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楼》是80年代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的电影,导演胡玫也是女性,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军医14岁到30岁之间的成长。我几乎可以说,对一个女性角色刻画的如此细腻且充满了认同和共情的描写,是男性编剧或男性导演无法做到的(尽管许多男性导演的作品都会以女性为主角),除非他是一位女性主义者。
这部电影细腻的讲述了文革期间一个少女护士的初恋故事,初恋的高潮是一段情欲意味很浓的包扎伤口的戏——护士小雨给病员丁翥胸前的伤口换药,电影前半部分铺垫的所有情感在这一时刻堆叠出浓浓的情欲,情欲在包扎过程中一边释放一边克制着,因此反而更加浓烈。这个情节之后,男主就没有在电影中出现了,剩下的故事是关于女主乔小雨一个人的。男主角丁翥因调动而离开医院,小雨迫于文革期间个人作风的压力而不敢给男主回信而从此错过了他。
错过一段未曾开始的爱情对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部电影从生活在社会主义十年动乱时期中的乔小雨的角度做出了一种解释,一个女孩第一次情欲萌动的时刻成为了她的人生高光,这道光照亮了她余生的道路,使她做出了此后的人生道路选择。
《女儿楼》中的小雨的成长是因为给男主缠绷带时产生的悸动过于浓烈,使她确认了“自我“的真切存在——于世间其他所有人区分开的”独特自我“的存在,从此,对于这个时刻的不断回顾,总是能够让她不断地确认自己的内心,形成自己的独立身份,使她做出选择,是那时刻的身体爱欲让她第一次“活”了。这之后,当她面对其他优秀的男性、面对更优越的工作机会的时候,可以分明感受到自己内心的选择——她对那些是无感的。
“自我”的概念出自西方哲学,标志着人理性的光辉,我们使用逻辑和理性在社会群体中显示着自我的独立存在,但强烈的“爱欲感受”可以让人从内心认同“自我”的真实存在,是爱欲让“我”成为“我”,是爱欲让“人”成为“人”,是爱欲让人对真伪、善恶、美丑做出重大的选择,自由意志显示在”爱欲“中。
“理性“,让人妥协,寻求平衡,趋利避害。而通过”感性“的选择关乎方向,需要做出牺牲和取舍。足够让人自愿自我牺牲的动力一定是基于“爱欲”。这是乔小雨这个女性角色带给我的感受,她的成长于外看是孤独,但她永远的拥有了她自己,她永远的保有了她人生最元初的能量,这是她做出的选择,虽然所获并非幸福快乐,但因此,她获得了生之尊严
《女儿楼》是胡枚导演的处女作,曾获1986年电影百花奖提名;剧中饰演季亚梅-演员宗苏曾获198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小百花奖最佳女配奖!喜欢她真实的表演:贪吃、闲言碎语、口直心快、小市民的心态演得淋漓尽致……。宗苏也因这个角色被电影百花奖获最佳女配奖提名。
33年过去了,不知现在这些演员们各自的情况?作为小编的我也曾是剧组里的工作人员,有时会想起当年她们年轻美貌青春活力的情景,真想知道她们各自都在哪里?也许是老了更想念青春少年时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