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中国电视史 中國電視史(1988)

中国电视史 中國電視史(1988)

又名: 连环泡

导演: 王伟忠

编剧: 侯文燕

主演: 澎恰恰 许效舜 洪都拉斯 杨丽音 郭子乾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上映日期: 1988-10-19

集数: 186 单集片长: 5分钟 豆瓣评分:9.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每一次听到伟忠哥用一本正经的语调开始掀开中国电视史(现在应该叫台湾电视史)一系列吐槽的时候,你就知道,让你笑到肚子疼的表演又要来了。
    时隔20多年再次找出这个视频时,所有这些不知道隔了多少代沟,都成鸿沟的年轻观众们依旧笑个不停.突然发现笑的共鸣点还是在
    那儿,节目的笑点可谓是大小通吃,古今通吃。
    这么依旧火爆的欢迎程度,找寻其最主要的原因,完全可以套用节目里的一句话,“打开中国电视史,中国电视史没有进步。。。”电视的发展已大半个世纪,里面吐槽的电视剧老套路真是依旧没改,
    就像《武侠片》篇里,吐槽大侠几十年如一日的穿着同一件衣服,明明没职业,却能天天出去行侠仗义,挥金如土。
    再看看现在的武侠似乎不难发现这样的奇怪设定依旧没变,武侠片里的大侠都不是正常的人,几乎没有正常地洗澡,上茅房,现在想想,他们身体是铁做的,有时还不吃不喝几个月就过去了。
    不得不说这个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热烈欢迎,有三宝:导演创意好,编剧编得好,演员演得好。
    一、导演创意好。导演兼旁白,王伟忠,那个时候的他不过三十出头,就立马要负责这么大的节目,管理一堆比他年纪大很多,有些甚至是他的学长们,有时节目还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这就非常需要一个有强大领导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的人来担当,这个节目对王伟忠来说也是一个大的挑战,现在的火爆脾气和制作节目的才华可能也是在那个时候训练出来的。
    回看《康熙来了》20070124-25两期的节目,不难发现,那个时候的他已经是节目的总负责,是高质量节目的代名词,只要他认可的内容,一定是高收视率,在那个只有三台,节目少的可怜,没有像现在一样能够到处借鉴,全球各种节目整个模式照搬过来的机会。
    唯有创新才是在三台强大竞争中,争取高收视的唯一出路,而恰恰也是创新,才能如此的接地气,这些都是是其他节目模仿不来,也抄袭不了的,这些都将《电视史》推向了独占鳌头的地位。
    二、编剧编得好。再谈谈编剧,导演大致都是先定个大主题,大方向。有了节目的经脉,但是血肉全靠编剧来。有的时候,编剧写的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节目,《电视史》有上百集,虽然每期的时间长短不一,大多都是短篇,面对每期主题不同,期期必须搞笑,这对于编剧来说其实压力挺大的。《电视史》里大多数内容的编写都由当时的策划之一侯文燕编写,有些情节的设定让你觉得真是既夸张却又充满真实。让观众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又啧啧称叹其情节设计的巧思。
    三、演员演得好。最后当然不得不重中之重谈谈《电视史》里的演员们了,一个个看起来丝毫没有星味,感觉像是胡乱凑在一起,连参加表演也可能只是他们工作的很小一部分,就像郭子乾、洪都拉斯,那个时候其实也是《电视史》的幕后道具组一员。这几个摆在人群中恐怕也不会有人能够发现的普通人,就这样莫名的凑在了一起,产生出极负吸引力的化学反应。只用看一眼,大家便记住了他们,也记住了他们那些拗口的艺名,澎恰恰(260)、小郭、舜子、洪都拉斯、九孔,还有那不得不说的永远反过来衬托这些绿叶的红花——杨丽音。
    虽然如今他们一个个都是台湾综艺界的大佬,但在《电视史》播出那时,还能看到许多他们青涩的表演,《电视史》见证了他们好多人的第一次,第一次表演电视节目,第一次进入娱乐圈……看着他们的演出,总是会被他们超级做作、夸张的表演风格和又无比真诚的表演热情所感动。有人说表演喜剧比表演悲剧更困难,悲剧只用耷拉着脸,掉几滴眼泪,观众就会感觉到悲伤,可是喜剧要求表演者无论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如何,都要表现出欢乐的情绪,还要带动着观众一起笑。悲伤是容易被传染的,快乐却总是隔着千山万水,抵达不了对法的心里。
    在《电视史》里最喜欢的就是杨丽音,她真的很漂亮,科班出身,戏剧表演一流,可是甘愿丑化自己,当个供大家欢乐的女丑。绿叶总是很多的,标准的花瓶美女也是有的,反倒往往是这种甘愿抛开自己的美女包袱,经常做些搞怪、夸张的动作来达到节目效果的“非常规红花”却是很难得的,欢笑之余,真心被她的认真尽责的表演精神所折服。
    人生能有几度春,岁月无情催人老。几十年过去,岁月的痕迹早已在他们脸上浮现,青春的记忆却仍能永远锁在那虚拟的影像节目里,如果你还在担心节目是不是太久远,失去吸引力;犹豫该不该打开视频去看看时,不妨跟着“我国电视自民国五十一年开播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六个年头了,当场构成一部中国电视史...”的声音,去探个究竟。你会发现,你依旧会被它深深的吸引,因为挥洒汗水、努力表演的那份梦想,永远不会过时。
  2. ——关于《中国电视史》的伪剧评 对于对台湾综艺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王伟忠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据说台湾近些年来80%的综艺届从业人员都算是王伟忠的“徒子徒孙”,台湾叫得响的综艺节目——譬如《康熙来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全民大闷锅》《超级星光大道》《大学生了没》等等——大多也出自王伟忠名下。称王伟忠为“综艺教父”,说他奠定了当年台湾综艺的辉煌一点也不为过。不过,虽然我早就对这位大人物有所耳闻,真正更多地了解他,还是通过《中国电视史》这个节目。 十多年前,台湾综艺通过网络大批量涌入大陆后,那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台湾综艺领先大陆30年。现在再说这句话,几乎已被当成一个笑谈,如今台湾综艺衰落,大陆综艺大幅超越台湾仿佛已是一个无需再争论的话题。然而,最近在B站看这个近30年前,由王伟忠一手打造的《中国电视史》节目,B站的网友们又纷纷刷起了那句久违的话:台湾综艺领先大陆30年。 今天的大陆确实还没有这样的节目,倒不是一定要模仿这样的形式,而是我们还没有这样脑洞大开的创意。 相比较台湾,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或许是庞大的市场?相对台湾来说,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收视人群。或许是挥金如土的冠名商?可以支付更多的制作经费和人员报酬。或许还有其他。但是,扪心自问,大陆综艺这几年是真的全面崛起吗?大陆有钱、有设备、有技术,人员也已成长,连创意也渐渐有了,甚至当年湖南卫视派团队深入台湾综艺界,在各个岗位跟着台湾人一起制作节目、一起吃喝,甚至比台湾人还努力还用心,可以说连虚心学习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也一样不缺,那大陆到底还缺什么? 说到底,还是创意,虽然前面说创意已渐渐有了,但到底还没形成自己的创意王牌,到底还没法跟欧美日韩甚至当年的台湾创意相比。现在大陆的综艺节目仍然需要大量购买海外版权和引进海外制作团队,如果回到这篇伪剧评上来,大陆缺的,就是一个王伟忠式的开山人物。 当年台湾综艺较之大陆的盛况,当年的我们常常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两岸开放程度的差异。两岸都曾经历过类似的封锁时期,党政军也都曾统领人民的一切文化生活。后来两岸先后开放,台湾因为开放得更加快速、更加彻底,加上他们经济水平领先于大陆,且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受到更多美日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综艺更早崛起被认为是情理之中的事。 直到我这两天翻出较早时候(2010.12.14)《锵锵三人行》窦文涛对谈王伟忠的一集,我才意识到:时代背景可能不是唯一的原因。 那集的《锵锵三人行》里提到,或许是由于这个民族总是比较辛苦的缘故,中国人虽然在私下时候是有幽默感的,但在台面上总是比较正式、比较庄重。而喜剧是需要内心的快乐的。王伟忠从小在眷村长大,父亲是个爱开玩笑的北京小市民,当年与王伟忠母亲在一起时两人都很年轻,还是自由恋爱结婚,所以他们家庭是个快乐的家庭。言下之意,家庭环境影响了王伟忠对喜剧的态度。说到这里,主持人窦文涛不经意地补充一句:“你(王伟忠)把台湾的许多电视家庭都变成了快乐家庭。” 这一句话触动了我,细想下来,确实如此,王伟忠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电视观赏喜好,更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早期的台湾综艺,与早先的大陆综艺相似,一板一眼、端庄正式,且总是要寓教于乐。后来环境开放,台湾综艺迎来秀场时代,歌舞戏耍纷纭登场。但那时的台湾综艺还没有完全走出自己的道路,直到王伟忠那一代人出现,台湾综艺才渐渐形成产业,才强势打出自己的品牌,成为华人综艺标杆。再后来,就是我们都看到的,台湾综艺打入大陆,深远影响了大陆综艺的走向。 没有王伟忠那一代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当然也会接受欧美日韩的综艺文化,也会敢于在台面上释放自己的喜剧天分,因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地球村的开放,会让我们迟早迎来这一天。但是,王伟忠们加速了这一进程,甚至,我大胆猜测,王伟忠们对大陆的加速作用可能更甚于台湾。因为当时的台湾综艺已经植入秀场文化,王伟忠们只是在那基础上进阶一步,并牢牢稳固了这一步。而大陆综艺则是直接从报幕时代进入了近似台湾的综艺时代,可谓进阶一步半甚至两步。 回想十多年前,当大陆年轻人围观台湾综艺盛况时,许多较年长的人都表示愤慨,后来大陆综艺都学起台湾那一套时,我母亲曾不止一次批评那些综艺,说它们“只知道搞笑”。就像《锵锵三人行》里说的,在曾经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搞笑”是一件上不得台面的事,更勿论“只知道搞笑”了。但是现在的中国,搞笑简直要成为一种种族天分,就不说年轻人几乎个个都能说几个段子,就连中老年人,也欣然接受了轻松逗乐的电视节目;在各大公司的年终尾牙上,那些举足轻重的中年高管们,都纷纷带头上台卖萌搞笑。这种情形,在十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还不到一代人,中国人就改变了对喜剧的看法,搞笑、甚至纯搞笑再也不是可耻的。剩下最后一群还一脸严肃的,大概只有体制内的那些大佬了,但是,再过一二十年会怎么样?未来并非不可期待。 在那个电视制作资源极其有限的年代,王伟忠们以无以伦比的创意和发自内心的快乐(我说的当然不是后来粗制滥造、泛滥成灾的台湾综艺),为台湾人,继而为后来的大陆人加速引进了一种新的精神生活方式,中国人得以渐渐抛弃祖辈流传下来的一本正经的模样,为自己注入一种更快乐、更自由、更宽容的民族性格。

  3. 二十多年前,在台湾播出了一档吐槽电视制作的现象级节目。

    只可惜,内地的观众一直无缘收看。

    二十多年后,有人把这些节目搬运到了网络上。

    一经播出,迅速爆红,网络点击量已超过6000万次。

    放在今天来看,这档被称为“国产剧吐槽鼻祖”的剧也毫不过时。

    今天就来给大家聊聊,集毒舌和搞笑于一身的它——

    中国电视史

    严格来说,《中国电视史》并非一部电视剧,而是来自一档叫做《连环泡》的综艺。

    它是《连环泡》中最火的一个单元,以旁白吐槽+演员表演相结合的形式,来呈现中国电视制作中的套路。

    在豆瓣上,其评分高达9.5,超过7成的网友打出五星。

    光听这名字,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本严肃正经的教科书。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这部每集只有五分钟的短剧,内容又贱又搞笑。

    从打耳光、哭戏、吻戏,到替身、武术、遗言等等。

    可以说,《中国电视史》将电视制作中的套路,纷纷吐槽了个遍。

    先来看看《打耳光篇》

    从电视节目诞生开始,打耳光就深受制作人的欢迎。

    因为戏有打耳光才有冲突,有冲突才能带来收视。

    因此,打耳光就成了中国电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

    当然,这耳光不可能真的打,于是如何打得真就成了一门学问。

    入门级的,是自己打自己。

    比如,当你右手做出打耳光的动作,左手就得拍在自己的大腿上,这样出来的音效才逼真。

    当两个人合作时,打下那一瞬间的卡点就变得很重要。

    不论再浮夸的动作,只要点卡的好,就能以假乱真。

    放在爱情戏中,男主角和女主角打耳光的方式也有各自的讲究。

    比如,男主角打女主角耳光之前,一定要歇斯底里地摇动她的肩膀。

    直到女主角站不稳的时候,再狠狠地打一巴掌。

    女主角被打后,一定会流露出震惊和失望的表情,然后夺门而出。

    男主角则一定会追到门口,大声呼喊女主角的名字。

    随后非常自责和懊恼,用力打柱子,甚至用头撞墙。

    但,无论他有多么自责,都一定不会真正追出去。

    到了女主角打男主角时,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女主角要徘徊在男主角身边,表现出楚楚可怜和哀怨的模样。

    而男主角一定要冷漠和高傲,看起来就让人来气。

    随后,忍无可忍的女主角,就会一巴掌扇在男主角脸上。

    这时候,关键来了——

    无论女主角打了多少次,男主角都要保持冷漠脸。

    他的头要跟着动,但身体却一定不会动。

    这些电视剧里的打耳光套路,是不是总结得非常到位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一个更常见的《哭戏篇》

    早期的电视剧,对哭的要求并不高。

    演员只需做出哭泣的表情和动作即可,不需要真正流出眼泪。

    于是在片场,你经常能见到演员“光打雷不下雨”的情况。

    到后来,观众越来越重视真情实感,对哭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于是,演员们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应对。

    培养情绪型,在演戏前想象不开心的事情,以此来调动悲伤的情绪。

    借助道具型,用烟来熏眼睛,或者在眼睛里滴上眼药水。

    还有最狠的自虐型,在眼睛周围涂上万精油,以此来刺激自己流泪。

    当然,最难的还是小孩子的哭戏

    为了让一个小孩在恰当的时候哭,制作人们也想尽了办法。

    比如,一群人围在周围,故意吓唬他。

    小朋友的母亲也会亲自上场,假装打他或者掐他。

    但是,如果小朋友依旧无动于衷,那就只能使出绝招了——

    把小孩的戏份全部删掉。

    如此看来,哭戏果然也不是那么好演的。

    不想哭甚至觉得好笑.jpg

    如果你觉得哭戏是最难拍的,那就错了。

    其实还有一种戏比哭戏更常见、更难处理的戏份,那就是吻戏。

    在早期的电视剧里,男女主角之间绝不可能出现吻戏这样的身体接触。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剧也越来越讲求生活化,于是吻戏也就逐渐产生了。

    说起来,在不同的时期,处理吻戏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最初的吻戏,是随着两人的靠近,镜头立马进行虚化处理

    或者是当两人嘴唇刚靠近时,就把镜头转到静物上

    后来的吻戏,有了更真实的处理方式,那就是大家熟悉的借位

    看起来男女主角好像在亲吻,但实际上只是拍摄角度造成的错觉而已。

    再到后来,随着思想的开放,吻戏也就可以实打实地演了。

    但是,每次开拍之前,亲吻的双方都会花很长的时间来准备。

    比如,刷牙、嚼口香糖、喷口气清新剂等等。

    有时候,碰到演员在现实中的真实情侣在片场,他们还会事先进行解释和沟通。

    先抚慰好亲属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投入拍吻戏。

    因为一旦安抚工作没做到位,探班的亲属发怒的话。

    一场戏里的吻戏,可能就会变成戏外的打戏了……

    《中国电视史》的毒舌旁白兼策划人,叫做王伟忠。

    在每一集里,他都以言简意赅、一针见血的吐槽精准揭穿这些拍摄套路。

    在让人捧腹之余,也使得普通观众增加了对于电视剧制作的了解。

    说起来,你可能对王伟忠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你一定知道小S和蔡康永主持的《康熙来了》。

    没错,王伟忠正是《康熙来了》的导演,策划过多档台湾综艺,可以说是台湾最知名的金牌电视节目策划人之一。

    就连一向毒舌的小S,在节目中也曾表达过对王伟忠的称赞:

    “王伟忠是全台湾最有幽默感的人。”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已经走过20多年历史,电视剧也成为人们收看的主要电视节目。

    而电视节目制作人出身的王伟忠,却一直对这些电视剧存在诸多不满。

    他认为其中有很多可以去糗的地方,应该督促这些电视节目不断进步。

    而这也就成了他制作《中国电视史》的初心。

    可这么多年过去,当国内的电视剧还是止步不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几十年前的桥段和套路时。

    也不知道“吐槽鼻祖”王伟忠看到这样的局面,是该难过还是开心?

    *本文作者:张不才

    < END >

  4. 《中国电视史》何以为“史”:

    一是中国电视工业的摄制技术史。中国电视工业从舶来年代学步起,讲其景、服、道、化、音的形制。

    二是中国电视的编导与表演史。这一块主打分体裁(广告、电影、综艺等)、分类型(家庭、武侠、谍战等)地归纳和调侃其典型路数,笑点频出。

    值得一提的是,经影视美学变迁,譬如以贴近生活本真的自然表演风格取代舞台式的演绎,旧时那种精心设计的形式感、离间感逐渐消弭于主流影视作品中,可一窥近百年来商业经济、传媒经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

    三是中国电视产业史。谈到以世界通行的明星制为核心,衍生出影视生态圈,以及其本土潮下的怪风趣象。


    《中国电视史》好的特质:

    以点代面,短频快准狠,虽不至包罗万象,今天看来科普功能和娱乐效用仍很强。

    语言幽默,且态度温和克制,旁白是互动的,却不是煽动的。当谈及译制作品的原则与习惯,或展示老掉牙的剧作梗时,那些滑稽反例的集中呈现,不在博人一笑上浅尝辄止,亦不会上纲上线、哗众取宠——以为本剧相比同类节目的最可贵处是在这里,这也是使其不至于辱“史”之名目的关键。

    《中国电视史》和它所讲述的种种,需求观众有心分辨,取一点聊开,这里每年大批出产的流水线类型片受众大、话题性足,片方趋之若鹜,观众也实难割舍,其中用经典材料并不坏,且往往意味着能在“多快好省”里占上几样好,与此同时,这个“用”的水准参差不一,效果也就分三六九等,像同为极典型小成本鬼屋伪纪录片的《B区32号》和《中邪》,套作烂片与旧瓶新酒,绝不会被等而视之、一刀切死。

    此外,片中点出不少与现代视听艺术相伴而行的疑难杂症,如改编和翻拍的态度及尺度、追星乱象、基层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等问题,脱出取景框之外,亦有人文关怀和社会性反思。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某些问题的久病不治显示出本片深入、洞穿的视野,也可以说三十年来本土电视产业成长之迟滞给予了本片后验的魔力,这或许是尔时这群电视人所始料未及的一桩幸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