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两个青年,写下自杀会的誓言,愿只为爱而死,也只可为爱而杀。 仅仅是看一眼这样的想法,我便踌躇起来,因我们耳闻目睹之爱无不被消解消磨消化至无,因我们的20岁太快结束,来不及全身心地投入就已然清醒地抽身退出。最见不得这种通彻心扉、玉石俱碎的爱情神话,我知道自己是嫉妒的。 这是发生在1927年的真人真事。流传至今仍是争议纷扰,被搬上银幕,更在诗意画意的懒散之中令人更加痴迷。这两个十九岁少年,一个叫史勤达,生于富贵人家,有一个人见人爱的妹妹凯蒂。另一个叫保罗,生于平凡人家。 故事一开始,史勤达已经死了。法官要求保罗解释两人写下的誓言和遗言,为什么他们要相约杀死汉斯和凯蒂,再杀死自己。保罗只是答:你不会懂的。 保罗喜欢凯蒂,却不知她是个极度开放的女权主义者,她的格言是:我不会从属于任何一个男人。派对夜上,凯蒂带来了女友爱莉,爱莉不漂亮,羞涩,但坚定地知道自己喜欢保罗,更明白保罗爱错了凯蒂。爱莉不忍心令他失望,便在那一夜主动求爱,尽管她明白,这一切都还不是爱。 歌德说,无酒而醉才是青春。有湖相伴的乡村小屋,月光下恍如画中仙境。青春期向往的美好真是简单,有酒有诗,有烛光有爱人,并且无条件地、全身心地信任爱情。 那一夜,每一个人都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在爱别人。 大雨过后,烛光下的占卜仪旋转玄妙的金光,凯蒂湖蓝的双眸里写满挑衅,对着一张名为隐修者的牌,对保罗说,你将孤独终老。自卑的爱莉不忍再看下去。命运如果有预言,大概便是隐痛。 与此对应的是,影片结束时,保罗走出法院的时候,死死地盯着爱莉。字幕打出来说:保罗后来成了作家,被纳粹迫害;而爱莉,单身终老。 单身终老。看到这几个字时,画面已是一片空白。我难受极了。有谁知道吗?是用枪打死了自己的爱人、再打死自己更痛苦?还是纪念着只有一夜的爱人乃至终老更痛苦一些? 波德莱尔直言,浪漫主义总是走向颓废。而颓废却无法再回复浪漫的青春中去。当史勤达在确定失去爱情的时候决定用枪结束一生,因为没有爱,得不到自己爱的,十九岁男孩留下遗言,“亲爱的宇宙,我这颗微尘消失了。”殉情的少年顿时老了一截,顿时憔悴,犹如要从失乐园里解脱的幽魂。殉爱的史勤达刮了脸、修了颜、梳了发,然后毅然地在嫉妒和失望的生命颠峰中死去。 而保罗则刚好瞥到了正去上学的爱莉,内敛而保守的爱莉穿着规规矩矩的校服、小心地捧着书本在清晨潮湿的空气里走出小巧的雕花铁门。就是这样突然的,保罗改变了主意。他劝史勤达:这不值得。 两个十九岁男孩在湖光山色中渡过的苍凉一夜,无论生死,都是青春的颠峰了。但留下了这个女孩,为了这一夜终生不安。我只心疼那个“单身终老”的爱莉。她是否知道,是自己不求回报的爱的表白拯救了写完遗言的保罗?她是否知道,自己并不用嫉妒“人人都爱”的凯蒂?因为大多数人的青春、乃至大多数女孩的青春都曾在这样的自卑和嫉妒中渡过,甚至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漂亮女孩身边的陪衬、跟班,眼看着她们挑逗所有人,却不珍惜任何人。但其实,不管是怎样的女孩,只要是爱了,便总会改变了宇宙。命运是纠缠的,只要你爱了。 片尾曲异常感人,一把迷醉的嗓音仿佛诉说着世世代代的绝爱真理——Getting closer by being far away, getting far away by staying here……
1927年六月28日,柏林—斯特格里茨区的阿尔布雷特大街72号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十九岁的厨师学徒汉斯•斯特芬死在一个卧室壁橱后,同龄的学生京特•薛勒倒在卧室地板上,他死于被同一把枪里射出的子弹。在这间卧室里还有另一个人,十八岁的学生保罗•克朗茨——京特的好友。保罗被控双重谋杀,杀死了京特和汉斯,经过一番审讯调查后,保罗从谋杀嫌疑犯变为凶杀目击证人,这起惨案以‘斯特格里茨学生悲剧’之名传遍了德国,甚至跨越国境在世上流传。七十多年后,德国导演将此案拍摄为电影,便是这部《Was nützt die Liebe in Gedanken》(直译成汉语是想象之爱,也被翻译成诱惑假期,这个译名还不如少年京特的烦恼靠谱)
是的,残酷青春,姑且大胆再用这个四五年前被众多写影感(注意不是影评)的人翻来覆去使用、感慨电影苦难和放大自身痛苦、并终于不好意思再用的词组,现在是时候让它复生了。今天我旁观着的是两个魏玛时期(1927年)德意志少年的残酷青春,它来自冯.波里斯的导演处女作《少年不羁的烦恼》(Love in Thoughts),看来从几百年前的歌德到统一后的德国人都坚持让自己八九点钟的太阳去烦恼,还强调“无酒而醉谓之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