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二手杰作(2023)

二手杰作(2023)

又名: 中国版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 / World's Greatest Dad

导演: 王子昭

编剧: 许渌洋 刘晓丹 王子昭

主演: 于和伟 郭麒麟 倪虹洁 许恩怡 张子贤 冯雷 吕行 刘美含 丁文博 周放 安冬 宁浩 徐峥 高叶 岳小军 刘桦 刘仪伟 宋方金 方龄

类型: 剧情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3-10-27(中国大陆)

片长: 114分钟 IMDb: tt28686993 豆瓣评分:6.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就读于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马墨(郭麒麟 饰)似乎并未继承自己中文系毕业的老爸的基因,他一天到晚浑浑噩噩,对女性尤其同班的何苗苗有着出乎常人的兴趣。终于在某个夜晚,马墨爬女寝外墙偷拍不慎坠楼,陷入昏迷。马墨的老爸马寅波(于和伟 饰)正是儿子学校的语文老师,他本就不满儿子的不上进,而“耍流氓未遂”的传言更令他恼羞成怒,于是这位三十多年笔耕不辍却郁郁不得志的男人,代笔为马墨写了一封文采飞扬的遗书。一石激起千层浪,遗书的深邃和思考让校长、同学乃至全社会都重新认识了马墨,他们趋之若鹜,几近疯狂。而马寅波也干脆将错就错,以儿子的名义将自己被退回来的稿件结集出版。

演员:



影评:

  1. 马老师书架的右上角,摆着一个小小的雕像,法国作家莫里哀。1673年2月17日,患有严重肺病的莫里哀作为主演,演出了他的讽刺喜剧《无病呻吟》。剧中人无病装病,可病入膏肓的演出者莫里哀却咳破了喉咙,在掌声中死在了舞台上。 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着灯光亮起,镜头扫过马老师的书架,想到这个场景。 观众只觉得演得逼真,殊不知自己看见的,是个真实的病态世界。 爱文学的人怎么活成了这样? 对文字敏感的少年马寅波第一次下笔描绘自己内心的那一刻,大概想不到温柔浪漫的青年马寅波会有一天用情诗打开上海女孩冬妮的心,更想不到窝在阳台力不从心的中年马寅波,跟老婆吵架都不敢摔杯子,却会醉了酒后在变了调的钢琴上弹出《命运》。陪伴他的是海明威,是里尔克,是莫里哀,也是家里的鸡毛蒜皮、学生的语文成绩、传达室的退稿通知。 他的师兄对他说,我们中文系毕业的,要有点文人风骨。 他好像没有。他会为了躲老婆把裤子系上死结,会为了出书低声下气地求编辑,会为了儿子的面子给儿子写遗书、声称自己是拿了儿子的作品去投稿,他会在纸醉金迷中迷失自己,他会为了销量不惜一切代价和玛丽苏作者对抗,他会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走上天台。 他又确实有。 他在暴雨中推开门。 他在失落中点燃火。 他在干粉里流下泪。 他在对手崩溃的时候告诉她:“跟马老师走。” 你会在马老师身上看到“爹味”,可你也知道像他这样的人,是多好的爸爸。 最后的那个彩蛋,是梦,还是弥留之光?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2. 不得不说本片上映前来看确实是叠满了debuff,国产喜剧,改编,七十二变计划,加上原版《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是一部b级性喜剧,当经过改编的绿色化以后无论是精神内核还是表达想必都会折损不少。

    但是本片选取了一种更加具有当代性,更加有现实性的切入角度,并且在承载议题众多的情况下,并没有拼凑感杂乱感,在内地院线类型片中完成度算相当高的了。

    当郭麒麟坠楼之后,虚荣八卦的保安在地上用粉笔勾勒了一个凶案现场的遗体轮廓线,于和伟站在这副“杰作”旁仰望儿子坠落的窗台,也在构思他的“大作”。

    这里其实就是点题之处,本片聚焦的就是一个被刻板成固定形象的人遭遇意外事故后,他身边的人如何在他已经形成的“轮廓”里,为了各自的目的填上内容的。

    当事故发生后于和伟从医院回到家中,打开儿子的手机时其实立刻就知道了儿子真正坠落的原因——偷拍暗恋的女生。由此,这场因为儿子性格的猥琐,品德的败坏直接导致的自食其果的悲剧戳破了他心底一直虚掩的窗户纸。

    他其实并不真正关心儿子的成长,他只是觉得儿子是他的名片,是他彰显自己“文人风骨”的工具之一。

    因此他要让儿子上自己就职的中学,以展现自己教子有方,尽管儿子高一就要留了三年;因此他要在儿子上课明目张胆偷拍女生时把这种行为往“雅兴”上洗,因为“文人”的儿子又怎么会如此苟且;因此当众人都说孩子智力低下要他带着去测智商时,他偷偷替儿子答题,尽管后来发现儿子的真实成绩还比他高。

    更加讽刺的是,这个天天把文啊笔啊墨啊节啊挂在嘴边的语文老师,其实也把生活过得很烂。在中学基层教职岗位上度过了半生,老同学校长卸任后还得看年轻新校长的脸色。家里的房子是岳父的,家里每一件事是可以指望得上他的,甚至还更“惊喜”地发现自己甚至还不举了,只好躲在厕所偷偷给男科大夫打电话“无中生友”式问诊。

    最终儿子的坠楼也发生在,他面对精力充沛的妻子却由于不举只得尴尬推脱的夜晚。因此当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他眼前时,他崩溃了,他也坠落了,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儿子的堕落。

    因此校方对待郭麒麟坠楼事件的态度和公关办法看似残忍,其实也是恰好合了于和伟的意。他其实也觉得耍流氓丢人,他也在和张子贤和校长一样,绞尽脑汁地想找一个真实原因之外的,不会损害学校和自己名誉的原因来平息舆论。

    于是在中年文青的思维里,关于死亡最浪漫的想象——自杀,就成了于和伟的Plan A。关于这一点影片在后半段还有一处设计,当郭麒麟苏醒后得知父亲说自己是自杀的,他其实感到十分不满,因为他觉得一个男人自杀是一件不够man的有损自己男子气概的事,会更加败坏自己的个人形象。

    当此时你以为于和伟已经够有毒男子气概,已经够爹味和男味十足的时候,郭麒麟的一句无心之言实力演绎了什么叫“爹外有爹,男上有男”。

    在于和伟利用儿子“被害者”身份进行的炒作营销开始后,各方一场为了各取所需默契的合谋也迅速展开。

    于和伟终于也靠着儿子的悲剧启动了自己的爽文人生,看不起自己的师兄编辑被自己当牛马使唤,说自己儿子是老鼠屎的张子贤需要靠蹭自己的热度献殷勤,邻里街坊同事学生也为他被儿子带上的光环所转变了对他过往的态度。

    一个在阳台支着书桌笔耕不辍半生的中年男人,用自己坠楼儿子的名片在台前吸引眼球,以儿子的名义出版发行了他那些曾被否定过无数次的文章,站在儿子的悲剧上重启了“不行”的人生,在看不起自己的妻子面前炫耀自己如今被“高举”的社会地位。

    但是在一场颁奖典礼的直播时,儿子突然的苏醒让一切再一次转向,不断坠落降低的话筒架也是在提醒他,这短暂的“高举”美梦即将破碎,他的人生因为儿子的双重坠落而上扬,粉红泡泡也会因儿子的苏醒而被戳破。

    儿子无法在生活中和忧郁神童人设自洽,同学老师们对儿子态度的转变也让他无所适从,原本平淡的生活被父亲因私欲而打破,母亲决议带着儿子离开家庭,并发布视频宣布儿子封闭。

    但于和伟的杰克苏剧本才刚刚开始,用儿子的马甲带来的成功让他误以为自己真的行,于是开始用自己的身份出版文集,但是门可罗雀的发布会与惨淡的销量迅速打了他的脸,最终使得他走上了买水军刷销量,冲进学校“打假”儿子的疯狂之路。

    打中于和伟的回旋镖不只有他曾十分引以为傲的“二手杰作”计划,还有当时为了保证这个计划的缜密而向学校保安扯的慌。保安在他即将要向大家证明真相成功时拿着当时的录音以“吹哨人”的身份出现,要还郭麒麟一个“清白”。

    其实保安这个角色很有趣,他不论舆情的天平倒向谁,他都天然的怀疑所有人的动机,无论发生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荒谬的事件,他都以吃瓜群众,乐子人的身份准时出现,这样的典型小市民角色才是整个故事能够成立的根基,这样的形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才是片中故事看起来如此可信的原因。

    身败名裂后的于和伟回到仓库烧掉自己的书,开始给自己一个人起范,又代入了“文人”对浪漫化自杀的执着与迷恋的陶醉中。但是刚刚烧了两本,火焰就被赶来的保安给扑灭了,精心设计的自尽意识也被寸止了。

    于是于和伟来到天台,作为失败的杰克苏剧本主角,和失败的玛丽苏剧本主角碰面了,他们的人生再一次有了交叉,而此时竟是他们想要自我了断的时刻。

    女孩的电话响了,里面传来农村老家的父亲伤口上撒盐的责骂,女孩彻底崩溃,再一次冲向天台。而此时代入了女孩身份的于和伟,被“别人家的爹”骂醒了,他终于看清了自己对这个家庭真实的作用和自己一直以来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于是他奋不顾身地冲去救下女孩,换得自己坠楼。

    让中年人崩溃的这一瞬间彻底击垮了于和伟,他这时彻底丧失了求生欲。

    彩蛋的内容破坏了正片结尾的情绪,但是它所起的功能在于展示了新一轮的造神运动的开始,一场不求甚解,“重在参与”,重在“表决”的权利与舆论风向的流转再次上演。

    而这场即将“开机”的show的主角于和伟此时选择了逃跑,他认为是自己的拖油瓶的儿子背着他,他认为不理解自己志趣高雅所在的妻子护着他,落荒而逃。

    他再次沦为了一个“废人”,一个漏洞百出的,一事无成的“spider man”,靠着儿子的身躯才能“行”走,靠着妻子的袒护才能遮羞。

  3. 《二手杰作》用一种温柔且自嘲的态度,涉及了一个经典问题:

    “才华”(或者说一种自认为的才华,一种本该具备的天道酬勤)与市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姜文在《让子弹飞》中,也提出一个问题:

    好人就该被人用枪指着吗?

    荒唐。

    世道人心,好人难道不应该被追捧,被敬仰,被保护吗?

    可惜,人心与社会的规律,从不这样单纯。

    尴尬的是,好人,往往都是被枪指着的。

    《二手杰作》远没有姜文老师的犀利态度,但也试图阐述一件事:

    才华,就是尴尬。

    本该是这样的事儿,怎么就偏偏成了那个样子了呢?(套用《一步之遥》语)

    难道不应该是,越有才华,越发人深省,才会越受人喜欢,市场销量才能越好吗?

    还真不是。

    《二手杰作》前半部分,专注于描绘怀才不遇的尴尬,以及在当今的娱乐产业中,商业化和市场规律往往会主导创作和推广的方向。

    这也导致了一些优秀的作品被忽视,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赞赏。而那些能够迎合大众口味、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新闻炒作的作品却可能大获成功,即使在才华方面并不突出。

    举个例子,当下影视改编作品多是些片中小美所写的那种玛丽苏“文学”,至于真正的严肃文学则鲜有问津,也就近几年诸如《人世间》这样的由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才受到大众更广泛的关注。

    所谓的成功,相比于内核、思想深度,更应与流量、数据、高讨论挂钩(尽管这种讨论或许本就没什么意义)。

    主角马寅波(于和伟 饰)看似是借子上位,实际上文章都是他自己的。

    即使得了名声,大众讨论的也只是“天才少年”,而不是“天才少年”所写的文字对社会心理、大众面貌的呈现与反思。流量、话题,一直凌驾于内容之上。

    《二手杰作》的后半部分,则专注于自嘲,以及自我和解。

    通过黑色幽默的剧情,化解主角心中的执念。

    有执念,就有偏见。

    主角马寅波(于和伟)的偏见,分两个部分。

    一是自认怀才不遇,虚荣又自卑;二则是文艺作品与市场导向长久以来的矛盾。

    市场看的,从不只是才华,而是大部分读者真正的喜好,即市场需求。

    而大部分读者,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喜欢趣味,喜欢新鲜,喜欢名利,喜欢八卦,喜欢美色,喜欢虚荣,喜欢媚俗,喜欢媚雅,喜欢自恋,喜欢一切穷极无聊的消遣,却唯独不喜欢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能反映时代面貌的、有内核的东西。

    我知道有些人不信。那我举个例子

    前不久《长安三万里》都看了吧,

    李白算是中国历史第一才子了吧?

    诗仙太白,才气冲天。

    杜甫评价李白,天下人欲杀之而后快。

    即李白才华出众,惹人嫉妒,恨不能杀!

    然李白如此有才的人,也郁郁不得志而死。

    荒唐吗?

    因为李白觉得,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我应该做宰相,做将军!

    但是唐玄宗说了,你就一个写诗的,所以你一辈子只能做个翰林,皇家御用诗人。

    再加上杨贵妃、高力士那些事儿……

    即,唐玄宗眼里李白的才华,和李白眼里李白的才华,不对称。

    才华a≠才华b 因此,多数人定义的“才华b”,和“才华a”本身,就不是同一种东西。 这便是才华的潜在矛盾。

    世人不反感才华,而是反感才华不能被世人所用!

    马寅波经历了这么多,文字定然不错,但为何受不到重视?

    首先,你没后台,一个普通高中老师想出书是很难的;

    其次,你没有包装,书卷气十足的教书先生写的书,跟跳楼自杀的少年写的玩意儿,其待遇定然不同。

    大众要看的不是“质”,而是一个噱头。

    这便是才的潜在矛盾——你以为的才,与市场需求,不是一个东西。

    因此,要让多数人认可自己,最重要不是你有没有才华a,而是认同,是你得让多数人“以为”你有才华,即才华b。

    带着这个观点,我们来看看《二手杰作》中,马寅波(于和伟)是怎么操纵/炒作“才华”的。

    写了30年文学,像废纸一样不被欣赏。

    一夜之间,因为“傻儿子”“耍流氓”坠楼,却借此机会,拿自己的文章给儿子包装。

    这便是一起成功的营销包装,儿子摇身一变,成了自杀的才子。

    你看,话题,八卦,炒作,刻奇,新闻传播学,跟才华有半毛钱关系吗?

    这片子,算是把爱跟风追捧盲从的人,给黑得体无完肤了。

    文青媚雅,于是一个本该是流氓的人,也有了丰富的灵魂。

    这下马寅波高兴了。虽然是借着儿子跳楼炒作,但他觉得自己的才华,终于被认可了。

    但是老婆一句话揭穿了真相:

    你的书能卖出去,到底是因为你的才华,还是因为儿子的自杀骗局?

    这句台词,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问题。

    于此,电影进入后半段,自嘲虚荣,自我和解。

    此时,马寅波还活在虚荣里。于是乎,他开始了自己的商业运作。

    但他忘记了,30年投稿都没被出版,是为何?

    同样的稿子,以自杀的傻儿子的名义出版,就能卖百万本,又是为何?

    是市场营销,是自己虚荣,是中年人的自嘲,唯独不是他偏执的那份才华。

    众人皆认为,毕加索又有才又善于营销,所以才伟大。梵高有才却孤僻,纯洁而不喜功名,所以才籍籍无名。

    大错特错。梵高书信中,梵高一直在和兄弟讨论如何营销,如何包装,如何提高画技开创流派,如何把画卖出高价。

    他的功名心确实不重,但绝不是没有。因为即使是梵高,也懂得艺术和市场的关系。

    同样的梵高,生前无人问津。死后天下闻名。

    因为梵高用自己的死,创造了历史上最成功的营销方案之一:

    被误解的天才。

    这才是人类最喜欢看的,不是才华,而是人。有人,才有市场,才有人买账。

    出版社不做亏本买卖,名利场只讲钱,不讲才华。

    艺术 ,原本就是为市场服务的。尤其是后现代,资本主义的体制下,艺术早就已经和资本勾结在一起,充满了淫逸的气味。

    在外部的名利,以及自己内心的偏执,双重挫折下,马寅波举步维艰。

    说到底,这是作者在自嘲虚荣,虚荣到自杀。

    一个人希望被理解,本质是渴求客体满足自己的需求,让自己的需求不言自明,召之即来,心领神会。

    而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是不可能每天都期待于别人的理解的。

    人格完整的人会发现,自己并不需要别人的理解,本质具足,这才是彻悟。

    马寅波最终在跳楼的天台上,彻悟了。

    人生,虚荣,认知。

    他们的看法不重要,自己的虚荣是笑话。

    于是,这个彻悟的灵魂,回归家庭了。

    儿子最后坦白的时候,说的很好——你眼里的我,不是真的我。要成为你那个我也可以,但是我想成为我自己。

    儿子从未踏入过虚荣的世界,反而活得很透通。

    难怪他妈说,咱儿子智商比爹高。

  4. 讽刺喜剧嘛,不怕骂

    全片都是非讨好型角色,是缺点也是优点。

    首先说缺点吧,角色的不讨喜,马墨猥琐,马寅波虚荣,老师校长出版社圆滑等。这种角色上的道德缺陷,注定带来的是电影外的争论,马墨应该是会被骂得最狠的,“男凝”“说教”这是这部电影该承受的,当然也挑起了矛盾也有了话题,有了话题自然就有了...

    二元对立,配角都很脸谱化,为什么被讽刺?因为你不好。除了妈妈潘冬妮的角色没有被讽刺,其他所有角色几乎都被狠狠按在地上摩擦了。以及很商业化的节奏,很商业化的推进,很商业化的反转,很商业化的高潮。导致这部电影促成了商业化的讽刺喜剧界文艺复兴,是好是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打了五星,值不值,是不是讽刺,也取决于各位看官。

    然后说说优点,讽刺喜剧,最重要的是什么,讽刺。这部电影都做到了,原版不是一部喜剧,但本土化改编做到了,讽刺了文学的虚假,家庭教育的悲哀,刷单带货的虚无,流量为王的悲哀。这些讽刺的对象不能代表全部群体,但讽刺能代表我们想看到的黑暗的那一部分。

    讽刺喜剧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将那些社会问题戏谑化,看似微不足道,也的确能博人一笑,但其实静下来思考,等着你的便是无尽心酸。

    说马寅波撑起了整部电影不足为过,追逐所谓“虚荣”的癫狂,看似只是文学的悲剧,其实更是人生的悲剧。与妻子吵架离婚的那段戏,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值春风得意的男人回到家里,脱离虚假的社会后面对真实家庭的反应。他不想承认自己成功是“投机”,就像不想承认自己无能一样。

    与《坠楼死亡的剖析》的争吵戏有点相似,虽然差得还是有点多。在争吵中逐渐撕开脆弱的伪装,但这是单方面的,是由潘冬妮主导的,因为他确实是住着老丈人的房子,教书育人多年确实没有学生喜欢也没有优秀的职称,投稿多年也确实没有出版社认可,也确实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不足。

    自尊,一个中年男人的自尊,特别是刚刚得到了“虚假”成功的满足之后的自尊,不容许被否定,这就是为什么后面马寅波像疯了一样证明自己。

    反转后马寅波追逐保安的那种无力与绝望,哪怕是真相大白,但那时又有谁会相信你。追逐的保安,为何只是一个保安,他也有自己的梦想,有过人的能力,但他也只是个保安。这又是为什么?

    你也是自己的二手杰作吗?你也只能在泛泛芸芸中借自己梦想慰藉自己吗?也只能问自己了。在骂你,也在骂我自己。

    梦想,望文生义,追逐了一生,可能也只是梦,只是想。

    最后美好的结局,是马寅波醒来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细看镜头的表现就会发现结局像是一场刻意的梦。正如他所说“跳楼”改变不了什么。在网络舆论上,评价跳楼者脆弱精神失常的人,远远多于那些花时间去了解跳楼起因的人。

    其实在马寅波摔下去那一刻起,在响起《像我这样优秀的人》起,电影就已经结束了。

    最后的结局以及滚动字幕的彩蛋,只是为了顺应整个电影市场的潮流罢了。

    该骂,我讽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