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流云世事(台) / 流云 / 浮云纪事 / 流云逝事 / Drifting Clouds
导演: 阿基·考里斯马基
编剧: 阿基·考里斯马基
主演: 卡蒂·奥廷宁 卡里·瓦纳宁 叶琳娜·萨罗 萨卡里·库斯曼嫩 马库·佩尔托拉 马蒂·奥尼斯马 马蒂·佩龙帕 Pietari Shelley Fisher Markus Allan Pauli Granfelt Kari Lindqvist Pentti Mutikainen Tommi Parkkonen Taisto Wesslin Pentti Auer Solmu Mäkelä 欧提·马纳帕 埃斯科·尼卡里 苏勒维·佩尔托拉 Vesa Mäkelä 泰罗·雅蒂 凯雅·帕卡里南 安蒂·赖尼 Yrjö Järvinen Ona Kamu 马托·瓦尔托宁 艾伦·凯伦 Rose-Marie Precht 卡拉斯-奥韦·布鲁恩 西卢·塞佩莱 彼得·冯·巴赫 明娜·阿尔托宁
上映日期: 1996-01-26(芬兰)
片长: 97分钟 IMDb: tt0116752 豆瓣评分:8.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当表情静止时,颜色就开始跳跃。
阿基·考里斯马基,芬兰导演。他极擅长捕捉芬兰人的冷静疏离下厚重磅礴的情感。北欧这块土地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寂寞,他们的克制、冷静要比日本人更显极致地多。我曾听闻如果你在芬兰坐公交车,车头坐了一个人,其它位置全是空的,第二个上车的人一定会坐到最后一排的另一边。
这是一个觉得自己的呼吸都会打扰到对方的民族。
《浮云世事》从一首温情脉脉的钢琴曲开场,沙哑醇厚的男声让人如同浸泡在热红酒般温暖。一位女侍引导一对夫妇入座,递上两份酒红色的菜单,这是我们的女主角爱娜,她是一位餐厅领班,要处理餐厅大大小小各种事情包括酗酒情绪经常崩溃的厨师。
故事围绕着她和她丈夫凯瑞徐徐展开,她的丈夫是一位公交车司机,两个人生活平淡默契且不乏小惊喜,但不久他们接连丢了工作。失业后,他们二人面临着接踵而至的各种生活危机,影片通过这种矛盾,展现了夫妻间的关系与命运。一开始你或许会怀疑这两人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彼此言语寡淡,交流生硬;但慢慢通过一系列生活的变故,在那些隐藏的细节里,你能感受到两个人之间蓬勃的爱意和牢固的信任。
这是属于北欧式的爱情——当我们共同仰望天空时,一如彼此深切地拥抱在一起。
这部片子打动我的不只是它冷静浓厚的情感,更是它绝妙的布景美术。最大的特征是不断出现与重复的红色。几乎是同一种红,甚至可能是同一块布,贯穿了影片始终。
而当画面同时出现几种红并且在空间上有交叠关系时,阿基事先也有意设计了“作为背景的红”和“作为主体的红”的区别。通过明度和纯度很好地拉开了区别。
以及红色与其它颜色的搭配使用
红 与 蓝
红与 绿
影片中其它颜色也用得十分精致讲究,包括家具摆件,都透露着北欧人的简约又不失精致可爱,他们的“hugge”精神。
如果说红色是阿基•考里斯马基这部电影的主角,那么黄色就是他的中和剂。土黄色的出场让红色与蓝色、绿色在任何时候都和谐有序。
《浮云世事》的布景有很强烈的舞台感,家中的陈设几乎是非常简单,但每个摆设的位置、样式和颜色都很考究,你能明显感受到一种“安排感”。色彩上,几乎都是低纯度、低明度,却大胆地用对比色铺张;人物表演往往是不动声色,却在音乐上往往伤感直白表露浪漫、悲凉或伤感。而镜头调度又很简单,几乎是固定机位,全景+中景,很少给特写,偶尔镜头“向人物推进下”强调下人物心理活动。这种简单的拍摄手法加上演员平面化的表演,更加突出了影片的舞台感。
刻意的美术与布景,人物塑造却是非常细腻和真实,如同一场在舞台上演的真实生活曲目。
篇外:
1.在预算有限又有比较多场景且需要用大面积的色彩时,可以以某种色彩作为主角,贯穿影片始终,让它在不同场景起到不同功能和作用,并在不同场景里通过改变调和其它颜色让主线颜色营造烘托出不同氛围。
2.阿基的配乐我都很喜欢,写这篇文章时去搜了下他,据说他的每部电影都一定会出现唱片机和一个乐队。他本人还坚持一部电影不该超过两小时,因为他爱抽烟,怕影响吸烟,他的电影基本不超过90分钟,甚至更短。
3.他也是非常“左”的导演,总是将目光对焦小人物、底层人民,他有很强烈的工人情怀,包括影片中最后夫妇开的餐厅“TYO”,翻译过来是“工人餐厅”。如果说他是北欧导演,不如说东欧的无产阶级工人精神对他影响更深。
4.《浮云世事》中出现过夫妇过时儿子的照片,其实是阿基合作很多次的一个男演员去世了,影片用了男演员小时候的照片缅怀他。真是个温柔的人啊。
5.有人说阿基的色彩很像爱德华·霍普的画,或许颜色搭配上是的,但是他的场景会更温暖,或许是霍普描摹的是寂寞的资产阶层,而在阿基眼中的底层小人物更加温暖乐观吧。
先为不懂芬兰语的同学们补充一条:työ在芬兰语里是“工作”的意思,Ravintola Työ就是“工作餐厅”。失业太绝望最后开餐厅起了这种名字,真是很积极向上了!
以及电影前半段关张的那家Dubrovnik,据说是专门为这部电影设计建造的,电影拍完之后那个霓虹灯logo搬到地下室的bar里当墙面装饰用了(芬兰人拍个电影都那么环保)。现在应该在赫尔辛基Alppila附近,有机会可以去实地考察。 Aleksis Kiven katu 17, 00510 Helsinki
再补充一张Kaurismäki的赫尔辛基餐厅地图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