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孤山路31号(2018)

简介:

    《孤山路31号》是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承制,许继锋执导的纪录片,为《西泠印社》系列纪录片的序篇。该片共三集,分别为《湖山记》、《草木记》、《石头记》,以“西泠不冷”的新标识,全景式聚焦西泠印社,讲述她跨越115年的传奇历史。

演员:



影评:

  1. 本来昨天看了《控方证人》感觉惊为天人,一直积压着要为它写一篇影评,但是今天翻出这部《孤山路31号》,觉得有必要为它多写几句。

    西湖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去的地方,杭州离上海距离不远,何况乘坐高铁又格外方便。17年的时候在西湖旁边从文澜阁、清行宫、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这一条线上逛,几乎毫不夸张的说,几步一个景点,而且个个景点都是高质量、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绝非。拿来随便凑数的通俗意义上的中国旅游景点。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西湖不算大的地方年年游人如织的根本原因——它值得两回三回甚至更多次的探索。西湖,就是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地方。

    而在我看来,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文脉昌盛——若论书卷气,它有着文澜阁,这是古时候的学子少有的能够接触皇家书籍的地方;若谈文人雅事,这里有苏东坡的五花肉,有后世人塑造的葱包烩(影射秦桧),有苏小小的墓,有李源的三生石……然而直到近代,杭州仍然在文化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无论是书画领域亦或者是篆刻印章——中国美术学院(原来的“国立杭州艺专”)曾经聚集了林风眠等一代绘画大师,而说起印章则不得不提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幽静秀美,中式建筑典雅且糅合了独特的印社风格,在今日喧闹拥挤的西湖边相比,着实算作闹中取静的一处福地。印社入口处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内部别有洞天,主体建筑建于小山上随着山势起伏,布局紧凑而别致。即便是不为西泠印社的盛名而来,单单欣赏山水风景与建筑构造也不失为一所佳处。

  2. 野心和情怀远大于格局和深度的一部纪录片。不知道还有没有后续篇,如果没有的话,怀古而未开今,叙事结构上有重大缺失。当然,当代西冷印社的衰微或许也让制作方有心无力。而如果有后续篇的话,那么目前的播出方式未免太急功近利,为了赶献礼的档期吗?当然,瑕不掩瑜,全片不乏亮点和创新之处,只是形散神亦散,总导演驾驭全片的功力还稍逊,有点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和音乐。具体到微观,西泠四君子的重现部分无论从布景、演员、服装、灯光乃至后期调色都很出彩,但全片的色调有些不一致,很怀疑是同一家调色公司做的后期吗?另外,后期特效用得过多,流于炫技华而不实,太多不必要的红外摄影、水下摄影以及镜头语言单一的航拍摄影,感觉是为表现而表现,合理性欠奉,反而打散了全片的基调和拖慢了节奏。

  3. 《孤山路31号》是一部关于石印的的板块结构纪录片。印石本无言,却在与朱砂的结合中折射万千,该纪录片一方面诉说着西泠印社115年的点滴,另一方面诠释着文化背后的思念、虔诚与传承,意蕴深远。

    多样化的叙事手段反映出印记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一如草长不枯、花开不败。该影片将真实的记录与历史文献、画像的记载同现代化的拍摄有机融合,并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那段悠远的时光之中。烛火旁以“酸寒小吏”自称的吴昌硕正伏案刻章,石头的二次生命一朝琢磨于方寸之间;在《刻印中传达出对“通"字之追求的李舒同,毅然出家并留下《断食日志》一书,辛亥革命真实影像的再映无疑加深了“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句的内涵。历史的重现让人们不觉与那时的人与事心念相通、时代变化着,而文化的延续从未中断。

    创新性的表现方式增加了历史的原重感,也使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愈发明晰。利用三维动画还原百年前西泠印社云卷云舒,朝升朝落的景象,扑面而来的古色古韵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特效与降格镜头的兼用让人们在瞬息之间体会到岁月的变迁,在体现时代发展之迅速的同时,也表明印记的传承与发扬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摄影师拍照留念的动作巧妙转场,从真实可感的人物过渡至博物馆中陈列的画像,可见碑板石刻虽已远离生活时空,却从未被遗忘。而对中外雕塑、壁画、文字的快切镜头则使石头背后的文脉力量震颤着人们的胸腔,石头虽小,却是失活中坚固与坚持的缩影。

    富有诗意的隐喻增添了文学底蕴,深化了内涵。自古明月寓相思,婵娟之圆与老缶之思妻遥相呼应,更见思念之深;冰肌玉骨的梅隐喻着吴昌硕的铮铮铁骨,而这样的人却一生颠沛漂泊,游于浊水中的鱼隐喻吴昌硕在黑暗的社会里苦苦挣扎、不愿送失方向。水落泠泠象征着出家后的李舒同内心的清静;倒塌的雷峰塔采用消色构成,而画面中那块象报着生机与希望的绿则寓示人们希望虔诚之心挺拔入天的信仰屹立不倒。

    优美形象的解说词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对纪录片进行补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印章的价值不在于石质的永恒,而在于刻痕的每一笔,如微尘却折射万千,游走在天地间",并列句与转折句的交织辅以比喻的修辞,更深层次凸显了印记的诞生与留存是世世代代难以计数的人为之努力的结果。它的意义早已超越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因虔诚的信仰和坚定的传承面被赋予了人文的内核,故而不朽。」“冷冷无语,水去有痕。有形的散作微尘,而无形的又成就万千因缘",具象与抽象、表形与表意的结合是对印记存在价值的补充一一传统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文化渊源在现代社会的再现,一如沧海遗珠历经岁日长沙的沉淀而又重绽夺目的光辉,作为一个流动的亘古不朽的意识体,指引着更多人将目光聚焦于宝贵的文化遗产。

    时代的发展泥沙聚下,揆诸当下,有多少历史湮灭于科技化、智能化社会的冲击? 不可估量? 长达六万九千字的《法华经》几近消磨殆尽,是惠皎的徒劳,还是人们的愚昧?无人知晓。石印的流传,是百年前的幸事;石印的磨灭,是我们的不幸。恩念、虔诚、传承是这部纪录片教给我们的,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

  4. 孤山路31号是一部社会题材的纪录片,目的是致敬西泠印社创社115年,镜头记录了杭州孤山西泠印社的古往今来。本部纪录片中镜头的巧妙运用生动地展示了印社的全貌,展现出西泠印社的沧桑变化。号召大家回归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继承与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本部影片使用大量镜头将古今的时空连接起来,给观众一种穿梭感。首先,片头一开始运用长镜头和深色偏暖的色调,给观众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的感觉。接下来,镜头在拍摄到西泠塔处变为彩色,向大家展示现在的西泠印社:一位年轻的印社社员正在认真地拓印石刻。用了一组延时摄影的镜头,落雨流云,星昼瞬变的画面仿佛带领观众穿越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穿梭到古老的唐朝。导演运用特效让观众观察到石刻历经岁月,最终湮灭,了无痕迹的过程。《法华经》被自然的力量渐渐侵蚀无踪,但它依然存在,依然高耸地矗立在中华文化之林。我们在时光的匆匆流逝的时候,更加感到自己与宇宙相比显出的渺小,影片此处意在呼吁我们传承这份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得以长盛不衰。

    空镜头的大量使用烘托出了宁静的气氛,暗示着我们要沉住气看待世间万物。滴水的声音和翠绿的树叶、绽开的花卉、凛冬的雪景、青葱的盛夏……通过特写、俯拍、鸟瞰的拍摄手法让一帧帧静谧的图像将自然世界铺展开来。对雷峰塔和西泠塔的俯拍和多角度拍摄包含了对文字艺术的敬畏与对学者们崇高精神的赞颂。在介绍李叔同心境的前后转变时,空镜头中破败的池塘、水面上的枯枝、茫茫的雪景搭配上悠扬的《送别》旋律,更加能够反映出李叔同生活中遭遇的坎坷。大量对于印章的特写镜头照应了纪录片的主题,聚焦了本片的主要表现对象。刻章,耗费的是时间与精力,打磨的是人心。宁静致远的安逸品格通过这一艺术得以彰显,号召大家也应摒弃浮躁,传承这传统文化的韵味,泰然处世。

    特效,在本部纪录片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华经》石面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通过特效得以显现,使人感慨于艺术自身的魅力。又通过特效展现了文字被岁月冲刷、一步一步褪去痕迹的过程,暗示着传统风韵正在式微,它们需要人们倍加重视与呵护。在介绍李叔同的「文涛长寿」印章时,使用特效在石面上勾勒出李叔同的画像轮廓,配合上印章的自传,让观众更加全面深刻地被眼前绮丽的巨作所冲击。历经风雨所遗留下的文化的痕迹,值得我们去传承。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才是奇迹。”穿梭百年,无价的文化珍宝中承载着传统文化,它们绚烂着凋谢,承载着不朽,这传统文化中的余韵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