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ff2022第四张。周六一大早赶来电影院看的。戏院里倒基本坐满,大多是老头老太,也有半数以上的年轻人,往后排扫了两眼,阿剌伯裔中东裔北非的和兔子观众看着倒好像不太多。灯亮后我旁边一个老大爷趴在他老婆肩膀上哭。我知道我今年tiff的第一张五星电影来了。 《蓝色长袍》的步调和节奏都非常舒缓 -- 连死都死得不慌不忙,慢慢地一点点消弱下去在你面前带着点微笑从容死掉的那种。这种slow burning的力量和美是那些猴急猴急的人欣赏不来的,就像主角裁缝哈林穆 -- 他爹以前是个大约受尊重的mâalem,现在他在婚姻里挣扎了二十多年,唯一懂他尊重他的老婆明娜也乳腺癌复发晚期快要离他而去了,剩下了的一点点安慰大约是他自己终于也成了个mâalem,当然还有青天白日天上掉馅饼安拉赏的那个青年学徒优素福。这个拒绝使用缝纫机的老派手艺人夜黑间在妻子的病榻旁,一针一针地去绣那件蓝色长袍上的金色鳞片云纹,六周到两个月才能做得一件传统礼袍,我觉得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行为本身也是他自己的疗愈。这种缓慢而凝滞地创造美在现在是行不通的,就像明娜和店里其他顾客反复提醒过他的一样,哈林穆是个即将被时代淘汰的人。 《长袍》这一张似乎有意或者无意回避了时代背景。我不记得里面见到有手机、平板电视、外科口罩等等这些时代的时髦玩意儿(几年前我在马拉喀什老城区Madina的时候,一街的小年轻都在顽手机,连住的Riad爱彼迎的兔子前台小伙儿大半夜的都在叮叮叮顽Grindr),一个不停放着蹦哒哒阿剌伯舞曲的邻居用的是大双卡录音机。看了开头我还在想哈林穆下班收铺干嘛不开了手机用破鞋软件搜兔子,也不用夜黑间冒着风险去hammam里找野男人。看到后面觉得导演是在有意回避这些时代背景 -- 哈林穆、明娜和优素福们的故事,可以是现在,可以是将来。摒弃了时代元素后,一成不变的是哈林穆这类人对真、对善、对美的一种几乎变成了信仰的坚持与渴求,没错,就是这么cliche,人家要的真的就是真/善/美,对自己的,对妻子的,对情人的。 这张我直到最后看完还是不大敢相信我刚看得的。虽然有法国人和丹麦人的资金支持,但人家是货真价实的摩洛哥制作,阿剌伯语国家的电影,明目张胆做出了这样一张副线是讲同性恋的故事。先别管人家含铜量大不大,但开场没多久就是哈林穆在hammam里和陌生野男人打野炮,嫌这个还不够生猛的话接下去还有床戏、还有裸体,而且导演还是北非土生土长的女导演。就问你们服不服。反正我是服气的,尤其是最后见得那披华丽的,沉静的,摸上去有点冰凉的柔软而滞重的蓝色丝绒织锦长袍。 做女主角的这个我几年前在tiff上看过她做的一张以色列喜剧《特拉维夫爱火》,演技不用说了,连身型都随着故事一点点枯萎下去。做男主角那个看着迷之像李查吉尔和Bryan Cranston俩人生的私生子,阴郁的眼珠是灰蓝色的,我猜是柏柏儿人?做学徒优素福的那一个美得没有人性,银幕上才出来第一脸我就心里艹的一声惊呼天底下还有这等尤物!这人趴在那里,瞳仁是亮晶晶的深褐色,黝黑的睫毛又长又卷,光滑紧致的皮肤是罗马雕像的色号 -- 不是大理石的死白不是青铜的绿,是掺了金的黄铜沐浴在下午五点的暖阳里,这个铜像还一直软软的绵绵地说着大舌头性感的阿剌伯语。这等水色这等性格的怕不只是深柜男同才会喜欢,估计那个世界里所有的直女都会与他为敌当竞争对手 -- 大漠里骑着马呼啸而来的不论是柏柏儿人摩尔人直男,见到这等姿色的估计都会伸手过来扯着头发直接提溜上马背撸回家了。这张电影的性感不是色情,哀婉也不是悲泣,放下也不是失望,谅解也不是投降。连给癌症病人吃个橘子都吃得性感而温暖。那礼袍的蓝色是我今年影节上见得的最温暖的颜色。 最后一截哈林穆给明娜换上了那蓝礼袍,他和优素福一前一后抬着盛妆的明娜走出去了。哈林穆没有一滴泪,昂昂然直挺着肩膀和头颅像个出征的将军。我静静地随眼泪淌着,一直到字幕上来还不肯离开座位,享受那光辉和音乐。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大家好~我们是弯弯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来自摩洛哥的同性题材影片《蓝色长袍》,首映于2022年5月26日,全片时长118分钟。
这是一个发生在摩洛哥的故事,那是一个与欧美世界不同的阿拉伯国家,在那里的同性恋情,有着和热情奔放沾不上边的含蓄,有些事情只能压抑,也只可以活在黑夜里。
古朴的裁缝店由一对儿夫妻共同经营,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店铺的维持已然成为了问题,而妻子的身体还非常的不好。
裁缝店的男人,也就是裁缝大师,是一个同志。他的妻子清楚这件事情,她勇敢的向男人求婚,还默许了一些事情的发生——男人会去公共浴室解决同性性需求,婚后亦如此。
妻子在影片中,是一个强势的形象,男人对比下则显得沉默又“温婉”,两个人表面平静的生活,被一位来此工作的学徒打破了,那是一个俊美的男孩,妻子意识到他和他之间有着不能捅破的故事,而一向强势的妻子,却选择接纳了这个男孩,于是,三个人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
片名的蓝色长袍,是一位贵妇在这家店里定制的一条绣着金线的袍子,这无比尊贵的袍子贯穿了影片始终,最后,这个长袍又穿在了谁的身上呢?
这是一部非常含蓄的电影,全片涌动着说不清的暧昧气息和唯美的画面,强势的女人深爱她的丈夫,丈夫也用属于他的方式深爱着妻子,但他也一直保留着同性之欲的需求,俊美的学徒虽然也是爱着她的丈夫,但是情感变化的描写却不是很多。
最后,女人的身体是康复还是恶化去世了呢?丈夫是否和俊美的学徒在一起生活了?也许你观后会意犹未尽,但是本片却不会让你后悔。
是传统压抑同性社会下的感情,女主出彩,男主男配非常平面。
不喜欢也不同情,囿于传统、无法去爱的同性恋,沉默寡言、缺乏情感,仅仅流露出对男性肉体上的欲望,宛如未开化动物。和女主 sex 的时候,一脸例行公事,毫无温情。
女主对男主而言,是母亲、妻子和佣人的集合体,用爱抚平男主的家庭创伤,支持他裁缝生意,照顾家庭起居,女主生病期间还要做家务。而男主最大的温柔是为女主剥橘子(他长得有点像鲁迅?,不好意思)。
女主的道德感,有点像圣人。她错怪了学徒后,没有坦白,于是在临终前乞求原谅。她对男主大概也是这么个心态,对和自己结婚的同性恋丈夫存有愧疚,和亲情混合的趋势下,甚至能开导男主、撮合男主和学徒,实在圣母。 压抑男同大概都需要这么一位圣人拯救。
男配纯纯工具人,他看上男主大概是缺父爱???
比较喜欢看中东一带伊斯兰国家的同性恋影片, 可能有些神秘感吧。东亚东南亚的, 青春年少比较多, 太甜, 太含蓄,看了大半天都没亲一口。这两年印巴的同性影片也多起来, 但又觉得那边小哥不大好看, 而且总是联想到印度菜的味道。我也承认这是我的偏见。 中东北非的, 人又好看, 文化宗教压制更大,最容易让人产生共情之心。所以我对这电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好感。
摩洛哥是北非, 以前受法国影响,不是严格的中东阿拉伯国家,可能给那边的同性恋者一点点喘息的地方。 但这点机会也就是不抓去坐牢, 政府对男浴室不闻不问, 谈不上很宽容。 影片节奏很慢, 很细腻, 很多感情都靠演员的眼神,小动作来表达, 但三个主角都演得很好。
如今的网络喜欢把人标签化, 通常割离各种社会背景。 按这个标准, 哈利姆(Halim)就是骗婚渣男, 还经常去澡堂和陌生人搞,根本不值得同情。但他确实是一个好人。对生病的老婆照顾得很周到, 到最后也勇敢地和他妻子坦白了他无法抑制对男人的欲望。在那种社会, 他也支持他妻子一些看上去有点“前卫”的行动, 比如带她去咖啡馆看球, 旁边全是男人, 就知道不欢迎女的。还给她抽烟。 他没有穆斯林社会大男子主义。 当然这也可能和他的家世和他自己是同性恋有关系的。 因为在性方面对妻子有所欠缺, 所以别的地方更加努力来补偿。
米娜(Mina)就是真善美的化身, 而且她对生死的态度也很坦然。“我们已经做了力所能及,别的就由上帝决定了”。 很多有信仰的人都有这种态度,他们真的认为死亡只是从这个世界过度到另一个世界,就是一次别离而已。如果她不是身患绝症, 会不会有另外的想法, 会不会要离开哈利姆重新生活, 那也不知道了。 不过在伊斯兰国家, 离婚女子也不会是很容易的。当然这有点牵强,我认为她还是很爱她丈夫的。
尤瑟夫(Youssef),年轻好看,体贴人,还会做饭, 很完美。不知道他家世如何。作为同性恋学徒, 对师傅产生感情一点不奇怪。 年轻时我也会对好看的老师想入非非, 又帅又有才华, 谁能不爱?他被哈利姆拒绝后, 又主动回来, 是因为他意识到师傅一家遇到的困难,善良战胜了爱情。
看电影时, 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人性的美好和温暖。当然哈利姆和尤瑟夫之间的性吸引是不可避免的, 但却又感到同性恋异性恋都不重要。 重要的就是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特别是三人在窗前跳舞的一段, 尤其感人,虽然是短短的一瞬间,但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 非常温暖。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没拍哈利姆和尤瑟夫亲热一下,应该是很美的场景。
看伊斯兰国家的电影,伊朗, 阿富汗,黎巴嫩 等等,每次不由得想到这样的问题, 为社么这样美丽善良又温暖的人群,会滋生出这种压抑和残酷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哈利姆和尤瑟夫以后的生活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