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兄弟连 Band of Brothers(2001)

演员:



影评:

  1. 整个兄弟连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集中德国军官在投降前对自己士兵说的那段话

    “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也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你们英勇并且骄傲地为祖国作战,你们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紧密相连,这样的情谊存在也只存在于战斗中。象兄弟一样,共同使用散兵坑,在最需要的时刻彼此互相扶持,你们共同面对死亡,一同接受磨难。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为能够与你们每个人共同服役而感到骄傲。你们有权享受永远快乐而和平的生活”

    斯皮尔博格有意让德国军官而不是让我们的主角温特斯中尉或者尼克松上尉来说这样一段话,其实想要告诉我们这是所有士兵的心声,不管是同盟国的还是轴心国的。那些战争中的友谊.不论在哪一方都是有的.

    士兵只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我觉得他们都应该受到尊敬,无论他们是哪一国的。
  2. 如此神作,膜拜甚晚。
    遗憾是没有早看到它,庆幸现在看到了。

     

    Part One
    训练营
    看之前心中的大问题:兄弟连,即101空降师E连,共140人。10集每集1小时的电视剧,怎样分配戏份,怎样点面结合?
    角色原型访谈引出每集开头很有代入感。
    倒叙的方式也合情合理。
    本集主要引出英雄的E连,以及第一个脱离E连的士官Sobel。作为E连最特殊的一个存在,Sobel的训练方式很大程度上为E连的未来奠下厚厚的基石,但他在实战中的无能以及人品问题却又使他不得人心直至被调出连队。剧中这个角色的处理有点儿“先扬后抑”的意思:一开始魔鬼式的训练以及严苛的管理让人产生“魔鬼好教官”的念头,后来到实战演练阶段又接二连三暴露出Sobel的不力以及排挤士官的品格,在这两面基础上再特写表现Sobel最后对E连的不舍,角色立体成型。这样一个双面的角色也让第一集意料之中的军训模式不显单调。
    回应首句,同样意料之中的,第一集一下子摆出了一堆士兵,除了Sobel、好人Winters和若干熟悉面孔扮演的以外,很难一下子辨认出大部分士兵。当然特写不少,可是镜头间的切换也很快。
    第一集理应为后面的战场部分做好引子,而第一集做得着实不错。
    最后10分钟的战前等待是全片亮点中的亮点。Winters逐个拉起队员登机、英军的目送以及夕阳中漫天飞机的剪影终于将E连命运与二战第一个大空降的大背景联系起来,一切情绪渲染到位,正式拉开波澜壮阔的欧洲战场部分。
    P.S.居然看到Agent Charlie Francis和整蛊王大天使Gabriel,原来他们是在这儿冒泡的...


    Part Two
    D-Day
    与第一集有点不同的是,原型访谈移到了片头之后。说实话我还是更倾向访谈接片头再拉开正片。
    紧接上集,一开场就毫不留情地把观众带入二战战场,惨烈的二战第一个大空降。之后略作停顿,马上又是一场半小时长的突击炮台阵地战。最耀眼的莫过于已被说烂的手提摄影,或许卡明斯基自己都没能想到,自己开创的这种拍摄方法会为以后的电影创作带来怎样的巨大影响。突击炮台段落的战场方位感确实挺让人费神,虽然之前已经画出了一张战场示意图。电视剧集的时间长度优势的确让这种战斗场面表现更全面,这点上电影似有先天劣势无法比拟。
    如果说上集的重点角色是Sobel,那么这集明显地变为以Winters为中心,突击战的指挥、团队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死者的难过都让他成为第二个性格凸现的角色。问题是,Winters还可以说上集开始引人注目了,但其他人还真不算好认。Buck的一头白发算是有点标识了,其余人等这集更是把面涂得轮廓都认不出了。
    还有一点,直到第二集结束,我们还未能正面感受E连队的阵亡。


    Part Three
    勇气与恐惧
    第一次正面描述E连士兵的阵亡,果然还是[拯救大兵]的风格,绝不做一点渲染。
    主视角转为面临恐惧折磨的Blithe。这集的主题相当清晰,一个士兵克服恐惧的历程。这点本来就不算什么新鲜角度,[拯救大兵]里就有Upham这个基本一样的角色。但如果说50分钟的剧集仅仅依靠Blithe这个角色表达主题,未免力有不逮。实际,本集里大部分对话都关乎“生与死”,还有“刺刀之夜”里因为恐惧误伤战友的士兵,甚至最后面对德军机动部队猛烈攻击仅剩E连队坚守阵地的设计,都在丰富主题,最终使本集主题凸显。
    说说结尾的两个处理。一个在Blithe受伤段落。从Blithe自愿出发探路开始,排长与士兵的对话与Blithe的行动交叉剪辑,一边再一次对“生与死”进行轻松的谈论,一边进入未知区域。这个对比几乎完成了对Blithe悲剧的暗示,同时在全集高潮段落之后保持情绪高度,虽然这个“精神升华后的悲剧”仍然在意料之中。
    另一个在片末,洗衣处的“遗物”相当巧妙地完成了对逝者的哀悼。
    Blithe的一个主观镜头开头,想像镜头收尾,完整结构。
    P.S.原来Blithe就是小神偷Danny Blue....


    Part Four
    “市场花园”
    E连的第一次失利,同样的背景是盟军打开西部战场后第一次重大失利,同样的史诗成就了[遥远的桥]这部经典。
    说实话,第四集目前为止可能是相对逊色的一集。这集的主干毫无疑问是E连对新兵的接纳,遗憾是手法太中规中矩。如果说共同经历死亡、失利,以及寻找Bull让E连新老兵融为一体那说服力也太弱了。但事实就是,如果没有开头原型访谈提到“新兵表现、老兵接纳”,我还真难看出这个“融为一体”的过程。
    主视角转为Bull。身陷敌后并且与荷兰居民面对德国士兵的设计有点语焉不详,如果说来丰富Bull的性格,那还不如经过几集积累后逐渐出头的Malarkey呢。
    同样是大空降,按规模来说“市场花园”要比诺曼底大很多,或许是主创无意更多插足这段背景,尤其缺少类似第一集的渲染,使得这段作战处理显得比较平淡。
    平淡中的亮点可能在于反映战争对平民影响的Eindhoven镇段落,夹道欢迎与处理“亲德”女性均令人印象深刻,但“亲德”女性的缘由也并未展开更深入叙述。
    扯开点来说,[遥远的桥]全景式的叙述陷于线索繁冗,[兄弟连]本可以从空降连的小视角引入却又没能深入,这场盟军西部最大失利战役还有后人插足吗?


    Part Five
    十字路口
    Tom Hanks亲自掌镜。
    本集甚为精彩,最主要的原因是处理手法相对丰富了很多。
    结构上,Captain Winters与Majoy Winters两条线平行发展,虽然这明显就是Hanks他老人家主演的[拯救大兵]的手法,但在系列剧中仍然让人耳目一新。
    光影处理上本集也堪称出色。开头的大幅度晃动镜头+音量加大的喘息画外音已先声夺人,设置了强烈的悬念,同时为这场大屠杀式的胜利与反思定下基调。而一再出现的枪击党卫军青年也强化了Winters的心理矛盾效果。除此之外,大量依靠枪声打字机声画外人声来转场,以及巴黎公车上的面部切换,都是亮点。
    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来说,本集的题目Crossroads起得是相当巧妙,既代指战斗地点十字路口,也暗指了Winters的心理矛盾。
    另外,战斗场面虽不算多,但系列剧第一次集体上刺刀还是给足了惨烈的渲染,尤其冲锋一段近乎零画外音的设计值得称道。
    结尾处对下一集的过渡铺垫也相当地赞,E连的物资短缺,盟军溃败士兵让人心头一沉的精神状态,严冬,前方的炮火光亮——阿登战役即将到来。
    总的来说,本集是目前为止对战争批判对强烈的一集,各方各面做得相当完整。虽然从账面上看,Tom Hanks的导演作品并不多,但通过本集,我们也可以很有信心地问:Hey Tom,为什么不演而优则导呢?


    Part Six
    阿登战役
    继“市场花园”后又一重量级战役,同时也是目前为止最长的一集。
    主视角再次转换为军医Eugene。这个视觉切入点相当巧妙!通过军医的视角展现了寒冬之际Bastogne森林里E的困境与坚韧,E连的困境实际也是101师的困境,没有地面补给后退路线被切断。Eugene给我们具体展示了各种短缺,大半集都在寻找绷带、血浆、吗啡甚至一把剪刀。全集几乎没有具体战斗场景,有的只是各种细节表现出来的坚持、勇气、毅力。这集的女性角色地位明显提高,Renee的加入让原本的全男性剧集添加了一丝柔情,只是最后还是凸现了战争的残酷无奈。
    不得不说,本集对Eugene的刻画使其成为继Winters后兄弟连里最丰满的角色。从一开始寻找药品的负责,对待伤者的平和(与Part Five里的军医高下立判),救治时的有条不紊,奔跑距离最长的对E连的全面照料……Eugene的魅力无疑已令观众着迷。当然对比前五集,本集的刻画一定程度上可说是牺牲了节奏换来的。
    音画处理上,茫茫白雪与若干近乎消音处理的搭配都值得一提。
    P.S.看过[巴顿将军]的,对师长探望E连时宣读的“Nuts”应该会心一笑了。


    Part Seven
    转折点主视角变为Lipton,第一次出现贯穿全片的旁白。
    这集开始强化厌战的情绪,全集诸多时间都在展示E连士兵各种极具讽刺意味惨不忍睹的阵亡:Hoobler死于他最梦寐以求的鲁格手枪的走火;Toye没等手伤痊愈便迫不及重回连队结果被炸断一条腿;最后一次遭到炮击,躲在散兵坑里向战友呼喊的Muck和Penkala却被炸弹击中……反映E连陷入最低谷的无疑是壮汉Buck的崩溃和Marlarkey的消沉。实际上,从上集开始,这种受困消沉的气氛越来越浓重,这种气氛在接近两集的时间里不断渲染积累最终到了爆发的边缘。如果说仅仅是受困于外敌,那这种情绪未免单薄,本集的另一个主要矛盾爆发在连队内部里:新任连长Dike的指挥不力领导无方让连队日渐军心不稳。这种内外交困的境况一方面渲染了前所未有的压抑气氛如前所述,让最后的胜利显得更吐气;一方面也有利于凸显Lipton的性格。
    忽然发现,自从第五集以来,镜头的颗粒感明显增强,尤其是第六第七两集,白雪皑皑的外景加上手提晃动,视觉冲击更强烈。
    第六第七两集都可以看作是主要刻画E连的心理状态的剧集。第六集对Eugene行动的全过程跟踪,以及第七集Lipton旁白的使用,都很好地展示了E连受困的状况。
    全片高潮无疑是Speirs单枪匹马顶替懦弱Dike并独自来回穿越德军阵地,适时的配乐以及对之后战况的省略更彰显了导演的意图:先抑后扬的情绪描写才是重点,Speirs开了无双般的横空降临才是重点——E连开始走出低谷了。
    不过要说最亮点,恐怕要数结尾教堂的清点:伴随着旁白,E连阵亡、受伤、离队士兵的身影一一从镜头中隐去,附着圣歌的吟唱,哀伤之情几乎溢出画外。
    关于那个“20根烟20个战俘”的传说,导演终于通过Speirs之口作了答复:没有批判,或许就像Speirs在雪地中掏出一包烟那样,就像Speirs单骑穿越敌阵那样,神化般的性格的注脚。


    Part Eight
    最后的巡逻
    主视角换为“补充兵”Webster。
    这个“补充兵”的困境实际也反映出Bastogne对E连的巨大影响——Webster甚至可算是老兵,从D-Day到荷兰都有他的身影,不过因伤缺席了Bastogne的惨烈战斗,现在只能被以“补充兵”对待。因此本集第一条线浮出水面:Webster如何重新融入兄弟连。
    本集可以算得上文本比较完整的一集,Webster融入线、Jones新任排长线外加E连巡逻任务的主线,而Webster与Jones同是新入队伍的比较。
    如果说[兄弟连]每集主要刻画一个人物的话,[兄弟连]里的手法也显得相当丰富,比如Sobel的双面刻画,BucK的敌后经历,Lipton的旁白,Eugene的全跟踪,当然还有这集Webster与Jones的对比。当然这集同样也运用了Webster的旁白,但这集的旁白却更像是一种评论,与Webster时刻冷静理性的行为达到了高度吻合。
    视觉处理方面,本集的长时间镜头相当多,某几处场景比如夜捉战俘的戏差点[人类之子]了。比起剧集之前各种大型动作场面,本集虽然小打小闹,但也拍得足够扣人心弦。
    当然本集最让人意外的莫过于Winters在“详述”第二次巡逻任务后突然地宣布“伪造”,这实际上也暗示了大背景宏伟的二战多多少少进入垃圾时间。
    结尾处战友对Webster的伸手——标准的前后照应完整结构。


    Part Nine
    集中营 or Why we fight
    比较特别的一集,也是思想内容最多的一集,连片尾曲都成了十集里面唯一不同的。
    自第一集后再次看到倒叙引出正片。
    看起来导演有意用一种稍显对比的手法。前30分钟漫长铺陈美军在德国作为“侵入者”的行为;36分钟后集中营出现,对法西斯纳粹的间接刻画。除了这两方,主创还加入了德国居民这一方。这一方非常值得留意,一方面他们的登场基本是在美军搜刮民财时的叫骂,如前所述反映了美军的“入侵者”角色;而另一方面,他们从坚称对集中营毫不知情到接受“震撼教育”的转变相当意味深长,个中代表无疑是红衣服的德将军亲属老太太:第一次见到Nixon一脸傲气,在集中营稍稍失色后回复原来的傲气继续搬运尸体——能否把这个举动看作是主创对日耳曼民族的评价,这个举动实质代表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的举动?
    关于视听语言,一开场的长镜头让我们终于在[兄弟连]里看到一次晃动感微弱的长镜头。说实话实际上本集的音乐更让人印象深刻。
    开头四位提琴手拉奏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第六乐章》开头,最后再以乐章的结束完结,完整结构。从Nixon第二次进入集中营开始,背景音乐同样以弦乐为主,使这一段与结尾段(即开头段)的音乐过渡显得相当平滑。除此之外,音乐元素还包括进发过程中E连高唱的经典的Blood on the Risers。
    勉强来说,第九集的主视角应该是Nixon,本集Nixon酗酒,经历离婚,直面同伴之死,发现了惨绝人寰的集中营,大体上也能看出他的直接朴实甚至粗鲁的性格。不过估计本集对集中营的描述更让人记住了。


    Part Ten
    终结
    终于到了终结集。
    按理来说,电视剧的终结集难度一向不小,更别说这么史诗的一部终结。本集的各方各面都需要一个了结,因此相对显得散乱了一些。
    旁白回到Winters,但可以说没有一个主要人物,估计是前九集已经完成任务了。
    本集几乎没有战事,只有战后的各种状况、各种散漫。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
    Liebgott与Webster对待“嫌疑纳粹”的矛盾,虽说本集中只是一笔带过,但经历了第九集的集中营,还是反映了这种以“人道”为正义的思想。
    Winters申请调任的面试则可算作是对E连345天历程的小回顾,遗憾是短了点。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临尾总结——不过是德国将军的发言。借助德国将军的话语完成了对E连的临别赠言同时也再次肯定了战争双方士兵的人性力量,正如上集的老兵访谈所说的“They just tried to do what they supposed to do,and I tried to do what I supposed to do.”
    原型访谈放在了最后,神剧完美收尾。


    补充
    作为一部完美的美国主旋律剧集,[兄弟连]具有相当丰富的电影手段,在制作方面称得上完美。
    对于这样的剧集,必须得一看再看,才能发现更多趣味,才能更神体会它的精神内核。
  3.     写这篇剧评的时候,脑子里出现最多的是温特斯安静地坐在简陋办公桌前踏踏踏地用打字机写着战斗简报的情节,情形和我现在这个样子很像,《兄弟连》第五集终于把这个很让人喜欢的指挥官搬到了主角的位置。
        本集是看到现在5集中最精彩的一集,其精彩程度甚至超越了很多我看过的战争电影,一集电视剧能做到内容丰富情节紧凑人物丰满独立叙事又承上启下,实在只能用完美来形容,其实留意下本集的片头的最后一个人员字幕就可以看到,这集的导演就是本剧的制片--TOM HANKS。一个荣誉无数深入人心的好演员导出的东西如此精彩,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要夸就要拿出依据来,个人总结出如下几点:
        1.战争片看多了,老生常谈的东西--对人性的尊重。对于战争影视作品来说,敌我的正邪分明在很多时候都要大于对于战争的批判,战争作品经常站在拍摄方的立场来强调自己人的生命如何珍贵,对方的士兵如何凶残没有人性,这本身就是一种狭义和可笑的战争观,《兄弟连》的大气就在于它全方位展示了美军中的好好坏坏,西方意识形态下并没有像我们国家的英雄那样去堵抢眼或者向我开炮,相反之于后者,它所描述的英雄们都只是“做着自己职责该做的事”,用团队精神来赢得胜利,这才是《兄弟连》的精髓。因此,本剧中出现了那个爱枪杀投降和受伤俘虏的美军士兵被温特斯缴械的片段,出现了因为紧张而在黑夜看错敌我射杀了自己长官的新兵,正是这种对各类士兵的描述才会“抵消”温特斯的英雄作为,防止全局往英雄崇拜主义方向失控发展;另一方面,这一集中第一次出现了自我反省和战争人性矛盾的纠结,TOM HANKS能把对堤坝驻防党卫军部队的突袭拍得很真实很大气,但同时,这场几乎是打靶的屠杀睡梦中惊醒德军的冲锋却是以温特斯冲上高地,首先撂到一个刚醒来的娃娃兵开始的,之后的突袭面对的是几百个惊慌失措的德军士兵,美军三个班排成一列在隆起的坎上射击那些在开阔的乱跑的德国人,德国人成群结队地被射杀,虽然败退并一直处于美军的射程中但一直有秩序地朝一个方向撤退,甚至有一个营的士兵从另一个坡后面窜出来“自愿”加入这场被屠杀的战斗!我觉得导演在这段中要给观众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那些属于胜利方和失败方的勋章上都粘着人的鲜血,你的勋章越高级,你杀的人就越多,很多情况下,你看,我们美国人的勋章就是靠这样的“打靶”得来的,而不是你们以为的冲锋和肉搏。德国人愚蠢到没有派哨兵为几百个睡觉的兄弟放哨是因为其战术思想的顽固和战争后期的编制混乱所致,注意,这里绝对没有出现对德国人战争罪行的批判,而是纯粹出于对战术的质疑。而之后在巴黎,温特斯遇到了一个和那个被自己射杀的第一个娃娃兵酷似的孩子,才发现,其实脱掉军装,每个人都是如此地可爱和无助,至此,对战争的批判主题行程。能站在如此客观的立场上拍一场战争,TOM HANKS确实懂的很多很多。
        2.试听语言的活用。在简单的老兵回忆后一开始就是一段堪称全剧最经典的蒙太奇,其对于声音,画面,动感的控制简直是完美无缺,这一段剪辑是作为倒叙的一部分将温特斯冲锋在前的过程用极其眩目的方式展现出来,然后在跃上土坡的一瞬间节奏迅速慢了下来,这个时候温特斯的开枪就显得极其突然,这一集也就此展开,一气呵成,立马让观众吊起了胃口。除了剪辑,本集给人印象最好的就是大量颇具想法的专场技巧,无论是平行蒙太奇还是一般逻辑叙事,导演用了各种声画上的巧妙设置达到了合理又连贯的专场,比如温特斯在巴黎街头掉了一枚硬币,他俯身去捡,这个时候把镜头剪开,于是捡起硬币的人是一个法国少年,场景也就转到了巴黎地铁上;最值得称道的是在温特斯打印战斗简报和回忆战斗经过部分的连续多次精彩专场,有用枪声和打印声交替的声音专场,有用画外音的声画对位专场,以此不仅仅是行程前后空间的跳跃,跟用这样的方式来行程一种动静交替,快慢有致的节奏情感。如果想学习好好用非后期特效技术转场,这一集中的多次运用足够我们借鉴了。
        3.典型人物的塑造。《兄弟连》很好的一个不同于以往美剧的传统就是,它每一集都设置了一个主角人物,这个人物也许在其它几集了都是毫无意义的小角色,但到了某一个时刻他突然成为了英雄--对,这也是反一贯以来个人英雄主义的形式,正是因为这样的反英雄主义,才让更多人成为了英雄,以此来向为和平而战斗的人们致敬,再上升到国家高度,给人一种anyone can be a hero的感觉。本集的主角是温特斯,平日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用平易近人的态度获得了士兵的尊敬和拥护,和索柏形成鲜明对比,但一到战场上,当脸上沾满泥巴一人冲锋在前的时候,温特斯顿时成了一个嗜血的杀手,可以说,温特斯是一个相当认真的人,在战场上他能冷静分析敌我形势,总结出最佳的进攻路线和时机,在指挥所里他却可以静坐下来,洋洋洒洒几万字的战斗简报,写小说一般。如果换在和平时期,这样的人也许只能用自己的“静”来获得一份安定的小书记员的工作,但在战争时期,这杨的人却能节节攀上,成为E连的领袖人物,这一点来看,温特斯这个我们放在二战中几乎完美的男人其实是一种悲哀。
        4.对于历史事实的尊重。经过市场花园行动的惨败,盟军还是老老实实地靠地面战斗打进了荷兰,此时的德军精锐部队早已经调回了本土准备阿登反击战,也就是下一集开始的漫长的比利时冬季作战。就历史而言,荷兰的战斗已经不再有经典的战役,这里的德军和仆从国都只有招架之力,战斗力和战斗经验都值得怀疑,德军引以为豪的纪律性也差了很多,于是开始出现了绞杀自己逃兵的督战党卫军白色部队等等,与此同时,美军战术思想和后勤的优势开始取代了德军较为饱受的防守思想驰骋战场,就如E连的这次夜袭和清晨突击,运动战的战术思想相当明确,在仅付出一人牺牲22人受伤的情况下杀伤了近200德军,虽然有些难以置信,但绝对是有据可依的。在收尾阶段的开赴阿登森林的情节中,101空降师接替了原先驻防的步兵师,阿登反击战前期的德军胜利从撤退的士兵沮丧和恐慌的言辞中透露了出来,令观众为E连士兵们的命运捏了把汗。这里可以关注一个细节,空降兵们缺少弹药和冬装,于是从撤退的步兵那里卸下弹药,这是有史实回忆记载的。
        TOM HANKS的导演功力在这一集中显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调色有一种超越电视剧质感的胶片效果,甚至那些巨大的模糊颗粒都显得不可或缺,加上清晰的思路,偶尔搞笑的小桥段,最重要的是对人性的强烈刻画,可以算作是战争影视作品的典范。
  4. 兄弟连是部很man的片子。有时候很喜欢看这样的片,雄性的,阳刚的。虽然我很满意自己女子的身份,但从小我就挺羡慕男性之间的友谊。一切事情都摊开来说,争执的时候甚至可以挥拳头,但事情过去就是过去了,可以不存一点芥蒂。我最反感的就是女孩子间表面和和气气背后却嘀嘀咕咕,拉帮结伙,今天和你好明天和她好。当然后来知道,猥琐与否和性别没有太多关系。这世上小女人固然多,小男人也为数不少。

    战争里是容不得一点虚饰的吧。当生存都成了一种不确定的时候,浮华落尽,每个人都表现出最本真的自己。生命变得如此轻飘,命运不可知。

    兄弟连有特色的地方是每一集的叙事视角都不同,虽然均是以空降兵101师E连为主体。我最喜欢的是以军医罗为叙事人的巴斯通战役和以尼克斯为观察视角的第九集——why we fight。

    看片头的时候就被一张迷惘俊秀的脸所感染,寻觅半晌,才发现这张脸属于军医尤金罗。巴斯通战役大约是E连遭遇到的最残酷的一场仗,身为军医的罗每天看到的都是死亡和伤痛,他在散兵坑间奔走,在前线和后方穿梭。后方一位护士送他巧克力算是片中一点淡淡的温情。她还是在轰炸中死去,他只捡回她的蓝色头巾。再后来,因为缺少纱布,这块头巾被撕开去包扎伤口。战争里,什么也留不下来。最感染的我是他的眼神吧,迷惘而疲惫的。

    第九集算是结构最严谨的一集,倒叙手法,首尾呼应,因此也显得刻意。有一个细节,尼克斯找酒喝,进入一户人家,看照片才发现这家的主人是纳粹军官,顺手就把照片砸了。女主人出来,一身红衣,严肃而高傲,直视着尼克斯。最后是尼克斯落荒而逃。在组织德国居民清理集中营的时候,尼克斯又看到了这个红衣女人,又一次对视,最后她低下了头。这个细节无疑也有点过于刻意,但给人的印象确实是蛮深的。

    对我而言,这集最震撼人的是集中营的发现。如果《美丽人生》《辛得勒名单》还都是有人的光辉在闪耀,只不过一个明亮些一个阴暗些,《兄弟连》里的集中营只是做最原始的展示——人的生命和尊严原来可以变得如此卑贱。

    兄弟连的成功,大约还是这两点——复原战争场面的真实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