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浪子歌王
导演: 迈克尔·柯蒂兹
主演: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 卡罗琳·琼斯 沃尔特·马修 多洛蕾丝·哈特 迪恩·贾格尔 莉莉安·蒙特维奇 维克·莫罗 保罗·斯图尔特 Jan Shepard 布莱恩·G·赫顿 杰克格雷伦契 Dick Winslow 雷蒙德·贝利 Leon Tyler 瓦尔·埃弗里 Hazel Boyne 山姆巴芬顿 Boyd Cabeen 康迪·康迪多 利利安·查维 富兰克林·法纳姆 内德·格拉斯 加文·戈登 Dorothy Hack Helene Hatch 约翰·因德里萨诺 尤金·杰克逊 杰姬·约瑟夫 Alexander Lockwood Walter Merrill 斯科特·摩尔 Ron Nyman Murray Pollack Gregg Rhinelander 齐娃·罗丹 Ric Roman 托尼·拉塞尔 伯纳德·赛尔 Kitty White Chalky Williams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58-07-02
片长: 116 分钟 IMDb: tt0051818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看猫王的电影对我来说是高兴又痛苦的一件事儿。
高兴的部分自不必说,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猫王,脸蛋和身材都处在毋庸置疑的“ELVIS YEAR”[1]。而痛苦则来得更加清晰,找资源已经让我很难了,用豆瓣十年来都没怎么发过豆邮,为了求片源,发了一封又一封。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卖盘的,老板还要现压字幕,吐槽我的订单太冷门。
但最让我头疼的是,猫王的电影并不好看,哪怕放到脑残爱情片那一类中,都是最无聊的。我时常是一边硬着头皮看,一边感慨有情皆孽,这虚妄的爱令我活受罪。
猫王的电影自成一派,往好了说,因为他魅力四射,独特的慵懒眼神、玩世不恭的笑容还有经典的电影音乐无人匹敌。纵观黄金时代的好莱坞,没有一个年轻偶像可以产生和猫王等量的号召力与吸引力。
但说实话,他大部分电影都是烂片。最近几年有一种影片类型能够精确概括猫王的影片——粉丝电影。没错,他那些年拍的电影大都是为了赚歌迷的快钱,因此才会有制作粗糙、成本低廉、形象雷同这些问题。
所以,与其说我是特愿意看猫王的电影,不如说我是为了完成猫王歌迷必做清单才看的。我给许多猫王的电影打过五颗星,也往往不是因为这些电影特别好,只是因为我看进去了,而且猫王真的帅。
昨天我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打开了《硬汉歌王》(King Creole),但这次打五星,居然是实实在在的五颗星,这电影完满的剧情和扎实的制作让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猫王的电影。
《硬汉歌王》改编自 Harold Robbins 的小说 A Stone for Danny Fisher,主人公 Danny Fisher 是个违背父命,一心要去当拳击手的叛逆少年。
而在猫王确定出演这部电影后,编剧又度身为他进行了改编,将故事从20世纪20年代的布鲁克林迁移到了50年代的新奥尔良,主人公 Danny 的职业,也自然从拳击手变成了歌厅驻唱。
电影的大体剧情其实和猫王后来的影片差不多,叛逆少年离家出走,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各种披荆斩棘,当然也少不了猫王标志性的“两个婆娘一个郎”式三角恋。但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不仅是猫王拍的少数几部黑白片,电影的主题也黑暗、深沉得多。
在猫王的电影中,正儿八经的反派是不多见的,都是一些难度级别为EASY的拦路小鬼,要么是智商约等于零的送分级对手,要么就是传统迂腐的老丈干子。但在《硬汉歌王》中,猫王是实实在在地被黑帮逼上了绝路。我原本是想看个歌舞片,却意外地看了一部竟然还不错的黑色犯罪片。
在本片中,猫王饰演的角色 Danny 母亲早亡,父亲失业,不得不一边上学一边打工。Danny 的父亲性格懦弱,时常受欺负却从不反抗,Danny 看在眼里,默默发誓绝不能像父亲一样当个软柿子,所以养成了睚眦必报的叛逆性格,也正因为此,他在学校惹了不少麻烦,总是毕不了业。
终于他的歌唱天赋被 King Creole 歌厅的老板发掘,给了他一礼拜85刀的美差,可思想传统的父亲并不支持他辍学。Danny 愤怒地质问父亲,你有学历,有资质,不是照样没工作,像你一样我能有什么出息?然后潇洒地背上行囊,自信满满地踏上了自己的寻梦之路。他立志要摆脱父亲拘拘儒儒的性格,更要让父亲对自己刮目相看。
可是在学校呼风唤雨的 Danny 对成人世界的黑暗一无所知。
因为一次意外的英雄救美,他和当地黑帮大佬 Maxie 的女人 Ronnie 彼此倾慕,亲手为大佬的头顶浇灌出一片草原,也因此得罪了 Maxie,接二连三被马仔们找麻烦。
一次,Danny 又看见父亲被人欺负,原本想给父亲出口恶气,却没想到正中下怀,使自己身陷囹圄。家人的安全危在旦夕,还有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小女孩爱他爱的死去活来。为了保全所有人,Danny 只得屈从于老奸巨猾的 Maxie,签下了卖身契。不明真相的歌厅老板、父亲和小女友都不懂他的苦衷,只有同样身不由己的 Ronnie 成了他唯一的知己。
事已至此,Maxie 觉得必须要把这匹野马驯得老老实实。被逼急了的Danny只好下了狠手,打伤 Maxie,杀了马仔,惹了大祸上身。最后,Ronnie 为保护他而死,嚣张一世的 Maxie 也死于非命。
影片结尾,Danny 终于回到了 King Creole 歌厅,一切都有了最美好的安排——再也没有纠缠不休的黑帮,红颜祸水 Ronnie 也死得恰到好处,赏识他的老板依旧力捧他,单纯的小女友依旧爱他,连最执拗的父亲也原谅了他,认可了他。Danny 终于拥有了他原本梦想的一切,站在舞台上,他唱起了那首“As Long As I Have You”,影片徐徐落幕。 在这个圆满的结局里,所有人都在笑,可是我看到这里却非常想哭。我觉得这个结局仅仅是看似完美,仅此而已。
Danny 这个角色很难不让人起《无因的反叛》里的 Jim,在同样桀骜不驯的暴躁性格之下,他们都有一份不被外人理解的敏感和脆弱。事实上,原本 Danny 的选角也是《无因的反叛》的主演詹姆斯·迪恩,因为迪恩出车祸才轮到了同样是叛逆偶像的猫王。
影片的名字起得真是特别随意。猫王的代名词是“THE KING”,因此看到“King Creole”,我便被其中的“King”一叶障目,觉得猫王一定演了个和他本人一样呼风唤雨的大英雄之类的角色。可事实并非如此。“King Creole”甚至不是猫王的角色名,而仅仅是他打工的歌厅。
Danny 既不是硬汉,也不是歌王,他只是个受到许多误解的19岁少年,不得以被逼上绝路。因此在观影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替 Danny 感到无比憋屈。他是拳头很硬,但却有勇无谋,所以才总是好心办坏事儿,教 Maxie 轻易地玩弄于股掌之上。如果不是有 Ronnie 挡子弹,有小马仔关键时刻倒戈,Danny 早就被 Maxie 弄死八百回了。所以结局完全没让我感到解气。Danny 没有手刃死敌,更谈不上报仇雪恨,他能打败大 Boss 靠的根本不是自己。而回过头来,他的冲动也使他失去了很多,付出了代价,可这些却并不能让他立刻脱胎换骨。
这大概就是反叛少年们极其现实的境遇,他们幻想做孤胆英雄,但终归难以在命运的种种刁难下单打独斗,总以为自己可以,但他们其实远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强大。我想也许这部电影本身讲述的就并不是一个男孩是怎么成为男人的,只是一个刚刚摘掉滤镜的男孩见识到了真实世界的庞大和冷酷,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
说回猫王本身,这部影片是猫王的代表作,也是猫王二十多部影片中的最强班底。导演是曾执导《卡萨布兰卡》的名导迈克尔·柯蒂兹,合作的演员中有老戏骨沃尔特·马修(饰演 Maxie)和卡洛琳·琼斯(饰演 Ronnie)。初到好莱坞,这样的制作班底是很对猫王胃口的。事实上猫王对于当演员有很大的野心,他本来就是詹姆斯·迪恩的狂热影迷,特别想当个好演员,也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据说猫王早年拍电影时不仅能背下自己的台词,还能背下其他演员的台词。
只是他大概没想到,原本该成为他表演事业基石的《硬汉歌王》,却成了他最后的巅峰。
《硬汉歌王》之后,猫王步入了好莱坞的彩色影片时代。此后他的作品都如同早期渲染过度的好莱坞彩色片,色彩极其明媚,泛着艳俗而廉价的油光。
相较之下,《硬汉歌王》绝对是猫王好莱坞生涯的精品,而影片中的多首插曲也堪称经典。我尤其钟爱“Trouble”,猫王不经意地摆着胯,时不时给台下张狂的黑帮大佬Maxie投去一个睥睨万物的眼神,在那个慵懒而不屑的表情里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
这个画面瞬间把我拉回现实。站在舞台上,他不是被人呼来喝去的跑堂 Danny,他就是猫王本人。舞台就如同猫王的充电站,他在台下遭遇的各种挫折,在台上都一扫而空,手握麦克风的他瞬间又重新燃起了斗志,蓄势待发。
而如果说 Danny 在片中有一刻可以称得上是“硬汉歌王”,那么就绝对是在他唱“Trouble”的这一场戏里。 “Trouble”也是我最爱的'68 Comeback Special 电视特辑的开场曲,这歌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完全是猫王所引领的摇滚精神的宣誓词——
I was born standing up, and talking back / My daddy was a green-eyed mountain jack … I’ve never looked for trouble / But I never ran / I don’t take no orders from no kind of man/ I’m only made out of flesh, blood and bone / But if you’re gonna start a rumble / Don’t you try it on alone / Because I’m evil / My middle name is misery / Well I’m evil / So don’t you mess around with me.
不管他经历过什么,这歌儿的前奏一响起来我就知道,The King is back!
当然,除了“Trouble”,影片中的其他插曲也很不错。像开场和爵士名伶 Kitty White 合唱的“Crawfish”就奠定了影片复杂的基调,前文提到的“As Long As I Have You”也非常动人,还有“Dixieland Rock”“New Orleans”等,也颇有猫王50年代的经典个人风格。
约翰·列侬对猫王最有名的评价是“Before Elvis, there was nothing”,但是他最喜欢的猫王其实是 Sun Studio 时期还没有横扫全球的猫王。
50年代的猫王和60年代的披头士很有精神共鸣,他们都反主流文化,为年青一代注入反骨和热血的基因。只是到了60年代,猫王不再跟得上潮流了,他成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他开始接受反主流文化反对的文化了。
反映到他的作品里,进入60年代,猫王再无“Trouble”这种飞扬跋扈混不吝的歌曲了。他像克劳斯贝、辛纳特拉一样唱着最缱绻的情歌,诉说着痴男怨女的爱与哀愁。
他的电影也是如此。把猫王从 Sun Studio 挖走的经纪人汤姆·帕克晃荡起他这颗摇钱树毫不手软。从1956年猫王的第一部电影《铁血柔情》(Love Me Tender)开始,帕克就深谙一个道理:只要是猫王演的电影,再烂都能挣钱。那么,既然如此,又何必大费周章地等千载难逢的好剧本呢?
《硬汉歌王》之后,猫王的电影大都是粗制滥造的爱情片,伴随着他年龄渐长,你甚至能从他光彩不再的眼神中看出疲惫和厌倦。而最绝的是,帕克为了让猫王专心拍片挣钱,特地停了他的音乐事业。于是在60年代,猫王有一段漫长的唱片空窗期,市面上唯一可见的他的唱片,都是那些烂片中的更烂的插曲。
彼时的猫王,就如同《硬汉歌王》中的 Danny,他原本只是个爱唱歌的南方穷小子,毫无头绪地撞进了一个大世界,完全逃不出别人的手掌心,最后看似拥有了一切,其实内心一片荒芜。 这也是为什么结尾听到“As Long As I Have You”会让我想哭的原因。
最后再来说猫王的表演。 我觉得猫王在本片中贡献了他最好的演技。可如果是由詹姆斯·迪恩来演,一定会比猫王更打动我。 一方面我觉得猫王个人特色太鲜明了,唱歌的他过于耀眼,刚才已经说了,他一唱“Trouble”我就跳戏,意识到这个是猫王了。这也是他电影的通病,插曲总是特别突兀,大家说着说着话,突然猫王就站上舞台开唱了。为了唱歌而唱歌。
除此以外,影片中他有一场撩妹的戏,跟姑娘说着话,眼神就已经透露出“我在听你说话但我已经想好了和你 doi 的一百种姿势”了,这也非常猫王好吗,特别是他当时嘴上一本正经,不安分的小手手就已经开始给姑娘整理衣领了——我就不信詹姆斯·迪恩能这么老司机。
另一方面,Danny 这个角色设定的年龄是19岁,但我觉得时年已经23的猫王还是有点嫩了,圆嘟嘟的脸颊和油光锃亮的背头让他看上去并不像身负重担的迷途少年,而且稚嫩的演技也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 本来嘛,这时的猫王生活中也没多大烦恼。如果非要说一个,大概只是拍电影前,他接到了入伍令。 和派拉蒙签订《硬汉歌王》的合同后没多久,猫王就要征召入伍了,这也是经纪人为他扭转形象出的一招险棋,而且果然奏效了。但入伍前,无论是猫王还是帕克对于这步棋的效果还是没有准谱儿的。为了拍完本片,猫王延后了入伍时间,并在杀青后13天,也就是1958年3月24日入伍。
入伍后,猫王才逐渐从男孩变成男人。他经历了母亲去世,父亲再婚,邂逅了未来的妻子,得到了从前厌恶他的正统歌王辛纳特拉的认可,终于从危险分子摇身一变成了大众情人。
这时的他大概终于能够演绎出 Danny 在影片结尾处那种看透一切又最终释然的复杂表情,只是他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机会了。
[1] Elvis Year 是啥?陆谷孙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