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健身> 体育> 正文

中国第一架载人火箭是什么(中国第一架载人火箭是什么时候)

  • 泪流干了,就会放晴泪流干了,就会放晴
  • 体育
  • 2023-03-29 20:46:02
  • -
中国火箭发射塔,尺寸比美俄庞大不少就是落后 真相到底是什么

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是什么?第一次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

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是神舟五号,第一次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

执行此次飞行任务的陆海基测控通信网站点主要有:3个指挥控制中心、10个测控站和四艘远望号测量船。利用国际卫星组织和亚太公司布于太平洋、印度洋上空的6颗卫星作为通信支持,完成对运载火箭和飞船测控信息数据的传递和交换。

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赛汉塔拉以西的阿木古朗草原。承担飞船搜索回收任务的有主着陆场前置雷达和测控站、空中搜索分队(配备直升机)和地面搜索分队(配备10辆特种车)。

扩展资料

神舟五号飞行任务由1名航天员担任指令长兼驾驶员,飞行期间航天员不进入轨道舱、不脱航天服,并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和地面指挥手动补发船箭分离、帆板展开、推返分离等指令,完成飞船状态监视、血压测量、摄影摄像、饮食睡眠等工作。

自主飞行段正常飞行时间为1天,飞船入轨后第五圈变轨,第14圈制动返回主着陆场。具有第2天、第3天返回的能力。飞船轨道舱留轨飞行半年,主载荷为CCD详查相机。组织实施按照白天发射、白天回收的原则进行。

飞船为神舟五号飞船,与神舟四号飞船相比,具备自主应急返回的能力,在应急情况下允许航天员返回全球预定的10个应急着陆区;具备人工控制返回功能,在自动返回系统失效的情况下,航天员可以手动控制返回地面。

火箭为CZ-2F遥五运载火箭,技术状态与遥四火箭一致,对逃逸门限值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仿真确认。

发射场和测控通信系统的技术状态基本不变,根据飞行试验任务的要求作适应性调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舟五号

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载人飞行器是谁?

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载人飞行器是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技术特点

神舟五号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和附加段组成。其头部是圆柱体,而四号的头部是半球体,飞船舱内只有航天员,其空间的平面大约为2.2米×2.5米,不足6平方米,可容纳3名航天员。此外,神舟五号飞船还留有与空间实验室对接的接口。

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任务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承担,该火箭由四个助推器、一级、二级、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火箭全长58.34米;起飞质量479.8吨。火箭上部整流罩、逃逸塔和飞船轨道舱、返回舱组成逃逸飞行器。

神舟十号飞船火箭组合体已垂直转运至发射架 图

中国第一架上天的火箭叫什么???

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CZ-1)是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质量81.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00千克。

长征一号火箭共进行了两次发射,第一次是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第二次是在1971年3月3日,成功把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准确送入轨道。目前,长征一号已经退役。

扩展资料

“长征”1号的第一、二级为液体助推火箭,第三级是固体助推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起飞推力112吨。“长征”1号成功地进行了19次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地面试车。

1970年1月,“长征”1号进行了一、二级火箭飞行试验,验证了高空点火和二级分离的可靠性。1970年4月24日,北京时间21时35分,“长征”1号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预定轨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一号火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长征”1号

[img]

中国第一个火箭

我国发射的第一个火箭是:长征一号火箭。

长征一号(CZ-1)是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质量81.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00千克。

长征一号火箭于1965年开始研制。1969年11月,长征一号火箭首次试飞,由于第2级故障,未能入轨。1970年4月24日,首次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

研制历程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国防部五院一分院(1964年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组建成立。当时的中国,火箭事业几乎为零。

1958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11月5日,我国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从此具备生产、制造导弹的能力。

1962年3月21日,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失败。

1963年4月2日,国防部五院科技委召开年会,由钱学森主持,讨论通过了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提出的“地地导弹技术发展途径”,确定了导弹技术发展的方向。

1964年6月29日,地地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从此具备自行设计导弹的能力。

1964年,著名科学家赵九章向周恩来总理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全面规划中国人造卫星问题”的建议书。1965年1月,时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向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提出“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受到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1965年2月18日——3月7日,第七机械工业部党委和第一研究院党委召集会议,经反复讨论和研究,提出在1971年完成“八年四弹”(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的具体实施步骤。

1965年4月,国防科委综合各方面意见,形成了《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提出在1970年到1971年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报告建议:卫星工程总体和卫星本体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第七机械工业部负责,地面观测、跟踪、遥测等系统以第四机械工业部为主、中国科学院配合。

1965年5月4日,中央专委第12次会议讨论了《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并作出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决定,代号“651”。

1965年7月,中国科学院提出我国人造地球卫星规划方案。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工委的委托,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和工作安排会议”(代号为651会议)。

初步确定了卫星方案,并将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的任务分配给上海机电设计院(1965年迁北京后改称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研究院)。

1966年1月,根据国防科工委要求,第七机械工业部确定发射第一颗卫星的运载火箭第一、二级在远程液体导弹基础上进行设计,有关改变飞行程序和弹道计算的工作由第一研究院承担。

1966年3月22日到3月29日,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第一个人造卫星地面系统会议(代号为651地面会议),讨论和确定651任务地面系统方案、分工以及具体落实。

1966年4月18日至28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召开了“人造卫星轨道选择会议”。会议提出了选择轨道倾角的五条原则,并确认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倾角应在60度和70度之间。

196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火箭定名为长征一号(CZ-1),整个工程代号为“651”工程。

1966年12月2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程导弹首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从此具备自行研制导弹的能力。

1967年11月1日,国防科委决定将长征一号的研制任务由第八研究院转交给第一研究院。

1967年12月,上级决定抽调第一研究院一部副主任孙家栋等18名技术骨干支援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

1969年9月上旬,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完成了试车工作。

1970年2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合练火箭出厂,到酒泉发射场进行靶场合练。

1970年3月26日,长征一号火箭出厂。

1970年4月8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场技术阵地完成第一次总检查。

1970年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听取了长征一号测试检查情况、东方红卫星测试检查情况以及发射准备情况。16日周恩来总理同意摘掉过载开关,批准长征一号火箭转往发射阵地。

1970年4月24日凌晨,毛泽东主席批准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44秒,长征一号升空,21点45分23秒卫星入轨。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动了世界。

航天工程师同行,观礼载人火箭发射,赴一场穿越千年的飞天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