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铁十字勋章 Cross of Iron(1977)

演员:



影评:

  1. 纯推荐,阅读原文请点击链接

    威利 海因里希(Willi Heinrich)(1920年8月9日– 2005年6月12日),是一名德国作家,电影《铁十字勋章》原型小说的作者。
    海因里希生于巴登-福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的海德堡(heidelberg)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因里希在东线的第101猎兵师的第228猎兵团的第一营服役,在整个战争期间,第一营遭受了70%的伤亡率,海因里希本人曾经五次负伤。
    战后,海因里希成为了一名作家,他的第一本小说是《住在城堡里》(In einem Schloss zu wohnen),作于1950-1952年,但是直到1976年,他已经是成名的小说家的时候,才得以首次出版。他的第一部成功的小说《志愿鲜肉》( Das Geduldige Fleisch )在1955年出版。这部小说将在东线战争时期海因里希曾经服役的那个营内部人员的冲突作为小说的主题,这部小说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1956年被英国魏登菲尔德和尼科尔森(Weidenfeld & Nicolson)出版公司翻译成英文出版,书名还是《志愿鲜肉》;而在美国,1957年鲍勃斯美林(Bobbs-Merrill)出版公司以《铁十字勋章》的书名出版了这本书。山姆 佩金帕(Sam Peckinpah)采用这部小说为蓝本拍摄了著名的战争影片《铁十字勋章》,詹姆斯 科伯恩(James Coburn)饰演了片中著名的反英雄主角罗尔夫 史坦纳(Rolf Steiner)。

  2. 影片从德军角度看二战,铁十字勋章授予那些立了战功的德国士兵,但在前线并没有多少人把铁十字看得很重要,生存才是硬道理。

    影片中的德军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主角斯坦纳这种为结束战争而奋斗的炮灰,第二种是史特兰斯基上尉这种为得到荣誉而战的贵族,还有一种就是为贯彻纳粹思想而被派到前线监督军队的党员。我以前看过的二战片,德军面孔往往是第三种,被洗过脑一个劲儿反犹太反同性恋的德国人,实话说有时候感觉跟看抗日剧被撕的鬼子形象差不多。《铁十字勋章》可贵之处在于丰富了前两种德国士兵的形象,让这场战争更加立体真实。

    虽然这部片子出现的苏军不多,但是有一个苏联小兵令人瞩目,这个小兵没有什么台词,一开篇就被斯坦纳俘虏了,然后很快被释放并被自己人枪杀,这时候影片还没到一半。理论上抽掉这个小兵角色,对本片故事主线没有任何影响。不过,现在想想,斯坦纳是不是在这个小兵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看到了战争的无谓?

    一个还未成年的苏联男孩被征入伍,连枪都没怎么握过,就被派到前线做靶子,可见苏军也撑不住了。后来,斯坦纳受重伤入院,在昏迷之中曾经梦到这个小兵,他和护士在河边看着就要被河水吞噬的自己,这个场景就仿佛是濒死体验,被抽离的灵魂盯着自己的躯壳。

    本片后半段几乎是希腊《奥德赛》的翻版,斯坦纳带着队友历经千辛万苦返回连队,结局同样和小兵一样被自己人枪杀,让人不禁叹息前线之複杂、人性之黑暗。
  3.     本来想搜索德盟网的实物商品铁十字勋章,意外搜索到了这部电影,就下来看看,不得不说真是一个小惊喜,看完后思考良久。
        抛开意识形态斗争来说,战争,无论胜败,对交战国的老百姓和基层士兵都是灾难性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时每刻都应该珍惜,然而,战争却无情的摧毁了他们,同时,又把人性中最光明和黑暗的一面极力放大,使他们彻底沦为战争的牺牲品。主人公斯坦纳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兵,作战勇猛的同时不失智慧,获得战友和上级的交口称赞,然而他却早已看透了一切,厌恶战争却又不得不主动回来参加战争,为的只是和他的战友在一起,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保护他们,因为他不想再失去他们之中的任何人,他知道,他属于这场可恶的战争。另一位主角德军上尉史特兰斯基是一个所谓的德国贵族军人,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来到前线的唯一原因就是获得一枚象征荣誉的铁十字勋章,在斯坦纳拒绝作为他的推荐人之后对其恨之入骨,欲借苏联人的手杀掉斯坦纳和他的排,来个借刀杀人!然而最后,阴谋败露,愤怒的斯坦纳强迫他加入战斗,没想到史特兰斯基“滑稽”得却连枪都不会用,斯坦纳见之大笑,然后整片结束。我想,最后大笑的斯坦纳内心一定是极度悲伤,为何命运如此弄人,这该死的战争!
      曾经看过一个采访,问那些回到战场的老兵为何如此执着,他们的回答却出奇一致:为了活着的战友。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懂得那份情谊,《铁十字勋章》又名《英雄血》,极力推荐一看,最后,愿世界永远和平!
  4. 我心目中的神作,很老的电影了,战争场面并不严谨,拿个刀捅人都不见血那种。不过,思想的表达永远是先于现实性的。1943年了,除了在中国的日军,其他轴心国部队的日子都不好过。个人的英勇和所谓精神以及战斗技巧在无边无际的丛林里什么卵用都没有。而即使败象已现,所谓荣誉和勋章以及这些背后的认同感永远是有人追求的。 当局势无法挽回,国防军首先失去的是斗志,党卫军失去的则是信念。但是投降也很惨,只能继续抵抗,日复一日杀人然后等着被杀。没打过仗的军人和我都很难理解那种感觉,就像我一直都不明白科尼斯佩尔为什么在1945年5月8日还在捷克境内以一敌百最后被杀。我只能试着去猜测,也许他们的生命不打仗就不知道干别的了。 比尔林恩也是,他最后选择回伊拉克就是觉得还是那不错,美国国内挺好的,但没有自己的位置。也许科尼斯佩尔也觉得虎王坦克里呆的舒服,他已经习惯了面对一大波黑压压的敌人,带着身边疲惫的队友且战且走。我一直不愿意去评论或者揣摩真正战士的思想,他们都是很矛盾的人。 就像科尼斯佩尔,他一生都不是军官,最后也就是一个士官,从炮手干到车长,对自己的战友很好,只要他在,战友们不用担心危机中有人卖队友。但是他也是桀骜不驯的人,顶撞上级时总是一副嘲讽的脸,搞的到了最后貌似连个骑士十字勋章都没得到。由此可见他对于这些根本不在乎,从乌克兰一直退到捷克,他干掉的敌人可以组成一个师。但比起那些宣传机器的宠儿,他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受身边人尊敬的军士长而已。在1945年的2月,帝国师的师部被困,他硬是纠集了一帮队友开着仅有的一辆虎王完成救援。也亏他运气好这辆虎王没出什么机械故障要不就尴尬了。 然而就算当了超级英雄,他还是顶撞看不惯的上级。真是一个有趣的人。这样的战士很难用常理去评价判断,他和电影里的斯泰纳一样,是一个矛盾的人。 电影看过了不是看的爽就行,看完了我一直在思考。现在我们的思想都太理性太正确了。为了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我脑子里整天想的计划不过是工作能怎么干的更好,其他的很多事情都觉得怎么样都行。看着罕见的冬日暖阳,看一段真正战士的故事,人会变得稍稍随性那么几小时,这样就挺好的。因为我和科尼斯佩尔一样,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不像那些成为偶像的精英,一直都有人去铭记与崇拜。生前功成名就万人敬仰,死后墓园里总有鲜花。我不可能让世界记住我一千年,那么在人生的百年里,也就没那么多顾虑了。 说到捷克,布拉格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一直在计划着穿越捷克匈牙利和波兰,越过维斯瓦河,经过已经不复存在的东普鲁士进入中欧,可惜貌似这条线耗时长且没有直接去巴黎米兰那样“历史”。所以作为普通人,很多事也就是想想而已。 这部电影最大的感想就是,不是得到铁十字勋章的人被尊敬,而是被尊敬的人得到铁十字勋章。

    发布于2016年11月29日11:46我的个人微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