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起源
小小龙:首先感谢龚洵导演参加河东作者电影展。我们从您的影片展开聊聊,您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充满浓浓乡愁、关于家族追溯和回归的电影呢?请谈谈您创作这部影片的起源。
龚洵:创作这部影片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源于我自己的梦。17 岁离开县城上学,如今已十几年,却常梦到老家,场景如电影般,有小物件、去世的老人,甚至城市里的朋友同事也会出现在老家场景中,而从未梦到城市的家。这让我觉得梦像意识流电影,未来我想拍一部展现梦境、幻觉与现实交割,更接近人真实状态的电影。其二,与对父亲的观察有关。父亲离开老家多年,与哥哥在城市生活帮忙带小孩,却常说想回老家。我问过小区里和父亲同龄的老人,他们也不习惯城市生活,想回去。有次采访一位老人,听他讲自己的故事我们都哭了。他从大巴上下来看到老家瞬间就轻松了,那种归属感难以言表。现在很多人移位后难以适应新位置,就算回去也找不到从前感觉,精神越来越荒芜,找不到归属感。影片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心事,怀揣着各自的心事往前走。其三,我一直想拍中国家族的故事,展现城镇化 20 多年后家族的变迁。家族人散落在各个城市,亲情的维系和情感纽带成了问题。我没有把故事处理得很戏剧化,而是想展现普通大众生活里的纠结、内心矛盾、困惑和疑虑,以及他们未来的方向。我从生活细微处着手,展现平淡生活中的小矛盾。
二、影片内涵与价值
小小龙:您片子题材虽小,但深挖却牵扯很多内容。您从作家转型为导演,驾驭了庞大沉重的主题。您是如何有勇气、有野心、有能力拍出这部影片的呢?
龚洵:真正看懂这部电影的人会知道,片子想表达的不只是家族或社会问题,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普罗大众的缩影。小红是追求梦想者的缩影,二叔代表下海潮中拼搏又落寞的人,幺叔、姑姑的故事也有代表性。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立体的,没有好坏之分。我想展现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思考我们的烦恼、精神、人生追求和归宿。创作不能只想着拍电影而忽略亲情,要融入生活、观察生活、了解身边人,才能创作出富有多元层次感的作品。我喜欢 “作者电影”,大师的作品最终都要回归生活。我想拍出题材厚重、多元、多维的电影,让观众在电影中找到共鸣。
三、创作困难
小小龙:接下来聊聊您在这部作品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吧。
龚洵:主要有两个困难。第一个困难是关于故事的平淡性和我的坚持。筹备电影之初,团队觉得故事平淡,要求把冲突写得更激烈、更戏剧性,但我认为戏剧化更适合商业电影,我想把片子做得更纯粹,从生活细微处着手,展现平淡生活中的小矛盾。通过在十几座城市的点映,我发现我的坚持是对的,观众能从影片中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产生共鸣。第二个困难是拍摄的自然环境。剧本不敢写具体天气,因为制作条件难以严格按照剧本执行。我们决定有什么天气拍什么天气,结果很多时候天气都很配合拍摄。选景方面也遇到困难,最开始选的老城区房子不合适,后来在普通小区找到了适合片子的场景。我觉得每一个难题既是障碍,也可能在换个角度看时是一种帮助,这是我在拍摄中领悟到的生活哲学。
四、影片传达的内容与对观众的期待
小小龙:您的影片想跟观众诉说什么?想传达给观众什么呢?
龚洵:我身边很多人觉得现在的电影跟他们关系不大,找不到共鸣,所以很少去看电影了。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平在提高,他们可能更想找到能产生共鸣、走心的电影。我想拍一部送给普通大众的影片,展现大众看似平淡却暗流涌动的生活,关注那些不伟大也不边缘的人,他们是社会的最大构成者,有丰富的情感和矛盾纠葛。我希望观众能在电影中找到与自己贴近的人物,诉说心事。9 月 14 号希望更多观众看到这部电影,也希望大家完成自己心中的心事。
五、电影风格与作者电影的定位
龚洵:很多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看几个镜头就能知道是谁的电影。我也希望有自己的风格,追随自己的内心去拍电影。我喜欢阿巴斯、侯孝贤等导演的电影风格,自然、不刻意、看似没有设计却更能打动人心。我现在喜欢自然主义、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但以后也想拍一些带有意识流的电影,把梦境呈现出来。人在成长,作者也应该不断成长,让作品更具多维多元性,增强作者性。我觉得导演要坚持自己的想法,拍出能触动自己也能触动观众的故事。
六、女性视角公路片的创作
小小龙:女性导演拍公路片很少见,您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什么影响呢?
龚洵:很多人问我怎么看待女性导演这个身份,其实我从未把自己定义为女导演。我觉得导演是一个身份,不分男女,我只是想拍心中的故事。我性格有点男孩子气,爱交朋友,这也让我在拍摄中更有冲劲。在拍摄公路片时,有人建议在影棚拍,但我坚持跨越几个城市实地拍摄,以追求场景的真实性,让演员和创作者都能感受到生活。我觉得只要有想法就要去实现,不能被困难吓倒,这也是我作为导演的责任和决心。
七、创作历程与影响
小小龙:从您的创作开始聊起吧,您什么时候开始写作?受到了哪些文学和电影的启蒙?有哪些作者对您有过影响呢?
龚洵:高中时我就开始用笔记本写故事,虽然没看过很多小说,但就是想写。上大学后,我在图书馆看到残雪、余华、苏童等先锋文学作家的作品,很受触动。学电影时,我觉得电影不只是讲故事,还可以把世界上存在的一切,包括幻觉、梦境等都作为创作素材。文学上残血对我启发较大,电影方面,金基德的电影让我有了创作冲动,后来我又看了很多导演的作品,如侯孝贤、是枝裕和、阿巴斯、侯麦等,逐渐喜欢上生活化、自然主义、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前两年看了《我的天才女友》,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也很大,让我以后写东西想更有广度和深度。
八、未来创作方向
小小龙:聊聊未来的创作之路吧,有哪些可能性呢?
龚洵:等《最后的心事》上映后,我会继续坚持创作。我还有一部纪录片《枪、拐杖和烟》正在制作中,这是我一个人的探索和尝试。我想摆脱资金受限的困境,证明一个人也能完成一部电影。我觉得纪录片也是很纯粹的电影形式,编剧是社会大众,能感受到现实生活的魅力。未来我会坚持剧情片创作,也会拍纪录片,两者相互促进,让电影更具立体化。我可能会拍普通大众的故事,也会关注中年人在城市的生活现状,还想把梦境中的故事呈现出来。总之,我不会给自己设限,只要是能触动自己的故事就会去拍。
文稿内容请以视频为准。
策划/主持/剪辑:张亚龙
执行策划/编辑:陈茹
编辑 / 运营 / 设计:刘玥希
导演拍得克制且含蓄,这样一种唯有中国人才能体味的乡土情和手足亲情,纵然没有一幅十指相握或相拥的画面,也足以在朴实无华的镜头流转中隔着荧幕被切肤地传导,不然何以让点映场的观众在漆黑的影院里一次又一次潸然泪下。 演员全部有专业功底,呈现得如素人般浑然而不违和。 尽管电影对父亲的小女儿红儿的人物刻画比较含蓄,却可以从她在故乡偶遇昔日学生时代恋人的情态看出几分她的情感观。 "即便是找到了那样一个心甘情愿为ta付出一切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彼此也都会变化。" 年轻一辈啊,并非不懂感恩或者不会知情,只是她们更早地做好了情深不寿以及离别陌路的心理建设。 看完这部117分钟的电影,情绪是释放的,内心是不能够平静的。 我突然感到能够理解父母亲那一辈人对兄弟姐妹的复杂情愫了——他们过去穿同一条开裆裤睡同一张席子的手足情,他们曾经的亲密、若即若离乃至失去音讯,他们恍神一瞬间的黯然神伤、喋喋无休的埋怨但又不肯为外人评头论足的背面,可能是一种无比深切的关怀和惦念。 他们生而为同一家族的亲人,在生命凋零前,会不约而同地想要靠拢,即是抚平回忆的褶皱,亦是重新取暖。
于2024年08月27日天环广场看了点映,以及参与映后龚洵导演的对谈。
电影是文艺片,讲一位年近古稀老人回乡给自己打一口棺材的故事,整体非常安静、平淡和抒情,几乎没有起伏特别大的情节。
布景方面非常写实,就是如今所谓新农村的风貌,并没有过度美化,这点我认为是很大的优点。虽然李子柒感很强,但是现在的农村乍一看确实是这样的景观。我认为,李子柒感很强是因为,它只呈现了农村的表面景色,没有呈现农村的“恶土之恶”。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很难说需要呈现恶土,因为老父亲一心想回乡打棺材,也许那些恶对他来说此时是看不见的了。
叔叔婶婶们过去的事情,都是靠女儿用电视剧般的台词喂给观众的,导演在这方面还需要增加多点巧思,不然的话,对于文艺片来说是很出戏的。
有两个配角给我的印象是很深刻的。第一个是幺叔,演员不错,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感觉演了出来。所以大家都特别喜欢他们两兄弟拍照片那段,确实比较令人动容。但是稍微化妆重手了一点有点出戏。第二个是大伯,一个独居留守老人,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了,就连见到很久没见的胞弟,也是麻木的应答一下,完全没有很久不见的惊喜。那个大伯很享受用收音机收听喃斋的丧乐。最后还被赶出老宅子,独自一人提桶就去镇上的,没有反抗拆迁,也许因为他早就已经死了,只是还没有埋葬,上哪都无所谓了。
最后与导演互动的环节中有幸提问了一下导演:整段故事似乎都只在说他们的兄弟姐妹,还有和小女儿之间的亲情,电影中提到他妻子的除了开头在城市家中的忙活,还有在老家时给女儿提过一嘴说这些家具都是我和你妈一个一个添置的,算是一起奋斗过,一起辛苦经营过生活的,既然名为《最后的心事》,那应该是在说死亡前牵挂的东西,为什么只呈现了亲情,而对他们的爱情只口不提呢?是特意呈现中国的婚姻中的爱情随着时间就消失吗?
2024.8.1郑州奥斯卡七天地影城超前点映//我不常看国内电影,但这部公路片确实打动了我。导演以看似平淡的情节并着有中国乡土亲情方式叙述。①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脉络很清晰,看着很舒服。开片便通过一系列他人的言语(如70岁老人的老伴)来塑造电影的主角,而电影的主角70岁老人一言不发,孙子不愿意吃早饭,老伴儿的拌嘴的,特别有代入感。而通过与小区住户的闲聊激起心愿,通过回来路上风车转动暗喻行动开始。回乡途中又拜访二叔,幺叔,姑姑,分别带出三家的困苦。回乡找张木匠,却知对方已去世,最后找其徒弟打棺材再返回的平淡故事。②对电影的两个镜头很有感触,一是老人许愿的特写镜头,二是老人与幺叔拍照手紧紧攒着情景。电影有几个镜头拍的很简练,一个镜头概括出人物立场。③喜欢电影的结尾,几个长镜头展现水乡水色陕西省。电影的音乐运用的也很好啊,总是在转折的时候起音乐。结尾响起主题曲,大片的水的留白给人回味电影情节。④感觉不太好的地方是在路程中总是不断的添加要去拜访的人,虽然可能符合70岁老人形象,但是展现出来总给我奇怪感觉。⑤电影融入了导演的经历,也呈现了乡村的变与不变。感觉这个导演拍的挺好的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