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天下乌鸦 天下烏鴉(2021)

天下乌鸦 天下烏鴉(2021)

又名: All The Crows In The World

导演: 唐艺

编剧: 唐艺

主演: 陈宣宇 薛宝鹤 黃淑君 吴戈

类型: 剧情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2021-06-13(鲜浪潮国际短片节) 2021-07-16(戛纳电影节)

片长: 15分钟 IMDb: tt14994868 豆瓣评分:5.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天下乌鸦未必一样黑,臭味相投也不一定代表合拍。高中生赵胜男某日被表姐邀请参加神秘聚会,聚会上除了她的表姐,全都是浑身铜臭、恶俗不堪的中年男人,言行举止财大气粗光怪陆离。聚会上唯一与众不同的,是温文内敛的眼镜男王建国。夜幕下的都市声色犬马,二人决定离开沉闷的饭局,踏上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见证色欲横流的喧闹,看穿人“性”真貌。

演员:



影评:

  1. 毕竟天下电影那么多,还是不要都拍得一般黑才好。“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种拍电影的方式。”

    本文原发于,为《女导演的夏天》第一部分。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天下电影    


    在电影节上看《天下乌鸦》,让我想起当年看杨明明的《》(2012)。那感觉就像是给学生批课程论文,被几十份打印精美、故作艰深、人云亦云的八股催得昏昏欲睡时,忽然冒出一篇独立而别致的。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清清楚楚地说出来,有一种对生活和文本超乎寻常的敏感,以及挑战既有世界的勇气。或许颁给唐艺金棕榈的戛纳评委也是这样的感觉。一个作品可以有稚嫩的地方,但它要有灵气、不无聊,指给人看一个“可能的世界”。最好还要能刺痛我,让人有些慌乱、不适。毕竟天下电影那么多,还是不要都拍得一般黑才好。

    这部十五分钟的短片脱胎于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讲高中生赵胜男对“性”的观察,特别是通过她参加的一场成年人恶俗的酒局。影片涉及的酒桌文化、性骚扰、封建迷信,都是我们熟识的父权制标签,也是我们中很多人都有过的人生经历。导演用一种风格化的超现实手法,一方面避免了落入俗套,另一方面也让她能够正面、直接地展示和处理这世上的荒诞虚无

    超现实用非现实寻找超越现实的现实,或者说是比现实更真实的现实(布勒东),它是弱者面对强权的一把利器。因为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的现实逃不出权力的边界,它的阐释权已经被垄断了。权力害怕自己掌控的现实被夸张、重塑,也就是怕这个现实中的弊端因被聚焦而暴露出来。它必须躲在现实“恰如其分”的迷雾中,才能让这些问题看起来小一些,而艺术是一个可以“过分”的空间。所以它害怕艺术,用尽手段控制艺术,对作品进行审查,对作者进行污名化。

    天下暴君都怕笑,而《天下乌鸦》恰好很幽默。哭诉、郁愤、惆怅其实没有什么杀伤力,它们往往抱着合作的态度,或是可以被包装成合作的态度。戏谑则不同,它看似嬉笑,实则断了自己的后路。戏谑者根本无需发力,就可以让讽刺对象跟她势不两立。“笑”瓦解了既有秩序用以维护自身的崇高感、深刻感、自恰感,它拒绝接受既定底线,让弱者在价值甚至道德上有了重新议价的可能性。对于创作主体而言,这也是一个自我治疗的过程。受害者一旦停止哭诉、开始戏谑,她就成了幸存者,或“前受害者”,从加害者无形的精神魔抓中挣脱了出来。当然,哭诉总是博得同情,而戏谑会引来恐惧、嫉妒和不解。但对于拒绝做永久受害者、拒绝“被毁”的人来说,这样的代价很值。

    戛纳短片主竞赛十五分钟的片长限制特别适合《天下乌鸦》这样的讽刺画(caricature,又译“夸饰画”)式作品。讽刺画从十九世纪起开始盛行,就是我们常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至四格漫画,短小精悍、辛辣夸张,最初的功能是讽喻时事。它虽然源于生活,但高度符号化,善于重塑现实从而更好地展示某一社会侧面,或更好地聚焦一事一物。被讽刺的对象当然不会开心,离我们最近的轰动事件就是法国讽刺刊物《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被恐怖分子袭击。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袭击歧视、排外、恐穆的极右翼刊物《当代价值》(Valeurs Actuelles)呢?相对于一本正经的攻击、指控来说,讽刺、戏谑更让人有一种失控感、失权感,除了耍赖、耍横,没有反击的办法。

    既然是“夸饰”,自然就会有人对客观性提出责难,毕竟那些人并不是这样的。但在受害者/幸存者眼中,他们就是“这样”的。文艺作品永远有极强的主观性,讽刺画的风格给了女性凝视一个颠覆父权视角的机会。在性骚扰的议题上,这还涉及到一个心理问题。很多人在断定自己处于险境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夸大威胁源的可怕程度,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逼迫受害者客观叙述,并从中找茬,本来就是一种变相迫害。《天下乌鸦》拒绝白描,就是拒绝进入加害者占优势的话语环境,从而把叙述、展示的主动权交还给幸存者

    既有秩序还有一个比较高明的自我维护手段,就是喜欢探讨深刻性。它要求我们讨论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历史性因素。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却经常变成为恶者找掩护,沦为一种“指责受害者”的行为。就好像你对一个受害者说,你要理解施暴者的苦衷啊,他有各种家庭、社会结构在他身后啊,你为什么看不到呢?我们对施暴者总是很宽容,他们的背后总有这样那样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但对受害者却心狠手辣,寻找所谓“模范受害者”。她们最好是永远消声灭迹不要发声,免得提醒了我们这个社会还有着种种问题,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多少洪钟大吕、故作艰深,只不过是用来掩盖污秽罢了。

    《天下乌鸦》其实还触及了性少数群体的话题,作者跳脱出自己不愉快的经历,融入了其他人生体验,是她自我疗伤与创作的双重成功。但她对该话题的处理方式与其他话题有所不同。影片用一个开放性的结尾,走出了异性恋男女的二元对立,但对两位非异性恋者的关系则没有评价——胜男的秒表这次会走多久?他们的关系中是否也有暴力与欺凌?天下乌鸦是否一般黑?唐艺似乎意识到自己没有资格为这些问题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于是她以一个幸存者的敏感,用这样的结尾,恭敬地将评价少数群体的权利留给了少数群体。这才意识到,原来片名也是一个开放命题。

    让人有些惊讶的是,这竟然只是唐艺的第二部短片,算是毕业作品的预演,而正式的毕业短片还没有开始剪。她的前作《寻找黑山羊》(2019)是一份学年作业,在尼泊尔拍摄,处理了另一个女性社会话题:月经羞辱。其风格与《天下乌鸦》一样,也是跳脱出现实以批判现实,戏谑而真诚。可能比金棕榈作品多了一点温情,采用了比较迂回的手段来进行批判,不会刺痛所有人。

    《天下乌鸦》及其宣传材料的文本完整度之高,根本就不需要采访导演。所以除了求学历程外,我就问了唐艺一个问题,怎么看待有人说她“不会拍电影”。她的回答也很简短:“他们需要了解,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种拍电影的方式。”

    导演前作:

    唐艺短片首作,在尼泊尔拍摄,处理了另一个女性社会话题:月经羞耻。
  2. 这个故事极其简单,十四分钟,几个场景,一个女学生的视角,开头和结尾的计时器相呼应,男人和女人相呼应,异性恋和同性恋相呼应。

    一闪而过的背景,不断响起的南泥湾,酒桌上的道士,还有“赵胜男”这个名字,如果在暗示、隐喻、和讽刺,那么是不是在某些时候,事实真的如此,或许电影夸大了,又或许根本没讲,但你看出来了,你这样想了,这个故事就完成了部分使命。

    ————————————————

    附汪有对《天下乌鸦》的理解。

    @汪有 2022.7.12发布于微博

    大长文:我同学唐艺导演的短片《天下乌鸦》为什么能拿下金棕榈?

    要点包括:

    1. 这是向西方献媚迎合价值观才得奖的嘛?你们为什么喷都喷不到点子上?

    2. 杨笠骂普信男大火,为什么?

    3. 科班学生拿不到奖,你们的短片为什么不行?

    4. 辩题:凝视回去,是不是应对男性凝视之道?

    5. 唐艺电影的女性视角到底先进在哪?

    正文开始:

    去年,我大学同学唐艺,靠十五分钟的短片《天下乌鸦》,拿了戛纳金棕榈。

    被一片骂。

    豆瓣打分四点几。

    骂声主要包括:献媚西方,抹黑中国,拍摄中国阴暗面,给洋人当狗,拿了洋人的奖。

    我女我也,感到不适,看她不爽,能看出来她要讽刺油腻男,但还不如我们学生作品。

    那她拍了什么?

    故事特别简单(我全给你们剧透了,你们并不用真看):

    一位女中学生,被表姐叫去参加饭局。

    局上都是些中年油腻男,开一些破烂玩笑。不过叔叔们还给了红包压岁钱。

    局后去了KTV,油腻男点了小妹陪唱陪喝酒,露出了些油腻丑态。

    也没对女生做啥。

    只有一个胖大叔,没点小妹,看起来是个好人。女生跟大叔玩的还挺好。

    结果发现,大叔没点小妹只是因为他是个gay,结尾和一位男青年看对了眼,去了小旅馆(扣回标题的天下乌鸦一般黑)。

    女生无奈拿出秒表计时,说:他们肯定搞不了多久。

    全剧终。

    看了以后,大部分观众第一感都是:就这??就这就拿金棕榈??

    金棕榈这么拉??

    一群电影学院所谓科班的学生,纷纷出来喷。

    他们实在想不清楚,只能自作聪明,在那解释:

    踩中了西方政治正确,踩一脚中国。

    这不就,拿了奖嘛?

    这么简单的故事,全片成本11万港币,是这些年最便宜的金棕榈。

    是什么打动了评委?

    显然不是什么特效、大场面,只可能是因为某个idea,在特别的点上,展示了某种先锋性。

    这部短片到底具备什么先锋性?( )

    A. 她骂了中国,给洋人做狗;

    B. 她向女拳下跪,讽刺油腻男;

    C. 她是亚裔黄种女性,叠了buff;

    D. 她结尾拍了一对gay,迎合LGBT。

    答案是E,她创作出了独特的女性形象,不是迎合,而是引领突破了电影性别叙事角度。

    回去看剧情,我们想想,哪一个角色、桥段,是最不可或缺的?

    是那个女学生。

    换个导演,我拿掉女学生,我今天就迎合西方了,我拍陪睡,比陪酒更能抹黑,就能拿奖?

    不能。

    一个俗套的女权片子,会拍这些人非礼了这个女生,伤害了这个女生。

    戏剧冲突在:女生如何解决危险。

    导演会表现这个女生非常惨,呼唤大家重视妇女权益。

    “我们一起来帮帮女性吧!”

    唐艺没这么拍。

    她创造的女学生,非常疏离,非常旁观,她没有被卷进酒局里,也没有被非礼揩油的危险,KTV大家搂着小妹嗷嗷乱叫时,她就在那旁观酒局荒诞的一幕。

    她是个观察者,研究者,评论者(片名就评论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还是拿着表秒计时的测量者。

    这是极少出现的女性角色。

    她的原型正是导演本人。

    那一年我同学十八岁,刚刚高考完,等着上大学。

    莫名其妙,他爸的朋友,把她带去了一个酒局玩耍。

    她成绩很好,清华北大招生办轮番上门邀请,那个叔叔把她带去,也是想长长脸。

    席间当然会有油腻吹捧,但总体大家对她很客气。

    然后他们去了KTV,点了小妹。

    我同学跟我说,她当时巨震惊。

    ???

    你们很多人的老婆我还见过,你们就明晃晃叫来一排小妹???你们都不演一下的嘛???

    “上次那个Lily还在吗?”

    “上次那个不在,您看这个,可以嘛?”

    叔叔大步走向Lily,搂住小妹,说:

    “我今天就是最幸福的男人。”

    这就是发生在她眼前,颠覆十八岁女生三观的桥段。

    她把这些原话也拍进了短片里。

    很多女青年都经历过油腻饭局,但要不然太不被尊重,导致全程在保护自己,没法去观察;要不然太被尊重,自己说了算了那种,对方也不敢放肆。

    而我同学这个微妙的身份,恰恰给她提供了绝妙的观察角度。

    她是朋友的女儿,高材生,他们不会对她怎么样。所以她是安全的,可以大胆观察。

    但她也只是朋友的女儿,也不用太过尊重。所以他们在她面前是没啥顾忌的,可以当面明晃晃对小妹搂搂抱抱。给了她观察到荒谬的机会。

    荒谬的冲突出现了:一个场子,一边是穿校服的女中学生,另一边是种种奇怪举动的中年男性。

    网上喷我同学的科班学生,纷纷留言:“搞不懂这种片子怎么会得奖。”

    你们果然不但自己不思考,也不会上网查资料。

    评委很清晰地给出过评价,评委说:他们很久没有在电影里看到这种女性形象。一般来说,拍到第三世界的妇女,通常都挺苦的,要去记录她们的苦难,博取眼泪。

    而在本片,女生是超然的,居高临下的,唯一清醒的,带着审视的角度。

    这是非常新的女性形象。

    往大里说:这是“拿回了叙事的主体性”。

    杨笠之前大火,为什么?仅仅因为她骂了男的?

    反过来,为什么男性唯独对杨笠意见这么大?

    杨笠不同时间骂男人的水平也不一样,我印象里她有三种骂法:

    1. 男的,普通,自信。

    2. 男的,垃圾。

    3. 男的,见仁——见智。

    你们发现没,这三句话,明明骂得最狠的是2和3,1是最轻的。2和3甚至算是过分的,但收到的反击还是比1小。

    争议都是围绕1展开的。

    原因很简单,垃圾和贱人,是个人都会骂,只是发泄情绪而已,没什么了不起。

    但“普通,自信”,来自于杨笠对生活的观察,她找到了荒谬。

    杨笠成为了短片里的女生。

    她很安全,所以可以仔细观察,她没那么碰不得,所以其他人不介意在她面前提供素材。

    她被喷了,也不仅是因为她骂了男的,而是很多人突然发现,天啊,竟然有一个女人,可以从旁观者审视者的角度,评判我们。

    好不适应啊。

    杨笠“拿回了叙事的主体性”。

    所以1的水平远高于2和3,争议也远高于2和3。

    而喷我同学、表示“我不理解”、最后归结为“向洋人下跪”那些科班学生,你们的片子为什么不行?

    你们太“做题家”了。

    你们非要觉得,去拿国际电影奖项,是一道题。里面有预设好的评分标准。

    西方喜欢喷中国,我就拍点中国的破烂事,拿到得分点。

    西方喜欢LGBT,我就拍点LGBT,又得两分。

    最后,我得奖了。

    这个思路会彻底害死你们自己。

    第一、这个思路并不仅会影响你在参加国外电影节的片子,也会影响你在国内拍的那些片子。

    你们以为市场是有评分标准的。

    啊,现在甜宠火,我加个甜宠吧。CP火,我加个CP吧。大女主火,还女权,我就写个大女主吧(想想前几天那个特别火的剧是怎么翻车的)。

    你把艺术创作当题来做,你见过哪篇八股文进了语文课本嘛?

    第二、当你们不断强化“向洋人下跪”就能拿奖这个价值观,觉得我不得奖只是不下跪,你们撑不住获奖的诱惑的。

    迟早有天,你一想,我辛辛苦苦做电影,啥也没有,为什么不下跪一下,拿个大奖,我不就有了资源嘛?

    你会下跪的。

    今天她拍了陪酒,得奖了,我可算知道财富密码了。

    她拍陪酒,我拍陪睡,真事儿不够,编假的来凑。

    那完了,你这下真成境外势力了。

    你会发现,就算你飞速滑跪摇尾乞怜,洋人也不会赏赐你什么的。

    真是因为向洋人下跪?

    洋人也很无知。

    这部电影是香港选送的,她的身份是个香港导演。

    很多外国电影人对中国缺乏了解,也不懂分辨简体字和繁体字。

    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这是在内地发生的故事,还以为是在香港。

    片子在金马讨论,台湾一位男性电影人向大家介绍片子,笑着打趣:

    “她这片子可把我们这些男人骂惨啦。”

    你们看,人都没觉得这是在黑你。

    何况,叫个陪酒小妹已经是网上对男性黑得最轻的行为,很多人都觉得只是陪酒唱歌没办法,业务所迫,比这离谱严重的多了去了。

    这部短片恰恰不是在做题,唐艺恰恰是在挑战西方电影界的刻板影响。

    洋人的东西就先进嘛?

    好莱坞和戛纳评奖,无非还是白人男性主导。

    他们当然有一套他们流行的女权电影叙事,而这套叙事往往是白男喜闻乐见的。

    你们可以理解为西方所谓“女权男”。

    他们掌握了电影资源,也允许你拍一些女权电影,但还是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来的。顺便彰显一波他们的同情心。

    比如,“第三世界苦难的女性”,“女人好惨让我们来共情她们”,这就是白男框架下的女性电影。

    白男也很少被反过来凝视、审视、评价、测量。

    唐艺在突破这一点。

    她有次跟我聊创作,知道我爱好科学史,想拍女科学家。

    我说你去看看R·富兰克林,在DNA结构发现中做出重大贡献,由于男女不平等,待遇也不行,被排挤出学校,最后学术成果还被同事威尔金斯违规展示给了沃森,最后沃森和克里克拿了诺贝尔奖。

    她看了一些简单资料,说:我不喜欢这个视角。

    “这个视角,又是一位女科学家含辛茹苦被打压欺负,她好惨,呼吁大家同情女性的白男女性电影。

    “我不喜欢这样,我想拍摄那种有力量的女性角色。”

    我的天,她说到这里,我可太喜欢她了。这正是我的想法。

    通话那几天,我刚刚微博上被一群女青年怼。

    我微博提了一嘴沃森,一群女青年过来教我做事,让我了解一下富兰克林。

    我被怼了半天,发现她们没一个人完整读过任何一版富兰克林传记。

    她们的叙事角度就是传统的:女的好可怜,她被沃森欺负不可怜嘛。

    可当我认真了解富兰克林,会发现她勇敢、刚毅、强大,她不需要我的可怜。我不配可怜她。

    沃森绝顶聪明,谁也瞧不起,去上课从来不做笔记。

    直到一次听了富兰克林的讲座,还不记笔记,这次吃亏了,根本没听懂。后来沃森每次都乖乖记笔记。

    沃森最怕的科学家就是富兰克林,被富兰克林当学生训,去富兰克林实验室都尽量绕着走。

    威尔金斯也怕富兰克林,有次系里出去划船,富兰克林的船没控制好水流,撞向了威尔金斯,威尔金斯大呼“啊呀她要撞死我”。

    富兰克林有个版本的传记,标题叫Dark lady。我怀疑很多人都没理解这个dark lady是啥意思。

    我看传统叙事版本科普,说富兰克林是什么“隐藏在黑暗中的DNA之母”。

    可去你的吧。

    Dark lady出自威尔金斯给沃森和克里克写的信,那时富兰克林已经辞职要走,威尔金斯很开心,说:那个Dark lady可算要走了。

    我认为可以直译成“黑暗女”或者意译为“女魔头”。总之大家是很怕她的。

    传记作者选黑暗女作为传记题目,显然是把这个蔑称用上,用作对威尔金斯的公开处刑。

    “隐藏在黑暗中的DNA之母”和“女魔头”,气质立变。

    我跟我同学讲了这些,她说:对,这正是我需要的叙事角度,女人为什么不可以是个强大甚至有点坏(bad ass)的角色呢?

    她又说:别瞎同情别人(Don't feel bad for anybody),因为那恰恰代表了你把自己放在了高位。

    我之前参与过一道辩题:

    面对男性凝视,凝视回去是不是回击之道。

    我当时觉得不是:你骂男的那方面不行、没有六块腹肌,杀伤力一样吗?

    但我同学说服了我。

    唐艺的片子女主凝视了回去。

    这里的凝视非常高级,不是凝视腹肌的同态复仇。

    而是“凝视你的凝视”,让你的凝视非常可笑。

    金棕榈评委的原话是:female gaze into male gaze.

    以及,她说她会坚持这个创作理念。

    白男当道的西方电影界,这一套观念也并不讨喜,他们还是喜欢“好惨啊第三世界女的”那一套。

    但那又怎么样呢?她会继续发起冲击。

    这一套创作理念先不先进?

    高不高级?

    得奖奇怪嘛?

    好了,我好像已经把我同学魔术揭秘了。

    这是不是把她的财富密码给卖了?

    我反正完全不担心我同学,因为一旦你决定:啊,那让我来拍摄一些女性强大的电影吧。

    那你就又把你的艺术创作变成了做题。

    去观察生活中真正的荒谬。

    不要天天做题。

  3. 第一分钟,看得我觉得恶心,想关掉,出完片名之后,我开始走神。我想的是,这么用力地丑化,背后一定有一股巨大的能量作为驱动,而这股巨大的怨气又是哪里来的呢?于是很自然地想到了,这几年来香港事情的来龙和去脉。这分明是被逼上了绝路才会诞生的愤怒和戾气,好,我理解了。于是我不再关心短片里的任何一个人,我开始为导演,以及和导演一样的人们感到心疼。他们一定生活得很不开心,很压抑。我本想说,何必呢,但想通了这一点,我想的是,如果能让你痛快,那好咯。

    然后出现了南泥湾,还有几首红歌。这是我的软肋,因为这是以前我爸喝醉酒时会唱的歌。我记得他唱歌时难得的不压抑的样子。而短片里,她要丑化的,恰好就是我爸那个年纪的男人们。他们面目可憎,价值观落后,在短片里如同地狱里的恶魔。所以此时,我又很伤感了。我知道她为何要将这群人描绘成这样,因为她一定听说过,甚至于接触过这样的中年男子。但她没想过的是,这些人,也是为了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才不得不在酒席上做出那样的模样,他们固然有邪恶的地方,但他们更多是为了活下去。他们固然牺牲了体面,但是更该被怪责的,是环境本身。

    我也理解,导演也是为了丑化这个「环境」,才卯起来拍这样的片。得了金棕榈,她一定非常畅快。而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就好像在看两个人打架,双方我都可以理解,双方都没有错,所以我感到非常揪心,但又无可奈何。这部短片非常神奇,我全程都没有投入哪怕两秒钟,但是我想到了很远很远的东西,我一连对朋友发了好几个「唉」,才发现自己手心已经出了汗。

  4. 我的下一部短片打算拍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肥胖的白人流水线员工过着日复一日的枯燥的生活,懒惰的白人只要没有人监管就会发出猪的声音然后满地打滚找泥巴吃。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射击与家暴,同时如果他的手上不拿枪的话就石更不起来。他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应该被细化到每天的工作只做一件事,所以每天都会拿着枪去大街上面巡逻。有一天他发现了一名黑人男性,在与他进行一阵光怪陆离的舞蹈之后,他们身上的衣服变成非洲原始部落的衣服。两个人清洗了一家油漆店,然后五颜六色的颜料涂成北洋的旗帜的样子,最后两个人在北洋旗上开始击剑,在生命大和谐之际伴随着美国国歌,肥胖的白人恍惚变成了他年轻时的样子。 应该去不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或金爵奖了,可以冲击一下戛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