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奥勒法的女儿们 Les filles d'Olfa(2023)

简介:

    世俗化的母亲为何养育出了宗教极端主义的女儿?几位角色共同回溯过往,完成令人震撼的自我剖析,逐步接近造成家庭悲剧的沉痛根源——戴上保守的头巾,借真主反制母亲,竟是女孩扭转家庭权力关系的唯一手段。然而所有的叛逆与反抗,从未让她们摆脱被社会规训和定义的牢笼。这个一代代重复的诅咒,今天仍在上演。导演考塞尔·本·哈尼埃打破纪录与剧情的边界,将表演与阐释结合,别出心裁的形式使主题的触角直抵人心最深处。本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眼睛奖,并获得第96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演员:



影评:

  1. “突尼斯开始革命,我想我也可以开始了”

    这是我电影节盲选的、较为冷门的纪录片,它显然没有让我失望。

    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典型的纪录片,更像是剧情片与纪录片的交织艺术。这也是让我一直有种观看用伪纪录片手法来表达的电影作品的感觉。在这样“暧昧”的导演手法下,打开了电影的一点情感空白,也让观众成为了能更加客观与克制去思考的角色。

    初观电影,我一直以为我们所要看到的是由四个女儿一个母亲的伊斯兰家庭如何艰难成长、且如何用她们的方式去消解这些禁锢与男性带来的暴力伤害。前期我也并不知道奥勒法的两个大女儿失踪的原因,她们用预言式的语言来不断的暗示这个悲剧。

    我的预判只对了一半。她们的苦难远比一个家庭更“宏伟”,像是一颗种在错误土壤的种子,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又用错误的苦水浇出了一颗歪在地上的巨大枯树。

    悲剧的根基来源于一个落后又封闭的家庭。母亲奥法勒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为了保护母亲与姐姐,她迫使自己成为一个能打退入袭者的“男人”。她不喜欢她的丈夫,新婚之夜在姐姐的监督下几近暴力地完成,但她并没有让她的丈夫“碰到”她,她把她的丈夫打得满脸是血,将血擦在了床单上来宣布她的“初夜”。

    可惜,她的反叛抗争并不彻底。她的意识依然继承了她母亲、这个国家、宗教代代相传的落后与暴力。她虽然反抗,但依然觉得女人的身体是丈夫的财产,看到和男友约会的女儿会用最恶毒骂她的女儿,理由是因为她的母亲也是这样骂她的。

    话语与思想是家庭的血液与心脉,烂掉的内脏支持不了一棵蓬勃健康的树。她的四个女儿的故事,从在家庭日常中与父亲的对抗、面对继父X侵的伤害,还有和母亲的抗争,在她们走向社会、走向历史时,成了被社会礼教的规训与恐吓。

    最后,她们穿上了母亲也穿的黑纱,她们严格遵守教条,比母亲更偏执更严苛,甚至还会用一种刻薄的语言去指责她们的母亲不够忠诚。这无疑也是一个昭示,她们继承了她们母亲那里代代相传的“教诲”,在周围人与社会不断的监督与暗示下,认为这是一种可以在家庭中能战胜母亲的武器。

    最后,她们以一种近乎绝决、离经叛道的、自认为唯一可行的方式,加入了伊斯兰国(一个极端恐怖组织)寻找属找她们疑惑的关于她们这个家庭、国家、宗教的答案。

  2. 一位女性,两个女儿,三位演员。当镜头对准她,本该有四个女儿的她现在却只有两个女儿在身边,另外的两个女儿和更年轻时的自己只能用演员去扮演,来讲述一个家庭的变迁。从她不自由的婚姻,到新的伴侣对女儿的伤害,到独自抚养孩子们长大,四个女儿的叛逆期到来,到最后终于揭开镜头会对准奥勒法的原因:她年长的两个女儿受到了极端宗教的影响,成为了恐怖组织的成员,离开了家庭,最终在利比亚被捕服刑。

    影片选择了一种介于剧情片和纪录片之间的方式去拍摄,将演员融入到真实的人物中间去,一边讲述,一边演绎,打破了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同时能够更好的在视觉上呈现没有被记录下来的过去和碎片。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男演员的崩溃,女演员的共情,两位姐姐的真实融入,都让故事的情感更具有冲击力,也更让结尾的冲击力变得非常大。她们离开家走上这条路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家庭父亲角色的缺失和罪恶,母亲的暴力强势和难以沟通,青春期的叛逆撞上国家社会的动荡,从开始的想要跟社会规定对着干的叛逆,渐渐演化为对极端宗教的深信不疑,最后走上仇恨和冲突之路,正是因为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影片的展示才更加的有意义。

    结尾的落点让我很动容,一代又一代的束缚和链条让女孩们有了不同的选择,但这并不是母亲的错,而是命运使然。但更勇敢的新一代的女孩子们愿意也有能力去斩断它,才有可能拥有新的未来。结尾的落点和两位母亲的哭泣都让我感受到整个影片的意义不在于去责怪社会或者是这位可怜的母亲,它在于去讲述一个事件背后的诸多成因和叠加了无数巧合后的必然。姐妹俩义无反顾的离开家里,包裹着自己去追逐一个偏激的信仰,这背后所隐藏的痛苦,和思考是否可能改变这种痛苦,才是影片想要展示和讨论的。

    因为一半记录一半演绎的设计,使得影片的画面拥有了更多的美感和设计。蓝色场景下的女孩们非常美好,同时也在光影之间留下了记忆深处的泪水。很多印象深刻的画面,带来了更好的视听体验,也让我们得以看见真实的在那里生活的女性,正在经历什么。

  3. 故事循序渐进,从最初的关于一位母亲与四个女儿的喜怒哀乐,获得与失去,渐渐牵引出了故事的最核心的主题,一个隐藏在整个家庭悲剧下的根源—邪恶宗教,而这邪教出场却发现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常年在新闻当中听闻见识过的恐怖组织,而这一次我们并没有站在遥远的位置保持遥远的距离去看待那神秘莫测无法想象与触摸的外壳,而是从最具体的最细微的关乎人性关乎家庭的一切还未成形之时甚至还未萌芽之时,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展开并深入,当极端宗教与恐怖组织势力正式亮相的时候,我们在感受到这个家庭的种种往事和时光后,在当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之后,获得了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来自内核的震撼感受。虽然影片在开头看似先行交代了整个故事的梗概,但关于两位女儿的离去被说明为“被狼吃掉”,可谓是点睛之笔般的存在,首先是悬念,我们接下来的故事便是想要弄清这样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然后是转折,在影片结尾我们才恍然大悟,两位女儿并不是真正被狼吃掉,其次是象征,她们深陷极端宗教的泥沼,并赔上了自己的人生,伤害了自己的家庭,是更为残酷的血淋淋的被狼吞食,最后是创新的惊叹与疑惑,类似剧情片的设定,让故事更加的抓人和精彩,看到了纪实作品在创作表达上的独特又新颖的手法,同时也会为是否损害到“真实”这一纪录片的内核而覆上一层薄纱。纪录与剧情边界的模糊,让我一度分不清故事的真假虚实,当在令人震惊的故事当中幡然醒悟意识到这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之后,那种冲击力被强化了。思考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积攒已久的腐朽思想与传统吧,面对保守与自由的界限,如果更加自我更加释放的世俗化被狙击,那通向极端的另一面又何尝不是一种走投无路的被蛊惑的自由?

  4. 影片讲述了一位真实母亲的故事。这位来自突尼斯的母亲,她有着四个女儿。然而有一天,其中两个十几岁的女儿跟着男朋友逃往利比亚加入了ISIS。

    为了填补她们的空缺,考塞尔·本·哈尼埃邀请了专业女演员,并通过了一种独特的记录方式,呈现奥勒法和她女儿的生活。

    这种用演员代替真人的“纪录片”实际上多少有点剧情片的意思,毕竟要给两个专业演员讲述剧本,再表演出来,真实与否,导演妈妈本人说了算。

    影片已经获得了多个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不知能否拿下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