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健身> 广场舞> 正文

马头琴的由来()

  • 胡里麻顿胡里麻顿
  • 广场舞
  • 2022-12-25 05:24:49
  • -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汉语俗称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历史较短,是朝尔革新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成中马头琴、大马头琴和低音马头琴等多种乐器,显著丰富了马头琴族乐器系列,在音色上仍保持柔和、浑厚、淳美、深沉等浓郁的草原特色,深受人民喜爱,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有的已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拉弦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苏和的白马》、《呼和那木吉拉》等传说就不在此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一搜。关于马头琴的起源,这里说一下学术界的几种学说。

1、奚琴说

奚琴是产生于唐代的两弦弓弦乐器,“是用竹片在两弦之间擦弦发音的。它可能是少数民族的乐器”。关于马头琴源流方面的学术文献中,有部分学者认为“奚琴”是马头琴的始祖。笔者在总结了这些学者们的论点后发现,主张“奚琴说”的学者在进行论证的时候,又分为两种主张。他们都同意马头琴是从唐代的奚琴演化而来,其分歧主要在于清代文献《钦定大清会典图式》中出现的“奚琴”的由来。

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马头琴演化自蒙古民间的里梨形琴箱的两弦弓弦乐器“奚那根胡尔”(勺子琴),而清代文献中出现的“奚琴”一词正是“奚那根胡尔”一词的缩写。而另一部分学者主张马头琴演化自蒙古民间察哈尔地区的传统梨形琴箱的两弦弓弦乐器“黑勒胡尔”, “黑勒”是蒙古语中“马鬃尾毛”的意思。他们认为清代文献中出现的“奚琴”一词正是“黑勒胡尔”一词的音变缩写。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是从乐器形制的角度,认为一直出现于史料当中的梨形琴箱的两弦弓弦乐器即是蒙古民间当中流传的“奚那根胡尔”(勺子琴);持第二种观点 的学者,是从乐器命名的角度,认为察哈尔地区对梨形琴箱的两弦弓弦乐器的传统称谓,是“奚琴”一词来源。虽然学者们所研究的角度略有不同,但是这两种观点中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奚琴”一词来自于对蒙古语名词的汉语缩写。 

2、火不思说

火不思,亦译作“胡不四”、“胡拨思”、“琥珀词”等,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四弦弹拨乐器,早在唐代就已存在。在关于马头琴源流方面的学术文献中,有很多学者持“火不思”是马头琴的始祖这一主张。这一观点最早曾由苏赫巴鲁先生于1983年著文《火不思——马头琴的始祖》加以论述,后李柯沁夫先生著文《马头琴源流考》一文进行详细的论证。

持这种主张的学者认为“火不思——弓弦火不思——弓弦忽雷(胡琴)——马头琴”这一马头琴世系是最合理的发展过程,他们将两弦弓弦乐器的分类,非常明确的划分为梨形琴箱的潮尔类乐器和筒形琴箱的奚琴类乐器两种。且持这种主张的学者通过论证认为梨形四弦弓弦乐器的出现要早于梨形两弦弓弦乐器,而这一观点是“火不思说”中的关键,也是最值得商榷的地方。

3、马尾胡琴说

马尾胡琴是出现在宋代文献中的,与奚琴相对的另一种弓弦乐器。由于文献中没有对马尾胡琴的乐器形制加以描写,所以使其成为了千古之迷。认为马尾胡琴是马头琴始祖的学者,主张马尾胡琴的形制为梨形琴箱的两弦弓弦乐器,而且与《元史》和清代文献中记载的胡琴成一系统,构成“马尾胡琴——胡琴——马头琴”的世系谱表。这一学说的主要特点是认为弓弦忽雷式的两弦弓弦乐器“马尾胡琴”,是马头琴的始祖。而两弦弹拨乐器(忽雷)到两弦弓弦乐器(马尾胡琴)的发展谱系是其核心。

笔者认为马尾胡琴说更具说服力,正是在宋代出现马尾胡琴后,至元代时由于其得到广泛的流传并影响了奚琴琴弓的材质,从而开始直接称其为“胡琴”,这一称谓从元代开始一直到清代仍在宫廷音乐中得以延续。马尾胡琴一词是蒙古语“黑勒胡尔”一词的完美汉译。

ps:摘录自张劲盛论文《变迁中的马头琴》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一、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二、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

三、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头雕有马头而得名。历史久远,源于奚琴,公元十三世纪初便在蒙古族中广泛流传。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曾于1275年5月到达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仕元十七年他回国时,把马头琴带到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马头琴独奏乐器,也可用于器乐合奏和为说唱、民歌、舞蹈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  由于流传地区不同,马头琴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异。在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等地,则叫做“潮尔”,蒙语称为“绰尔”。  马头琴多为是演奏者自制自用,全长100厘米左右,与坠琴相似,不设千斤,琴箱两面都蒙皮膜,从山口到马子为琴弦的有效使用范围,琴弦分别用40 根(里弦)和6O 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拉奏方法与其他拉弦乐器不同,弓子的马尾是在两弦外面擦弦,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宏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歌唱。

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不但奶奶心里着急,连邻近的牧民们也都有点着慌了。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进蒙古包来。人们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对大家说:“在我回来的道上,碰上了这个小家伙,躺在地上直动弹。我一看没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来啦。”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长大了。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见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

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他想起小白马,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苏和赶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马浑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多亏了小白马,替他保护了羊群。他轻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身子对它说:“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因为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近的朋友便鼓动他,让他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赛马开始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到终点的时候,苏和的小白马跑到最前面。王爷下令:“叫骑白马的上台来!”等苏和走上看台,王爷一看,跑第一名的原来是个穷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亲的事,无理地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赶快回去吧!”

“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呀。”苏和一听王爷的话,顿时气恼起来。我能出卖小白马吗?他这样想着,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两句话。

“你一个穷牧民竟敢反抗王爷吗?来人哪,把这个贱骨头给我狠狠地打一顿。”不等王爷说完,打手们便动起手来。苏和被打得昏迷不醒,还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爷夺去了小白马威风凛凛地回府去了。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过来。一天晚上,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问了一声:“谁?”但没有人回答。门还是碰碰地直响。奶奶推门一看:“啊,原来是小白马!”这一声惊叫使苏和忙着跑了出来。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马回来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苏和咬紧牙,忍住内心的痛楚,拔掉了马身上的箭。血从伤口处像喷泉一样流出来。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来,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便选了吉日良辰,摆了酒席,邀请亲友举行庆贺。他想在人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叫武士们把马牵过来,想表演一番。

王爷刚跨上马背,还没有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头摔了下来。白马用力摆脱了粗绳,冲过人群飞跑而去。王爷爬起来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们的箭像急雨一般飞向白马。白马虽然身上中了几箭,但还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亲爱的主人面前了。

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更大的悲愤,他几夜不能入睡。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了。他抚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时轻轻地对他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它的骨头、筋、尾做成了一只琴。每当他拉起琴来,他就会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大规模移民,将马头琴在内的蒙古文化传到了欧洲,俄罗斯也就有了马头琴,并受到人们的欢迎,直到今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6月9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能追溯到2500年前,专家讲解由来!

http://www.cdd.cn/homepage03/article_show.asp?id=17658&m_id=16788

民间故事之:马头琴的由来

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

一天,苏和抱养了匹刚出生的小马驹。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长大了。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近的朋友便鼓动他,让他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

苏和的小白马跑了第一名,王爷反而夺走了小白马。一天晚上,小白马逃了回来但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苏和用小白马的骨头、筋和尾做成了一只琴,纪念小白马。每当他拉起琴来,他就会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

扩展资料: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二十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进蒙古包来。

人们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长大了。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见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他想起小白马,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

苏和赶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马浑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多亏了小白马,替他保护了羊群。他轻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身子对它说:“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因为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近的朋友便鼓动他,让他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赛马开始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到终点的时候,苏和的小白马跑到最前面。“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呀。”苏和一听王爷的话,顿时气恼起来。我能出卖小白马吗?他这样想着,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两句话。

“你一个穷牧民竟敢反抗王爷吗?来人哪,把这个贱骨头给我狠狠地打一顿。”不等王爷说完,打手们便动起手来。苏和被打得昏迷不醒,还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爷夺去了小白马威风凛凛地回府去了。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过来。一天晚上,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问了一声:“谁?”但没有人回答。门还是碰碰地直响。奶奶推门一看:“啊,原来是小白马!”这一声惊叫使苏和忙着跑了出来。

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马回来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苏和咬紧牙,忍住内心的痛楚,拔掉了马身上的箭。血从伤口处像喷泉一样流出来。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更大的悲愤,他几夜不能入睡。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了。同时轻轻地对他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它的骨头、筋和尾做成了一只琴。

每当他拉起琴来,他就会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扩展资料:

现存状况

在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族聚居的省、区,人们喜爱马头琴,除作为独奏乐器外,常用于说唱(蒙语说书)、民歌和舞蹈伴奏或与四胡等乐器合奏。

传统的马头琴音量较小,只适于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经过改革以后,马头琴的艺术造型更加完美,音量和音域得到显著扩大,已完全适于在舞台或室外演奏,它不仅能够拉奏,还可拨弦弹奏,已成为出色的独奏乐器。

还经常参加民族乐队演奏,并成为内蒙古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的主要乐器,最擅长演奏柔和细腻的抒情曲调,特别适宜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和为长调民歌伴奏。柔和与幽静的时候听,感觉很美,很清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牧民非常喜爱的民族乐器。马头琴音色柔和优美,洪亮绵厚,悠扬动听,表现力很强,极适于草原上演奏,它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一种乐器。随着民族文化艺术漫长的发展过程,马头琴已成为祖国乐器宝藏中一枝特色鲜明的花朵。

关于马头琴,有一段美妙的传说。从前,草原上有一个善良而勇敢的小伙子,人们称他为“巴特尔”,与他朝夕相伴的就是那匹心爱的小黄马。小黄马也和主人一样,倍受草原牧民的喜欢和拥戴。因为它在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上的赛马比赛9次取得第一名,为草原赢得了荣誉。

又一个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金秋季节,萨木腾王爷召集友邻旗的王爷、安班诺颜、札萨克,一方面与他们协商举办“那达慕”盛会的事宜,另一方面又下了一场赌注,如小黄马取胜,其他旗的王爷各自赔偿给主办旗30平方公里的草场,若当不了头马,主办旗赔给其他旗各30平方公里的草场,并给每个王爷赔2名美女。签定协议的消息不胫而走,巴特尔既担心又害怕,担心小黄马已衰老,取胜的把握不大,害怕拿不到第一,给旗民造成损失。

开赛的那天,草原上人山人海,热闹万分。数百匹参赛的马儿披红挂绿,精神抖擞,骑手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萨木腾王爷坐在主席台正中,与客人们等待赛马高潮的到来。随着开赛的号令,数百匹骄健的赛马,如离弦之箭,开始了60里的长途奔跑。前30里,小黄马一直处于中间部位,后30里时,它加快了速度,并一直保持在前10位状态,当距终点5里时,小黄马再次飞跃,挺胸竖耳,加快了速度,处于第三名的位置。巴特尔心里默默的祈祷,祈求苍天保佑,一定要夺取头名,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小黄马似乎明白了主人的心思,在最后冲刺的一刹那,使出全身的力气,终于比第二名多出半个身子,赢得了胜利。

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小黄马终于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巴特尔悲痛欲绝,一直守护在它的身边。半夜时分,朦胧中他听到小黄马的声音:“主人,你我相伴多年,产生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情感,若想留下纪念,就请用我的骨骼做成琴杆,用我的尾丝做琴弦和琴弓,再用我的皮做成琴筒振动膜,造一把琴留在身边吧!”巴特尔按照小黄马的叮嘱,用它的马头、马尾……制成了草原上第一把马头琴,它一直陪伴着草原牧民一代又一代。

草原牧民具有悠远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特别是口头民间文学极富色彩,而这种口头文学正是在马头琴的演奏下,以说唱的形式流传至令。放牧之余或喜庆佳节,草原牧民有演奏马头琴,以琴声自娱的习惯。他们自己制作马头琴,所用木料、马皮、马尾等均取材于当地。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牧民的毡房里,几乎都能见到这种乐器。

据当年放养骆驼的老牧民讲,马头琴声能使骆驼落泪。,有些母驼不知何故不愿给驼羔喂奶。这时,牧民们就会请来马头琴艺人,在母驼面前演奏低沉动听的曲调,母驼往往会被这温和而柔美的琴声所感动,流下眼泪,主动带走驼羔。可以说,是音乐的感化功能发挥了作用。如今,马头琴已成为登上艺术舞台的主要少数民族乐器,她已经走出国门,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