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罗伯特·格林
编剧: 罗伯特·格林
主演: Dr. Steven C. Bovio Stephanie Coatney Michael Ray Davis Holland Hayes Linda Roser Michael Rubino 凯特·林恩·希尔 Marty Stonerock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6-02-14(柏林电影节)
片长: 112分钟 IMDb: tt5278592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第一个想到的词是“间离”,尽管可能我都不确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从我的视角看去,全片的高潮——Kate在最后一次演出扣下扳机前的那段独白——反而成为了全片最大的间离之处:观众知道这是一部纪录片,影片的大半部分都是在叙述Kate为了成为Christine这个角色所体验和经历的事,似乎全片是为了展现一个“扮演”的过程;而当最后高潮反而是Kate自发的一段独白的时候,前面一百多分钟的为了“扮演”而进行的努力似乎都苍白无力,但也正是前面进行的努力让最后质问的独白和“扮演”的最终目标——扣动扳机——并置了。
第二个让我留意的地方是Kate拜访Christine的家后从面向大海的阳台走出去,然后拿着台本和笔记。尽管游泳是Christine为数不多的爱好,但此时连这个爱好似乎都因为拍摄时天气不好的原因笼罩着一层阴影,Kate读着自己的笔记,背后突然劈下了一道闪电,像一部科幻电影。
第三个是观众、演员、摄影机的关系。在Kate推开Christine房间的门的那段空荡荡没有其他人的戏里,似乎只有演员、空间、摄像机在场,摄像机尽管不在画面中,但因为这样的关系,摄像机的地位突然变得很重要。这让我想到当代博物馆著名的“白盒子”,将空间、展品、观众三者一并提高到了最主要的位置,而不像最早期的Wunderkarmmer一样,将展品和华丽的空间属性放在第一位,而参观者则是毕恭毕敬,小心翼翼参观的角色。
一部记录片,跟着Kate为了了解Christine,从她的图像,自传开始,一步步深入,从售卖她枪支的店,到她的同事,最后到她曾住过的地方,Kate从刚开始因为演员的职责和更好诠释角色去了解她,到最后走进她,感受她,成为她。Kate进入了她的内心,越了解她就越看到她的痛苦,就更想保护她。 大部分人都是抱着猎奇心理来了解Christine Chubbuck的故事,就连我也是一样的,根本没多少人是抱着同情和惋惜的心理。所以最后到了“那个时刻”时,Kate对着镜头举枪质问时,她不仅是在质问在场的人,更是在质问屏幕前的我们,是不是我们也只是为了看一枪翻拍的猎奇秀而来的?如果只是为了看个热闹,好,她开枪“自杀”了,满意了吗?看完热闹的你们是不是又要准备拍拍屁股离开去寻找下一个猎奇故事?我们是否应该从这件事中学会去了解和关心抑郁症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