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举起金刚 킹콩을 들다(2009)

举起金刚 킹콩을 들다(2009)

又名: 美丽壮举(港) / Bronze Medalist / Lifting King Kong

导演: 朴建龙

编剧: 裴世英 朴建龙

主演: 李凡秀 赵安 李尹熙 崔文京 全宝美

类型: 剧情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上映日期: 2009-07-01

片长: 120分钟 IMDb: tt1468337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李智峰(李凡秀 饰)曾在奥运会上获得过举重铜牌的好成绩,然而,艰苦的训练超过了他身体所能够承受的负荷,最终,李智峰只能遗憾的离开了心爱的赛场。之后,李智峰来到了一座位于农村的女子高中内,成为了那里的举重队教练,李智峰发现举重队训练的方式充满了问题,如果照这样练下去,非但成绩不会提高,还会使队员们受伤。

演员:



影评:

  1. 体育片在韩国并不常见,而举重更是体育项目里冷门中的冷门。而这一项目背后藏着有多少艰辛却无人知道,举重是我们国家优势体育项目之一,但很少人了解运动员背后的艰辛与痛苦,我记得一名的奥运金牌的举重运动员,他身上已经嵌入了三块钢板,08年奥运会上德国举重运动员成功获得金牌那一瞬间,他最想对他的妻子说,我成功了,可是她妻子已经不在人间了。 《举起金刚》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体育励志电影,片里热爱举重的一帮乡村中学女学生,不仅要面对在青葱时光里艰辛的训练带给身体和心灵上的负担,现实生活的贫困也是梦想路上的绊脚石。立脚于举重运动,放眼的是韩国社会底层人群的无奈和挣扎。举起的不单单是沉重的杠铃,还是命运压在身上无形的枷锁。 影片第一个留给我的是感动,对运动员为了实现梦想,而不停的高强度训练而感动,对教练对举重事业的热爱而感动,对运动员和教练师徒之间深厚感情而感动,当英子母亲去世的时候,她的亲戚都恨不得抛弃她,而她的教练却义务反顾得收留她,还把他带上举重的道路上;还有当英子她们,因第一次参加比赛失败时,知道教练平时训练,只是一种形式,目的只是为了骗取上头的经费,而教练却说:“举重不是个好项目,如果你们拿不到金牌,或者中途受伤,以致无法再举重时,你们就会变得一无是处。”英子哭着回答,我从来没有这么痛苦过,不知道训不训练好,我只想训练,只想通过我的努力,赢回属于我自己的奖牌;本片情感高潮部份,在影片后半部分,她们举起启蒙教练李志峰灵柩时,我当时的眼泪都快要流下来,她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师徒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位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她们之间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不可或缺,谁都离开不了谁。 影片第二个留给我的是,不要只关注第一,成功者往往是少数的,我们媒体的聚光灯太过于偏爱这些人,使得我们会忽略其中一些东西,好像只有第一,才是最重要的,拿不到第一就代表失败,比别人低人一等;其实成功者在成功之前都是经历过无数的失败,而我们却只看到他成功的一片,而看不到他们失败的一面,可能我们离自己心中的金牌很远,但不能因为你赢不了金牌,你就必须过三等人的生活,仅仅赢了金牌,不代表你的人生就高人一等,如果你尽全力不放弃,你生命本身就是快金牌,这个过程才是无价的。 戏中的女一号由曹安饰演,她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对剧中的人物把握的比较好,感情表达自然,亲切。在看完这之后,我思考了一些问题,前几年人们对韩国电视剧进行了比较激烈的讨论,有人夸他,也有人说他不好,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韩国电视剧和电影整体实力比我们要好些,画面的唯美,演员的感情自然的流露,编剧,导演的认真细致的工作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觉得我们中国一些电影,感情表达有点太快,说感动就感动,说惊奇就惊奇,可能演员所表达的情感与观众所感受的出现偏差,我们有些电影还追求特技效果,追求视觉的冲击力,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就是内容始终的最重要的,如果内容平淡,或者特技效果不能很好的与情节和演员的感情相交融的话,这部电影只会是昙花一现。
  2. 我看哭了,尤其是在胸前刻上教练名字的那段。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退役的职业选手的下场,就像可以在中国报纸上读到的那些:金牌选手过着金牌的人生,铜牌选手在退休金点数制度的驱使下过着三流的生活。

    此时我不认为这位前选手、现教练还会继续热爱举重,热爱竞技体育,因为他站在小板凳上说了那番话,举重是项默默无闻的运动,有着各种不体面的后遗症,不像篮球那样受人欢迎。

    他曾经不认真地对待自己所谓的职业,自己所谓的学生,老成世故地准备着迎接督察的莅临指导,而这个场面我从小见识过太多。。。表演出来的热情,表演出来的活泼,表演出来的听话

    后来他知道自己错了,知道这群学生和他从前那样很热爱运动,以及很需要举重所带来的关注和自信,驱走身上的自卑与孤独。。。于是他认真带领训练,认真教导她们学习文化(“这个世界上最恨一句话:运动员有头无脑”,ps:我所看的版本是这样翻译的)。

    他是真正把举重教练当成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而他的学生们也把举重这项运动当成人生生活的态度,而不仅仅是一门社团活动。

    是的,举重很孤独,举重运动员体态不好,退役之后出路也不行~
    很少人会梦见自己因为举重而受人关注,举着杠铃站在闪光灯下?不,太遥远,不切实际。
    极少人会招呼自己的朋友去举重,而是成群结伙去踢足球,打篮球,把科比的海报贴在墙上,在饭桌上讨论詹姆斯的嚣张(是的,我知道有林书豪,但记不起哪怕一个举重运动员的名字)~

    是的,篮球,足球,都比举重要受欢迎,或者说时髦~
    是的,我想我永远不会以举重为业余运动项目
    是的,我以前不相信有人会热爱举重,我认为他们都是生活所迫~

    不过
    现在,我看完这部电影我信了,有人就是热爱举重,不是热爱金牌,而是热爱为了胜利而努力的生活,不空虚,很积极

    以时尚来说,举重不如三大球;但是作为运动来说,它们生来平等,过去,将来,乃至此刻,我相信热爱举重、热爱运动的人们都在用努力证明这一点。
  3. 《举》选取的视角并不多陌生,根据韩国的举重运动员李志峰真实改编。在比赛中受伤的运动员李志峰进入了柏森女子高中当起了举重队的教练。因为自己的负伤经历,他不愿教授学生们真正的举重。学生在比赛失利之后遭受奚落质问教练时,他意识到躲避不是真正的办法。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的举重训练。荣获佳绩遭受同行的妒忌,教练一职被撤,学生转移到别人手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关心学生的训练送信途中突发心脏病逝世。英子是最刻苦也同样遭受病痛的折磨,在最后一次08奥运会中想起教练最后的书信中所说的“不能因为你赢得了铜牌,你就必须过三等人的生活,仅仅赢得金牌不代表你一生都高人一等。如果能尽全力不放弃,你的生命本身也是一块金牌。”英子最后在北京奥运会胜出••••••
    早几年前经常看到关于运动员的伤痛报道,并且在他们退役之后国家没有作出很好合理的安排。很多早年为国家作出过极大贡献获得很大荣誉的运动员晚年穷困潦倒,这些报道让人心碎哀叹不已。举重是一项古老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但在长期的强度训练下举重运动员伤病问题十分突出,许多运动员的伤病都集中在腰部,长期忍受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本着对运动生涯的无比热爱,退役一词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凄凉和落寞。也许,《举》在韩国只是悼念优秀的运动员兼教练的李志峰,让人们不忘李志峰的永不放弃的精神和信仰。我看到的却是所有国家运动体制的不完善,包括中国。
    透过比较两个教练的人性,李志峰的无奈人生和对学生的无比真诚的呵护,让人流流满面。学生的倔强和把李教练当作的人生启蒙导航灯更能催人泪下。英子忍受坏教练的非人的训练和折磨,有了李教练的支持内心坚定无比。我在想中国在这方面的素材也并少,但为什么很少有人写的出这样的剧本,拍出这样温馨感人的画面。
    另外,发现韩剧中最喜欢涉及的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就是中国。之前,做过研究,去美国的都是留学的,到中国的都是逃犯、逃避的。很喜欢较劲的韩国,也许一直都在暗中和中国扭着。
  4.    很感人。在奇艺里面是从喜剧电影分类里找到的,但是看到后面却泪流满面。
        这部电影是以真实故事改编,讲诉的是一个失意的举重运动员和他一群可爱的学生。可以作为励志电影,但是我真的不这么看。
        所有人都只会关注成功的辉煌,谁会去关注所谓“失败”者的落寞,和成功路的苦难和巨大的伤痛?
       《生命之书》里面,有一个章节,“做个无名氏”,作者说,“我认为人大可以大隐于世,完全不为人所知,也没有任何野心活残忍的倾向。在毫无重要性的情况之下,还是可以快乐的活着,这也是正确教育的一部分......整个世界都在崇尚成就......你就是被这种对成就的崇拜喂养大的,但是伟大的成就也会带来巨大的伤痛。然而大部分的人都耽溺在成就欲里面,因此成就的重要性才会超过对痛苦的了解与消融。”
            就像电影中的李志锋教练说的,就算只有得铜牌不代表你的人生较别人逊色,就算得了金牌也不代表你比别人金光灿烂。后面是励志的话,但是我很喜欢这两句。人不一定总是要野心勃勃的活着,人生就是一种选择,就像朴永熙那般人选择了举重,就是选择了极其艰苦的训练之路和巨大的牺牲,为了比赛,遭受太多的痛苦,但是这是他们选择的人生。人活着就是成就自我,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我真是觉得对成功的过度崇拜真是不必要,什么样的人生都可以很好,很精彩。
            最后一句,朴永熙真是个很漂亮的举重运动员。尤其是她的眼睛,有种湖水般的沉静,很喜欢李志锋教练对她的评价,有的人如天空般坦然,如天使般温暖,你就是这样的人。这个女孩的美挺温暖,柔和。
                                                                                  201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