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成为朱莉娅 Being Julia(2004)

成为朱莉娅 Being Julia(2004)

又名: 情迷祖莉亚 / 站在舞台上 / 纵情天后 / 成为茱莉亚 / 成为朱丽叶

导演: 伊斯特凡·萨博

编剧: 罗纳德·哈伍德

主演: 安妮特·贝宁 肖恩·埃文斯 杰瑞米·艾恩斯 汤姆·斯图里奇 迈克尔·刚本

类型: 剧情 喜剧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匈牙利 英国 美国

上映日期: 2004-10-28

片长: 104分钟 IMDb: tt0340012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朱莉娅(安妮特·贝宁 Annette Bening饰)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伦敦的舞台上她的霸气几乎无人能及。但是,这样一个人前辉煌的女性,却在身后承受着心灵的空虚。她因为事业的成功失去了幸福的家庭,和亲人的关系冷漠疏隔。汤姆(肖恩·埃文斯 Shaun Evans饰)正是趁着这个时机闯进朱莉娅生活的。他年轻、帅气,有着燃烧不尽的激情,把青春的感觉重新灌入朱莉娅的心中。朱莉娅情陷于此,不料在汤姆的心目中,有着另一番打算。年轻女演员想利用汤姆来撼动朱莉娅的一姐地位,初出茅庐的汤姆看不透圈内阴险,竟然乖乖上钩,以为利用和朱莉娅的感情就能大获全胜。然而,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朱莉娅的,因为她有着过人的洞察力,果断利落的手段和深谙圈内之道的生存法则,时刻准备着给伤害她的人致命还击。

演员:



影评:

  1. 也常听姑娘们感叹,自己怎么就爱上了个猥琐男。捧着一腔柔软如热熔奶油,顶着八月烈日走过漫长冰河,温差八十度得见天光又寒凉刺骨。再低,再等,一再回头。换回是,漠然平行的冷硬与无视。 是啊,我懂。就像这片子里凭着一张俊脸吃遍天下的TOM。这族群多半都自我感觉极好,也总是轻易得手和成功,为什么不呢,入时的礼服加上风度美貌也是男人行走天下的进阶式。这世界待小白脸也一向至为厚道,自一个女人走到另一个的面前,只是旋转下优雅的舞步,从容而辗转有余。或者夜灯酒精的倾斜里,自以为只要一个眼神微笑过去,便收获无数艳羡,成为倜傥了全世界的恩客。 可如果他们会不设防的遭遇失败,定是碰到JULIA这样的女人。虽已步入中年,精致的妆容需要搭配调整到绝好的神情。面临的是金发美女对情人和丈夫的勾引,连惯享盛誉的舞台也令自己疲累不堪,激情不再。鲜少有说话的朋友,次次妥协在TOM的要挟里,恳求着诚意缺乏的肉体慰籍。似是将要磕拌在自伤贱格的不归路。 她是什么时候越来越不能忽视这逢迎的假意了呢?总有那么一次开始,被称作笑的表情,镜子里反射微露泪光,红唇眉目勾勒再也遮不住发作的惨淡。寂寞压城,此城将倾。做个失败的怨妇是多麽轻易和顺势。 如果,她不是JULIA,如果她不是熟捻众多剧情,知晓规则,能够醒悟:如我愿意,我就能逆转,如舞台剧般轻松。 她度假回来,制造了一场盛大的以退为进的全线反攻,以机智与丰厚的经验来证明自己岂是寻常年轻貌美可比,她仍是无人可代的舞台剧女王。如此,她就可以站在自己的无力,幽怨,愤懑之上,微笑环顾众生。 这是个寻回自我,奇迹再生的故事。结尾处她决定不去参加庆功宴,而是独自晚餐,牛排加上一杯啤酒,放下杯子,志得意满的眼光流转,真是光彩四射,这老女人意外的美艳到此生的巅峰。 果然,多场次的美感与痛感都由自己的偏执写成,连对手戏也根本是一个人的战争,如果你赢得,身后的那只是个沉实不真的瞌睡春梦。。 爱是无智商行为,结局却总是去到比拼智商的较量。其实,这也没什么了不得,摁熄烟头,先起身的那个人,衣褶印痕都浅淡些。越发当真的饥渴汹涌,也一场简单快餐才得解决。一旦她还神回归了自己,他只有做那匆忙关门来不及避闪的小丑。谁也做不得谁的救赎,那也只好将他当作浮桥,已然作别的往生。那不如暗里发力,来成就自己这次优雅的触底反弹。 本片改编自毛姆的小说《剧院风情》。在篇尾处,毛姆大人这样写道: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引自莎士比亚)我们这些演员才是真实的,他们是我们的原料。我们表现出生活的意义。我们把他们荒唐无聊的感情拿来,转化为艺术,从而创造出美,而他们的意义正在于成为我们必须赖以完成我们艺术创造的观众。他是我们演奏的乐器,如果没有人演奏,乐器还有什么意义? 他们的存在只为给她表现自己的机会。她高高的待在山顶上,思考着世人的数不清的活动。她因摆脱了一切人间的羁绊而深深感到自由,觉得妙不可言,而同这种极大的快感想比,一切都成为微不足道。她恍若一个天国里的精灵~~~~~

  2. 在豆瓣上无意间看到一个好友写的关于《成为朱莉娅》的剧评,又兼此剧是毛姆的原著,当即生出无限兴趣。于是在网上找了许久,终于在优酷上找到一些。可是,太慢、太卡、太容易掉线。于是先找了毛姆的原著读起来,读到一半的时候,优酷上的电影也下好了。影像在这个时代还是占了兴趣的高处的,毕竟愿意在看故事的时候,也欣赏欣赏美女俊男,虽然当初《故园风雨后》中英俊的查尔斯,已经在《洛丽塔》的堕落后,彻底成了个水泡眼的老头儿,但,就像小说中说的:在他这个年纪,毕竟是英俊的。
    看毕了电影,总体感觉尚可。服装设计确实不错,做茶余饭后的消遣,当可名入首选之列,加上美丽的服装,一战后英格兰的风情,以及最后那场复仇戏的气势,虽然不能说是酣畅淋漓,到底是痛快的。看了电影,先回到豆瓣,给打了四颗星。然后回来慢慢看毛姆的原著。
    原著是今天早上看了的。读完最后一行字,便踌躇了。
    转回到豆瓣,给这部戏降评到三颗星。
    其实心里想着,若是毛姆自己来给这部戏打分,不知道一颗星是不是尚且够格。
    仔细回味电影与原著,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戏”与“人生”的不同理解。
    电影的走向是中规中矩的,前面所有的迷茫与消沉,都是为了最后那场复仇戏而做的铺垫。起承转合走得倒也自然,朱莉娅十八岁的儿子罗杰对着母亲一阵当头棒喝,母亲终于找到舞台上的自己和舞台下的自己之间的完美结合。“舞台才是唯一的真实?X话。”
    导演用自己的理解,着着实实涮了毛姆一把。
    因为毛姆的结尾是这样的:
    首先,最后的那场复仇戏并不是小说结尾的重点。虽然并非是有意弱写,但更多的只是为了说明朱莉娅的机敏和对舞台的把握力而已。
    小说的结尾,真正的精彩在朱莉娅自己在饭店中的独饮和感悟。
    “‘那天罗杰说的都是些什么废话,而可怜的查尔斯似乎还把它当正经呢。他是个愚蠢的小学究,就是这么回事。’
      她朝人们在跳舞的房间打了个手势。那边灯光给弄暗了,她从坐着的地方看过去,更像是戏里的一个场面了。“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 是一些演员。”①但通过那道拱门,产生了一种错觉:我们这些演员才是真实的。这是对罗杰的回答。他们是我们的原料。我们表现出他们生活的意义。我们把他们 荒唐无聊的感情拿来,转化为艺术,从而创造出美,而他们的意义正在于成为我们必须赖以完成我们艺术创造的观众。他们是我们演奏的乐器,如果没有人演奏,乐 器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想法使她无比振奋,一时满心欢喜地反复玩味着。她的头脑似乎空前地清晰。
      ‘罗杰说我们并不存在。哼,只有我们才是真正存在的。他们是影子,而我们赋予他们以形体。我们是他们称之为人生的一切乱七八糟的无谓纷争的象征,而唯有这象征才是真实的。他们说演戏仅仅是作假。这作假却正是唯一的真实。’
      这样,朱莉娅在她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创立了柏拉图②的理念论。这使她满怀欣喜。她心中猛然涌起一股对这无数无名的公众的友爱的热浪,他们的存在只 是为了给她表现自己的机会。她高高地待在山顶上,思考着世人的数不清的活动。她因摆脱了一切人间的羁绊而深深感到自由,觉得妙不可言,而同这种极大的快感 相比,一切都成为微不足道。她恍若一个天国里的精灵。   
      领班侍者带着奉承的微笑走上前来。
      ‘一切都不错吧,兰伯特小姐?’
    ‘好极了。你知道,各人的口味不同,真是奇怪。西登斯夫人特别爱吃肋条肉;我可完全不同,我特别爱吃牛排。’”
      ①引自莎士比亚喜剧《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第2幕第7场第 139—140行,译文采用朱生豪的。
      ②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为古希腊哲学家,是苏格拉底的学主、亚里土多德的先生。他提出理念论和灵魂不死等唯心主义哲学观念。
    这么一看便明白了。电影的导演硬生生将朱莉娅的牛排换成了西登斯夫人的肋条肉了。
    戏与人生的关系,很多人讨论过,无非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戏说人生、人生若希。毛姆站在他的高度,以一个绝妙的演员的角度,提出了戏所代表的“符号”和人生所代表的“真实”之间的衍生及升华。而电影导演大约觉得这样的题目太哲学化,于是让朱莉娅从星空中跌落下来,首先做一个真实的人,然后才能演真实的戏。而这恰恰是毛姆所反对的。“她记起了查尔斯有一次曾对她说,诗歌来源于冷静地回忆起来的感情。她对诗歌一窍不通,但是这话对演戏来说是正确无疑的。”然而电影所犯的错误,正是让成熟的演员朱莉娅,回到小姑娘朱莉娅的纯真年代,上演一场发自肺腑的真实剧目。
    好吧,如果从“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观点来看,这两个观点可以是各有千秋。自然是有高下的,我本人来说,当然更站在毛姆那边。只是建筑在毛姆的原著上改编的剧本用了相反的论调,多少让人感觉他是掐了毛姆的脖子替毛姆说话了。
  3. 整部电影中,我想唯一最接近julia真实面目的是她的管家伊薇。
    天生的戏子,在现实中的每段人际关系,每个角色,都要入戏的去演出,到底有多少真情实感,有多少是表演的天赋发挥,估计来她自己都难分辨了。
    就像她的老师说过的:你还是最好的演员,因为你懂得如何克制。
    优秀的人需要理智。
    无论是在戏中,还是在现实中,都是一样。
    笑是种最容易的表演,有着很多种丰富的表情。这部戏中julia实在笑得太多了,不是拒绝的笑,就是掩饰的笑,真诚的又有多少?因为笑比哭简单得多,当自己一切都无法应付的时候,至少脸上还有笑容,这是唯一的尊严。
    当她最亲爱的儿子告诉她一切真相的时候,她也只是笑,然后内心在独自啜泣。
    结尾是出完美的复仇,她如女王般在台上掌控一切,挥霍着自己源源不绝的天赋,舞台才是她真正生活的地方,只有表演才能带给她一切……
    她最后独自在饭馆吃饭,终于可以卸下面具,面对自己,却发现自己拥有了世界,却是个彻底的感情穷光蛋,一个可怜虫。
    这是部典型的上升双子的电影,能将表演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分不清戏和现实。
    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julia一样,当我有一天也可以把笑当成最容易的表演,我才真的可以成为装饰泪。

    PS:这部电影再次证明了多数男人都是被MS单纯小女生玩弄于股掌中的超级大白痴~
  4. 《Being Julia》,之前没有看过毛姆的原著,不曾对比,因此只觉得这部片子精彩绝伦,仿文学史话语写一句套话,突如其来的转折,含蓄隽永的结尾,狡黠的低调,绝妙的复仇。

    曾在《万象》上看毛尖写《我的叔叔毛姆》,不知道的人,会觉得那是一篇过于调侃的文章,太过挥洒作者自己的才情,揪住毛姆GAY的身份津津乐道,是毛尖的个人表演,而与毛姆没太多关系。所幸当年机缘巧合,知道毛姆的母校海德堡大学,总算还说得出《人性的枷锁》,不至于将毛姆当作伪名士。不过无论毛姆还是毛尖,都头巾气浓重,纵然是嬉笑怒骂,亦不脱知识分子的本色,就像是这部《Being Julia》,调了原著出来看,一样是冷幽默与深度哲理并存,蛛丝马迹都似乎含有潜台词——西方人对于细节有近乎执着的偏爱,场景的描述、气氛的渲染、言语的交锋,让人不忍放弃一丝琐碎——虽然吃力,倒也乐趣无穷。

    毛姆很绅士很名流地生活了一辈子,熟知现代性社会的每一寸典雅与糜烂、矜持与放荡,于是有了这部《Theatre》。每个人的面目都被刻画得如此精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中国人说不出口的俗话竟然成为了最好的出发点。资本主义的伪善?我发觉自己还是有一点思维余孽,总是喜欢往ideology上引。事实上毛姆提出的是一个“懒得伪善”的问题,这或许是另一个全球化的问题。

    好了,现在可以把视线从作者身上拉回到人物身上。当Julia神采奕奕地在璀璨的灯光下展臂低呼“Bravo”的时候,我为这个女人的胜利感到由衷振奋。Julia一帆风顺,已经不知道夹起尾巴做人,正像儿子说的,在高声念着莎剧台词的时候低声咒骂着电工躲懒,——生活的严肃或是戏剧的严肃,早就在光鲜的舞台生涯中逐渐麻木、无从谈起了。直到栽了这个筋斗,唤起了她所有的激情与斗志,蓄力一击,那些爱她的与用她的人,全都回来了。

    这其实有点像“中年危机”的命题,却也看出人与人之间的政治意味的浓厚。势兴则趋之,势衰则避之,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当Julia消沉倾颓的时候,丈夫无关痛痒,朋友静观其变,老情人意味深长,小情人乐见其成,真正不遗余力的只有儿子。但最后,能够拯救自己挽回颓势的,仍旧只有自己——时势就是如此,逼迫着每个人坚韧地活着,秉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包括Tom的阴谋与Elves的野心——因为当所有人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而自己反其道而行之,于大局毫无意义,于自己也就得不偿失。

    无论如何,爱煞舞台上Julia突施冷箭的那场戏,酣畅淋漓——原来复仇是这样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