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老港正传(2007)

老港正传(2007)

又名: 老左正传 / Mr. Cinema

导演: 赵良骏

编剧: 施扬平 萧君红 赵良骏

主演: 黄秋生 郑中基 毛舜筠 莫文蔚 岑建勋 鲍起静 连凯 许愿

类型: 剧情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2007-06-21(中国大陆) 2007-06-14(中国香港)

片长: 110 分钟 IMDb: tt1031942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老左(黄秋生 饰)是香港老一代彻头彻尾的左派,他哼唱《歌唱祖国》、《智取老虎山》,高举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旗帜。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到北京天安门去看看。

演员:



影评:

  1. 回歸十年,在種種膚淺蒼白的慶祝活動當中,「老港正傳」觸碰「老左派」這個從未在香港銀幕上呈現的課題,也算是別開生面。

    雖然老左派在香港源遠流長,對香港文化構成的影響既深且廣,但自八十年代以來,老左派刻意收起「左派」形象,以求融入香港主流社會的策略,已做成香港新一代對「左派」傳統的認知嚴重斷裂的狀況。

    可是,「老港正傳」並沒有正視這段塵封了的歷史,而是將這段歷史嵌入一個以個人悲歡離合為主調的煽情劇架構當中。對於渴求在片中填補失落了的歷史空白的廣大觀眾來說,「老港正傳」的左閃右避,洽好說明了電影敘說人在面對這段香港左派歷史時的左支右拙。

    一些影評人將「老港正傳」安置在中國文革後的「傷痕文學」及以謝晉為首的「傷痕電影」的傳統,的確有其道理。因為傷痕文學和傷痕電影面對歷史的複雜、歧義和創傷之時,往往都是以濃重的煽情色彩塗抹、遮掩過去,將歷史和社會力量人格化、個人化、並以家庭作為歷史危機的避風港。可是,「老港正傳」卻缺乏謝晉式煽情劇中忠奸黑白二分的救贖敘事。電影裡頭可以說盡是正派人物,而無反派人物。相反,故事的骨幹是「金雞」式那種不斷跳越,無由解釋,沒有英雄但會自動推進的歷史,以及在底下演出個人悲歡離合的小人物。

    小人物的悲劇就如主角左向港(黃秋生)在妻子秀英(毛舜筠)死後所說:「時間全部錯哂!」-------因為小人物在無言無語的大歷史步伐面前,最終的悲劇就是與時代、時間的錯位,把握不住時代的方向。

    將電影鏡頭充當無情歷史判官,腑視大地,憐憫小人物,出色的例子是荷李活的「阿甘正傳」。「老港正傳」的實際效果,其實就是將「老左派」打造成香港「阿甘」------只有一股坦白、樸素的愛國心,卻又毫無自覺能力和主體性,去掌握狡獪無常,卻又無所不能,至高至大的歷史旨意。

    所以,如果傷痕電影是要以煽情劇的方式迴避歷史創傷,是要轉移視野,突出共產黨富於彈性的自我修復能力,卻始終證明共產黨還是掌著歷史的舵,還能從創傷中救贖了意義渺茫的歷史的話,「老港正傳」卻只是在溫馨煽情的遮掩底下,以無堅不摧的資本主義巨輪為名,自虐地觸碰這些傷疤,暴露這些傷疤。

    事實上,這種寫成像「阿甘」的老左派形象,和主流刻版印象中令人生厭生怕的「維園阿伯」形象,只是一個銅錢的兩面。「維園阿伯」是毫不掩飾的躁狂,左向港版的「阿甘」,則在無辜底下埋藏著一種憂鬱。

    根據弗洛依德,躁狂和憂鬰都只是哀悼失敗或拒絕哀悼的病態結果,因為兩者都無法與失去了的東西重新建立關係,歷史創傷因而無法治愈。香港老左派常見的躁狂與憂鬰,都是未能安葬/哀悼自己失敗了的過去的結果。

    蘇東波之後,西方左派對社會主義江山瞬間敗亡,耿耿於懷,早有論者以「左派的憂鬱」反思其進退失據、一厥不振的窘態,因為這些西方左派,拒絕對社會主義的潰敗哀悼。觀之香港老左派,卻早因文革極左之失誤、六七期間要求提早回歸之失敗而傷痕累累。可是,香港老左派這段段歷史創傷,卻從沒好好治療。失去的夢想、錯置的目標、浪擲的生命歲月,歷史至今仍未有一個說法。暴動/抗爭中的那些傷殘死難,數十年來如荒野暴屍,未得安葬,無從哀悼,更遑論紀念。

    將荷李活的「阿甘」形象,覆蓋在香港老左派身上,甚至可說是對老左派另一輪殘酷的嘲弄,因為「阿甘正傳」當中被美國歷史拋得暈頭轉向的,其實是一個天生智障的阿甘,自始至終根本就沒有甚麼偉大理想。然而,香港老左派的憂鬱背後內藏那種「反過來對準自己的憤怒」,卻是因為一個又一個「崇高而又偉大」的理想逐一失去。而老左派之所以為老「左派」,卻正在於他們當年自詡在眼光、分析、遠見,都比沉淪在殖民地當奴才的本地主流社會高明:他們曾經有理論、有分析、有判斷。

    回歸十年,為老左立傳,頗有為左派理想年代送葬哀悼的絃外之音。可是,現實當中,老左派們能接受以香港的「阿甘」,為失去了理想的自己造像嗎?答案如非的話,左派躁狂與憂鬰的日子,恐怕仍然沒有遠香港而去。



  2. 為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而製作的各項呈獻中,較成功、較有意義的莫如是銀都機構拉頭製作、施揚平、蕭君紅、趙良駿編劇、趙良駿導演的這部《老港正傳》。影片生動描寫一群一向被歧視的香港人(對北京盲忠的愛國人士),客觀表現得有血有肉,動人處不少,更重要是有自省,說明一個時代的終結,對北京盲忠的愛國人士不再有。

    宣傳說該片寫香港四十年變化,幸好是「跨張」的宣傳,100多分鐘的電影怎可寫一個城市40年的大小事情呢?如果編劇、導演真的是把香港40年的大事寫進電影裡,這部電影也不成「戲」,只會是電視台新聞部製作的特備節目。

    這部電影講到香港近40年的大事其實少到只有四、五件而已,如67暴動、81年股災、97回歸、03年沙士等等。事件這樣少,影片才會有足夠篇幅描寫人物的細節。影片好看的地方便是那些細節,包括來自真實的基層人物、真實的血淚生活、感動人心的仗義行為、令人傷心的理想幻滅等等。

    影片成功的地方是劇中人都一一親歷片中提到的幾件香港大事,不只是「見證」而已。由於「劇中人親身參與」,劇情便深刻得多,可以活生生交待歷史大事對小人物的影響。主角左向港(黃秋生飾)參與67示威,被警察打傷;兒子女友(莫文蔚飾)留產,碰著沙士時期,政府醫院半關門,因而要送到左派診所急救,片中人物的故事與時代大事交織得很好,這些是編劇成功的地方。

    影片名字叫《老港正傳》(當初叫《老左正傳》),本以為是寫一個人的故事,原來並非如此。他的角色描寫得很立體,因為他的兒子(鄭中基飾)和他的妻子(毛舜筠飾)也佔很重戲份。兒子和妻子兩個角色的戲份都幫助營造老左這個人物。

    兒子該角色是唸勞工子弟學校的,受各方歧視,而英文不行,升學和找工作亦都有困難。編導以該類人作這片第二角色,大有匡正香港市民對這些人看法的本意,甚為有心。出乎意料之外,鄭中基演出該角色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樂觀甚至有時攪笑,完全沒有甚麼酸腐氣,一反大眾對該個角色的定型印象;另外,他與莫文蔚合演的愛情戲,也合襯。他們兩個角色本來存在階級茅盾,一個去美國讀書,但另一個連廣州暨大也進不了,只在廣東小城鎮做生意、開遊戲機中心、經營養狗場,遭人欺騙、生意失敗。今回鄭中基與莫文蔚拍擋,既演出社會階級差異,也演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濡以沫的關係。兩人配搭有驚喜。

    另一方面,妻子那個角色逝世,固然製造悲情戲劇效果,更重要是逼使老左自省、並點出老左不幸的根源。老左是個大好人,但他有時熱情過度,幫人多過幫自己妻兒,便有點過份。劇情令他自自然然的反省,點出他的悲劇在於行為不合時宜,實在是編劇的妙筆。
    這部影片值得稱讚的地方在於編導客觀、中立,有反省、有批評,他們不著痕跡點出老左一生的錯、並帶出向大陸發展的訊息。影片結局說鄭中基與莫文蔚這一對回大陸,雖然屬於簡單化的樂觀,但總也是一個暫時解決方案。我預測這部影片會是明年香港金像獎的重頭作品。(完)

  3.      米兰昆德拉说过:“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我与现实的对立中。我们都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我。”我们又不切实际的梦想,有脱离生活的信仰,又想要达到的高度,想要成为的人,想要去的地方。对于老港是北京,对于阿忠是闯出自己的一份天地。
       站得太高,看的太远,我们对脚下的一切不屑一顾,却忘了,这才是我们的生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忘了低下头看看是谁一直在我们身后,在无处不在的地方,鸡毛蒜皮的生活着,伺候着我们的起居饮食,让我们的追求能能够缓解与现实的对立,凌驾于现实之上,肆无忌惮。老港和阿忠,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秀英。
       老港年轻时是一个有激情的爱国青年,梦想去北京,信仰社会主义,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信条•••他的善心和爱国心里边透露出一种执着的傻气。秀英因为这个,嫁给了他,谁年轻时没有过梦想。只是后来老港开始做电影放映员,整天和电影这种本来就虚幻的造梦工程呆在一起,爱国电影强化了老港的爱国心,也使本来只应放在心里的爱国情绪成为了他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主流,正如幼年阿忠所说:我爸爸的工作是开会。这种沉浸在电影中,沉浸在理想世界中的状态,使老港从未认真去关心过家庭,生活。而秀英没有抱怨,她无奈于老港的偏执,自己独立承担着家的大小事事物,在偶尔老港从电影学来的浪漫中高兴,她会为老港的脱离现实的自私开脱:“他只是人好。”需要补充的是,老港那些电影中的浪漫也只是从侧面反映了他的不切实际:不关心屋里已经简陋的漏水,而去制造叮叮当当的响声;不关心生活缺钱的窘境,只用变魔术的把戏安慰秀英,然后把难题丢给她,他只需要爱国,开会,按时回家,就会有三菜一汤;他给秀英唱情歌,却甚至没有煲过一次汤,没有修好洗衣机。秀英收获着不切实际的浪漫,却不得不更加费力的节衣缩食,照顾好家庭。
       儿子阿忠,代表着8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成功,金钱,有着极大的渴望,同一屋檐下,与父亲传统保守的价值观,不同的追求必然发生冲撞,不过,幸运的是,他们之间还有秀英,秀英以她的包容务实,把一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一个化解矛盾的温泉,可以说,秀英以及她为中心建立的家为父子各自的追求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阿忠和老港的矛盾就只是停留在嘴皮子上的意见和不满。从这个意义上讲,秀英才是家里的顶梁柱维系家庭和睦的链接。
       秀英去世了,在老港想着“走路去北京”,阿忠在内地挖第一桶金的时候。家里的顶梁柱断了,核心不再了,阿忠的愤怒,激化了他与老港的矛盾,这个家就这样支离破碎土崩瓦解了。而老港后来的生活,从他披着雨衣在镜头前的憔悴和疲惫的模样,我们可以窥见,他一个人生活的孤单和落寞,想必他已体会到真实生活的艰辛,想必他已在无数次的后悔自己一门心思偏执的幼稚,秀英已经不在,儿子已经远离,这些是否来得太晚?
      老港,爱国是放在心里的,不是说在嘴里的。老港,梦想在远方,生活在脚下。
      老港老了,当年谈梦想谈人生的朋友都依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香港回归了,但似乎与老港执着的热爱无关,而有关的,去天安门广场,拍照留恋,更似一种情结,一个愿望,也没能实现。阿忠带着香港人标签的拼搏精神,前往内地掘金,碰得头破血流,现实向他展现满脸凶相,灰头土脸回到香港。老港和阿忠,已经很久未见。
        时过境迁,岁月的力量抚平了父子的矛盾,萦绕在心中的是一直存在的感情。另一方面,秀英留下的一封信,另老港老泪纵横,阿忠痛哭流涕。因为秀英的逝去而分开的父子又因为秀英的信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
       真正伟大的,不是心怀崇高理想的老港,不是在外拼搏的阿忠,而是毫无怨言,默默支持,成为他们强大精神动力的秀英。她是那个人,为我们处理好了现实中纷繁复杂的过场,缓冲其与我们追求的矛盾,张罗着我们忽略却赖以生存的柴米油盐,。她可能是母亲,是妻子,是老师,是朋友,可以是任何人。我们习惯于在他们为我们屏蔽起来的现实生活中非现 实的活着,可是习惯不应该等于忽略,她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的英雄。
       向着太阳奔跑的人们,翘首以待戈多的梦想着,停下你们赶路的匆匆脚步,回过头看看,你是否在错过些什么?回头看看,在灿烂梦想的逆光处,谁站在那里,撑起我们前方的一片阳光灿烂。
  4. 电影片断是四十年来在老左主理的hk左派电影院上映过的国语戏、大陆电影:例如《巴士奇遇结良缘》《少林寺》《混在北京》《红高粱》……
      
    新闻纪录片就是穿插电影中用来交待时间的新闻片断,例如1967年暴动、197x年股灾……1997年回归、2003年sars。

    龙威就是郑重鸡的夸张搞笑代表作。装嫩还真的不简单啊,莫文蔚装靓妹仔还好,年纪跟黄秋生差不多的郑中基扮学生哥就太那个了。整出戏就是看到“龙威”,只是这一次他叫做左忠(不过效果不错,同场观众的几次笑声都是由他引发)。

    黄系秋生,毛系“毛毛”毛舜筠,都系金牌配角老戏骨,但秋生这回是一个表演力求内敛以显平淡的主角。如果时间是一位班主任,那么她给左向港这一辈子的评语就是《围城》赵辛楣对方鸿渐的评论:是个好人,但是全无用处。“毛毛”不过不失,在老左小左吵架继而动武时候,“毛毛”伸手拦住门口一刻“边个都吾准走出尼个门口”,颇为入戏,也最为催泪。

    导演的野心很大,想透过110分钟的戏叙说两代人40年的时空变幻物是人非,但很抱歉,这只是一部心有余而力不足之作,x流的剧本存在缺陷,故事说得不够圆润自如,有点依赖煽情作为卖点,可惜正如郑中基的哭戏一样——眼泪没有挤出几滴却流了一把鼻涕。

    为了赶在71前献礼,40年一觉北京梦,花了短短时间就推出了一个怀旧快餐,可惜了一个很好的题材。说到底,类似描写香港人跨越十数年故事的港产电影有《甜蜜蜜》《玻璃之城》《金鸡》珠玉在前。

    哈欠指数:三颗星(满分为5颗)
    催泪指数:一颗星
    推荐指数:三颗星
    特别推荐:郑中基的片尾曲《星光伴我心》,唱得挺好、歌词也挺好,记得听完此歌看完字幕再走
    作曲编曲:金培达
    填词:陈少琪

    从银幕下发梦
    谁令世间哄动
    重重叠的面孔
    数十年默默伴我心中
    我六岁的英雄活到这分钟

    从银幕上发亮
    谁是你的偶像
    谁人获喜剧奖
    百万人滴著泪去鼓掌
    故事里终于可让真理赢一仗

    快乐时光世上流芳
    长留光影像天堂窝心老地方
    时代再启航仍携著手观看
    未怕哭笑令眼泪流光
    而情感不用躲藏
    这动人境况而情感不用躲藏
    直至於某日回望留著戏飞变黄
    谁曾相约亦于回忆中播放
    迷人的片段於回忆中播放

    从银幕上退下
    谁在记忆说话
    人和事都落画
    再十年亦是盛放鲜花
    记念里多么想问一句仍好吗

    ps:延伸阅读10回归献礼电影《女人本色》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