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三四十年代,建国后的“十七年电影”是内地电影艺术的低谷期。第二代导演兴致勃勃地开始他们的第二期创作,没想孙瑜的《武训传》(1950)竟搞到了全国批判的地步,一夜之间中国电影开始首重意识形态了。虽然《武训传》确实三观不正,看得气闷,但不至如此。艺术不自由,搞领导审查和自我审查,流弊至今。
出于新中国的文化宣传需要,50年代拍了一些古装戏曲、故事片,比如桑弧导演的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石挥导演的戏曲电影《天仙配》(1955)。1956年,吴永刚根据《今古奇观》中的一则故事,编导了优美的古装故事片《秋翁遇仙记》,带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舞元素。吴永刚一直喜欢水浒传中的林冲故事,1939年就拍过一版《林冲雪夜歼仇记》,还出版了一本绘图版的书《林冲夜奔》。1957年,吴永刚开拍新一版《林冲》(1958)。拍摄了一半,他就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林冲》改由曾做过导演的男主角舒适接任导演。六七十年代,吴永刚就只能拍几部戏曲电影了。
《林冲》是古装故事片中的一部佳作,故事性强,表现出了林冲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林冲的故事,恰好符合了主流意识形态。影片开头,林冲义赈李小二,表现了他救弱济贫、仗义疏财的侠义气概。但他所处的阶级,他的社会地位和娇妻美眷的小康生活,决定了他安于现状的思想。虽屡遭屈辱和陷害,他仍旧委曲求全,希望能恢复往日的安宁生活。他在沧州怀揣尖刀寻找陆谦一伙,“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复仇的怒火一冷,妥协的想法又占了上风。
影片将林冲塑造为一个有着普通生活理想的普通人,虽然他灵魂深处潜伏着反抗因子,但因对现实生活抱有希望和幻想,他不断忍让,直到最终被官僚势力逼上梁山。这使得林冲更像一个革命者,谈不上太多还原度。林冲的性格,一在忍,二在狠。书中李小二说“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对于林冲的狠毒,影片表现得不够,当然拍出来也过不了审。
前面的赶庙会一段特别的朴实,仿佛看到了过去人天真的笑脸。后面的背景是还没有被破坏的中国的古塔古寺,特别有古意。
义结金兰后的鲁智深告诉他,就是放着80万进军教徒,不做也不能放过高衙内。这句话点醒了梦中人,他过去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男儿被激发了。
其实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问题,就是在官僚体系当中以大欺小,在这样的一员系统当中,必定滋生腐败,林冲的老婆就做了牺牲品。58年的老片子拍的很爽快,而且也很好看。
这些人都是练武的好汉,所以受不得一丁点气,眼里也揉不得沙子。当前中国的文人,哪个不受这点鸟气?
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听起来很威风吧,但在宋朝,官吏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林冲属于吏,并不是什么大官,娘家也没有太大背景,不说穷,但买把宝刀还要讨价还价,老婆遇到欺负只能忍气吞声。鲁智深倒好,“什么屌人,追上去打死!”林冲看到是上司的儿子,就手软了。
换个话说,林冲属于看不到兆头那种人,所以做的选择都是bad end,要不是野猪林有鲁智深,早就gg了。看到高衙内不打,陆虞候害他也没报复回去,一下子得罪两个人还不走,接着就被人陷害了差点直接死刑。搞个冤狱也忍了,两个差人要杀自己,被花和尚救了后也不计较了,幻想服刑完可以做个良民,但对于人的恶还是认识不足,陆谦千里迢迢跑来斩草除根,三次都要至我于死地,林冲这才忍无可忍把几个人都杀了。
这一版照搬原著,而98版电视剧的故事线更完整,林冲杀陆谦的那一场戏剧本更加丰满。
都说林冲怂,但林冲本来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牵挂实在太多了,这种忍让的性格是长久形成的,是他悲剧人生的根本矛盾,他也没什么太大的理想,只想维持体面的生活,但一个权力的任性就可以摧毁他整个人生了。
有些时候无论忍还是不忍,都是be,不过早点爆发可能就不容易中风了,大不了早点投胎,想太多血管容易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