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贝茨旅馆 第一季 Bates Motel Season 1(2013)

简介:

    该剧被称作希区柯克电影《惊魂记》(Psycho)的前传。

演员:



影评:

  1. 母子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之一,而且有时候还是最吊诡的关系之一。因此最后当Alfred Hitchcock先生告诉观众,疯子Norman Bates对自己的母亲干了什么的时候,恐怕很多人都首先是震惊,接着便涌现出无数个问号,但直到53年后的今天,谜底才开始初步揭晓。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问,Bates为何要杀死自己的母亲?他的人生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他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很遗憾,Hitchcock先生和Anthony Perkins先生都没有完整、清晰地回答出这几个问题——尽管后者出演了三部《精神病患者》(Psycho),于是在两位“当事人”相继去世之后,下面的故事也就只能靠后来人凭空猜测了。

    A&E最新心理惊悚剧《贝茨旅馆》(Bates Motel)很荣幸的承担了这一重任,而这部剧集首先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Norman与母亲Norma Louise Bates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母子关系。

    Norman与Norma的关系就如他们的名字一样吊诡。Bates先生意外去世的时候,Norman像得到什么天启一样从床上爬起来,慌里慌张地寻找着父母的下落,而Norma此刻正把自己锁在浴室里“淋浴。”与此同时,厨房的锅子里汩汩的冒着热气,熨斗也在旁边不知疲倦地吐着水汽。本剧第一次提到这对母子就给天平疑问的一侧增加了一个新的砝码,其结果就是旧的问题没有解答,新的疑窦又涌现了出来。

    当我们再次见到这对母子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半年了。寡妇Norma和17岁少年Norman来到了一座海边小镇,买下了一幢废弃的旅馆,从而踏上了Norman
    Bates走向黑暗的道路。当然,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几个女孩子的出现给本剧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仿佛给压抑的空间注入了一丝轻盈,然而这并不能阻止本剧驶向地狱的车轮。

    《贝茨旅馆》首集前半部分,慢慢的铺开了这个吊诡的故事,下半场带来了又是一场疾风暴雨。Norman第一次看见母亲杀人,第一次参与进这场惊心动魄的毁尸灭迹行动,第一次想到了要脱离母亲Norma的控制……有趣的是,这几个“第一次”构成了Norman
    Bates累累罪行的第一级阶梯,也第一次向观众展现了这对母子那似母子又似情人的诡异的关系——别忘了,Norman为表达对母亲Norma的“爱意,”还引用了《简爱》中的一段浪漫情话。

    Anthony Perkins在1960年版的影片里,塑造了一个羸弱的Norman,一个癫狂的Norman,如今Freddie Highmore接过了前辈的衣钵,再一次诠释这个角色。然而与Hitchcock镜头下了Norman有所不同,Highmore所扮演的Norman更像是一只无害的幼兽——我们仍能从他的眼睛里依稀看见那个拥有巧克力工厂的男孩子的影子。只可惜,在经过本集的洗礼之后,他已不是Charlie Bucket,不是Peter Llewelyn Davies,不是Evan Taylor了,而是未来的Norman Bates。

    相比Highmore的相对年轻,Vera Farmiga给予本剧的又是另一种感觉,至少制作者们希望如此。Farmiga扮演的Norma Louise Bates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但是一个保护欲强烈的母狮子。尽管几十年来,观众对Norma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干尸与Norman Bates的那个阶段,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我们的好奇心,更没有阻止我们去猜测这位母亲给儿子带来的不好的影响。或许,当这一集过后,我们会稍稍明白起来,Norman的明天为何会如此糟糕。

    除了这对母子奇特的关系充斥着首集之外,本剧还利用寥寥几个镜头和几段配乐,带领观众回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换句话说,本集开场几分钟有着浓浓的怀旧色彩,尤其是Norma将一辆古董奔驰车停在了一块同样古旧的旅馆牌子下面,令新世纪的年轻观众感觉很奇特,很新鲜。尔后,在几个女孩的怂恿下,Norman带着一部手机登上了一辆酷炫跑车,扬长而去……怀旧与新潮以这样一种奇特的方式产生了交集,从而带给观众一种时空交错的诡感,而当这种诡感与Bates家的诡异产生联系之后,一朵更加吊诡的奇异之花就这样诞生了。

    本剧通篇都给人一种神秘,一种诡异的感觉,仿佛闯进了精神病患者奇特的思想世界——随着旅馆新招牌的升起,疑问更加强烈了。53年后的今天,观众们原本以为那萦绕于脑海间的旧问号会逐渐被答案所取代,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看来,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就只有耐心了,只是这一次千万别让我们再等半个世纪了。
  2. 从《一级恐惧》里的水嫩水嫩的少年版诺顿大叔,到《少年汉尼拔》里梳着大背头的加斯帕德·尤利尔......莫名的树立了比较偏激的重口味美学观。之前对海默同学印象最深刻的是《八月迷情》里充满艺术气质的小男孩。

    也看过《奇幻精灵事件簿》,《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但总觉得这孩子演这种童真少年有点没有物尽其才的感觉。可能因为海默身上完全没有孩子的喧闹感,总是一种安静到近乎空灵的感觉。浅蓝色的眼睛里透露出对世界的洞察。真是有点人如其名。

    所以我一直期待有个导演相中海默,演出一个天赋异禀的变态神童,类似《约书亚》之类的片子。but,天不遂人愿。

    终于啊终于,美少年回归啦。。。不但没有长残,而且还是以变态的身份回归了。。。呵呵。。第一集来看故事线还没有充分展开,但导演对于画面、对白和配乐的细节问题上处理还是很到位,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诡异氛围,总之一种处处都看似合理,但处处都不怎么对劲的感觉。

    虽然节奏上缺少一种让人神经紧绷头皮发麻的惯常性恐惧感,但显然导演玩的不是这一手,而是费心制造出一种迷雾般的装神弄鬼,如同半脱半遮还喝着红酒的女人,引人探究的神秘的诱惑力是显而易见的。

    我比较担心的是,这对变态母子开始张牙舞爪,即故事进入血肉横飞的实质阶段后反而会变得比较平淡苍白。。。当然我还是带着美好的念想相信导演有继续勾引我们的能力,将悬念保持在高段位上。

    不得不再说海默同学,纤瘦到双肩微耸的身板,看似懦弱慌张需要保护的好好少年,却在某些时刻不得不让人感到一种惊悚的冷静,在喧闹而不熟悉的派对环境中一语惊人,在和母亲抛尸时深情款款的吟诵出《简爱》的对白。

    “我认为与众不同的人不知道他们与众不同,因为没有对比对象”

    希望海默能在这部片子中将自己与这与众不同的少年的契合度展现得充满张力,有些故事本来就是恶质的,有些美在这种恶质的岩浆里才能喷发,满足一下我们的畸形审美观吧。。。哈哈。。可以接受更重口啊,只要不要像岛国那样俗到令人发指就行。(妈妈的演技不俗,原谅色欲熏心的我直接忽视了她。。。。)

    回归到海默扮演的男孩Norman本身,去掉之前在《惊魂记》中的印象,这是完全是一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氛围中的男孩。片头Norman在睡梦中惊醒,那双冷峻凌厉的眼睛就很令人难忘,更不用说之后走路时的诡异姿态,这个男孩心中是有邪恶的根苗,或者说是有作恶的天赋的,所以他才会在之后看到那本变态的小书时被黑暗质的事物吸引。这一点存在于他的血液里,套用一句俗语就是:"Like mother,like son."    
    个性方面,他很敏感又轻微神经质,复杂而内敛,但另一方面,他是十足的青少年化,渴望融入新的环境,厌恶来自母亲的压制束缚,并且对于漂亮的同龄女生有微妙的向往,对于新事物也有浓厚的好奇心。

    这种矛盾性使得本剧更有看头,我相信Norman最终堕入黑暗除了来自母亲方面的畸形关系造成的压抑的性格阴暗面,肯定还有经过一番纠结的挣扎和矛盾的过程,这种心理层面的过度是我很期待的,尤其一开篇Norman已经在言谈举止间展现出他超龄的成熟感、细腻感性的视角和独到的领悟力。    

    看一个天使的身体撕裂开黑暗慢慢从内而外扩散直至淹没,在淡蓝色的忧郁的画面中,在古典鬼魅的音乐里。。。这样的故事,存在于现实中是一种恐惧,存在于影像里,则更像一场审美。

  3. 品美剧《贝茨旅馆》感悟

         这部美剧故事情节是《惊魂记》的前传,应该是向大导演希区柯克致敬的一部剧集。这部美剧情节设置的很巧妙,很多情节戛然而止,但是让人能够联想到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在处理暴力场面的时候比较委婉,点到为止的做法真的很不错。我感觉这算是一部很好的分析犯罪心理学的美剧,它带来的启示作用是很大的,让我们看到一个懦弱的青年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的,情节并不显得突兀,看起来很合情合理。
        诺曼本身是个很内向的人,甚至有点懦弱,而且他有着一种先天性的犯罪人格,这种犯罪人格和他的母亲诺玛有关系。在他的母亲强烈的控制欲望下,他很少有自己的隐私,甚至想和其他的同龄人出去聚会都是一种奢侈,他的全部生活都受着母亲诺玛的影响。在第一次和母亲发火以后,他偷偷跑出去逛夜店,结果回来时正赶上母亲被旅馆前任主人基墨性侵,结果母子杀了基墨。这件事或多或少的增进了诺玛母子间的依赖,让诺曼误认为这种灾难都是自己造成的,甚至让他理解母亲对他的偏执和控制。诺曼也有着同龄人的那种叛逆,但是那种叛逆每次出现之后很快就在母亲的偏执和强势面前败下阵来。手里的沙子抓的越紧反而会滑落的越快,诺玛对于儿子的爱变成了一种占有欲望的控制,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控制欲间接地激发了诺曼的犯罪人格,但是大概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诺曼也因而朝着罪恶的深渊不断地滑落。可以看出诺曼对于母亲诺玛也有着强烈的依赖和爱,当这个可怜的母亲为了掩盖犯罪罪证而献身于警察谢尔比的时候,诺曼整夜等着母亲回来。这种强烈的依赖似乎和母亲的控制形成了某种默契,每当诺曼遭受人生挫败时,这种依赖就在发挥作用。当诺曼被喜欢的女孩布莱德利拒绝时,母亲的话就在头脑中回荡,“认识几天就能跟你上床的绝不是什么好女孩”,这种间接地控制和诺曼的欲望之间在做着激烈的斗争,他是很爱布莱德利的,可是他要压抑这种暗恋。为了在感情上控制诺曼,诺玛雇佣了诺曼的同学艾玛,一个和诺曼关系很好的漂亮姑娘,在我眼里她是很美的。诺玛想用这种方式来拴住儿子的心,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诺曼并不爱艾玛,可是母亲诺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艾玛是个患有特殊疾病的女孩,危急关头生命要靠着氧气瓶来维持,大概只能活到27岁,因此诺玛对她是非常放心的,因为即使艾玛和诺曼能发生点什么故事,也只不过就那么短短的几年。因此,诺玛把雇佣艾玛到自己的旅馆打零工。诺曼的前两次杀人也和母亲有很大的关系,第一次杀了自己的父亲,第二次杀了自己的老师。第一次是因为母亲被父亲暴力殴打时,犯罪人格被激发,第二次是因为想起母亲的说教误认为老师在诱惑自己。还有一次没成功,要杀死哥哥迪伦的时候被制服了,因为迪伦骂了诺玛婊子。
        事实上,诺曼身边有很多能够把他从母亲的精神枷锁解脱出来的人,但可惜的是母亲的控制太强了。当哥哥迪伦要求同他一起搬出去住的时候,诺曼拒绝了,迪伦告诉他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父母应该学会放手,孩子不能总在父母的管束下生活。再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心理医生也很快的发现了诺玛对儿子的控制欲,甚至小到一句话要怎么说,聪明的心理医生很快意识到每一个问题的孩子身后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可惜治疗在母亲的强烈抗拒下失败了。诺曼的老师也是个非常好的人,教育学生非常负责,建议把诺曼的文章发表,可惜这种建议被拒绝了,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诺玛的影响。
        诺玛是个很有手段的和魄力的女人,但她并不是个优秀的母亲,甚至她作为一个母亲有点失败。在儿子杀死丈夫以后,她本能的做法是在很远的地方买下旅馆,想要从新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她却不明白这一切都是收了她自己的影响。诺玛幼年时期被哥哥强奸,母亲早逝,父亲是个很粗暴的人,这种家庭背景下的人难免会有心理障碍。她本能的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除了他的两个儿子以外,全都对她心怀叵测,都是对她有所图的人,都是不可信的。大儿子迪伦对她的态度也许很好的说明这一点,电话簿中称婊子,直呼其名诺玛,一副很放荡的样子,在开头我误以为这是迪伦的错,但是当我往下看的时候,我发现这也许另有隐情。诺玛的第一任丈夫很有可能被抛弃,然后又找了第二任丈夫,迪伦对此耿耿于怀。当迪伦一大早在警察谢尔比家门前发现了母亲诺玛走出来的时候,脸上的那种表情,不是尴尬,不是愤怒,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诺玛似乎并不爱谢尔比,只是想利用他,也许他的前两任丈夫也是这样。诺玛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所有人都不怀好意的。。”。这种类似于得了迫害妄想症的感觉,一直左右着她的思维和判断,,而且她似乎有着极度偏执的倾向。当得知小镇一侧要修建公路会影响旅馆生意的时候,偏执的建议市议会不要修这条路,甚至认为可以利用警长罗梅罗的把柄作为利益交换来使得对方同意自己加入市议会,并以此来否决修路的事。当得知旅馆价格缩水一半的时候,疯狂的用包包打房产顾问。当心理医生认为她有心理障碍,想要帮她的时候,她偏执的认为自己没有任何问题。
       诺玛的偏执狂和控制欲总会时不时的影响儿子诺曼,她似乎认为别人都是错的,别人都不可信,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她也是个可怜的女人,中年守寡,好容易靠着保险理赔买下一处旅馆,期盼着新的生活开始,但是接连遭遇了杀人事件和黑老大敲诈事件,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是戏剧就是这样,有矛盾冲突才好看。
       大儿子迪伦很有主见,很独立,似乎让我看到很多这个年龄段的美国人,我很佩服的,佩服这种独立精神。他其实是很爱母亲的,因为他很在乎,虽然表面上直呼其名,表现出一副放荡不羁的样子,但是他内心深处有着对母亲很强烈的爱,这种爱被母亲的偏执和控制所掩盖。他总要表现出一种不在乎的叛逆,但是在教用枪的时候,妈妈两个字突然出现,让诺玛很高兴。
        艾玛是个好姑娘,她很热情,很美,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女孩,呵呵。她的生命只能延续到27岁,可是她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也许是生命的短暂激发了她的冒险冲动,她和诺曼发现了小镇警察谢尔比和基墨贩卖亚洲性奴的勾当,她对自己的大胆冒险而不顾诺曼的感受而感到愧疚。她很有胸襟,她喜欢诺曼,当诺曼说自己和布莱德利上了床时,她说:“不就是滚床单嘛”.她很仗义,当布莱德利的朋友嘲笑诺曼不可能和布莱德利上床时,她为诺曼出头。她很可爱,当她无意中吃了带有大麻的蛋糕时的样子太可爱了。她也有柔弱的一面,当没人邀请她参加舞会的时候,她显得很失落,诺曼将计就计答应了她。
        她红棕色的头发看起来有着古希腊女子的热情和典雅
        她的明眸有时像迷失方向的小鹿那样不知所措
        她高高的鼻梁体现了她的大胆和果敢
        她的嘴唇像玫瑰一样散发着活力和芳香。
        诺曼的老师也很好,多么和蔼亲切的老师。
        这部美剧在探讨犯罪心理学这个问题上绝对很棒,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是罪犯,而是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我联想到《沉默的羔羊》中的女警察和野牛比尔,两个同样有着童年心理阴影的人,一个把那种阴影转化成了努力工作的动力,一个却被阴影吞噬,走向杀害女性的犯罪深渊。
        
  4.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变态,首先,他得有个三观不正的妈,控制欲要强,从精神到肉体都让他动弹不得,第二,他得有个绿茶婊的初恋,让他对母上以外的女人彻底失望,加重恋母情结,第三,他得有个傲娇正直的哥哥,这样就能让他在正邪之间左右摇摆,加速人格分裂,最后,他还需要外部势力的催化剂,也就是时不时来个恶人刺激他一下,让他自绝于正常社会……再加上他自己软弱自闭的性格,于是一个变态就愉快的养成啦!
    母亲的角色在变态杀人犯的成长中有多重要,很多小说和电影都诠释过,母性与溺杀似乎只有一线之隔,后代在对被母亲束缚的憎恨、对母爱的依赖、对自身逆反的愧疚、对成长和自由的渴望、对外界的恐惧、对失去母爱的惊慌、对被母亲认可的希冀、对被母亲蔑视的绝望,种种情怀交织在一起,心灵的扭曲就顺利成章了。相比之下,好像很少听到哪个变态是父亲调教出来的。这种俄狄浦斯情结,实在是人类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