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Życie jako ś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ą płciową(2000)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Życie jako ś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ą płciową(2000)

又名: 生命宛如致命性病 / Zycie jako s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a plciowa / Life As a Fatal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导演: 克日什托夫·扎努西

编剧: 克日什托夫·扎努西

主演: 比涅尤·扎塔西奇斯 克里斯提娜·杨达 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波兰

上映日期: 2000-09-08

片长: 97分钟 IMDb: tt0257289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爱在山的那一边》(2002年,扎努西)
          扎努西,也是波兰的老资格导演,地位不低于瓦依达。可惜过去从没看过他的电影,这次一气看了两个。说这是姊妹篇都不很恰当,两部电影重复的段落非常多,合起来大约要有半小时,所以建议这两个电影一定要一起看,因为这两个电影本就是互相补充,互相包含,彼此说明的。也可以这么理解,其实这本就是一个电影,只是被导演给分成了两半,借以分别突出主题。至于这种分割到底是取巧还是别有妙意,那也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说的是一个老医生在经历了无数别人的死亡之后终于要面对自己的死亡了,于是在他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的挣扎和思考。主要是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及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爱在山的那一边》说的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也是在经历了多次生离死别后,变得迷茫和空虚,他不知该如何解脱,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于是他求助于上第,但神学与科学及感情的问题使他更加困惑,最终他受到将死的老医生的启发,找到了方向。这主要是在讲生命的意义,即我们既然无法避免死亡,我们英国如何在活着的时候更好的实现生命的意义。
          两部电影虽然重复的地方很多,但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一、死亡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主要是在讲死亡的问题。跳出电影外,我们有没有很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人死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如神学所说的步入永生,还是如科学所说的化为土灰,其实我们一般很少去考虑这个问题,总觉得那还是太远的事。而导演在这个电影里却在反复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反复强调的目的我将在后面讨论。他强调的方法本就很有意思,一个盗马贼被抓要被处死,他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疯狂的逃,但却只是徒劳,只能去接受这个可怕的结果,不过故事一转,原来这是电影片场,刚才只是电影里的一幕,而不在那个电影里的老医生却要真真切切的面对死亡了。导演很巧妙的设计了这么一个故事,很有移觉的意味,也正是这个目的。开始,我们和老医生一样,在电影之外,我们只是个死亡的观察者,这总有些不痛不痒。不过老医生从一个观察者瞬间变成了体验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也正是一种暗示,现在我们只是坐在电视前观察别人的生死,但我们迟早也会称为体验者的,这个角色转变是无法避免的,谁也逃不掉,。于是我们开始跟着那个老医生一起,开始更真切的感受死亡,并开始思考死亡。
          作为一名多年的老内科医生,每天都和各种病人打交道,看惯了生离死别,早已麻木了,而对人体的反复解剖,也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不过对无神论者来说,死亡代表者一切的消失,于是他的心里承受着更多的恐惧和痛苦,。正是这样,老医生才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望,他要去巴黎做手术,他不惜厚着脸皮去前妻那里要钱治病,。不够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即将面临的只有死亡。沮丧悲痛之后,也只能默默接受。老医生在之后也在贩毒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死亡早晚都会来,不是多晚来,而是多早来。导演正是借老医生之口,反复强调这一不可避免的可怕事实,让观者真正意识到死亡的存在。
    二、爱
          如果这个电影只是在说死亡的不可避免的话,那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导演更想说的是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之后,应该如何活得更好,更有意义,也就是如何真正实现生命的意义。
          关于生命的意义,《爱在山的那一边》明显比《生命宛如致命恶疾》探讨的更深,这也正是两个电影的不同侧重点,他们正是这样互相补充的,一个提出问题,一个解决问题。
          如我小标题所说,这里生命的意义上升为爱。
          《爱在山的那一边》的主角,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也见惯了生死,不过他也变得迷茫。这里的这个学生,正像是看完了《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的我们,那个电影开始使我们重视死亡,开始思考,而这个学生在医院也是天天和生老病死打交道,他很清楚的知道死亡的必然性,所以他想活的更有质量,把有限的生命更好的利用起来,。他的探索之路正是我们的一条探索之路。神学和科学本是相互对立的。可他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却开始考虑依靠神学获得救赎和解脱。不过他内心还是充满矛盾的,所以在电影的开头他不断的用鞭子抽打自己,借以考验自己是否能真正的忍受修道院的苦修,并渴望获得上帝的召唤。
          矛盾中的他开始疏远关心自己的哥哥和爱自己的女朋友。另外,他开始求助于《生命宛如致命恶疾》里那个偶遇的老医生,但老医生也并没有直接给他任何指导。不过,后面出现的一件事却间接的改变了他,这个事情稍后讨论,。总之通过这个事他认识到了爱,明白了自己活着的意义,爱。
          生命的意义是爱,那我们该怎么爱,爱谁呢?
    三、爱自己?爱他人?
          一直觉得这才是两部影片的真正主题。两个影片都在共同为这个主题服务。像上面提到的,爱是生命的意义,能让我们活的更有意义,所以爱谁,怎么爱,这个问题马上就出现了。
          两个电影分别从老医生和学生两个角度共同解释了这个问题。所以这里就两电影一起说了。
          老医生,我们并不清楚他和前妻到底是为了什么离婚的。不过从老医生的一些行为能看出,他一直是一个很坚决的个人主义者,正像《生命宛如致命恶疾》里他勾引学生女朋友时说的话,“人生苦短”我们不去猜想他年轻时是一个怎样的享乐主义者,利己主义者。单从他前妻数落他在离婚后还向他索取房钱,车钱,及最后的那笔医疗费。在得知自己已经不可治愈的时候,他考虑把房子卖了去环游世界,电话留言也改成“现在我不在乎你留什么。”处处都能看出这是个坚决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老头。他坚信生命苦短,爱自己最重要。不过,在反复的矛盾和判断中,他开始有所变化,。首先,他给了年轻的音乐家大量的吗啡,这正是默许了对将死的人进行安乐死。为此他却要背负骂名,波兰第一位这样的医生,他背负的罪名很重,其实这里他已经从爱自己开始向爱别人转变了,他开始为别人想,不管这种方法是否正确,不过这是以自己的受处罚为代价,证明他已经开始转变了。而之后就更加明显了,他把自己家的钥匙给那对年轻人以求撮合他们。而自己也最终没有选择自杀,当他拔掉针头的时候,他真正的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开始真正的直面死亡,他也开始付出,把自己的房子和车子都送给了那对年轻人,并将自己的遗体捐给了医院做解剖。最终他的行为也影响了那个年轻人,他也死得很有意义了。
          医学院学生,开始他也是一个很彻底的个人主义者,他也一直是爱自己潜在的原因是由于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缺乏关爱,所以虽然他希望去投奔上帝,不过他想从上帝那获得的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救赎和解脱,代价却是亲情和爱情的漠视,正由于过分的利己才让他一直找不到方向。所以他经历了年轻音乐家的安乐死事件后,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了,老医生对死亡的看法,以及自己对植物人的思考。他去登山,攀岩,接触大自然,感受生命,接触上帝。最终他开始接受爱情了,也开始接受亲情了,并且还去申请了一个扶助流浪人的志愿者。在老医生的帮助下,和女朋友结婚了。一切是那么美好,他们的将来一定会很开心,因为他们也真正的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的结尾是学生用刀划开了老医生捐来的尸体。他终于可以直面死亡了。《爱在山的那一边》的结尾是学生和他的女朋友在山上做爱。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真爱。
          把握生命的每一天,多一点关心给别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
  2. 当生命走向终点,人有权选择离开。生之无意,死又何堪!

    质朴的影像下翻滚着波涛,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超然生死,生命无意!
    在死亡面前,万物平等!

    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与黑泽明《生之欲》),缓缓流动的镜头就像一位行将就木的老者,述说它曾经历的死亡。
    影片用明暗两条线支撑起整部影片的世界观,盗马贼是如何在主的感召下,坦然选择死亡?医生又是如何决定结束自己的余生?生不如死所以死,死获新生所以死!
    生命宛如恶疾!只有当疾病来临时,我们才开始思考人生!虽然整部影片阐述的是关于死亡,但无生就无死,这不正是导演的良苦用心所在,要在有生之年,思考生的意义!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悲!
    医生用死亡获得新生,获得了生命的意义!当生命离开他的躯体的时候,灵魂是平静的!
    影片结尾当手术刀划破医生皮肤的时候,镜头缓缓升起,飘向窗外!
  3.   电影从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讨论道德与生命的故事,这个故事回溯到中世纪。这是一个戏中戏,说的是牧师如何赦免一个盗马贼开始,生存还是死亡此时并不重要,重要的如何赦免,让灵魂重获新生。   盗马贼在偷盗的时候,受伤跌下马,被愤怒的村民抓住,准备受审。牧师出现,带走了他,并承诺大家会再带来盗马贼。冬天的时候,牧师如约而至,对大家说:“现在可以吊死他了。”于是,盗马贼跪地祈祷,因为他从牧师那里知道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   镜头如此戛然而止。导演走进戏中,及时地停止了死亡的到来。而现实生活中的死亡却无法这样戛然而止。   老医生伯格在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的时候,他还只是轻微地感觉到疼痛。他的病人中有一个垂死的青年,青年的母亲请求伯格给她吗啡——一种致命的麻醉剂。电影叙述平缓,冷静而客观,甚至在伯格考虑是否给母亲吗啡时候,没有任何挣扎的痕迹。死亡是另一个新的开始。母亲和青年都因为过量的吗啡而死,伯格去看望两具因他的“过错”而死的尸体。   医院因为道德开除了伯格。道德起作用了,社会的评判有时候如此不真实,不理解一个人的真正心声。电影的封套上这样介绍:透过主角的挣扎,这部讨论生命、死亡、爱与救赎“临终电影”,沉稳有力地道出扎努西对哲学与伦理学的深思。由“临终电影”带来人类热切的“临终关怀”在这里是微不足道的,关键是临终的人,在生命的尽头,要直面生命与道德的选择。   如果我是伯格,我也会选择,结束痛苦,毕竟道德在生命的巨大墙壁面前如此微不足道。对于“无辜”的母子还是对于自己,都是如此。道德不过是一块肉,那是一整块冰冷身躯。正如伯格最后没有选择2米以下的家园,而将自己的身躯捐献给医学院解剖实验室。   死亡是无能为力的事,与挣扎无关,只与时间有关。伯格试图挣扎,请求前妻支付1万5的手术费用,去旅游,卖掉车,卖掉房子,卖掉有关生命的所有契约,再为自己带上足够的吗啡。日复一日,疼痛在加剧,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及时终止他人的生命是正确的,可是他却无法终止自己的生命。当疼痛的最后关头,太阳照在他苍老虚弱的脸上,他想起夜晚里的牧师,想起那只飞进窗户里的小鸟。这恶疾在折磨他的身体,他的意识告诫他:挣扎多么空虚无力。   生命宛如恶疾,我们不是别人,我们是躺在病榻上的伯格,既然生命的尽头是一面无法逾越的墙,那么在选择的时候,请不要犹豫,拿起手术刀,在冰冷的尸体上划下第一个伤口。   镜头站在伯格灵魂的位置上,一直向下看着,那些年轻的学生,那些敏感的青春,还有爱和幸福的感觉,却要每天面对冰冷的死亡。“他”转过身时,我猜想,这个时候一定会出现一面窗户,否则导演太残酷了,不给人们留有任何希望。果然,镜头经过墙壁的死角后,在夜中豁然出现一个窗户,远方幽幽的绿光,不知道是什么。

  4. 十段对白演绎了波兰最伟大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作品,《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1、医生:你对被你处死的盗马贼说了什么?他突然就不反抗了。

    主教:我告诉他,死亡是生命的开始。

    2、病人:给我这么多吗啡,医生,你真的是善解人意?

    医生:英国有句谚语,我们都在一条船上。

    3、院长:你怎么能够给一个终末期的病人开那么多吗啡?

    医生:所以,无论他到天堂或地狱,他都没有痛苦了。

    4、实习生:医生,你被解职了?犯错了吗?

    医生:没有,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出了差错。

    5、前女友:罹患重疾,怎么才告诉我,有什么可以帮你吗?

    医生:没什么,人一出生就是奔着坟墓去的,只不过我步伐快了点。

    6、医生:可不可以把主教叫来,我有事问他。

    实习生:他去了华沙,那边有一个电影首映式,现在电影需要教民支持。

    7、学生:你和上帝和解了吗?需要找什么人听你忏悔吗?

    医生:不用了。他就在这里,昨天晚上开始上帝就在这里。

    8、院长:学生们,这是我同事伯格医生的遗体,献给科学,应当得到尊敬的处理。谁来第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