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 男生女相:華語電影之性別(1998)

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 男生女相:華語電影之性別(1998)

又名: Yang ± Yin: Gender in Chinese Cinema

导演: 关锦鹏

编剧: 林奕华

主演: 张彻 陈凯歌 张国荣 焦雄屏 方育平 侯孝贤 李安 李小龙 汤尼·雷恩 狄龙 蔡明亮 徐克 吴宇森 成龙 杨德昌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98-06-05(纽约同性恋电影节)

片长: 79分钟 IMDb: tt0118203 豆瓣评分:8.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电影百年之关锦鹏作品《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

演员:



影评:

  1. 与其说这是一部探索中国电影性别的纪录片,倒不如说这是一部关锦鹏导演自身的成长篇。我最感动的就是在片子的结尾,关妈妈在镜头面前略带羞涩的接受儿子的生活,说高兴就好。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喜宴》里面的那对父母,互相隐瞒着对儿子生活的了解,又用这样的隐瞒来相互支撑,真正的无私的爱不就应该是这样吗?李安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在他的观念和家庭里,没有孝顺的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向、他的喜好、他的任何东西你都要尊重,都要接受,这才是一个现代社会里面和平相处的基准,一种多元化尊重个体的基准,在我的家庭里面已经不教小孩子孝顺这样的东西了,只要爱我就行了,彼此尊重就可以。我很奇怪那些看过《喜宴》的人怎么会攻击李安导演鼓吹的是服从呢?整个《喜宴》里面所要表达的就是温情和爱啊,又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批判,有两代人在面对一种不可调和矛盾情况下的妥协,这怎么会是服从和宿命呢?这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庭水墨画。
    因为这部电影,很多人批评关锦鹏的泛同性恋主义,喜欢吴宇森及吴宇森早期电影的人们批评他将这种男人之间的友谊同性恋化。我可以深深的感觉到作为大陆导演,陈凯歌对同性恋话题的恐惧,虽然他拍摄了《霸王别姬》,但是他内心深处对同性恋的恐惧甚至在电影的结局里都有表现。不过我也很赞同吴宇森对于自己作品的看法,说“我觉得一部作品当你用最直接的感觉去拍出来后,这个作品就不属于我的了,这是属于观赏者看到怎样的感觉就怎样的感觉。”
    关锦鹏导演一直在用一种平稳的声调讲述一件对一部分人来说很难接受的事情,从成长环境、父亲及社会的影响一点点的剖析这种文化的存在依据,电影的结尾,是关导的出柜,母亲的包容让我很感动,我想,关导心中那块最大的石头也放下了吧。
    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吧,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有真正伟大的爱,而在爱的名义下剥夺个体自由是最残酷的非爱形式!祝所有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无害的生活着!
  2.     1996年,为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关锦鹏受英国电影协会的邀请,拍摄了记录电影《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之性别》,并借此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公开自己的男同性恋身份。影片分为六部分,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叙事:关锦鹏的私人回忆,对两岸三地几位大导演的访谈以及相关的经典电影片段回顾。有评论家认为,《男生女相》是对中国电影历史中性别问题一次整体回顾,是对“被看的人”一次颠覆性的总结,是对中国电影文化另一个角度的全方位言说。这种看法启发了我,但是相对于宏大的概括,我更倾向于认为,《男生女相》是关锦鹏的私人话语,是他借助与他人的对话完成与自我的对话,是他借助对中国电影的回顾完成对私人历史的回顾。总结关锦鹏过往的电影的影像风格,他女性主义的创作视角,独特的切入角度,开放式的结局处理,对影片细节的注重和对细腻情感的传达常被认为是“关锦鹏式”的特色。同样,“关锦鹏式”叙事风格也出现在这部纪录片中。虽然是纪录的形式,但是《男生女相》有着强烈私人化的情感。关锦鹏个人的成长印记大量夹杂其中,镜头后的他对电影、对家庭、对爱情、对性别的态度,他对采访对象的认同和质疑都表现的十分鲜明。作为关锦鹏影片叙事风格的转折点,《男生女相》是一部值得细细解读的佳作。

    1. 对家庭情感的表达
        这是影片中表达的最直接,最感人的部分。从电影六个章节的命名中就能看出来——《父亲的缺席》、《阴柔与阳刚之容貌与肉身》、《父亲无所不在》、《寻找父亲,发现哥哥》、《阴柔与阳刚之异装与变性》、《父亲形象的缺席(二)》,“父亲”这个词出现了三次,哥哥出现了一次。然而有趣的是,“父亲”和“哥哥”在关锦鹏个人成长经历中都是不存在的,他影片中谈到父亲更多的是以一种充满深情的、缅怀的、甚至有点想象意味的方式在进行画外音的独白。这种处理,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解读:首先当然是纪念父亲,这也是我最初看电影时的理解。影片第一章开头关于“父亲的气息”这个描述让我产生了很强烈的认同感,配合电影《阮玲玉》中男澡堂的画面,可以想象父亲这个词所带来的那种温暖,那种安全,那种神秘,那种男性的、原始的力量。从第二到第三章,关锦鹏以谢晋父子为过渡,通过李安、侯孝贤、杨德昌的采访再一次尝试接近“父亲”这个形象,使其从“气息”变成无所不在的具体形象。到了第四章中,关导把我们对“父亲”的理解推到一个新的层次。我认为在这个段落,从父亲到哥哥的处理,有父权批判和恋父情节的隐喻。蔡明亮和焦雄屏两人的访谈看似离散其实互补,“哥哥”是“父亲”缺位时的一种寄托,而这种缺位给当时年轻人带来的困扰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是具有普遍性的。在这里,所谓“父亲”,已经从私人化的追缅变成一种社会化的思考,除了本身的含义之外更有一种泛文本的意义。社会在转型,也在分化,个人的命运和情感在时代的大潮中不过一粒尘埃。张元的访谈让我们仿佛也看到一点关锦鹏的影子,同样都是偏好于独特的题材,关注边缘化的人物,关注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命运。而张元对于《东宫西宫》的解读,是不是也有关导自身的认同在其中呢?影片最后一章命名《父亲形象的缺席(二)》,其实更像是写给母亲赞歌。这一章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母亲与父亲的形象在这一章中合一了。她既有以往电影中男性形象所具备的一切优秀特质:坚强能干,养家糊口,智慧幽默,大方开明。也像所有传统的母亲形象一样温柔细腻,充满爱意。面对儿子的同性恋身份,她说:“你想爱谁就爱谁,开心就好。我也快要两眼一闭走了,并不是非要抱孙子,一切都很简单。”然后停住话头抹眼泪的这一幕,是全片积累了80分钟的情感和意境的高潮。
        关锦鹏从个人到社会,从国家到历史,最终所有的落脚点又回到了自己的母亲身上,是为一种对自我过往的总结,也是一种女性主义理想的表达。他的母亲就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完美的女性形象,而不是以往在电影银幕中被掩盖在高大全男性形象背后的扁平阴影。“美国著名文化思想家伊安•艾斯勒(Riane Eisler)曾经说过,在史前时代,原始人崇拜的图腾雕像是雌雄同体的“伟大女神”。在中国古代,也有女娲伏羲连体交尾图,同样说明了人类原初的完美状态是集男女双性于一体。说明在远古时代,“人”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综合体,两性是和谐统一的。” (李颖,2005)相信这也是关锦鹏导演在处理《男生女相》结尾时所想到的。

    2.“被看”的角色和关锦鹏的个人批判
        劳拉穆尔维关于女性形象“被看”的理论已是广为人知的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论点。在电影《男生女相》中,关锦鹏让那些充满话语权的男性导演第一次也变成了“被看”的视角。其中陈凯歌和徐克是非常有意思的两个受访者。尤其是后者,我认为关导是有一定批判意味的在其中。这两位导演作品对于“LGBT”中T的处理,关于是否具有恐同色彩,争议性一直都很大,而两位导演也间接承认了这一点。通过混剪,他让陈凯歌谈《大阅兵》时候说的话去质疑陈凯歌解释《霸王别姬》中对段小楼之死的处理。让影评人罗卡的话去反驳徐克所说的“林青霞在我心中就是一个男孩子”,也让徐克自己也不断的自相矛盾“我很想进入他们(同性恋者)的世界”,“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性关系是我想让自己的初恋有结果”。紧随其后的张国荣采访片段十分有意思,面对一切质疑,张国荣自始至终都显得十分轻松自在:“时代变了,谁在乎啊(who cares?)”。这使我想起了今年大热的女同性恋影片《卡罗尔》(Carol)女主角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在戛纳电影节上在面对 “你是女同吗?”这个问题时如出一辙的回答:“2015了,谁在乎啊(But in 2015, the point should be who cares?)”,再联想到《卡罗尔》在2016奥斯卡金像奖上的颗粒无收,联想到围绕击败它的竞争对手《丹麦女孩》中那些关于女性形象塑造的争议,仍然十分唏嘘。

    3. 关于影片中性符号的一点假想
        在《男生女相》第一章中,关锦鹏采访年幼时喜欢的导演张彻,提出在他60年代导演的武侠片中,充满了男性性器官象征。张则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这是不自觉的,他只是欣赏古代传奇故事中男性之间的兄弟情谊。而类似的问题,关锦鹏也问了吴宇森。关锦鹏认为,深受张彻影响的吴宇森,在他的早年作品《喋血双雄》中,周润发和李修贤所饰演的角色之间也存在着同性情感,并且这种情感在取子弹的那一幕戏中变成了情欲的演绎。吴宇森则对这个问题表达出不置可否的态度 “电影拍摄出来之后就属于观赏者”。我们不知道当时,关锦鹏面对这些回答时的态度。但在《男生女相》之后,关锦鹏拍摄了男同性恋故事片《蓝宇》,放弃了他一贯的爱情戏套路,首次将男同性恋之间的情感放到了大银幕上:在影片《蓝宇》中,充斥着大量的同性之间的情欲戏,甚至毫不遮掩男性的生殖器官。在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中,这毫无疑问是一场革命,也是关锦鹏对于自己问过的问题所做的回答。

       
  3.     李安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在他的观念和家庭里,没有孝顺的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向、他的喜好、他的任何东西你都要尊重,都要接受,这才是一个现代社会里面和平相处的基准,一种多元化尊重个体的基准,在我的家庭里面已经不教小孩子孝顺这样的东西了,只要爱我就行了,彼此尊重就可以。这话说的极好,等我有了孩子,这将作为我教育孩子的准则。
        关锦鹏是个细腻的导演,这个纪录片个人色彩很浓厚,创作者和被访者都很坦诚。关妈妈最后在镜头前说接受儿子的生活,高兴就好,然后抹了抹眼泪。这眼泪意味深长,是真的接受了吗?我觉得这眼泪里是无私的母爱和无奈。这个镜头无疑是这个电影的点睛之笔!不以爱的名义剥夺个体的自由,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关锦鹏把这段采访放在片尾,是他希望同性恋能够得到理解以及得到被理解后的感激。
        愿所有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着!
        本来是冲着哥哥那段采访看的,没想到看了这么好的一部纪录片。

  4. 帮我姐写的影评作业


           对关锦鹏导演的初印象是因为去年《爸爸去哪儿》的播出而再度出现在大家视野中的同性题材电影《蓝宇》,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看完整部电影后却念念不忘。刘烨的眼神太阴柔太细腻,似是有星光闪闪烁烁。第一次体会到一个男孩子柔美起来更叫人心动,那是一种掺杂着力量的美感,是“有用”的,他的情感不同于女性,不是纯柔和的不带攻击性的,而是淙淙流水穿山而过,裹挟着残枝败叶,水底有被冲击的浑圆的石头。他是流动的,也是平静的。看蓝宇和捍东的情感戏,放到正常男女上反而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不过是相识相爱误解重逢到牺牲,这是自古以来爱情表达的惯用伎俩,妙在是两个男性。同性之间的爱恋太有冲击性,带有蛮力,干脆,纷纷的情欲不带拐弯的直冲你来,还没反应过来,叫你惊讶和刺目。
           

          今日看他执导的记录片《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无怪乎他能拍出《蓝宇》这样的电影。他对诸多电影中男性角色的演绎有很独到的见解。同时,在片中,他也在思索,在探求,他想找到电影人对自己作品中性别的表达,拍摄,处理的原因。影片中介绍到的导演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几位,诧异他们有的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思考。在我看来,一部好的电影一定倾注了导演的灵魂,换言之,如果一部电影能够打动你,引起你的共鸣,让你在观日升月落花开又败的时候还能突然想起,那应该就是你和导演灵魂中有共通之处吧。而这种共通之处总是让人感动的,至少你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只有你一个人,在承受着某些压抑的情绪,享受着某些别人理解不到的快乐的。
     

          片中第一个采访到的张彻导演,是70年代电影界阳刚之气盛行时的小部分异类,这种异数不是说他专爱拍女子题材的电影,而是在他的武侠片中,男性之间的情感隐隐绰绰,看不真切反而叫人浮想联翩,这不同于李小龙式的主流武侠动作片。看《猛龙过江》,你可以很明显的察觉到,他的感情是热血的也是单一的,即追求武打动作一招一式的精准完美,一个人本身应该拥有的七情六欲的刻画却是单薄的,这是很多武侠动作片都有的特点。张彻在电影里添加了自己理解的性别特色,甚至是性的特色。片子指出电影中每一个元素暗含性别和性的符号,这一点在我看来有一些过度解读的意味,对早期华语电影包括吴宇森电影中的探究,其实电影人本身只是将生活细节搬到银幕上来,由于年代的限制,他们并不能把故事演绎成那样不同的色彩,很多时候是观众,是“别有用心”的人赋予了作品新的活力和想象空间。当然,能看到符号,能感受到性的吸引力,亦无妨。不过是“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罢了。
     

          电影的第三章讲“父亲的无处不在”,我很喜欢这一段的拍摄。讲电影人的家庭背景,父亲在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想要找到其与各自电影作品的联系,这种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李安先生的《喜宴》,片子很温情,在得知自己孩子性向时候的父母虽然惊讶,难以接受,却因为一个简单的“爱”字,他们愿意去改变,去妥协。他一直尝试着解读“父亲”这样一个角色,《饮食男女》里的老朱何尝不是固执而笨拙的爱着自己的女儿们。这是我们中国父亲的常态,而“服从”更是自古以来快要和孝顺对等的词汇,李安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温情是该有的,但是在保留温情的同时还应该保留尊严,独立和自由。这样的情节设置与父亲对李安的教育不无关系,这使他形成了一种放松的,只要爱和尊重,不要捆绑的父子关系和理念。他在采访中说到,在他的观念和家庭里,没有孝顺的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向、他的喜好、他的任何东西你都要尊重,都要接受,这才是一个现代社会里面和平相处的基准,一种多元化尊重个体的基准。此外,片中还提到了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每一个导演其父亲的形象和对自己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同样,这些形象和影响也深刻的印刻在他们的作品中,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关导在审视男性角色时以父亲为切入口,我们可以从诸多作品中看到电影人父亲的影子。而华语电影中的阴柔与阳刚又是怎样共存的呢?这是关导提出的问题,他试图找到答案。带着批判性的视角,他质疑徐克,显然,徐克没有达到他的审美,将《梁祝》拍成了男女之间的恋爱神话,在关锦鹏看来,徐克“破坏了同性恋集体的回忆和神话”。其实我也是在纪录片中才得知《梁祝》是同性题材,不禁又一次感慨“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其次,美艳无比,阴阳交错的林青霞,也被张国荣直白的指出空有美艳而没有真正的演出男子的神韵,这是他所不齿的。张国荣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女扮男,三分似就有人认可,没有人非议;男扮女,一分不似,就会遭人诟病,而本身扮女即是男性尊严的损失,这种普世的观点他很不理解也很不平。
     

          纵观全片,关锦鹏从自己出发,审视自己,观望自己的作品。他发问,解疑,试图以性别的角度切入中国电影史。影片的最后,关锦鹏处理的非常个人化,讲到因父亲的缺席,母亲对他的影响,他在青年时期就明白“性别不是禁忌,有时候也可以只是场游戏”。甚至问她对自己是同性恋的看法,母亲的回答很开明,也很令人动容。最后拭泪,释然,同性之爱无差,爱人已是不易,何须再有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