二十块人民币可以换一百块台币,人民币好强」。老人们会牵扯到历史,「当年清朝人过来,把我们的土地收走了,现在又有人来了」。现实的人们会以「利大于弊」来循循善诱之。

    而女主角,她身份的二重性使得她比剧中其他人物更深刻地看到矛盾的所在,原住部落遗失的仅仅是土地吗?她讲述到,以前每次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会说:「大家好,我的名字是林秀玲。」旁人都会看高她一眼,觉得她一点都没有原住民口音很了不起,觉得她是部落之光。但这一点都不光彩,她明明叫Panay,她希望别人都叫她Panay,她要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名字,她要找回自己。

    这部电影走出部落,走向台湾,甚至华人社会的普世意义可能就在于此。我们丢失自己,常常是从丢失自己的名字开始的呀。还记得《千与千寻》里的白龙吧?正因为他迟迟想不起自己的名字,被困在困在婆婆身边。直到千寻念出「琥珀川」,白龙才记起自己的本命,记起来时的路,身上的鳞片才渐渐剥落。

    婆婆说,曾经发生的,不可能忘记了,只是想不起来而已。Panay说,Panay是稻穗的意思。小时候,我的部落有一大片美丽的Panay。但是现在都没有了,我很希望我可以恢复它,找回部落的Panay。

    现在到你了,你还了解你身上流着的血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吗?

    影片也有些许缺憾,大概由于冲突的解决过于浪漫主义。找回了自己的阿美族人,还是要面对资本的压力。部落的守卫与房地产业的扩张这一矛盾已经存在30年之久。它太复杂,不是一朝一夕,一部电影就可以讲完。不过Panay和她的一双儿女(顺便一提,两个小孩角色的名字分别是Nakaw和Sera,来自与阿美族部落神话中来到世间的第一对男女)的对话大概是这样的,小孩问她,我们会不会很穷。Panay说,不是,我们只是没有钱。这段对话反复进行了两三遍,它没有点破,但观众会非常了解他们的财富观,了解他们会世世代代坚守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就够了。

    昨天某女士的就职典礼,请到了原住民的小朋友唱国歌。她在之后演讲中也提到了,他们不会忘记,这个岛上先来后到的顺序。他们会用道歉的态度,来面对原住民相关议题,重建原住民史观,逐步推动自治,复育语言文化,提升生活照顾。

    天色渐渐光。
  3. 《太阳的孩子》更像是一部超长版的MV,摄影极美,音乐纯粹,让人不禁想起了那部口碑非常不错的纪录片《世纪台湾》。

    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淳朴而又热情的台湾“原住民”在现实中亦只能看着曾经的“祖灵之地”被“钢筋森林”不断替代。在经济低迷、就业不振、发展GDP的大旗和银弹攻势下,所有的坚持都显得和豆腐渣工程一样弱不禁风、一碰就碎。影片开头,房地产中介人告诉原住民小朋友100元新台币仅值20元人民币的桥段,其实就是一个辛辣的讽刺。

    和《祖谷物语》相比,前者就像是一部悠长、奇幻、清奇的散文诗,而本片更加简洁、通俗、接地气。

    “复育梯田计划”算是淡淡的忧伤和无奈、无助的情绪中的一抹阳光。“原住民”的努力和坚守让人又回味到了《赛德克巴莱》中单纯的感动。

    “孩子,你的部落在哪里?”


  4. 讲真,台湾原住民和汉人在长相上还是有区别的。当然没有歧视的意思,对于种族本不应存在偏见,真正有偏见的是贫富差距。子曰,仓廪实而知礼仪。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美好的风情也有被打破的时候,社会总要发展,乡村部落的美景终究抵挡不住大城市的繁华。故事结尾,小女孩被录取意味着他即将离开相依为命的部落,而母亲的第一反应则是,这很好啊。可见离开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第一选择,要知道,他当年也曾离开过。乡村的破碎与城市的繁荣是当今社会最大的共识。而台湾日本先于大陆二十年的发展经验也足以证明,固守乡村部落终究是没有出路的。导演至始至终都表露出一种既期待,又无奈的态度。原住民对待修水圳的援助也是兴趣寥寥,因为他们的心也早已不在此处,即使修好,这点地也不能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当然,又总比没有好。显然老太太们的子女都以远走他乡,估计也就是过年才回去一趟。

    今天是南方的小年,又是一年春运,全国各地的农村也将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繁荣的时刻,但即使是这样的热闹场面,如今也不多见了。村镇的年轻人纷纷在附近的市区买房,老人则多跟着孩子走,这一点他们别无选择。仍然留在乡村的要么是剧中像原住民般挚爱家乡的,要么是子女没有能力带上他们一起走的。想来,城里的100平米,是容纳不下三代人居住的,何况现在的新婚夫妇连公公婆婆都是不要的,更何况爷爷奶奶。可见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都难逃这就是一规律,城市化已经是不可逆转。而更大的格局,全球化更是世界潮流,川普今天登基,誓言贸易保护主义,英国脱欧,这些都是逆潮流之举但也是前进道路中无可避免的历练。想当年战国七雄归于秦,而今路漫漫其修远兮!

    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一脉相承。人生百年不过一瞬,审时度势,不做无谓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