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裁缝 The Dressmaker(2015)

裁缝 The Dressmaker(2015)

又名: 华丽转身(港) / 恶女订制服(台) / 裁女佳人

导演: 乔瑟琳·穆尔豪斯

编剧: 乔瑟琳·穆尔豪斯 P·J·霍根 罗莎莉·汉姆

主演: 凯特·温斯莱特 朱迪·戴维斯 利亚姆·海姆斯沃斯 雨果·维文 卡罗琳·古多尔 莎拉·斯努克 萨莎·霍勒 凯瑞·福克斯 朱丽娅·布莱克 吉姆·麦凯 盖东·格兰特利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上映日期: 2015-10-29(澳大利亚)

片长: 118分钟 IMDb: tt2910904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蒂莉(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在十岁的时候,她因为被控谋杀了同学斯图尔特(Rory Potter 饰)而遭到了整个小镇的驱逐,就连蒂莉的母亲茉莉(朱迪·戴维斯 Judy Davis 饰)也不相信蒂莉的清白。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蒂莉在这里依然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存在,邪恶的一员伊万(沙恩·伯恩 Shane Bourne 饰)依然掌握着小镇居民们生死存亡的命脉,与此同时,他还有着另一个身份——斯图尔特的父亲。

演员:



影评:

  1. 一晚上连着看了《美国精神病人》和《裁缝》。同样是用轻松荒诞的语调讲残酷的故事,前者讲的是大城市的残酷,而后者讲的是小镇的残酷。 大城市的残酷是冷漠,来自于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缺失。《美国精神病人》里面,每天一起工作的同事却记不住对方的名字;某人失踪多日,他那些所谓的“朋友”却漠不关心,喝酒撩妹一切照常。这些人看起来高冷自负,实际上内心孤独无处排解。 小镇的残酷则是流言,或者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人情。与大城市人人疏离相反,小镇人少,人们互为邻里,相互熟识,再加上业务往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复杂得多——你医治的患者有可能是你孩子的老师,你店里的顾客也许是丈夫的老板。过分密切的联系,也是一种尴尬。 休格兰特主演的电影《蒸发的摩根夫妇》试图描绘一个乌托邦式的小镇形象,其中有一个桥段:遇到麻烦的城市夫妇向一个小镇居民借车,对方的回答是:钥匙就插在车上,你们直接开走就可以。惊讶的夫妇俩问,你就不怕别人悄悄开走你的车不还给你了?这个当地人更为惊讶地说,你们会还给我的对吧?看完这个电影,我一度很向往这种充满信任和温情的小镇生活。但这终究是一部主旋律喜剧。在现实生活中,小镇的人际关系并不是那么美好。特别是在娱乐方式比较匮乏的年代,小镇的人用来打发时间的也就是闲聊了。很难想象一群大妈坐在老鼠横行的谷仓前讨论哲学、艺术或者引力波,当然,够她们闲聊上一个下午的就只有镇上的八卦了。试想一下,一群你虽认识却并不真正亲近的人通过各种莫名其妙的渠道对你整个人知根知底,是不是挺吓人的? 流言能杀死人,更何况是谎言。凯特饰演的 计设师因为老师的伪证成为全镇“不明真相的群众”唾骂的murderer。她的母亲明明是被丈夫抛弃的受害者,却成为众人口中的slut。如果说大城市的残酷是一种“我没有义务救你”的冷血规则,只体现在危难时刻,大多数人还可以留有一丝侥幸;小镇的残酷则是“不管你愿不愿意,我就是要管你的事。而且如果我愿意,就可以毁掉你”的恐怖体制。这种体制面前没有正义可言,正常人的反抗力量都显得不堪一击。电影中三个非常反传统的情节设定都是为了表现这一点:1.男主之死(爱情的力量失败)2.母亲之死(亲情的感化失败)3.女主帮助变身的自卑少女重新加入迫害女主的行列(自我救赎失败)。很显然,这样的剧情反转不是用来逗逼的,它们都在为女主最后的烈焰复仇做铺垫——事实证明,正当手段是无法冲破这一体制施加于个人的杀戮的。 虽然影片刻意拍出一种荒诞的喜感,但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比《狗镇》更加残酷。前者的妮可还有黑手党家庭撑腰,而本片里凯特却在深爱的人一个个离去时渐渐失去了对善良的所有希望。

  2. 这部影片继去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北美首映后,今年初才在美国上映,规模也不是很大。也许跟这部影片澳大利亚的制作班底有关,不过好在我们这么快就有了高清字幕资源,借机认识了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

    并且该片改编于,同样来自于澳洲的女作家:罗莎莉.汉姆的畅销小说《Dress Maker》,更不用提,除了英国女演员凯特·温斯莱特领衔主演外,其他一众配角,同样来自于袋鼠国。《饥饿游戏》系列里总是扶不上墙的大表姐前男友,剧情令这个大个子男生,在里面除了忧郁就是背叛,倒霉的不得人心,不过这次一改形象,留起了胡须,猛追凯特女神,一点也看不出来青涩,反而表现的挺自然,也许是对于自己90后小鲜肉和魔鬼身材的自信。剧中,这个童年玩伴的泰迪角色,他完成的很出色,人物感犹如其名,是那个女生们受伤了,入夜了,可以搂在怀里,紧紧依偎的好男人。

    而另一位抢眼的男配角,就必须是我们《黑客帝国》系列里的雨果·维文了,他可以是面无表情的Agent Smith,也可以是个异装癖的小镇警察,浑身上下散发着诙谐又毫无违和感的气质,作为澳大利亚演员,与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这是第二次合作,两人第一次碰撞的电影《情如物证》,让导演在1991年获得了戛纳的金摄影机奖。

    回到这部新片,同样在片中极为抢戏的,还有饰演凯特母亲的澳洲女演员:朱迪·戴维斯,一直在好莱坞奋斗的她,获得过两次奥斯卡提名,其实力从影片的很多小桥段,都可以窥见一斑,绝对是殿堂级的老戏骨。更不用提,年轻时候的她,还曾出演了科恩兄弟的1991年戛纳成名作《巴顿·芬克》。20多年后,这一群在1991年就荣登巅峰的艺术家们,再聚首,为我们带来了这部改编自小说的重量级女性作品。 <图片5> 影片围绕着离乡多年后,从巴黎归来的女裁缝:提莉,以她神秘的童年回忆展开,她试图唤回母亲的记忆,挽回村子里人们对她的看法,收获属于自己的情感,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破除自己身上的诅咒,当年那个10岁的小女孩儿,是否为“杀人凶手”的疑案。可以说影片本身自带的古怪气质和剧情里种种的荒诞和离奇,皆源自于小说故事的完成和成熟。作为女作家:罗莎莉.汉姆最畅销的小说,故事有着明显的女性色彩,又包含着对于女性魅力和权力的探讨。 <图片6> 一个荒郊僻壤的村落,杂货店、诊所、学校、警察局、议员家,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将1950年代澳洲西部的风土人情勾勒出轮廓。形形色色的村民,各自代表一种闭塞社会里人们的偏见态度和病态的心理。邪恶的郡长,软弱的法制,刻薄的老师,无用的药剂师,一众刁钻的村民,他们某种程度上,都是村落里的寄生虫,相互啃食,向腐而生。而唯一照顾提莉疯癫的母亲的泰迪一家人,是靠着给村子里的人掏粪的辛勤工作,才得以寄居在村子外的山坡上。 <图片7> 不得不说这个舞台设定的太有意思了,虽然不是什么罕见的故事背景,但是读者和观众都能立刻领会到,其中的故事和人物,必定十足的有趣,充满了尴尬和意外的惊喜。影片在这一点上,没有让我们失望。各色人物都表现的十分的丰满,杂货店的小丑妞儿,郡长家的洁癖夫人,阔若悬河,视子如宝的单身母亲等等。 <图片8> 故事的角度是批判的,但是更多的手法是嘲讽,幼年离开的提莉,反而有机会健康的成长。因为留下的不是变成同人们一样的病态就是疯癫,一如提莉年迈的母亲。时尚摩登的提莉归来后,她与众人的对比,显示出现代文明与这个偏僻小镇的诸多差距。并且不仅仅是在外表的着装和女性魅力上,更重要的是,提莉想要找回真相,自我救赎,一方面是对于母亲,一方面是对于当年意外发生的惨案。 <图片9> 保留了童年真挚初心的提莉,很多人都问她为什么要回来,包括失忆的母亲,而答案其实很简单,提莉一个人四处游走,墨尔本、伦敦、米兰、巴黎,即便拥有了再风光的职业和技术,她终究是孤身一人,这样的浮华并不能填补她内心的伤痕,她必须回到自己的故乡,寻找自己的过去,和自己的负罪感——也就是她所谓的“诅咒”和解。 <图片10> 而女性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对于这个本身层次多变的故事,处理的很是细腻,从开篇阴云下童年回忆,到中段的谜题解开,转入爱情发展,母女相依,直到最后的复仇之火,焚野燎原。影片起初伴随着犯罪悬疑片的吸引力,之后如舞台剧一般的,巧妙进行了各色人物的出场介绍和村落的交代,最后又转化为情感治愈系的独立女性成长历程。用爱情和亲情让女主人公从诅咒中脱离,在悲伤中重生,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结果了自己和这个村子的旧账,再一次重新踏上了自己的人生轨道,重返巴黎。 <图片11> 影片阴沉大气的开场,夜幕的黄昏里,航拍的田野和十字路口,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你终会选择回到故乡,去完成那些令你久久不能释怀的事情。 <图片12> 相信很快,提莉的球赛登场和另一位裁缝的驾到,都会让你津津有味的观看这部,似乎是有关于“复仇”的故事。 <图片13> 影片中还有很多小细节的处理,令人过不忘,赞叹不已,可能这正是女导演的心思过人之处。母女的近景拌嘴,男客的中景处理。 <图片14> 郡长家的时装沙龙,精神衰弱的郡长夫人跌跌撞撞的回到屋里猛喝药水。 <图片15> 当然,必须还有那个仰视的“巫女出山”镜头,为了照顾病倒的提莉,疯癫多年的母亲,走进了杂货铺采买,将一众村子里的恶夫人,骂了一个遍。配乐加上这位老太太的骨风,看起来大快人心。

    影片同样反映了,1950年代,乡村里未开化的迂腐,药剂师对待自己的老婆,竟然说药物只会上瘾,上帝自然可以帮她。这样的宗教盲信,怪不得他丑陋无比,最终没了妻子的保护,一头栽进泥潭里。而村落中,最容易受到排挤的,就是寡妇和独居的女性。家中没有男权的象征,会被妇女们视为威胁和异类,再一次展现了,女人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为难女人的丑陋嘴脸。这一次虽然不是女巫的栽赃,但是同样被称呼为女巫和贱人,只因为茉莉没有丈夫,而提莉没有父亲,这个负心汉的郡长,更是集贪婪、好色、偏见于一身。

    女主人公:提莉点了一根烟,回来。放了一把火,走了。入夜归乡,清晨离去。影片犹如提莉手下的一件衣服:设计精心,非常耐看。影片中母亲对她说:你有用衣装改变她人的能力,使用这份力量,对抗她们,也是对抗自己的命运。

    在英文小说的序言,作者同样放了这样一段话。 “The sense of being well-dressed gives a feeling of inward tranquillity which religion is powerless to bestow.” “恰当的穿着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平静,这是宗教的力量所不能及的。” <图片19> 当时代不断向前迈进,人们接触了前卫的生活理念,同样需要解决自己心里的结,提莉最终意识到,不是自己被诅咒,而是恶草丛生的环境里,没有什么可以再被改变了,一把火烧掉,远离此地,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她可以让善良的人更美丽,却无法改变丑陋的人心。虽然她的爱人遭遇意外,母亲最终离去,但是令她更加坚定的复仇和远走,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图片20> 这部影片不是西部片,更不是《送乡人》那样的,女性在大时代里的哀歌,也不是《牛头悲歌》或者《白夜行》那样的童年惨案亦或谋杀。它更像是生长在沙漠荒野里的一颗孤傲玫瑰,血红色的尤物,复仇的火苗早已埋藏在心中,虽然没有了爱情的滋润,亲人的呵护,但它依然顽强的生长,让沙漠里的荆棘杂草得到了烈火的惩罚。 <图片22> 这部影片最终荣获了,2016年澳大利亚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凯特·温丝莱特)、最佳男配角(雨果·维文)、最佳女配角(朱迪·戴维斯)以及最佳剧本四项大奖。小玄儿觉得这部澳大利亚影人携手的作品,尤其是演员们,贡献十分的杰出!就连杂货店的柴火妞儿,也是实力不容小觑,她还与凯特·温丝莱特,一起出演了去年的《史蒂夫·乔布斯》。 <图片23> 虽然温肥被人吐槽和小鲜肉的情侣配相差13岁之大,但是就允许老年男明星和90后谈恋爱,人到中年的女明星,就这么的看不过眼吗,魔鬼身材的温肥,依然贡献了实力魅惑和脆弱女性的不同演技。况且片中她曾提及,自己也失去过孩子,并不是情窦初开的小姑娘,除了床戏之外,还是很喜欢看她和利亚姆·海姆斯沃斯的对手戏的,不知道是男主角身材太好,还是脸太像雷神,总之,好感度猛增不少。 <图片24> 最后希望这部光鲜亮丽又故事给力的电影, 可以让大家度过又一段美好120分钟。 2016年3月21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3. <图片1>
    奥斯卡影后“肥温”凯特·温斯莱特出演的澳大利亚电影。
    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鲜肉“捶弟”利亚姆·海姆斯沃斯 、戏骨朱迪·戴维斯和雨果·维文皆来自澳大利亚。这是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电影,电影在本土也是收获票房和荣誉。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镇唐哥达,童年被送离故乡的裁缝蒂莉从欧洲归来。而本身具有复古气质又来自英伦的凯特十分契合此角色,她衣着光鲜,气质不凡,“我回来了,混蛋们。”
    从一下车的抽烟,到与警探相认举手投足极具御姐气质,她的回归引来了小镇人的议论,这个杀人凶手、衣着暴露、行为方式异于常人的“恶女”引来大家的反感和嫉妒(她身着红裙,打球的男孩都对她目不暇接),她却带来了美丽的服饰和出众的手艺颇受女性的喜爱。
    <图片2>
    可是这样就能得到他们的接纳和欢迎吗?她没有在小镇真正快乐地生活过,也许她以为带来的手艺能得到众人的认可,她帮助丑女孩变美找到如意郎君,而女孩变美之后却是忘恩负义。
    闭塞的小镇,缺乏关怀,缺乏理解。他们不明真相依靠感觉行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电影在趣味性中,慢慢展开一段尘封的往事,从而刻画出那些斤斤计较互相指责的丑恶形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句话有了更不一样的解释,女主角担心的不仅仅是自己母亲的状况,其实小镇的众人何尝不是威胁?他们视女主角蒂莉为“恶女”,但是小镇的人又何尝不是真正的恶人?
    高明的裁缝量体裁衣,为丑陋的人披上华美的服饰,但光鲜亮丽的仅仅是外表,根植于躯体的本性,却永远无法改变。
    正如女主母亲所说:“你回来认为是我需要你,其实是你需要我。而我却更希望你被送走不要归来。”
    没有杀人的蒂莉被诬陷尽管老师的证词多么荒唐,被男人抛弃的母亲得不到同情和照顾反而被人厌弃,女主喜爱的男人为了证明她没有被诅咒而意外死亡,丧子的夫人被丈夫欺骗,有异装癖的警卫不敢做自己怕丢失官职,内心奸邪的老年医生……
    这一切这仿佛都昭示着是“诅咒”的胜利,她回到家乡得到的不是“富贵还乡”的快感,她看透了故乡人的迂腐愚昧,无聊以至于残忍。
    <图片3>
    而小镇每个人的结局都颇具戏剧化,充满隐喻。善良的母亲莫莉和男友泰迪去世,异装癖的警卫终于展露自我,恶毒的老师被送走,隐瞒妻子的丈夫被杀,奸邪医生溺水,A夫人上瘾毒点心,去表演节目的一行人回到烧焦的乡镇。男友泰迪生前曾说要和蒂莉结婚带她离开这里,而电影安排的女主角所爱的人(男友和母亲)的死才让她更了无牵挂,层层铺垫。
    母亲莫莉对小镇的众人说:“他的死是要证明,他对她的爱远远超过了你们的恨。"
    当在遭受所有不幸之后蒂莉终于绝望和看清,她也同样变得更勇敢不臣服于“被诅咒”的命运,她头戴黑帽再着华服,终于不再隐忍和退让,铺上绸缎既让火引向村镇,仿佛走上红毯的主角同时也是个人的升华,用一把火烧毁复仇。当最后售票员看到一场大火说:“大概他们在烧垃圾,但是他们做的太过了点。”
    女主角:“你没见过真正的垃圾。”
    这样的故事其实不在少数,高圆圆饰演的《搜索》饱受言论的折磨,西尔莎·罗南饰演的《布鲁克林》店主老太的尖酸刻薄,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受到镇民的排斥,朱丽叶·比诺什的《浓情巧克力》被视为不祥女子,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狗镇》受尽侮辱欺凌。
    而本片黑色喜剧,加上时尚、爱情、复仇等因素,凯特·温斯莱特的精彩演绎,配角演员的倾力支持,Kate再次与比自己小15岁的捶弟上演姐弟恋(此前有《朗读者》),络腮胡的捶弟和御姐Kate挺合拍。本片目前还没有在北美上映,希望上映之后能收获金球奖音喜女主提名(奥斯卡暂时不敢奢望)结合复古的装扮和澳大利亚的风情让人耳目一新。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你以为荣归故里,其实是回不去的“故乡”正是遍布“杀机”
    还要容忍还要让步吗?不,片中最后的复仇才是让人大快人心。
    网上看见的小说封面
    网上看见的小说封面

  4. 喜欢这种剧情电影,看完让人回味无穷,让我想到了《荒蛮故事》中的炸药哥。本以为童年遭遇不公待遇的女主会衣锦还乡,然后以德报怨,得到众人的谅解和接受,最后大家其乐融融,皆大欢喜。但是最后女主竟给了那些穷山恶水的刁民一记狠狠的耳光,不得不说这要比那种众人眼中的美满结局更让人觉得痛快。
            前段时间,网络上风行着这样一段鸡汤段子:凡事感激,感激那些伤害你的人……但是,凭什么呢?人类有一种恒久的错觉:伤害使人成长,危机让人强大。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自古英雄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然而,一个人的成功,更多的来自于责任意识,来自于自我尊严的觉醒,与社会伤害或是磨难,没有直接关系。更多的痛苦者,磨难者,可能会沦为平庸之辈,一生也走不出心理阴影。
            韩信年轻的时候穷困潦倒,曾胯下受辱,但这些并不是他最终功成名就的直接原因。他能取得盖世的功绩靠的是他一身谋略和胆识,换做别人恐怕就没这本事了。但等他功成名就,回到家乡,把那个污辱他的混混找来,还提拔了他……如果韩信杀了他,名誉损失更大,最终韩信竟无法快意恩仇,报复对方。因为社会舆论,对他极为不公——既然你有本事,有能力,就得大人大量,心胸宽广,你敢报复就是小鸡肚肠,就是不能容人。这就是“被伤害了还要感激”版本的鸡汤风行的原因。
            这个社会,总有些没有廉耻、没有尊严、跌破底线的人。一旦你与这类人发生交集,就千万甭琢磨公平的事儿。你还要尊严,还要未来,还有自己的理想,就为了一个不堪的人,你要付出这所有的一切,试想你值得吗?这种不公的态势,让许多人纵然是受到心理伤害,也无法还击。就像有句话说的,走在路上,被疯狗咬了一口,难道你还要咬回去吗?不能咬回去,只能忍气吞声。忍气吞声又太痛苦,于是鸡汤以自慰。说到底,就是个自我安慰而已。但是伤害就是伤害,没有正面价值。感激伤害者,认为是这种心灵伤害让你成长,不过是表错了情。唯一与成功有直接关系的,是当事人自身的努力与强大。
            女主最后潇洒地报复,或许不是主流价值观倡导的,但是一定会有不少人在心底暗暗叫好!你伤害了我,凭什么我还要感激你,做一个强大的人,就是要学会与那些不堪的人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