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家在香港(1983)

家在香港(1983)

又名: Home at Hong Kong

导演: 敬海林

编剧: 陈文贵

主演: 朱海玲 刘德华 古嘉露 谷峰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83-08-19(中国香港)

片长: 98分钟 IMDb: tt1293779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以现实香港为蓝本,描述急功近利的青年人亚伦(刘德华)的遭遇及他身边的香港人:外商情妇玛利亚——古嘉露,戆直工头亚辉——黎汉持,望做歌星女工亚红 ——寇鸿萍,封建固执看更虎伯——谷峰及非法入境女人蛇亚贞——朱海玲。一班香港小人物,为了物质生活、男女关系、移民外国等等,面对种种生活压力,求不得、放不下,难舍难离……

演员:



影评:

  1.    影片拍摄于1983年,而前一年刘德华才凭借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在影坛崭露头角,估计本片的主创就是因为他在《投奔怒海》中的表现才选择他的,因为此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投奔怒海》非常类似,都是关注现实、关注政治的作品。影片所涉及的政治话题非常之多,有九七、文革、偷渡、移民、抵制日货、越南难民等等。特别是关于九七,当时中英谈判尚在进行之中,《中英联合声明》要在下一年才签订,而影片这时就已经开始关注起回归后香港的前途问题了,实在是令人惊讶当年的香港大众对大陆政府何等的没有信心,影片里阿辉的女朋友阿红一家,只是一个普通的底层家庭,但是在看到中英谈判的电视报道后就立定决心要移民,不惜让女孩女儿出卖自己的身体,离弃自己的真爱,阿辉在阿红一家离去后高喊着“到底你们怕什么”的画面实在令人唏嘘。

       影片最关注的还是香港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展现了很多当时香港的现实问题,当年经济刚刚起飞的香港与现在的大陆城市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些香港的历史问题与我们现在的很多现实问题也惊人的相似,观看时有一种历史照进现实之感。比如影片中刘德华在房产公司工作,有个人托关系买了七套本来限定一人只能买一套的特价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经适房丑闻吗?又比如影片里黎汉持打工的建筑工地,建筑商为了赶工期居然连钢筋都没扎完就要灌水泥,这不就是豆腐渣工程吗?后来老板跑路,工人拿不到工钱,这不就是拖欠农民工工资吗?

       影片虽然涉及很多政治问题,但是并没有过多说教,这些背景的加入反而让影片的故事更加真实动人,几位主要角色各自的故事都令人印象深刻。刘德华饰演的阿伦作为为生活打拼的底层年轻人的代表,一开受到演讲迷惑做了化妆品推销员,但是却怎么也卖不出去,后来因为在酒吧遇到了一个大老板的女人Erica,失意之时一夜春宵,Erica的一个电话他就到了房地产公司上班,虽然事业渐有起色,但是他却发现原来自己只不过是Erica的玩物,在遇到大陆偷渡来的心地善良的阿婷之后,他才找到自己的真爱并,决意做回自己,离开Erica。

       而黎汉持饰演的热爱打拳的建筑工人阿辉,遭遇更加令人唏嘘,他所深爱的歌女阿红为了完成父母一定要移民的愿望而嫁给了自己的老板,阿辉心灰意冷之下在打黑市拳的时候被打成痴呆,待完成父母之命后的阿红回港找他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谷峰饰演的虎伯是另外一个悲情人物,是善良底层人民的代表,他对待阿伦非常关爱,遇到偷渡来港的阿婷时极力保护,最后在与警察的冲突中心脏病发去世。影片他与阿伦有两段讨论非常有意思,一段是关于大陆人偷渡到港的,作为香港人的阿伦坦言不喜欢大陆人,认为香港是香港人辛苦建立的,大陆人来是坐享其成,而虎伯却说难道他们不做事就有饭吃吗?另一段是关于抵制日货的,虎叔作为一个底层小人物在知道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之后张贴抵制日货的标语,反而作为先进人群的阿伦却对此一无所知,知道之后也不以为然,虎伯就说你们这些香港人只知道赚钱,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理。

       最后一个悲情人物就是朱海玲饰演的大陆偷渡到港,偷偷钻进阿伦的后车厢里躲避追捕的少女阿婷,她一开始对人非常防范,待知道虎叔和阿伦都是好人之后才敞开心扉,在逃离表舅父家之后他和阿伦才真正走到一起,但是为了一个香港身份,他们却不得不铤而走险假扮越南难民,在一切准备好之后,阿婷为了不让阿伦冒险,最终选择了回到大陆。这个人物作为大陆的象征,影片对这个人物是持同情态度的,最后也借她之口表现了一个美好的愿望:终有一日,我们会有一个富强安乐、自由开放的国家的。
  2. ☆☆☆☆
    这是一部被很多人忽略的好电影,小时候曾经租过录像带来看过,但是小时候并不能看懂,这样有深意而且写实的电影果然还是要长大成人看过各式各样有内涵的电影后才能理解。
    八十年代初期的香港社会跟二十年后的今天内地社会差不多,因此当我今天晚上坐在电脑前面看着这部二十年前的电影并没有距离感,相反觉得很真实很亲切,就像今天我们生存的社会一样。一模一样。

    刚刚写了一大段文字我都删掉了。因为我发现我无法用精准语言来描述这部电影。电影里有妄想嫁给英国总裁的中英混血儿艾丽卡,周旋于各种男人之间;有偷渡来的大陆女子张婷婷,差点被香港的表舅舅表舅妈绑着嫁给弱智的表哥;有强烈民族自豪感早年从大陆过来的虎伯,收留了张婷婷当她是女儿一般;有建筑工人李建辉,他本来有个很要好的女朋友红红,但是由于82年撒切尔夫人跟中方达成共识香港97年会交还给中国,红红一家跟多数香港人一样感到前途难料心怀恐惧,打算移民,最后以红红嫁给一老板为代价全家移民至美国。有个镜头是李建辉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大喊“你们到底在怕什么?”他们是害怕疯狂,害怕大跃进浮夸风,害怕人为造成的三年自然灾害会饿死人,害怕一群人会突然冲到你的家里来抄你的家,害怕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被流放,更害怕不敢说不敢听不敢想,不准这也不准那,害怕没有自由没有未来……现在的内地人们一旦有钱,便会想方设法的出国。他们又在怕什么?八十年代移民的香港人如果知道香港后来的情况会不会觉得如果不移民也是一样的,而现在纷纷移民的内地人呢?会不会在二十年后觉得这个决定也并不算明智呢?

    刘德华饰演的主角王伟伦就像是一条线索将这些人这些事联系了起来,在他周围也会发生现在内地社会也常有的事情,例如金字塔营销的骗局(跟传销差不多只是不会限制你的人身自由,例如安利、玫琳凯),偶尔遇到一个富婆得到一份工作,那时候香港正在大搞建设,就象现在的内地,追求效率金钱不注重质量,人们拿着钱纷纷买楼炒房。

    王伟伦经常挂在嘴边说自己是一个孤儿,联想到罗大佑的一首歌《亚细亚的孤儿》,香港、澳门、台湾都像是离开母亲的孤儿。王伟伦也跟大部分香港殖民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一样不知道918是怎么回事,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不强烈,认为香港是香港人辛苦努力建设的,内地人偷渡来就想坐享其成,要不就尽干偷盗抢劫之事。回忆起前不久香港人忍够了的言论,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二十年前就有了,什么抢奶粉,孕妇占床位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
    在我看来要化解矛盾就必须推翻隔离,香港其实就是广东省的一个发达城市而已啊,北京上海人最多是瞧不起其他地方的乡下人,而香港人对内地人的看法却有点像种族歧视了。因为我们去那里还是要向去国外一样进行签证、过关。

    我才发现刘德华早期的电影都很不错。
  3. 家在香港

    刘德华加入销售化妆品团队被骗 酒吧喝酒结识外商情妇二人扔掉化妆品喝醉睡了 情妇给刘德华介绍了工作二人在一个建筑公司上班 派对上情妇与两个男人接吻

    刘德华与看更的虎伯关系很好 一日黑龙江北姑逃离边境警察躲到刘德华后备箱 虎伯执意留下北姑 刘德华宋北姑找到亲戚 亲戚捆住北姑让她嫁给傻儿子 傻儿子放了北姑 刘德华給北姑做了假身份证 情妇举报了北姑 警察上门 虎伯堵门心脏病死 北姑逃跑回亲戚家被刘德华找到 刘德华准备带北姑偷渡美国 需要学越南话装越南难民 北姑不愿意給刘德华找麻烦独自离开 情妇公司破产

    刘德华好友是工头喜欢打拳 女友想当歌星 工地偷工减料工头无奈 女友跟了老板带父母一家人移民美国 工头打黑拳成了植物人 女友回香港决定照顾他

  4. 1983年上映的影片。

    故事背景是1971-1981之间的事。

    那个年代香港房地产的环境不就是大陆的现在吗?

    男主是那个时代的香港青年,迷茫且焦虑,没有归属感。

    女主是大陆偷渡客,黑龙江人,父亲在WG被迫害致死,她只想寻找一方自由的地方生活。有几个细节很有趣,女主惊叹于香港人吃完饭不用拿粮票,惊叹于香港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会被红/卫/兵抓。

    不过,香港人很讨厌偷渡客,藏匿偷渡客是犯法的。男主和虎叔藏匿女主,被人举报,一群警察来暴力抓人。虎叔因此死掉了。

    我觉得有点不懂,男主是香港人,他和女主相爱,那么他和女主结婚,女主不就能上户口留在香港了吗?但是男主为了和女主合法地在一起,抛家舍业,宁愿花重金和女主一起冒着死亡的风险假冒越南难民偷渡离开香港,也没选择结婚这条路,大概是当时的背景下,结婚都是行不通的吧。。。

    最后,女主看见偷渡的人九死一生,舍不得男主拿命陪她冒险,就偷偷地走了。她送给男主的那幅父亲留下的画,看上去好震撼。

    男二是拳击手。女二的一家人也很有意思,他们是华侨,50年代从国外回来住在大陆,但是60年代大陆因为zz原因排斥华侨,迫害华侨,他们一家人就逃到香港定居。70年代香港人因为回归问题人心惶惶,很多人对大陆没有归属感,认为大陆很闭塞穷苦。人民没有任何自由,香港人就害怕回归后自己也活在没有自由的恐怖制度里,掀起了一股移民风潮。女二一家子就移民去美国了。女二为了全家能移民美国,抛弃男二,嫁给了自己的老板。

    男二吐槽女二一家时就说她家十年换一个地方住,下一个十年就换去美国了。笑死我了。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慨是改革开放是非常正确的一项政策方针。我们现在能活得如此舒适,相对有一定的言论自由,还是值得感恩的。

    最后,女主说她要回来的地方(大陆),就有点惨。她回去正好赶上那啥,她从香港回去的话,背景有问题,一回去就要遭殃。她还真不如再挨十年,改革开放中后期回去,90年代沾点香港背景,从香港到大陆的人,很吃香的。

    不过,有些选择后人一看历史节点就很清楚怎么做好,但是当时的人没有上帝视角,肯定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