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杜琪峰的银河创作:《三人行》制作纪录 杜琪峯的銀河創作:《三人行》製作紀錄(2016)

杜琪峰的银河创作:《三人行》制作纪录 杜琪峯的銀河創作:《三人行》製作紀錄(2016)

又名: The Weaving of a Dream

导演: 林泽秋

主演: 杜琪峰 游乃海 赵薇 Wei Zhao 古天乐 钟汉良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2016-06-23(中国大陆)

片长: 48分钟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纪录了电影《三人行》的创作过程

演员:



影评:

  1.        “这一趟音乐的路,走得好辛苦。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我几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过来的。因为前面没有足迹可寻。而现在,我想果实已经在成长了。因此,请开启你通向心灵的耳朵——至少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假如不喜欢的话,请回到他们的歌声里,因为这中间没有妥协。”

           这段话,写在1982年罗大佑《之乎者也》专辑的文案里。34年后,《之乎者也》成为电影《三人行》的主题曲。如果把其中的音乐换成电影、歌换成故事,这段话又何尝不是这部电影的精准背书。

          《三人行》,导演杜琪峯,编剧游乃海,银河映像成立二十年来的第58部作品。

           影片上映后似乎存有争议,就跟时下年轻人没有几个听过划时代的《之乎者也》一样,少在国内公映的银河电影风格对部分内地观众来说也许生冷得有点不大适应。但如果你看过电影,如果你感觉疑惑,如果你愿意,请耐心看完这45分钟,里面有你知之或不知的《三人行》。

          《杜琪峯的银河创作:《三人行》制作纪录》,导演是曾经拍过另一部杜琪峯纪录片《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的林泽秋,对于那部纪录片我也曾写过长评:


           纪录片始于摄影棚的灯光亮起,终于熄灭,意在一次创作的有始有终。关于《三人行》,纪录片突出了四个关键词。

    1、医院
    “起初没打算投入那么高的预算,最后还是没办法,为了不断精益求精不断修改,还是得下重本。”
    “手势不能错,工具不能错,细节都是有依据的。”
    “所有的仪器都是能用的,你还能说它只是一个景吗?”

           万万没想到纪录片里第一句话,竟是老杜在谈钱。花四千万搭了一间真的可以做手术的医院,Crazy Artists。从《华丽上班族》的地铁、公司、公寓、街道全方位搭景开始,外界评论杜琪峯在追求一种极致的形式化和舞台感,而他自己则在《三人行》路演访问的时候将其简单解释为“街上好多人围观的,怎么拍?好麻烦。”这就是老杜,你对他分析半天,他耿直的一句就能把你噎回来。不过认真是有目共睹的:参与手术场景的全体演员被培训了两个礼拜,编剧半夜打给专业脑科医生确认细节,实拍出来的手术镜头比一部电影还长……成片里赤裸裸毫不回避的开颅画面或许令有些人不适,然而这就是银河映像的风格:真实、直面、从不粉饰。

    2、剧本
    “如果大部分人都可以想到的话,那这条路就不可以走了。”
    “回到车上我想死,回到酒店还想死,但晚上还是要接着写……要对整个剧组负责。”
    “观众如果没有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角色做什么观众也不会信。”

           江湖都知道,银河电影有一大绝招,那就是现场飞纸。开拍前只有大致梗概,剧本每天现写,演员即兴演出,这些只有高手高手高高手才敢玩的高难度动作,银河和老杜已经玩了二十年。老杜对此的说法是:“如果拍之前剧本已经写完了,我就会感觉已经拍完了,没激情了。”一个创作者的激情需要由源源不断的现场灵感来激发,可却苦了编剧游乃海。于是在这一趴里观众可以看到各种游乃海,抱头的、苦闷的、焦灼的,片场人来人往穿梭不停,只有他,孤独一人坐在椅子上一脸惆怅冥思苦想,虽然一路把“想死”挂在嘴边,最后却说这个过程很有趣。这一部分里还有杜游二人关于一个瓶子和什么时候拔枪的辩论,相当有意思。

    3、角色
    “人无法预料在生活里需要接受和面对的,有多少关卡是自己过不去的……人在这个过程里学习。”
    “如果是方法演技路线的演员,这种拍法就会很困难。”
    “警察在某种程度上比一般人更容易犯法。”

          《三人行》戏里医警匪斗智斗勇,戏外三大主演各有难题。赵薇被古天乐猛抽耳光终于如愿以偿又打了回去,古天乐拍了三分之一的戏一个字没说过,钟汉良却每天都要背好几页的台词。镜头take到钟汉良在远处角落里絮絮叨叨背词的身影,并放送了“从前农场有只鸡……”的完整粤语段落,笔者就是在这段台词的惊艳下刷完国语版之后又去双刷了粤语版,完!全!不!同!当一个HK背景的故事里所有人都说回粤语的时候,即便画面是一模一样的,情绪却更到位、感觉更流畅,悍匪也找回了配得上其影帝头衔的原声演出。

    4、长镜头
    “是想配合电影本身的能力,所谓空间能力和集体的能力,去做尝试。”
    “他(杜琪峯)就好像在排兵布阵。”
    “电影的商业性固然重要,但始终还是艺术,艺术就要有热情,要投入。”

           纪录片和电影的高潮一样,都在那段史诗般的长镜头。游乃海说这是老杜早就想好要做的事情,赵薇说这应该不可能做成。摒弃常见的升格拍摄,用演员自己来表演慢动作,涉及上百演员,还要一镜到底,真是疯子杜琪峯。专业肢体教练,所有演员排练两个月、走位四天,实拍时两百余人配合,居然就给他做成了。这部分的幕后视角非常有趣,现场的调度、摄像机的走位如魔术般神奇,突发奇想被珍而重之千方百计去实现可谓专业,拍摄成功后老杜一句OK了所有人瞬间爆发鼓掌欢呼拥抱令人很难不动容。一部电影的背后,无数普通人的付出,他们抱着对电影的敬畏,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努力再努力,待片场灯熄,再赶赴下一个造梦地,如此循环往复,寻常人生终成就光影百转千回。
            附长镜头解析(by毒舌电影):

           我看纪录片的时候在北大讲堂,看完后全场掌声,老杜登场。他说他喜欢挑战,因为“不难的事情做来干什么”;他说“除了电影我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做”;他说《三人行》有关道德、有关尊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提问环节眼里满是对后辈影人的殷切。我喜欢《三人行》,在这个如医院一般的世界,黑或白从来都不该是讨论的焦点,在情怀随便卖营销烂大街的时代,我尊重那些还在执着坚守的人们,他们和自己较真,只是为了不负难以想象的理想。观众对于《三人行》的反馈老杜会作何感想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银河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讲不痛不痒的故事。如果你不喜欢,请回到他们的故事里,因为这中间没有妥协。

    写在最后:
           对我个人来说,影评这件事,可以想见的是对艺术的观感必然见仁见智,没料到的却是写完《三人行》后被诛为水军。一言不合可以讨论,一言不合乱扣帽子实在有辱斯文。本想愤慨一把的,却记得悍匪所说“愤怒的来源是你怕”。好吧,那就平心静气,再水一把,连纪录片一并推荐。
  2. 当我们谈《三人行》的时候,我们都在谈些什么?是的,就是最后的长镜头。

    这个长镜头设计想象起来很牛逼,很美,很有创意,长镜头加慢镜头。不要升格处理,不要特效合成,让所有演员去练一两个月,把所有慢动作都真实地演出来。镜头推拉摇移跟,跟着演员转。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如纪录片里所讲,这个镜头设计是杜导一直想实现的,后来也成为大家对片子最期待的一部分。然而,这个长镜头看起来很美,实现起来却与想象差距太大,而且看了纪录片发现,就是这段长镜头设计毁了整部片的完成。

    一,长镜头想象与现实的差距。

    这个长镜头想象起来确实有新意,别人从来没做过,要靠全团队亲密无间的配合和不断地排练,才能完美地完成。然而出来的效果,却实在是和想象的差太多。

    为什么会差这么多。因为假,一演员假,演员排练得再好,有一点瑕疵,立马就让人觉得不自然。二吊威亚假,演员摔倒时夸张地悬空,真是假,看的时候我就还觉得这是特技合成的吧。三,特效假,那个演员摔过咨询台时翻飞的纸,这特效到底是几毛钱的。

    既然这么多地方都让人觉得假,那要所有演员把慢动作演出来就没有意义了,还不如花钱全程用特效效果可能还更好些。一镜到底也没有意义了,这么多假的地方,让人觉得用点特效偷偷转接镜头也容易得很。

    二,反高潮设置失当。

    在最后的枪战爆发的时候,杜导用了反高潮的手法,用较缓和的背景音乐来反衬暴力场面的血腥,来表现各方势力的我执导致的荒诞场面,传达片子的主题。

    但是,片子的前面部分一直压着一股阴郁的氛围,三个主角都困在自己的心理困境中,走廊的阴暗,医院惨败的高光,每个人都有一股气没撒出来,钟汉良也布了那么久的局,所有的矛盾终于要在这场枪战中爆发。然而突然来了个反高潮,这股气不止没有爆出来,反而就这么泄了。爽都不给人爽,谁还听你说教啊。

    三,剧本为长镜头让步。

    如果剧本是边拍边写出来的话,那这个剧本应该算是完成得不错的。

    类型片的剧作模式是三段式的。如杜导所说,应该有第一个冲突点,第二个冲突点,第三个冲突点。这样一个封闭式的环境,要完成一个主线,即完成钟汉良逃脱阴谋,而同时其他两个主角要对钟汉良或帮助或阻碍。

    要完成这样一个剧本应该是有非常精巧的线索设置,要出人意料,又要自圆其说,非常非常的难,完成这种剧本多要靠一些灵感乍现,又要不断地推敲细节,才能做得非常精彩,所以说游乃海在边拍边写的情况下还能完成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三个冲突点是应该逐步递进的,即第二个冲突点要强过第一个冲突点,前两个冲突点为第三个冲突做铺陈,第三个冲突点必须精彩过前面两个,形成一个最精彩的高潮。

    然而片中最重要的第三个冲突点,就是一个舒缓配乐下的反高潮长镜头枪战,再加上莫名其妙的三人枪战。没有出人意料的情节设计,没有形成戏剧效果上的最终高潮。

    难道编剧游乃海没有发现最后没有达成理想的出人意表的戏剧高潮吗?不可能。我觉得是他在为杜导最后的长镜头设置让步,毕竟杜导是片子的最大掌控者。最后的长镜头的设计大致已经形成,无法再做更多地剧情设计。


    所以说,为了最后这个看起来很美的长镜头设计,片子舍弃了更有戏剧冲突的其他可能结局。而长镜头中失当的反高潮设置,加上最后出来的效果与想象差距甚远,导致了最后得来长镜头的效果非常不理想。


    本以为这个长镜头会成为片子最大的亮点,没想到,却成了片子失败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