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必要的杀戮 Essential Killing(2010)

简介:

    阿富汗人穆罕穆德(文森特·加洛 Vincent Gallo 饰)在荒芜的山地中偶遇三名美军,他在惊慌失措中用手中的武器杀死了他们。穆罕穆德被随后赶到的美军活捉,在美军监狱中遭到审讯和虐待。在押解的路上,美军车辆遭遇车祸,默罕默德于混乱中意外的获得了自由。他在冰天雪地中杀死过路人,抢夺了车辆和衣服,又在美军的追踪中杀死军犬。在杳无人烟的森林中,默罕默德依靠树皮充饥,为生存进行卓绝的困兽之斗,在冰雪的侵袭中,他依稀看到了往日的时光,并神奇的感知未来发生的事情。默罕默德的逃亡之路伴随着几乎随机发生的杀戮,恶劣的生存环境促使他回归原始……

演员:



影评:

  1. 作为看客,我或者包括你必须自问——是否足够了解一个阿拉伯男人的精神世界?而这个“足够”其实是我跟《必要的杀戮》之间恰当的距离,否则我不会激赏这个电影,即便看过依旧是失之交臂。
    《必要的杀戮》故事极为简单,讲的是一个阿富汗“恐怖分子”从被俘到逃亡然后穷途末路等待死亡的过程。自始至终,这个男人没有一句话,关于他唯一的线索是几段破碎凌乱的闪回:娇艳的蓝色阿拉伯罩袍里的女人和婴儿是他世俗的爱;其余是他宗教的爱,但更多的是他在诚惶诚恐接受着关于圣战的教义(而在我来看几乎就是教唆,当然我的判断也是有涉意识形态的)。

    **必须有言在先,接下来的评论因为涉及宗教,很麻烦,写得也会啰嗦,而对于打上门来以雄辩姿态纠缠个别措辞的豆豆,奉劝绕行。因为,写这个评论唯一的目的是想分享本片的好,沿着编导的思路发现他到底在探讨什么。

    与天朝子民迥异的虔诚的阿拉伯男人,如何成为恐怖分子?
    回答这个问题得回到宗教。这阵子有本名为《哈马斯之子》的书极为轰动,作者Yousef是伊斯兰世界的所谓叛徒,他在书中这样反省他也曾经深信的宗教:“Yousef问父亲,伊斯兰阶梯最下一层是祈祷,中间是慈善,最上是圣战。当父亲攀上最上一层时,他知不知道这是什么决定?”
    《古兰经》用大量篇幅论述圣战:“战争已成为你们的定制”;“为主道而战的人将永远获胜,将得到真主的奖赏;为主道而战阵亡的信徒,比其余的信徒得天独厚,他们用不着等到世界末日,就可以马上进入乐园。……乐园有水河,水质不腐;有乳河,乳味不变;有蜜河,蜜质纯洁。”(注: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如上,仿佛圣战是虔诚者唯一归宿。如托马斯•李普曼在《伊斯兰教与穆斯林世界》一书中的评论:“《古兰经》中作出的那些在同异教徒的战争中身亡的人进入乐园的许诺,是鼓励穆斯林采取政治和军事行动的一种力量。”
    关于宗教的探讨得到此为止了,伊斯兰教以及现代的伊斯兰复兴运动过于纠结,已不能简单的评价善恶,甚至暴力本身都在演化——最初兴起是为反抗压迫、争取信仰自由,而随着曾经压迫力量的消灭,这种力量往往对外扩张对内走向集权与禁锢……这个剧情,天朝子民听着也耳熟吧!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到底在说什么?
    身兼编剧和导演的斯科利莫夫斯基无疑是代表西方价值观的,这或许将遭来最多的质疑——尤其是我们国家的看客,我们太喜欢问“你有什么资格说话”——斯科利莫夫斯基,你凭什么以阿拉伯人为主角拍一个探讨人家宗教的电影?你是一个波兰人!你还用了一个美国人演人家阿拉伯人!照愤青的逻辑,这显然成为西方文化霸权的实证啦。
    但我觉得一个有良知的电影作者根本就不关心什么文化霸权什么宗教争议,我想他只是关心人,以及人的命运。因此,我觉得《必要的杀戮》是在讲人无法逃脱的悲剧。古稀之年的导演,在给我们看痛苦的宿命。
    斯科利莫夫斯基通过“逃生”这个极端的处境持续塑造这个阿拉伯人的精神世界,当他强烈的求生欲与信仰发生冲突时,他的挣扎和坚持。这就是为什么他可以毫不犹豫的杀死人类(白人是圣战对象),而在被群狗围攻时只能跪地祈祷;饥肠辘辘时手里握着枪却对着鹿又放下;强迫女人喂奶给他后,极度羞耻痛苦忏悔……等等。
    宗教指导着他所有的抉择,他配得上“虔诚”二字,而宗教也预设了他之必死。观众在此被放置在“上帝的视角”,俯视这个人毫无意义的奔跑爬行……而观影体验,也被导演恰当地控制着,这是一个最神奇的分寸——导演让我们的怜悯飘忽不定,对文森特•加洛的各种遭罪报以冷漠旁观。这个冷漠的分寸是极真实的,身处和平的我们以及文化优越的西方,难道不是以同样的心态作着中东杀戮悲剧的看客吗?

    有没有悲悯?
    其实在看的过程中,尤其到了后1/3,我不断地看时间,我担心这个故事讲不下去了。然后,聋哑波兰村妇出现了,她的设计最初令我失望。我以为导演将滑向庸俗的救赎,像个好莱坞电影。但当村妇缓缓戴上毛线帽子,礼貌地打开房门,几颗雪花飘零——我深深地被震撼了,这个时刻是我以为的高潮。这段静谧的心照不宣,拍摄和表演都极为缓慢,斯科利莫夫斯基希望看客们能够思考,思考我们那谨慎的怜悯应该何处安放。
    这个村妇的设置是符号化的,而符号化常常是电影人物的缺陷,事实上人们仍然可以认为这个人物不好。但从作者论的角度,斯科利莫夫斯基必然如此,他是那个提问的人——难道只有对天下事充耳不闻才能有悲悯吗?
    同样的,最后的结局依然是追问。村妇请阿拉伯人离开,虽然给他包扎了伤口给了他马,但或许她也清楚阿拉伯人还是会死在漫天大雪的路上吧……而她终究不会收留他。
    显然,真实的悲悯依旧是有限度的,它直抵人性的局限。
  2.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杀人?

    我曾经问过一个很好的朋友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朋友无论是学历还是社会地位都颇高,我原以为这会是一个让他难以回答、需要长思的问题,但结果却出乎意料,他不仅毫不犹豫地回答,还给了我一串很长的清单:有人威胁到的我的生命、威胁到我所爱的人的生命、有人要夺取我的自由、夺取我所爱的人的自由、有人要抢走我的所有财富、名誉、地位……。

    虽然清单的长度让我有些讶异,但我可以理解他背后的思想和逻辑,在他的心目中,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一旦失去这些东西,活着就没有太多意义,而当活着不再有意义时,杀人也就不是这么值得害怕和回避的事情。只是,大多数的动物只会为了生存、为了填饱肚子才杀害其他生物,为什么人们却有这么多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必要的杀戮》是波兰知名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的作品,在2010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主角奖。这部片子虽然获得国际影展的加冕,但却被观众和许多影评人批评的一文不值,认为这部片长不及九十分钟的作品,沉闷且重点全无。《好莱坞报道》甚至说,如果不是男主角撑起整部电影,这部片子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尽管差评如潮,但我自己却挺喜欢这部作品,而喜欢的原因正是美国人对这部片子深恶痛绝的原因,它践踏了美国军人的生命与尊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对美国军人有什么仇恨,只是在所有电影当中,美国军人总是以英雄的姿态现身,即使不幸牺牲也是为了正义、出于勇气,至于其他人物,就必须负责坏人或弱者这种角色。但在这部片子里,美国军人却是坏人和弱者,是可悲可笑的跳梁小丑,还如蝼蚁般地被主角轻易杀害。就我个人而言,这种反主流的呈现方式代表的是一个电影艺术家的真实勇气,是鸡蛋碰硬墙的执着傻气。

    ■《必要的杀戮》剧情很简单,一个阿富汗的恐怖份子因为杀害三名嬉笑不已的美军而遭到逮捕,随即被送往东欧某处的秘密集中营进行刑求逼供,后来这名恐怖分子在被转送的途中因为车祸而侥幸逃脱,随即便在大雪封天的森林中展开逃亡与求生。

    在逃亡的初始,这名恐怖分子察觉自己不可能从这冰天雪地当中脱身,于是他回头试着向美国军人投降,然而留在车祸现场驻守的两名美军却沉溺在巨响的摇滚乐中,其中一名还兴高采烈地和家里通电话,连恐怖份子举着双手走到他背后都没察觉。看到这名美军腰上插着的手枪,恐怖份子反射性地就拔枪杀了这两名美军,并开走他们的车,以换取一线生机。毕竟在集中营时,美军对他施以极其残忍的虐待,能逃自当是要逃。

    不过开着车实在太过显眼,这名恐怖分子不久就弃车逃入森林当中。事已至此,他心里明白自己一旦被美军抓获,肯定是死路一条,他只能不惜代价地逃下去。为了生存下去,他在九死一生的边缘上又杀了一个几乎追上他的美军,还杀了一个手持电锯、看似危险的伐木工人。而为了抵挡饥饿,他挖蚂蚁、啃树皮、抢夺并生吃别人钓起来的活鱼、甚至拿枪威胁一个母亲以吮吸她的母乳。明明情势如此危急而他又饥饿难当,他却不曾主动伤害过动物,还出手救了一只陷于捕兽器里的狗,并刻意绕开一大群的鹿。

    在又冷又饿又受伤的情况下,这名恐怖份子走向一座山间民宅,并昏倒在这民宅的窗外。民宅里住着的是一个又聋又哑的女人,她瞥见这个恐怖份子在窗外的身影时,吓了一大跳。但一发现这是一个濒死边缘的人时,就义无反顾地将他拖进屋内加以料理。她为他清理伤口、奉上热汤,还抵挡住两个上门盘查的美军。这两个美军嫌女人又聋又哑,懒得和她打交道,因此草草扫视一下便离开。隔天清晨,这个恐怖份子骑着一匹白马离开了女人的宅子,沿着路向前行。坐在马背上,他因为伤重开始口鼻冒血,最后只见马儿独自走在白雪之上,马脖子上溅满鲜红的血液。

    ■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的前一部作品是《和安娜的四个夜晚》,这两部作品的主题和手法尽管不同,但对白都极少,导演刻意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观众自己去推想,而两部片子的主角也都是“理所当然”的坏人。然而,真正的故事其实就在影片中所刻意留下的空白和“理所当然”的部分。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是这名扮演恐怖份子的主角没有一句对白,导演自始至终都没有交代过这个主角的背景,我们只知道他在阿富汗的峡谷中因为害怕携带武器的美军而杀人,但却不知道他为什么出现在那个峡谷当中。我们之所以理所当然地认定他是一个恐怖份子,只是因为他出现在阿富汗渺无人烟的峡谷当中,而且拿了一把“大杀伤性”武器杀害美国军人。但实际上,这把武器是他从一个死人身上拿起来的,而这把所谓的“大杀伤性”武器,也就够杀个把人。

    影片中也没有交代这名恐怖份子被逮捕后,为什么会被送到东欧,而且究竟是东欧哪个国家,毕竟影片中唯一与主角有交汇的人物,是一个又聋又哑、不曾开口说话的女人。不过事后当记者和观众追问起来时,才从导演那里得知,原来美军在世界各地秘密地建立了几个类似关塔那摩的集中营,而除了斯洛伐克政府正式承认外,其他国家都不肯承认。尽管波兰政府也是打死不承认,但据说波兰也有一个,而目前该国正在就此事调查当中。

    在每一次的记者采访当中,导演都一再强调,这部片子与政治无关,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但他们每次行动最终都陷入困境:越南、伊拉克、阿富汗….美军内部的组织肯定存在什么问题。但我重申,我的电影与政治无关,仅仅讲述了人类的抗争精神。”虽然导演一再如此声明,但似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毕竟看过电影后,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主角在逃亡过程中如何艰辛求生以及如何残忍杀害美军,而是美军自始至终表现出来的轻忽散漫态度,以及集中营中所实施的无人性虐待与刑求。

    ■我想影片中对美军的影射与讽刺之意极为明显,除此之外,当中其实真正的议题在于“杀戮的本质”,而这正是影片名称之所在。在《必要的杀戮》里头,涉及了三方的杀戮,一方是身为恐怖份子的主角,一方是出兵阿富汗、追捕主角的美军,一方则是穆斯林口中的真主“神”。在电影里头,当主角陷入痛苦当中,便浮现妻女的朦胧画面,而在画面之外,播放的是唤醒信徒为真主牺牲生命、杀害敌人的歌曲。

    片中主角之所以杀戮,是为了求生,即使在饥饿当中,他都不愿意轻易伤害动物,但对于拿着武器、威胁到自己生命的人,他则毫不犹豫地与之搏斗、痛下杀手。这种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进行的杀戮,是动物的本能,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行为。但美军为何进行杀戮?他们既然没有面临存亡关头,又为何发动战争进行杀戮?是什么东西让他们能轻言夺人性命?很多人也许会回答是为了自由和和平,但这是真的吗?值得吗?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美国人自己才能回答的问题。

    神创造万事万物,神爱世人。然而神在爱的同时却又进行杀戮,在传扬善的同时却施展恶。这又是为什么?真主要信徒们坚守他的道路,要信徒们摧毁那些邪恶的、不公不义的,要信徒们为真主献出性命,无论牺牲是否成功,真主必会在天堂给予奖赏。但为何这些不信伊斯兰教的,不遵守伊斯兰教义的就是邪恶的人,就是不公不义的人,就死有余辜?真主给予的奖赏有是什么,是否真值得不惜代价的杀戮?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伊斯兰基本教义派的人才能回答的问题。

    我们能确定的是,美国人不能理解伊斯兰教徒杀戮的本质为何,却又坚信自己杀戮的正当性。而伊斯兰教徒同样不能理解美国人杀戮的本质为何,但却也坚信自己杀戮的正当性。双方同样顽固也同样愚昧。于是影片当中那个阿富汗主角便成为无辜的牺牲品,而正是影片中这段艰苦无望的逃生所传递出来的意义:人类除了求生存以外进行的一切杀戮,都是因为顽固与愚昧。


    P.S.影片中的那个聋哑女人系由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妻子出演,基于波兰斯基与美国的恩怨,由他的妻子来扮演这个无法与美国人沟通、被美国人瞧不起的角色,再适合不过。
  3. 阿富汗人穆罕穆德在一次自救中杀了3名美国人而被美军围捕。逃跑中,他中弹失聪,成了美军的恐怖分子俘虏,并被带到监狱受尽各种刑罚。在把他转移到东欧某地的时候,他侥幸逃脱。为了生存,他亲手杀了两名美军士兵,并开始在茫茫的森林雪原中逃亡。过程中他还手刃了一条军犬,抢夺了死亡美军的军服。对于一名土生土长的阿富汗人,又没有接受过所谓西式教育,他完全分不清美军士兵和当地其他白种人的区别,因此为了逃命他又杀了一名伐木工人。没有人烟的森林里逃亡首要的就是要活下去,但是皑皑的白雪此时在穆罕穆德看来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而是毫无生机的绝望。他不得不吃蚂蚁,而后摘取不明果实,以致中毒;如果说偷窃垂钓者的鱼充饥还算是为了生存抗争的话;那么用枪抢夺新生婴儿母亲的乳汁就是连他自己都感到羞愧的事情。身负重伤又缺乏营养的他在森林里绝望,这是一名好心的聋哑农妇短暂的收留了他。帮他包扎、换衣,给他食物,最后还给了他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可是这所有的都没能改变他的命运--孤独的死去。。。

    本片抛开政治,只探讨普通人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自我保护的手段,因此必要的杀戮就产生了。没有仇恨、没有偏见、没有政治信仰的不同,只剩下本能的求生欲望。然而在白雪皑皑的无人森林,此时此刻给人的不是美景而是绝望,为了活下来,似乎除了杀人、抢夺以外没有别的路可走。

    本片绝对是电影中的另类,90分钟里几乎没有一句正经台词,剧情的表现全部靠演员的表情、动作,对于演技是巨大的考验。原始的音效、晃动的跟踪摄像、真实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强烈的求生本能。或许有些人认为,影片比较沉闷,但是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4. Vincent Gallo的影帝级表演让人惊叹,跟当年《钢琴别恋》的Holly Hunter一样,不需要一句台词而单凭肢体语言就已淋漓尽致地诠释出一个身处绝境的逃亡者命运。不过,导演在开头安排的几个美军虐囚段落并未给主人公之后射杀无辜者的动机带来合理的解释,进而令人难以对主人公的遭遇产生同情。梦中闪回的宗教场景看不懂,有关动物的隐喻也是一知半解,不过这位东欧导演的反美倾向倒是从上述的细节里嗅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