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奇妙的蛋生(2021)

奇妙的蛋生(2021)

导演: 陈璐

主演: 杨媛草 赵薇 Wei Zhao 奚梦瑶 杨天真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1-04-29(中国大陆)

集数: 6 单集片长: 30分钟 豆瓣评分:8.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国内首部聚焦女性生育问题的纪录片,从“人-商业-科技-社会”四重维度追踪当代人生育观的变迁。演员赵薇、名模奚梦瑶、经纪人杨天真等多位嘉宾以多重视角关注生育话题,借由杨媛草女性/母亲/记者的三重视角,帮助人们从狭隘的认知中跳出来,看到生育问题的本质,生或是不生,怎么生,何时生,我们都应当尊重每个人的身体差异和人生选择,关爱女性生育的身心健康以及通过现代科技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最终实现对女性真正的关怀。

演员:



影评:

  1. 昨天,整个晚上都在看这部讲述女性生育的纪录片《奇妙的蛋生》。

    看罢百感交集,想要郑重地把它推荐给每一个正处于适婚、适育年龄的人——是的,不仅仅是女人,还有男人。

    这部纪录片的采访对象,是那些遇到生育困难的夫妻和家庭——用大白话说,就是“不孕不育”。

    众所周知,夫妻双方无法生育,问题不是仅局限于女方,如果男人的精子存在缺陷,同样会造成不育。但多少年来,我们的传统观念却对此讳莫如深,而需要去承担生育压力及生育痛苦的“主要责任人”也是女性。

    在这部纪录片中,这种现象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对片中两位被访的女性印象最为深刻。

    第一位,是染色体存在缺陷、没有生育能力的女孩“欣欣”。

    “欣欣”只有26岁,但已被生育专家“判了死刑”——如果想要生育,她只能等待公益捐卵。

    在我国,女性捐卵少之又少,希望非常渺茫。

    医生断言,她至少要等上3至5年。

    而女孩却早已被夫家下了最后通牒:一年内再不能怀孕,就离婚!

    主持人跟随这对夫妻回到老家,采访欣欣的公婆。

    饭桌上,记者问欣欣的丈夫:“如果妻子最终还是无法怀孕,你会怎么办?”

    男人吞吞吐吐,表示父命难违——“婚姻不是两人的事,还要面对亲戚、街坊,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两个人的世界,也不可能隐居深林……”

    女孩的婆婆则态度强势,表示“传宗接代是人生大事”、“不能生育就要离婚”,如果她是女方的家长,自己的女儿生不出孩子,也绝不会阻拦男方抛弃自己的女儿。

    而,在男方一家面对镜头纷纷表达决绝态度的同时,身为妻子的欣欣全程在场,犹如一只待宰的羔羊,表情痛苦、默默流泪。

    显然,夫家在讨论她的去留问题时,已经早已不必顾及她的感受了。

    值得庆幸的是,节目的最后,导演放出采访中未被放入正片的一段花絮,是上文中那位无法生育、被婆家逼着离婚的女孩欣欣与父母的一段对话。

    至少这个深陷痛苦的女孩,还有一对明事理的父母,为她感到庆幸。


    第二个参与采访的女性文霞,做了两次试管胚胎移植,均无果,取卵的时候为了省钱连麻药都舍不得打……最后却因为再次失败,被丈夫和公婆赶出家门。

    回到老家的女人醒悟后主动提出要与丈夫离婚、控诉丈夫的自私与冷漠,男方竟提出让女方赔偿60万的精神损失费和之前的生育治疗费!

    面对主持人的质疑,文霞的丈夫态度轻蔑地指责自己的妻子“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更表示“让她赔60万,我都觉得远远不够!!”——仿佛整个取卵、试管胚胎移植的过程,打针、吃药、吃苦受罪的都是他。

    当主持人反问男方:“她怎么是出来混呢?她是为了满足你的愿望、想要为你生孩子才去做的治疗,她不是故意不怀孕的。”

    男方一脸漠然,不再作答。

    令人庆幸的是,镜头下的另一方,想通后的文霞已决定“告别过去、从头再来”,整个人的状态、气色,与之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就是以上这两对夫妻的采访,令我心绪万千、一度倍感气愤。

    真的是离了个大谱!

    直到现在,想起她们各自的丈夫面对“离婚”这一话题不置可否、甚至恶语相向的嘴脸,还是很想骂脏话!嫁给这些把妻子当作生育工具的男人,即使能正常生出孩子,就会得到幸福吗??

    “如果不能生孩子,就会被离婚、被抛弃”——这种话无论是出自谁之口,大概都是对很多自感独立的女性极大的侮辱。

    至今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没有孩子,婚姻就无法延续”?

    如果婚姻需要孩子来延续,两个人的感情又算什么?还是彼此本就没什么真感情可言?

    再次觉得,对于生育的决定权,女性真的太过于弱势。

    被访的所有正在进行辅助生育治疗的女性,只要是自己存在生育问题的,无一例外觉得自己亏欠丈夫、要生个孩子“回馈”丈夫……甚至其中一位被访女性,因为长期受生育压力所困,最后精神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疗,不得不因此中断采访。

    可,所谓的“身为妻子应尽的责任”就只是生育吗?女人如果不能生育就是废人??——这些难道不是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恶意洗脑吗???

    不禁感慨,即使我们的社会发展到现在,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所谓的“生育自由”仍然是可望不可及。

    一旦走入婚姻,女性就很难自由。

    毕竟,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更不是一个人的事。

    “能否生育”、“生育与否”,对于一些人的婚姻,无疑相当于十字路口。

    有时候甚至觉得,“身为女性”本身就意味着某种原罪。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女性都必然要在许多情景下比男性付出更多、牺牲更多、平衡更多……即使如此,却依然无法达到各种各样的标准和及格线。

    而这一切的一切,却往往被默认为“自然规律”、“女性责任”。

    而原因仅仅是因为:

    你是女人。

    你是妻子。

    你是妈妈。

    第二集片尾,节目主创(均为女性)聊起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其中一位表示:

    “我知道生育之于我所要承担的痛苦,但我还是生了,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但我希望我的伴侣,他能知道我为此付出的代价,而不是觉得一切理所应当。”

    ——深以为然。

    女人,请先学会爱自己吧!

    无论你正在经历着什么、身体有何缺陷,你都值得且需要自尊自爱,不要被他人捆绑牵制着度过自己的青春与人生。

  2. 男性主导下的社会秩序里,对女性的压迫是必然的,这种必然常常渗透到我们的潜意识里。比如这档号称为女性发声的纪录片。

    《奇妙的蛋生》官方宣传文本里介绍制片人兼主持人杨媛草时,用了一句“出色的履历堪称完美女性的代表”,令人非常不适。

    大龄女青年被催婚,因为单身狗“家庭不完整”;结了婚被催生,因为没有孩子“女人不完整”;结了婚生了娃,还要家庭事业两头顾且都要顾好,因为世人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完美女性”,还顺手发明了一个著名案例叫“杨媛草”。

  3. 我认为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就是展示现实,像一面镜子,在短短的电影凝缩大部人的现实。更好一些的,想医生的听诊器,试图探索甚至揭露社会的问题。这部片子真实、有趣、丰富,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件使命。

    一、真实。

    作为纪录片,这样的效果不难理解。有过记者经历的杨媛草女士,是片子的制作人兼主持人,众多的与人物的沟通和协调都由她主力完成,第一集刚刚在医院找采访对象的时候也是非常紧张,在医生鱼塘和小雨的比喻中也很羞涩。主持人的反应很真实。

    二、有趣。

    杨媛草制作过不少热门的综艺节目,本人也是非常活泼,是个独立自强的女性。这也影响了本片的风格。片头是非常可爱的动画,请了王祖蓝唱片头曲,这是我认为这个纪录片可以作为小孩子的科普片的一个原因。另外,很多画面质感很好。

    三、丰富。

    科普干货慢慢,选题丰富。

    不可否认,这不是严格的纪录片,更带有综艺色彩,片中杨媛草女士自己也说了,导演怪她有太多自己的主观预设,影响了纪录片的客观性。而且我很担心片子放出去以后,有些人被网暴。

    但是她的明显的个人观点我是能理解的,虽然学过新闻,但她终归是搞综艺和高赚钱的,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不一样。

    赵薇的出现一是增加流量,二是炫耀人脉资源,三是表示杨女士个人和心路历程,赵薇的观点是比较中肯的,大部分人在她那个时候感到疑惑很正常,找闺蜜聊聊开导一下很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她们穿的那么正式那么女精英?

    尽管如此,我认为片子质量是优大于弊。毕竟我没有花时间走访好几个省区,好多家医院,好多个家庭,并做成电影发行出来。还收到大部分人的好评。

    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女性觉醒已经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正在往好的方面发展演进,这将是无法阻挡的趋势,但是男女平等,具体在那一天能够实现,这个还未清楚。一百年后的女人会是怎么样的呢?我很好奇。比起这个,我更好奇,如果她们真的实现了,人们会怎么研究今天我们所做的这些努力呢?

    会有人认为,纪录片里体现的性别问题自己之前就知道,这部片子似乎没有子有什么看的必要。然而我认为纪录片的作用除了反映现实,还记录着制作团队的努力。我很支持这部片子,希望资本能发现,然后拍出更多的有趣的关于社会题材的好节目。

  4. 看到一个关注的豆瓣友邻写了一篇观后感,于是也找来了这个纪录片看一下。于我,不是好奇或者评判,而是来正面自己过去的一段经历。

    值得欣慰的是,终于有人开始关注做试管的人群了。这个人群,虽然不能说很普遍,但绝不在少数。当你走进每一个辅助生殖科或是生殖医院,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群会让你误以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病区,但是应该大部分的病人,都携带着一个心碎的故事。

    当我觉得它们已经是过往云烟的时候,我看了前三集,与《奇妙的蛋生》这个搞怪、可爱的名字不同的是,它讲述的却是人世间最平凡、普通、而又糟心的事情:生育困境。或者是男方无精需要供精,或者是女方原因试管却无法顺利怀孕,或许是失独家庭想要接回孩子的信念可敬,每个故事,或者说跟拍的每个家庭,这种怀揣着失望、希望交融的折磨与痛楚,都深深的打刻在观者心头。更不用说有过同样类似经历的我自己,比起在一些故事中旁观者对丈夫、公婆言辞的愤怒的时候,我更多的是感同身受的心疼与悲伤。

    在生育的问题上,女性遭受的歧视和背负的压力,几乎就是孤立无援的状态。无后为大,传宗接代,这些所谓的社会准则、伦理从亲密的丈夫和家人口中说出来的时候,她就被推到了他们的对立面,成为了一个罪人,成为了一只待宰的羔羊。没错,罪人是因为她在生育上遭受的困境,她为这个家庭带来的阴霾,她作为一个女性而无法承担的女性职责,羔羊是因为当她为了这些强加于她的责任、义务走上试管选择的时候,她必须忘记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身体,她的身体,就是一具应该失去意识、感觉、痛觉的肉块,随意的摆弄,宰割,失去了所有的尊严。

    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辞,这样的所谓准则?是谁强加给我们这些东西的?女性有着喜爱孩子和想要生育的天性,那么既然是天性,如果遭遇了困境,也是自然选择的一种方式,更何况,很多不成功的案例中,女性并不是那个决定的因素,男性的精子活力、质量也同样至关重要,更不用说,还有许多医学所无法解释的原因,即便两个人的染色体报告都是正常的,也存在着无论如何也无法成功生育的可能。那么,面对这么多未知的因素,医学无法开解和解决的问题,为何最终背负一切的都是女人呢?

    只是因为偏见,只是因为在婚姻中的相对弱势,只是因为社会给予的角色分工,只是因为,我们是女性。

    然而有多少人能够了解试管整个过程中,她们所经受的那一切?纪录片中,稍微好一点的丈夫还能口头表达下对妻子付出的感谢和理解,还有一些就不必说了,大约都能想到那种高高在上理所当然的嘴脸。最关键的是,他们永远没有勇气承认自己抛弃妻子的真相,直面自己内心的想法,而要用沉默逼迫自己的妻子来说出离婚,或者借用他人的嘴脸以所谓的面子、自尊作为要挟,却不见这样的人,怎的自己不撑起一个家庭,不建立一个事业?好似自己的人生失败,都可以处处归咎他人。

    而这一切,在试管的过程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哪方原因,不管是几代试管,在一个试管周期内(建档、促排、取卵、移植、结果),男方最少就只要出现三次,分别是建档,取卵和移植的时候。因此在辅助生殖科里,乌乌泱泱的大部分都是女人。促排过程需要不间断的用药,抽血和打针,打针有打肚子和打屁股的。促排针一般都会有比较大的副作用,我打过三个月肚子上的生长激素,得自己扎针,并且药物需要冷藏保存。因为不懂扎针技巧,经常疼的龇牙咧嘴但是也要对自己下狠手。并且刚开始用药的时候可能因为药物作用吧,迅速的胖了起来。不过做试管的女人基本都是类似的状态,因为太胖和太瘦都不易于怀孕,在辅助生殖科,在做试管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忘记一切的作为女人、作为人的那些特质,而把身体和心理都调节成为了怀孕的唯一目的。

    取卵的过程我经历的不算可怕。除了第一次用了麻药,后面两次都是清醒生取。我不用麻药的原因不是为了省钱,第一次确实是怕,后来逐渐打针抽血多了,对于疼痛有了一定的接受度,加上我的主治医生一直劝说我只取一颗不需要打麻药,因此后面两次就听从了他的意见。也确实没有想象中的疼,更多是心理上的害怕。因为当你赤身裸体,被医生像刷马桶一样洗刷下半身,被一根长长的金属探针刺进身体的时候,可怕让一切疼痛的感觉更灵敏,更微妙。但是有一些女患者,她们为了省麻醉的钱而生取,一次性取很多颗,取完基本上都会虚脱,并且面临着腹水和内出血的可能。有一些生取的人取到最后,都会疼到大叫。要知道,每一个做试管的人对疼痛的忍耐力绝对是高于常人的,因为打针和抽血都是家常便饭了,有时候一天一个胳膊抽两次血,屁股和肚子上扎几次针,都是寻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只要还在继续用药,继续治疗,就还奔波在希望的路途上,

    移植对比取卵就是小巫见大巫,就和做一次b超的感觉一样,但是难熬的是后面两个星期。虽然医生没有要求移植后两周卧床休息,但是不知道怎么的,大家约定俗成就是躺两周床上,或者小幅度的活动,生怕胚胎无法着床。而两周后的抽血,就告知了这一周期的移植是否成功。但是不要以为移植成功了就万事大吉了,尤其在前三个月,试管患者是不允许转入普通妇产科的,因为这段时间,胚胎发育的情况,有没有出现胎心,有没有稳定,都是成败的关键。只有三个月过去了一切顺利和正常,才是真正的可以和辅助生殖科说声再见,走入正常的妇产科进行后续的检查了。但是,那三个月里,我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失败案例,胚胎发育缓慢,没有出现胎心胎芽,或者就是在快到三个月的时候流产,这些身体和心理双重打击的情况下,又一次的失败,又一次的无疾而终,又一次的承受者巨大的落差和悲哀,所有一切,无人能体会。

    女性对于生育本身就是很执着的。进入到试管的这个圈子里,短一些的三五年(当然也有幸运的一两次就成功的),长一些的七八年以上,做到可能连医生都会劝退你了,还是一意坚持。在这里,我真的见识到了为了生育一个孩子,女性所付出的一切。基本上,工作就不用想了,因为做试管是三天两头需要去医院的,一去就是半天到一天,有时候还会连着几天都要去监测和检查,大部分的职业不允许这样高频率和长时间的缺席。少部分的人一边工作一边做试管,但是整个人所承受的压力就更大,同时要面临着工作上的不理解,不可言说。而那些不工作的,一心一意做试管的女性,医院和医院附近就成为了长期驻扎的地方,许多外地到这里慕名前来做试管的,在附近租住,每次都要待上一两周,反复来回,她们眼中的期待还不曾被磨灭或者变灰暗,那至少一切都还是笼罩在希望之中。

    其实,现在回想过去这段和试管相关的经历,我已经不再会觉得那么的委屈和悲伤了。诚然,那些失败的打击让我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勇气,但是未必继续才是唯一正确的事情。这社会给了我们太多的偏见和限制,本来给予我们的自由就已经很少了,放弃不过就是一个选项,一个选择,一条另外的道路,仅此而已,无关责任、无关女性义务,更无关家庭。但是如若一个家庭因为这样的放弃或者试管的失败而分道扬镳,那只能说明对方本身在生育的问题上将你物化并利用,那这更不该是我们来承担的错误缘由了。

    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片子来关注这些试管群体。获得成功的家庭她们的幸福都或许类似,但那些还未成功的,那些中途放弃的,她们的人生应该也不是只局限于试管,只局限于将自己的身体转化为培养皿般的孕育的容器,她们的身体,她们的故事,她们的心理所想,更值得被关注。

    在国家不断提倡多生多育的时候,试管群体也应该纳入到考虑中,毕竟这个群体人数不少,生育两个+孩子的医院尤为强烈,但很多受限于经济条件和卵源缺乏的现实,有合适的政策逐渐的放开对卵源的限制,比如允许一些志愿者供卵,而不是只局限于做试管的人群,或许可以多一些选择的机会,多一些家庭圆满的幸福。

    而我自己,我选择离开辅助生殖科,离开试管的选择。在最后一次和医生的对话中,医生还有担心我会不会去做一些不合规的诊所的供卵,一再的叮嘱我如果有什么决定了要和他沟通,可以帮我把把关。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我一直在这个医生这里就诊,虽然并不是什么专家门诊,但是他的专业和耐心让我在试管的道路上走的没有那么痛苦和有负担。也能看到,在试管需求越来越高的现在,医生的负荷也越来越重,医生们都在努力的帮每一个家庭完成她们的愿望,如同并肩作战的战友,但是面临失败的时候医生能够给予的鼓励其实也很无奈,我们现在还无法体察和关注到当下的那些需要被安抚的心灵,身体和心理的伤害都是需要被治愈的。

    最后畅想一下未来吧。我想说的是,生育困境并不是我们自愿造成的,因此,我们更需要卸下那些强加于我们的负担。就像拼图那样,有时候当你一定要找到某一块拼图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那怎么办呢,在茫茫拼图中一块一块来尝试拼上去吗?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吧。但是,为什么不选择换一个地方开拼呢?到最后,这块怎么也找不到的拼图,就从茫茫之中显现出来了。虽然用拼图类比生育并不完全恰当,但请记住,我们不是为了谁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也只有这一次。就算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可以爱别人的孩子,对孩子的爱,可以扩大到更大的群体,就算没有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爱自己。不要自怨自艾,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痛苦悔恨,选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道路,把爱自己当作一切的基础,你可以做自己的宝贝,而不是为他人的理由生育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