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邪魔的弥赛亚 Messiah of Evil(1974)

邪魔的弥赛亚 Messiah of Evil(1974)

又名: 死人 / Dead People / Deep Swamp / Messiah of Evil: The Second Coming / Revenge of the Screaming Dead / 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 / Night of the Damned

导演: 威拉德·赫依克 格洛丽亚·卡茨

编剧: 威拉德·赫依克 格洛丽亚·卡茨

主演: Michael Greer 玛丽亚娜·希尔 乔伊·邦 Anitra Ford 罗亚尔·达诺 小伊莱莎·库克 Charles Dierkop Bennie Robinson Morgan Fisher Emma Truckman Dyanne Asimow Herb Margolis Alex Michaels 沃尔特·希尔 Laurie Charlap-Hyman 比尔·诺顿 威拉德·赫依克 格洛丽亚·卡茨 比利·韦伯

类型: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74-12-11(美国)

片长: 90分钟 IMDb: tt0071396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A young woman goes searching for her missing artist father. Her journey takes her to a strange Californian seaside town governed by a mysterious undead cult

演员:



影评:

  1. 比Argento《阴风阵阵》(1977)早四年;淹没在73年同年发行的《驱魔人》震惊世人的血雨腥风中;从各个层面来说,这部电影都绝对是一部被极大忽视和低估的影史佳作。摄制于曼森家族审判之后,前有波兰斯基《罗丝玛丽的婴儿》,美国此时对邪教和盲众的文化焦虑在这部电影里完完全全以一种深沉肃穆的冷感压抑表现了出来。

    同时,电影和当下艺术运动总是紧密相关的,最典型的恐怕是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达达,等。这部电影就充满了浓郁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洛杉矶波普艺术。艺术指导Joan Mocine和Jack Fisk(看完此片能完全理解为什么林奇《橡皮头》和《穆赫兰道》御用Jack Fisk)无疑把美国50年代到70年代当代艺术在电影产业、国民经济和消费主义的中心地位发挥到了极致。以及,一部夏日的恐怖片,居然拍得如此让人发冷。我们身经百战的老戏骨Elisha Cook Jr. 说:“太奇怪了,这是我职业生涯里第一次被导演告诉直接看镜头”。


    这片子打光和构图都太美了我截图截不过来。打光就说一处:

    Messiah of Evil (1973)
    Messiah of Evil (1973)

    上图:左侧墙壁三色影子。

    Messiah of Evil (1973) 正常影子和蓝色影子

    再看《阴风阵阵》:

    Suspiria (1977)
    Suspiria (1977)

    手的上方红色影子,下方蓝绿色影子。

    多色的影子原理很简单: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光源。或者像歌德《颜色论》里解释的也行(白色背景上有效的光源被背光光源叠加色彩):

    "Zu den farbigen Schatten gehören zwei Bedingungen, erstlich, daß das wirksame Licht auf irgend eine Art die weiße Fläche färbe, zweitens, daß ein Gegenlicht den geworfenen Schatten auf einen gewissen Grad erleuchte." (Goethe, Zur Farbenlehre, §64)

    对比的目的,简单讲就是,虽然很像,但是《阴风阵阵》浓艳过曝(所谓“bleeding of colors”,而这种色泽溢出人物/物体边缘的bleeding正好是Argento和Tovoli所想要的),《弥赛亚》冷峻节制,柔和很多,两部饕餮色彩的片子都在自己的范畴里保持着色调的平衡。


    原本是抱着看一场 “靠美丽的女主角作商业卖点撑场的廉价吸血鬼/丧尸片” 的念头打开看的,所以被这么一部有素养的作品惊艳了吧。但是又看了一遍之后这么冷冰冰的潮湿气质我是真的爱了。视觉愉悦欲罢不能,适合大电视机就这么放着,下单蓝光。记一下看片的时候想到的两点:

    1. “Point Dune”的海边居所取景于加州马里布真正的Point Dume海角。父亲画笔下深远的码头和电影开头的加油站都好像出自Edward Ruscha的艺术风格。灯光布置极其迷人,色彩繁复却冷漠怪诞,喜欢的人(比如我)会爱到死,不喜的人简直要即刻触发chromophobia。一切都过分饱和:加油站的正红,惨白面色前啃噬着的鲜血和生肉,鲜红舌苔上黝黑的虫子,五光十色霓虹橱窗外空无一人泛着幽光的沥青,覆盖艳丽蓝红颜料的金属剪刀,浑身鲜血掺杂颜料的蓝色父亲。波洛克的滴画法和血液的喷溅,两者边界消失,成为彻底的暴力表现,惊艳极了。

    如David Batchelor所言,或者如我们从《阴风阵阵》所看到世人当下的震惊和被挑衅,人们对过分浓艳的人工色泽的恐惧来自于“fear of corruption or contamination is from something that is unknown or appears unknowable”,颜色本身成为“property of some foreign body – usually the feminine, the oriental, the primitive, the infantile, the vulgar, the queer, or the pathological”,或被归于“the realm of the superficial, the supplementary, the inessential, or cosmetic”。恐怖不仅透过颜色,并且透过当代艺术影响下 荒诞、夸张、充满冷峻棱角的室内设计(夹杂一些art nouveau)逐渐渗透在每一帧镜头里。

    2. 片中所影射沉默的(/疯癫的/不正常的)大多数,(据导演本人表示)借鉴了1971年《Let's Scare Jessica to Death》——我真的很受暴击,因为这部电影是我恐怖片十佳了。它不是什么廉价吸血鬼小镇片,而是探讨心理疾病/女性“癔症/歇斯底里症”与疯癫社会二元对立的深沉庄严的典范。这股肃穆的哀愁,是大多数恐怖片所缺少的、绝对稀有的审美高度。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确立女性主义反抗的自传体短篇小说《The Yellow Wallpaper》大抵是对这类议题电影最具影响力的开山之作。借《疯癫与文明》中福柯引用威利斯对于“歇斯底里”的论述:“在妇女疾病中,歇斯底里的名声很坏,就像是人已半入地狱一般(semi-damnati),它必须承担无数其他疾病的过失”。

    事实上,女巫历史上对附魔和癔症的混淆也持续了数个世纪。《驱魔人》里的母女在借助宗教力量之前,也被误诊癔症,原著花了大量篇幅描写女性/女巫癔症和附魔驱魔史,史料可靠详尽。历史上女性地位和话语权的缺失使得女性们从轻微疲倦(或者哪怕只是拥有稍许敏感的人格特质),到被身边的男性们下定论为歇斯底里症,经历丈夫们的变相孤立、社交丧失、修身养“病”、卧床服药、与世隔绝、长期压抑下的神经衰弱被冠以臆想和幻觉,最后逐渐被逼到精神崩溃,也成为了大多数恐怖电影善用的题材出发点。这里所谓的“恐怖”,怕不再是悬疑和超自然了。当然,在我个人看来,这种恐怖也绝对超越了女性主义,而是根植人类本能的 对“反常”与“边缘”、“失控”与“被控”的恐惧。同时导演也提及了对H. P. Lovecraft的借鉴——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松散的些微恐惧——以至于每一帧都好像潜伏着危险。(神经衰弱患者在此表示感同身受。我爱洛夫克拉夫特。)

    Btw!导演夫妻Willard Huyck和Gloria Katz是真的神仙眷侣了!

  2. 这电影不恐怖的地方感觉节奏很慢,恐怖的部分到还可以。

    女主来这个镇上找她父亲,她父亲的住处屋在人空。期间女主认识了一男两女,四个人住在一起。但是随后发现这个镇上的人总有些怪异举动。比如夜晚人们经常聚众在海边看着海水或生火。至于恐怖的地方,一个叫劳拉的女人晚上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看到前面有个人便跟着进了超市。发现一群“人”在超市吃生肉,“人们”发现了劳拉便追来把她吃了。还有就是另外一个女孩在电影院看电影,当时没几个人,然后电影看着看着身边陆陆续续坐满了“人”。女孩发现这些“人”眼睛流血,想要逃离却打不开出口大门,然后也被吃了。还有一部分,两个警察对这伙“人”射击却根本打不死,然后其中一个警察发现同伴眼睛流血便对他开枪,对方毫发无损,然后这个警察自然就成了食物。估计变异的过程应该就是眼睛出血,但是变异的具体原因也没说明。这个街上的变异人起源是在百年前,女主眼睛也流过血,但是到后面也没变异

  3. ⭐ ◀ ▶ ⭐ ⭐ ⭐ 女子驅車前往偏遠、孤寂的海濱小鎮探望自個兒近期寫來不詳信件的已然失聯的「父親」;小鎮街道、商店盡顯淒涼,她暫住於「父親」位於海邊的宅邸之中,屋內滿墻神秘的壁畫頗為詭秘,如萬般凝視如影隨形,至於畫中寓意情況不明;基於百年以前一位「黑暗陌客牧師」的邪惡「傳教」寓言,血紅月光,黑暗浪潮,好似宇宙顛倒,空蕩、寂寥,一種情緒化、超現實的夢魘特質和惡魔意象充斥於敘事;小鎮住民因為某種超意識、超自然的力量影響而愈加趨於「喪屍化」,但不像是【羅梅羅】電影中傳統的「喪屍」那般行動蹣跚,他們甚是可以奔跑和交流,身體沒有痛感,眼中滲著血紅淚水,嗜血喜望月,純粹依靠食欲發動攻擊,完全具備「人」的意識,只是思維上表現比較遲鈍而已!他們主要的目的不是「食人」,而是翹首以盼著那位「黑暗陌客牧師」的再度降臨,「猩紅滿月」之日,便是「活死人歸來」之時;整部電影我最意外的地方是汽車旅館的門牌號竟然是「237」,不知道「閃靈」中「237號」房間是不是巧合?【Toni】於寫著「KISS TOMORROW GOODBYE」的電影院裏觀看「西部電影」 ,結果遭莫名而來的「活死人」圍攻而暴斃於銀幕前,我真希望那場電影永遠不要結束! 威拉德·赫依克 ★ 男 ? 29 N 威拉德·赫依克★ 女 ? 32 N ? 1974 ? 美國 ? 2024 ▲ 6月 ? ➊ ? 24 ? 線上 觀影 ? 網絡資源下載 ? 55 inch ? Ⅰ ≈ 90分鐘 ?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 ★ ★ ★ 5 5 ?

  4. 片名取得诡异而响亮,电影海报也做得充满了70年代意大利“铅黄电影”的典型clut气息。

    “弥赛亚”是基督教对耶稣的称呼,意味着“救世主”。影片的全名,即意思是“邪恶的救世主”。但是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现内容和这个标题并无关系,这就是一个完全的噱头而已……

    几乎没什么剧情,故事背景也像是编剧随便想想就编出来的几句话。

    本片最大的特点,也算是最大的优点:心理恐怖、悬疑色彩、文艺气息、寂静岭一般的冷寂与丧尸元素、未知邪魔元素的独特混搭和融合:

    整个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漆黑的深夜,长时间呓语般的背景独白,整体氛围既有点意识流,又像一个梦魇,有一种持续的清冷、人际的疏离、心灵的孤独在里面,似乎就像我们在现实里发生过的梦。

    但是本片的节奏实在缓慢,且严重缺乏桥段,大部分时间,男女主都梦游般在室内或者夜晚的街头漫无目的地“游荡”,似乎就是为了“完成”影片的时长。加之剧情衔接非常随意,叙事缺乏逻辑,整体观赏性并不高,貌似很适合自闭症患者或者失眠症患者观看。

    因为画面内容太过简单和无力,影片很多时候反而是靠女主的内心独白在支撑,独白的叙事性或心理描写都不错。

    作为一部带有丧尸或者邪魔元素的恐怖片,影片的特效镜头寥寥无几,且非常幼稚,似乎剧组真的很缺钱,影片整体选择这种文艺性的表现方式,也可能是因为资金紧张促使产生的灵感。

    但是影片在夜晚的摄影非常出彩,特别是女主登场的开头,整个背景都是漆黑的夜晚,镜头里的女主的样貌却清晰可见,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深深的未知感和神秘感。

    空荡荡的街头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有种梦魇般的味道,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被未知邪魔不断侵蚀的小镇上的居民在不知不觉中渐渐丧尸化,这样的题材和寂静岭一般的表现方式,对于一部1974年的电影来说概念是相当超前的,但可惜的是,整体呈现出的效果冗长、无聊而做作,并不值得花时间观看。

    但是话说,这样的片子如果留给70年代当时的国内观影者,很可能会大受震撼,这可能就是印证了“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