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诱惑假期 Was nützt die Liebe in Gedanken(2004)

诱惑假期 Was nützt die Liebe in Gedanken(2004)

又名: 少年根特的烦恼(台) / 想象之爱 / Love in Thoughts

导演: Achim von Borries

编剧: 亨德里克·汉德罗厄格滕 阿希姆·冯·博里斯

主演: 丹尼尔·布鲁赫 奥古斯特·迪赫 安娜·玛丽亚·穆埃 托尔·林德哈特

类型: 剧情 爱情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上映日期: 2004-11-24(德国)

片长: 89分钟 IMDb: tt0325733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命运是纠缠的,只要你爱了
    于是

    曾有两个青年,写下自杀会的誓言,愿只为爱而死,也只可为爱而杀。
    仅仅是看一眼这样的想法,我便踌躇起来,因我们耳闻目睹之爱无不被消解消磨消化至无,因我们的20岁太快结束,来不及全身心地投入就已然清醒地抽身退出。最见不得这种通彻心扉、玉石俱碎的爱情神话,我知道自己是嫉妒的。
    这是发生在1927年的真人真事。流传至今仍是争议纷扰,被搬上银幕,更在诗意画意的懒散之中令人更加痴迷。这两个十九岁少年,一个叫史勤达,生于富贵人家,有一个人见人爱的妹妹凯蒂。另一个叫保罗,生于平凡人家。
    故事一开始,史勤达已经死了。法官要求保罗解释两人写下的誓言和遗言,为什么他们要相约杀死汉斯和凯蒂,再杀死自己。保罗只是答:你不会懂的。
    保罗喜欢凯蒂,却不知她是个极度开放的女权主义者,她的格言是:我不会从属于任何一个男人。派对夜上,凯蒂带来了女友爱莉,爱莉不漂亮,羞涩,但坚定地知道自己喜欢保罗,更明白保罗爱错了凯蒂。爱莉不忍心令他失望,便在那一夜主动求爱,尽管她明白,这一切都还不是爱。
    歌德说,无酒而醉才是青春。有湖相伴的乡村小屋,月光下恍如画中仙境。青春期向往的美好真是简单,有酒有诗,有烛光有爱人,并且无条件地、全身心地信任爱情。
    那一夜,每一个人都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在爱别人。
    大雨过后,烛光下的占卜仪旋转玄妙的金光,凯蒂湖蓝的双眸里写满挑衅,对着一张名为隐修者的牌,对保罗说,你将孤独终老。自卑的爱莉不忍再看下去。命运如果有预言,大概便是隐痛。
    与此对应的是,影片结束时,保罗走出法院的时候,死死地盯着爱莉。字幕打出来说:保罗后来成了作家,被纳粹迫害;而爱莉,单身终老。
    单身终老。看到这几个字时,画面已是一片空白。我难受极了。有谁知道吗?是用枪打死了自己的爱人、再打死自己更痛苦?还是纪念着只有一夜的爱人乃至终老更痛苦一些?
    波德莱尔直言,浪漫主义总是走向颓废。而颓废却无法再回复浪漫的青春中去。当史勤达在确定失去爱情的时候决定用枪结束一生,因为没有爱,得不到自己爱的,十九岁男孩留下遗言,“亲爱的宇宙,我这颗微尘消失了。”殉情的少年顿时老了一截,顿时憔悴,犹如要从失乐园里解脱的幽魂。殉爱的史勤达刮了脸、修了颜、梳了发,然后毅然地在嫉妒和失望的生命颠峰中死去。
    而保罗则刚好瞥到了正去上学的爱莉,内敛而保守的爱莉穿着规规矩矩的校服、小心地捧着书本在清晨潮湿的空气里走出小巧的雕花铁门。就是这样突然的,保罗改变了主意。他劝史勤达:这不值得。
    两个十九岁男孩在湖光山色中渡过的苍凉一夜,无论生死,都是青春的颠峰了。但留下了这个女孩,为了这一夜终生不安。我只心疼那个“单身终老”的爱莉。她是否知道,是自己不求回报的爱的表白拯救了写完遗言的保罗?她是否知道,自己并不用嫉妒“人人都爱”的凯蒂?因为大多数人的青春、乃至大多数女孩的青春都曾在这样的自卑和嫉妒中渡过,甚至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漂亮女孩身边的陪衬、跟班,眼看着她们挑逗所有人,却不珍惜任何人。但其实,不管是怎样的女孩,只要是爱了,便总会改变了宇宙。命运是纠缠的,只要你爱了。
    片尾曲异常感人,一把迷醉的嗓音仿佛诉说着世世代代的绝爱真理——Getting closer by being far away, getting far away by staying here……
  2. “或许,人生中真正的快乐只有一次,余下的漫长日子,都要为此受到责罚,到死的那一天为止,一生都要被那个快乐瞬间的回忆煎熬着。”

    十九岁的少年说出这样的话来未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这个年龄的人有资格说这句话么?如何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如何得知以后的人生再不会有这样的快乐?
    然而有的少年就是认定了,认定真正的快乐只能有一次,就如认定自己所爱的人只能有一个

    1927年六月28日,柏林—斯特格里茨区的阿尔布雷特大街72号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十九岁的厨师学徒汉斯•斯特芬死在一个卧室壁橱后,同龄的学生京特•薛勒倒在卧室地板上,他死于被同一把枪里射出的子弹。在这间卧室里还有另一个人,十八岁的学生保罗•克朗茨——京特的好友。保罗被控双重谋杀,杀死了京特和汉斯,经过一番审讯调查后,保罗从谋杀嫌疑犯变为凶杀目击证人,这起惨案以‘斯特格里茨学生悲剧’之名传遍了德国,甚至跨越国境在世上流传。七十多年后,德国导演将此案拍摄为电影,便是这部《Was nützt die Liebe in Gedanken》(直译成汉语是想象之爱,也被翻译成诱惑假期,这个译名还不如少年京特的烦恼靠谱)


    1927年,此时德国在道威斯计划援助下经济增长良好,工业生产接近了战前水平,社会大环境尚称平稳,离纳粹上台还有六年,思想自由尚未遭到禁锢,那或许是魏玛共和国最美好的时光。处于极端守旧的第二帝国和精神控制极其严厉的纳粹第三帝国之间,魏玛时代性自由——尤其是年轻人中的性自由观念犹如井喷般爆发,在大城市中甚至可以公开同居,同性恋也第一次不再是让人避讳的名词,很多男孩敢于承认自己的性取向,在朋友圈中他们也能得到更多宽容。

    保罗出身贫寒但有才华(电影中表现的比较隐晦,就提了他是无产阶级出身,连电影票都买不起,去查了查才发现,保罗生父不明,是个清洁女工的私生子,家住贫民区,原本跟京特不可能有交集,因其自身才华出众而获得奖学金进入高等学校);京特则是富商之子,享有丰裕的物质条件却不知珍惜,屡屡从学校旷课(电影中希尔妲烧掉哥哥学校寄来的通知信不是胡扯,事实便是如此)。出身不同阶层的两个少年却是好友,或许少年人的灵魂深处有一些地方是共通的,比如对爱情、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死亡的莫名期盼,两人认为生命中大概只有一次真正的幸福,来源于纯洁的爱,一旦失去,生命的剩余时光都不可避免地成了折磨,应该在幸福中结束生命,这是仅有的逃过以后折磨的时机。为此他们成立了一个‘自杀俱乐部’,约定若无爱便告别生命,只为爱而死,只为爱杀人。此后发生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个致命的誓言,让少年人带点神经质的游戏最终以毁灭性惨剧告终。

    6月的一个周五,京特邀请保罗到自家别墅讨论自杀,保罗满心期待,他真正热情盼望的不是死亡而是京特美丽的妹妹希尔妲。十六岁的希尔妲是个女权主义者,放荡大胆,肆意挥霍生命和感情,主动挑逗保罗,让保罗错认为自己与希尔妲是相爱的,他不知道事实上希尔妲与汉斯一直私通。而汉斯则被京特苦恋。周六,年轻的友人们陆续到来,一次纵情狂欢,篝火、音乐、苦艾酒,少年间的爱恨纠缠弥漫开来。周日,清冷晨雾笼罩着迷茫的人,长夜里爱情的幻灭促使京特和保罗草拟了杀人协定,京特将射杀汉斯然后自杀,随后保罗拿起手枪杀死希尔妲再自杀,最后关头保罗退出了,一句“不值得”宣告保罗告别少年时代。而京特贯彻了誓言,周一清晨的几声枪响将一切了结。

    电影拍得很美,每个镜头都美,微微泛黄的色调有点感伤,似乎提醒观者屏幕上闪过的烂漫夏花潋滟湖光都只存在于遥远的过去,而所有的欢乐与伤悲早已发生,改变不得。电影没有控诉什么或暗示什么,当年惨案发生后社会上对此有许多看法,比如战后的风气造成年轻人以骑士般方式死去为荣,忽视了对生命的尊重;比如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忽视了少年人狂热躁动的年龄阶段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等等。电影中没有分析那么多,甚至模糊了是非界限,仅仅只是描述了少年人对爱与死的永恒渴望。



    见到有人此片划分为同志片,我无法赞同——电影主线并不在同性恋上面(保罗才是第一男主角),片子进行到三分之一才由保罗问京特的一句“你是不是爱上了汉斯?”牵扯上了同性爱,(此前还一直以为京特不让妹妹与汉斯交往,是因为汉斯RP太糟糕OTZ)整部电影随处可见BG镜头,BL场景就两处加起来只怕都不足十秒,说是同志片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

    其实京特爱的是男是女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把爱情看得重于一切,重要的是他在爱情上绝无回旋余地的固执和专注。片中有一段女孩们的谈话,希尔妲对朋友说女人不能只爱一个男人,否则就会失去自由对他俯首听命,一个朋友笑道听说三心二意的都是同性恋,女孩子们一起大笑起来。然而对待爱情最专一的却恰恰是京特这个同性恋(艾丽只能算是最专一的单恋者),保罗还会在压根无爱的情况下与艾丽上床,汉斯的放荡程度跟希尔妲有一拼(看电影时真觉得这俩天生一对啊= = 如果他俩抱了团后就不再去祸害别人该多好),京特却是用全部生命去爱一个人,只爱这个人,无论这个人值不值得他如此深爱、如此牺牲。

    呵,或许开始计较值得与否,是长大成人的标志,不计较得失不考虑后果,是少年人的专利。歌德说无酒而醉谓之青春,曾在关于此片的简介中看到这句话,现实中保罗的辩护律师埃里希•弗雷在法庭辩论中便引用此语来解释青春期少年神经系统的易过敏、知性和身体在成熟度上的不对等,结合起来造成的危险后果。

    若京特不死,老年再回首往事时会不会笑自己当初太傻?但这也仅仅只是假设罢了,及时清醒者有之,如保罗,他说出不值得时,京特没有丝毫诧异,或许京特一开始就明白保罗和自己终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世上尽有但愿长醉不愿醒者,比如艾丽,记得字幕上打出她‘终身未嫁’时我浑身冰冷,用一生来守护十六岁时的一场单恋,值得吗?


    艾丽很固执,她暗恋保罗,却只能远远看着他,因为保罗爱的是希尔德,他甚至没有正眼看过自己。艾丽恨恨道为什么所有男人似乎都爱希尔德。其实不难明白,希尔德美丽、性感、奔放、懂得如何让男人意乱情迷,相形之下,艾丽相貌平庸、言语木讷且容易害羞,实在太不起眼,只能怯生生做个wallflower。在这场情爱角逐中,艾丽甚至连上场的份也没有,她能做的,不过是保罗因占星术戳到心中恐惧时对他说可以跟他上床。一夜欢娱中有多少爱的成分?保罗的心当时还在希尔德身上,与艾丽发生关系后依然想着希尔德,后来他爱上艾丽了吗?电影没有交代,只提到纳粹当政时保罗受到迫害离开德国,而艾丽,终身未嫁。

    值得吗?

    不值得吗?

    值不值得不是观者可以评说,当青春远离她之后,她还是不悔地固守着十六岁那一夜的回忆,直到终老。

    聚会上,艾丽静静注视着远处相拥的保罗与希尔德,京特在她身边坐下,轻轻叫着她的名字,对她说:“有两种人,一种是享受去爱的人,一种是享受被爱的人——比如我妹妹”
    再次回味京特此言,稍稍释然,艾丽属于享受去爱的人。或许观者觉得她可怜,但正如她向保罗献身时说的那样,‘不用可怜我’,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去爱,对她来说或许就是幸福了。


    “有两种人,一种是享受去爱的人,一种是享受被爱的人——比如我妹妹”
    “保罗是什么样的人?”
    “他介于两者之间”

    保罗可以为希尔德意乱情迷,也会在遭受打击后爬上艾丽的床——尽管他此时并不爱她。
    是保罗主动提出到了执行自杀协议的时候,随后他与京特写遗书,可看他写完遗书后的表现,便知道他绝不会去死。真正决心殉情的人,不会向他那样坐立不安,一个劲地向宇宙告别、感叹几个人的死亡不过是消失了几个细胞。晨光下走出家门的艾丽,是让保罗昏沉头脑冷静下来的清醒剂,让他说出那句‘不值得’。
    说出这句话时,保罗长大了,或许正因为他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人,所以他能成为这场悲剧里唯一有所得的。



    影片结尾处,法庭上的保罗不再多看希尔德一眼,却在被带走时望着艾丽笑了,只是那笑容中,绽放的到底是爱意还是感激?纳粹当政时保罗流亡到法国,后来去了美国,最后又回到德国,事业上他颇有建树,至于家庭如何我不清楚,我只清楚艾丽为他终身未嫁。所以我不喜欢保罗,尽管我很清楚艾丽爱他、为他付出很多,并不代表他就必须爱上艾丽..........

    就算布鲁赫扮演此角我也不喜欢(不过此片中一水的青年演技派,相形之下布鲁赫的表演只能算不过不失,倒是另一主角京特令人印象深刻,其扮演者迪赫在06年被评为当今德国最重要的演员)

    倒是突然发现为啥自己一直饭不起来布鲁赫的颜——吉娃娃不是我那杯茶



    看电影时特别喜欢京特与艾丽在一起的场景,不止一次暗暗祈祷‘求求你们在一起吧’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一厢情愿罢了:-(

    死心眼的人一旦认准了什么就再难改变,艾丽认准了保罗,京特认准了汉斯。他们的爱过于沉重,爱到不惜牺牲自尊,艾丽主动提出跟保罗上床,还叫保罗不要可怜她,京特甚至语带乞怜地请求妹妹多陪陪保罗,给自己与汉斯最后一个机会。京特比艾丽更可悲的地方在于艾丽是自己非要硬凑进这出悲剧,而京特却是被辜负的那个——汉斯先与京特谈情后与希尔妲说爱,不过最可悲的在于京特爱上的偏偏是一个没有丝毫道德感、责任感的人渣!

    电影中这个吻让人心惊肉跳,京特去酒窖拿酒时汉斯潜进来捂住他双眼,京特推开汉斯,叫他不要再纠缠希尔妲,叫他从自己面前滚开,汉斯只是吻了京特一下,而后京特激烈地、贪婪地吻起了汉斯——虽然汉斯不再回应。



    看了这一段就知道京特被吃定了——他太在乎汉斯,而汉斯压根不在乎他,相反汉斯知道如何掌控他。一吻过后原本坚决不让妹妹与汉斯见面的京特,居然接受了三人行(+﹏+)~狂晕 他只要汉斯能在自己身边,哪怕是和妹妹分享恋人也成,然而连分享这个愿望也达不成,汉斯对他的逢场作戏不过是为了获得与希尔妲在一起的许可。发现这点后京特依然不死心,直到周日夜里汉斯再次肆无忌惮的摸上希尔妲的床,京特才彻底清醒。不再委曲求全,不再毫无自尊地要求被爱,身体力行贯彻自杀俱乐部的规则——只为爱而死,只为爱杀人,只杀死背叛的爱人。当再也感受不到爱的时候,就是归去黄泉之时。

    从开始做准备到杀死汉斯后自杀的这一段,饰演京特的奥古斯特·迪赫,简直无法以语言形容其表演的震撼力,灵魂出窍般的恍惚中那种疯狂与绝望沉淀出的冷静,真是绝了,看完电影后只觉迪赫肯定得休养一段时间来才能让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查了一下,果不其然.........


    希尔妲,不想多做评论了,只好说脸蛋和身材还是很可观的= = 又懂得卖弄风骚,勾引了一大票小男生不足为奇,再说人家都挑明了自己不愿意只被一个男人束缚,也同意交往的男人有其他女友,能接受的就继续交往,不接受的她也从不纠缠。我只是崩溃她能想着法儿跟兄长抢恋人OTZ 但是看起来汉斯对她来说比其他男人更重要,她也只对汉斯说过爱,可是能心平气和地享受三人行..........再想想汉斯还鼓励过保罗追希尔妲..........果然JP的思维普通人理解不能-_-!-_-!


    汉斯的演员是托尔·林德哈特,主要演员中只有他不是德国人,小金毛是丹麦人,他那丹麦口音的德语实在魅惑(话说小金毛还是个配音演员来着)。说句良心话,他演的很好,靠着这个角色咸鱼翻身重振旗鼓,也正是由于他演得太好了,以至于暂时我看到他那张脸就有点烦..........虽然这部片子我是冲着小金毛才找来看的o(╯□╰)o


    看完电影后兴趣转到迪赫身上去了,当初看《柏林的女人》时还挺烦他来着,实在喜欢不起来这种白粉抽多了似的纤弱,看了《无耻混蛋》开始觉得这家伙演技不错,直到《想象之爱》才真正刮目对他相看(凭借京特此角,迪赫获得奥地利Undine最佳年轻男演员奖和德国电影评论联盟最佳男演员奖。),连带他的长相都觉得顺眼无比,话说回来,《想象之爱》中的扮相比《柏林的女人》中好看太多了
  3. 在我国八九点钟的太阳们通过《劲舞团》、《跑跑卡丁车》等网游把妹扣仔的80年前,德国八九点钟的太阳们却还在念叨着诗歌和哲学奔向同一主题。不打网游不读诗歌的我不好评价哪种方式激起的爱情更摄人心魄、更让人缠绵悱恻或失神落魄,甚至在极端情形下更易指向“残酷青春”。

    是的,残酷青春,姑且大胆再用这个四五年前被众多写影感(注意不是影评)的人翻来覆去使用、感慨电影苦难和放大自身痛苦、并终于不好意思再用的词组,现在是时候让它复生了。今天我旁观着的是两个魏玛时期(1927年)德意志少年的残酷青春,它来自冯.波里斯的导演处女作《少年不羁的烦恼》(Love in Thoughts),看来从几百年前的歌德到统一后的德国人都坚持让自己八九点钟的太阳去烦恼,还强调“无酒而醉谓之青春”。

    魏玛时期的青少年还远没被希特勒和纳粹思想感召,有着大把的时间去“无酒而醉”、去烦恼、去享受“残酷青春”,甚至有时间去稳固自己并不成熟的人生观。富家美女海蒂和厨师俊男汉斯享受生命,追求那种在不同人甚至不同性别身上发现不同的叙事型快感,外在的愉悦让他们不必压制自己的内在感受,也就不会多顾及他人的感受,他(她)爱我,与我无关。而主角根特和保罗则折磨生命,坚持在同一个人身上投注下自己所有心血的抒情型想象,占有欲让内心焦虑,我爱你,与你有关。走向极端那可为爱而死,也可为爱而杀的“自杀会”宗旨。

    片中有人在一群女伴的闲聊中打趣:“20年后再没占有欲,俄国人已经做到了这点,他们彼此相爱。”不知她是讽刺苏维埃还是向往她所认为的共产主义,反正20年后,世界依然充满占有欲,情感的、肉体的、金钱的、政治的。即便过了80年,我们也只能在当下感慨泸沽湖旁的摩梭人母系氏族社会形态是个奇迹,是个我们再也回不去的神话世界,那里因为没有私有制,人们也就没有了占有欲。真的如此吗?走婚原因真就这么简单?我想摩梭人请教过,当然不是,即便不被现代文明打扰,人也总有美丑之别,得到的喜好也自然不同,有人天生受欢迎,有人注定被冷落,可见占有欲也并非所有制能决定,而更是一种人之天然属性。

    本着这天然属性,保罗具备了兰波般的诗歌才能,因为他能经历和感受爱之疼痛(在此要佩服一下那些做中文字幕的,全都翻成五言或七言的古诗结构,估计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做的吧),根特则更强烈,甚至不能让妹妹分享自己的同性恋人,并导致谋杀和自杀。导演选择用鲜艳明亮的光线塑造这些樱花般短暂绚烂的孩子以及他们生活的那个美丽世界,丁达尔光线穿透的书房、油画《野餐》般的草地舞会、晨曦弥漫的林间小屋、泛舟过后的池塘涟漪、停在手枪上的蝴蝶,似乎每桢画面都饱满到要溢出,炫耀着他们要及时行乐。如若拉上窗帘躲起,那从画里伸出的占有欲将成为子弹,宣告一切的结束。终于,忧伤开满山岗,青春散场。

    将念叨着诗歌和哲学奔向爱情的上世纪德国飞蛾那些故事去浪漫化,只留框架后,它就只是件简单的社会新闻,冠以“柏林一少年因吃醋枪杀同性恋人后自杀”的事件标题。那么它最终也等同于我们当代那些网恋飞蛾们的个体悲剧故事,那一样是社会新闻,常见各门户网站首页,并总要提醒老师、家长们去注意。

    80年前的德国诗歌少年和我们今天的网游少年都会因占有欲而发生同样的故事。
  4. 也许我说这是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你会觉得荒唐的不可思议。但是,这恰恰就是个真实的故事。

    Vol.1_根特
    记得吗?我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快乐。然后便是永远的痛苦。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我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说辞。
    我和保罗决定,当我们的痛苦和愤怒达到不可抑制的极点时候,我们就离开这个世界。
    于是,我们有了个不错的主意。一个“自杀组织”,加入的成员可以为了爱而自杀和杀人。是心甘情愿的那种,我们可不喜欢强迫任何人。
    最后的事实证明,作为组织创始人之一的我,是将这个条款执行得最彻底、最完美的人。我保证,这一点连我自己也想不到。
    当我的子弹穿过最爱的汉斯的肩膀、胸膛的时候,其实我很无奈,我控制不了自己。我很后悔,大概因为我太爱他了,我也很伤心,于是,子弹再一次决绝地结束了我的生命。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依稀记得那一声枪响震耳欲聋。

    Vol.2_保罗
    我和根特是同学,一样都是不很听话的学生。我们的很多想法很一致,这大概是我们很容易一同想到成立什么“自杀组织”的原因吧。
    那一天根特邀请我去他家的假日小屋度过,我高兴极了,原因你猜得到“海蒂”——根特的妹妹,是个很有思想并且美丽可人的女孩子。我是那么沉迷于她,她对我是若即若离的感觉,我说不清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她对我说过,她不希望只属于我一个人,而我,也应该不只属于她。我呆住了,惊诧地望着她。我不相信她的话,直到我确定,她的心是属于一个叫做“汉斯”的厨房小子。
    那次狂欢晚会后,我很痛苦,我和根特陷入了同样的境地,很显然,我们心爱的人心却都不在我们这里。是履行当初承诺的时候了,但是,我却临阵退缩了,当我看到另一个深爱我的女孩那颗金子般的心。
    但是,我却阻止不了一切。只听到枪响带着我的朋友离开。

    Vol.3_海蒂
    我是根特的妹妹,三个男孩儿爱着我——保罗、汉斯、我的哥哥根特。我喜欢这种被爱的感觉,我想自己正是靠着这种感觉存活下来的。
    但是,我错了,爱是不能够被分摊的。爱终究只是属于一个人的。
    于是,我选择了汉斯。但是,这一决死那个又恰恰伤害了另外两个人。
    乱极了。哥哥爱着汉斯,保罗爱着我。更糟的是,我和汉斯却彼此相爱。这成了一切矛盾的起点。
    哥哥的想法我不能左右,最不希望看到的一幕发生了,那一声声枪响成了永远的遗憾和伤害。
    我是多么爱汉斯,我是多么爱我的哥哥根特……
      
    Vol.4_汉斯
    我想自己同海蒂一样是个“罪人”。我们都是享受被爱的人,却从来不在乎别人的感受。
    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是不负责任的。“游戏人生”态度可是不好的。
    我想自己也是爱着根特的,不然,怎么会发生在酒窖里的那一幕。但是,我想自己爱海蒂更多一些。
    我忘了爱都是自私的,无论是施爱者或者是受爱者,如果一个人陷入爱里,他也就不知不觉地陷入自私。
    我想,我完全参悟到以上道理时,是在根特将子弹射入我体内的时候。难道是疼痛让我清醒?

    发生的总会发生,无论我们对于过去做了无数种多姿多彩的假设。
    发生了就一定不可逆转的,发生了也一定是有理由的,且理由足够充分。
    我们多数时候也只有在发生后发表慨叹的资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