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勇,
一个平平无奇的名字,却在2013年的中下旬引起了轩然大波。
引起争议的不是其它,正是轰动一时的“ 假药案”。
5年后的今天,以他为原型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但在不少人看来,这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却成为了所谓《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低配、甚至抄袭之作。
所以,今天我就来科普一下陆勇的故事。
现实中的他比电影更为传奇。
陆勇于1968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市的一个殷实之家。
新千年伊始,他开始勤勤恳恳地创业。
两年后,陆勇所创办的纺织厂欣欣向荣,但他本人却遇上了一件天大的难事──他得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百度词条上是这样写的: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影响血液及骨髓的恶性肿瘤,它的特点是产生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在骨髓内聚集,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并且能够通过血液在全身扩散,导致病人出现贫血、容易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润等。 ”
这种病分为三个阶段,慢性期、 加速期和急变期。
在慢性期间还可以通过使用羟基尿、干扰素或格列卫等药物维持生命,但在加速期和急变期的时候这些药物已经无力回天,此时需要更加强烈的方案,要么通过骨髓移植,要么就清除白血病细胞,恢复骨髓造血功能或回到慢性期,也就是所谓的化疗(但治标不治本,只能暂时延缓病情)。
化疗有多痛苦,我们哪怕未曾亲身经历过,也会通过病人的描述而感到切身的难过,但许多病人便是通过这生不如死的治疗,去寻求虚无缥缈的生之希望。
《我不是药神》中,吕受益的角色正是如此,他家财散尽,付不起昂贵的格列卫来维系生命,病情从慢性期演化到急变期,因为没有合适骨髓移植,只能通过化疗来尽量延续自己的生命。
在等待合适骨髓移植的过程中,通过医生建议,陆勇选择服用瑞士产“格列卫” 来控制病情,但在两年后,因为“格列卫” 的昂贵药价和各种其它医疗支出,陆勇家中积攒多年的百万存款已经开销大半。
在生的迫切下,陆勇不得不再次奔波寻找新的治疗方式,阴差阳错之下,他偶然从韩国病友的口中得知了印度“格列卫”的存在。
印度“格列卫”与瑞士“格列卫” 药性相似度达99.9% ,但两者之间的价格鸿沟可谓是天差地别,前者一瓶只需4000元,后者却要2.35万元。
原因就在于印度“格列卫”是通过印度政府启用的“强制许可制度”为穷人所制造的仿制药,直接绕过专利权这一环节被世界贸易组织所认可。
无数家庭因为瑞士“格列卫” 的高昂药价而倾家荡产,病急乱投医去相信那些所谓的神仙假药,反倒令患者痛不欲生。
《我不是药神》中就出现了这个桥段,王砚辉饰演的张长林打着“格列卫”的名号,兜售比起程勇更加便宜的真正假药,骗取那些买不起正版“格列卫”患者的钱。
虽然最终被程勇所搅场,但现实中还有千千万万个像张长林这样的人在卖着这样的黑心假药。
意识到这点的陆勇,在服用印度“格列卫”一两个月、确认无副作用后,他在病友群内分享了关于自己服用印度“格列卫”仿制药的经历,并在其中详细介绍自己如何买药的过程。
有不少患者因为不熟识英语而找上陆勇,寻求他的帮助,替人买药便渐渐成了陆勇的副职。
《我不是药神》中,为了制造戏剧冲突,一开始程勇在替人买药的同时还赚取暴利,直到后来才醒悟。
但在现实中,陆勇并没有这样做。
陆勇知道自己的家境还算是殷实,但还是差点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所压垮,世上不知还有多少更加穷苦的人为了不拖累家人而放弃生的希望。
就像黄毛。
一个人远离家乡,独自打工多年,只因自己身染重病,不想成为家人的累赘。
但哪怕是黄毛在调侃地说着,我家里人可能以为我已经死了的时候,也能从他年轻而又炽热的眼中感受他对于家的思念,能够不再孤独一人的奢求和活着的渴望。
“他才二十岁,他想要活命有什么罪。”
陆勇接触到的许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便是如此。
他由衷的说: “说实话,我家里条件比较好,自己也开厂,不需要靠这个牟利。所以做这件事,完全是为了帮助病友。”
于是,
在他的帮助下,成百上千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而在这数年间他也慢慢积攒出名气,被诸多病友尊称为“药神”。
但在2013年,因曾向银行卡贩卖团伙购买银行卡以便向印度制药公司汇款,陆勇被警方一并抓获。
一年多后, 陆勇被湖南沅江市人民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销售假药罪”的罪名提起公诉,一度面临数年甚至十几年牢狱生活的他一直坚称自己是无罪的。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扼于风雪。”
一封有着1002名病友签名的联名求情信就在这时被递交到了检察院,就像电影最后那一排排护送程勇离开的病人一样,点燃了生命之光。
陆勇在冷冰冰的看守所里待了整整117天。
最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检察院认为其行为并不构成犯罪,对“撤回起诉”做出裁定,决定不起诉,陆勇避免了“牢狱之灾”。
陆勇深信自己所作所为,能够改变一些东西。
事实上,他也真的做到了。
如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药品进入医保、仿制药价格不断下降,曾经一个月要花费2万余元买药,如今只要三四千元就可以维持一年用量。
“总有人不愿成熄灭的灯柱,要做那唯一的光。”
陆勇便是如此,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做成千上万病友的指路明灯。
面对争议和不理解,陆勇孤军奋战。
现实生活中的他,没有黄毛、没有思慧、没有受益,也没有刘牧师,只有他一个人,但陆勇也明白,他是许多家庭的唯一希望。
所以这份执着他坚持了很久很久,从2004年到2018年,已经整整14年。
如果按中国人平均70年寿命来算的话,陆勇起码有五分之一的人生都投入到了那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友们中来。
我们需要陆勇这样的人,
同时也需要《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在这“小时代”的浮华之下,还有着这样的人在顽强地活着。
它不歌颂权贵,也不歌颂超级英雄,它只歌颂我们身边的事情,歌颂普通人的平凡之光。
它很独特。
但这份独特,这正是现如今中国电影所需要的。
PS:挂一位B站的抄袭up主 “宇哥讲电影”
本来不想在影评里挂人影响大家兴致的?但由于这位up主死不承认的态度,且屡次举报、留言无果所以最终迫不得已只能挂在人气比较高的这篇原文里曝光,望大家谅解
感谢所有特意从B站赶来豆瓣提醒我和帮忙举报的朋友们?
PPS:视频已删除,但up主至今仍未道歉
本文不授权也没有授权过除豆瓣官方以外的任何公众号转载。
1.领班跳舞的时候,思慧起哄的声音最大,喊脱裤子的时候,甚至有了恶狠狠的发泄报复意味,当程勇看向她的时候,思慧的眼睛里含着满满的眼泪。可以想象思慧曾经受到过怎样的侮辱,委屈,轻慢。
思慧这样悲愤,说明她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可生活就是这样,第一次你跳一支舞,后来你脱一件衣服,再后来你能主动摆一床情趣睡衣,不跳也得跳。再再后来即便已经找到了程勇作为“靠山”,被领班一叫就走却已经变成了本能。环境对人的腐蚀能力是潜移默化的,当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你就再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思慧是为了女儿没得选,普通人,如果有选择,真的是千万千万不能走这条路。一步都不能。
2.思慧的女儿看到程勇脱了衣服躺在床上的时候,她没有惊讶,也没有好奇,而是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冷漠和阴沉。说明程勇不是第一个来他们家的男人,小姑娘不是第一天见到妈妈带陌生人回来过夜,并且她相当讨厌这些人。
思慧说,孩子半夜很容易醒。而思慧家那么逼仄狭小,隔音效果你觉得呢?那么你想一想,小姑娘以前半夜醒来,可能听见了什么?可能看见了什么?
在青少年犯罪学或者发展心理学中,按照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思慧女儿的年龄正处于思维、认知和道德构建的重要阶段。而她在这么小就经历了这些,又因为自己的病过早的尝到了人情冷暖。再加上单亲的因素,这种小孩子的人格其实已经很扭曲了,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将来她的三观很难正常,人际交往和婚恋也不会顺利,因为她已经很难拥有对他人的善意和信任,也缺乏道德意识。
想想白夜行里的唐泽雪穗。
有关成人依恋和原生家庭的研究表明,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几乎是终身制的。在小女孩的视角里,她看不到,或者说因为太小而不能理解思慧的牺牲,那么在她看来,妈妈是怎样的人呢?
思慧拼了命和病魔抢女儿,可是照她这种养育方式,这孩子就算活了下来,将来又能过得好么?
一个道德发育不良,人格扭曲,有严重童年阴影,还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女孩,如果到了叛逆期,她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她从小接受的是这样的性教育,将来到了青春期,她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3.当程勇蹑手蹑脚的出门,并且说了一句:别吵到孩子。思慧关上门以后不易察觉的笑了一下。他和她以前的客人都不一样。他是唯一维护她的尊严,考虑她孩子的感受,唯一把她当人看的人。其他的客人可能曾怨过她的孩子败坏了兴致,所以她才会主动说“你要是介意孩子,我们去楼下宾馆”,只有程勇说,别吵了孩子。
从程勇坚持送她回家时,思慧的表情就一直麻木而呆滞。因为她知道程勇想要什么,自己该做什么,而这些都是自己厌恶的。在程勇没有做,蹑手蹑脚的走了之后,她脸上才偷偷笑了这一下,变得灵动起来。
4.思慧打架的时候,一边走一边扎起头发一边抡起折凳砸,这一段致敬的是张柏芝在《喜剧之王》里,第一次听周星驰上课的那一段。“折凳抡人”在周星驰的很多电影里都有体现。食神里借着戴眼镜的评委大妈还说了一句类似于“好折凳,折凳的奥妙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随手可得,还可以坐下来隐藏杀机。”
张长林从畏罪潜逃到接受审讯的那一段,像是真的犯罪分子一样。不仅本片,张长林的扮演者王砚辉的演技精湛到,他在《烈日灼心》里的那一段审讯,甚至被人当成了真实的刑侦录像。
张长林卖假药,恶意竞争,哄抬药价,可是当他落网后,被各种逼供,始终也没有供出程勇。也算是盗亦有道。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对张长林突然有了一丝感动?那就对了,你看,人性就是这样,好人成佛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坏人只要放下屠刀就可以了。
5.口罩象征病人们的心防,或者说尊重。程勇刚开始推销被拒的时候,病人们带着口罩。后来第一次和病友群群主们谈合同的时候,要求大家摘下口罩,因为他觉得大家不尊重自己,大家在一片压抑中纷纷摘下口罩,象征大家走投无路迫于形势屈服于他。程勇嘴上一脸嚣张的说,嫌有菌是吧,那你们走吧。手上却悄悄地掐灭了烟。当时吕受益是第一个摘下口罩的,后来当团队解散的时候,吕重新带上了口罩。老吕死了以后,程勇从吕家出来,楼道里的人看着他,却都带着口罩,并都对他一脸冷漠。当程勇在囚车里游街的时候,人们自发主动的摘下了口罩,象征大家已经完全接纳了他,尊敬他。
6.群众向瑞士药厂示威的时候,吕受益只是远远的一脸看戏表情的吃着盒饭,仿佛事不关己。因为他对瑞士方面根本不抱希望,也因为他是唯一知道有廉价药的人。
7.吕受益说当初不想死是因为儿子,看到他第一眼的时候,就不想死了。他离世看得最后一眼也是儿子。不想死是因为儿子带来了生的希望,再次想死是因为不想再拖垮家庭让妻子儿子将来没有希望。
老吕为了希望而生,又为了希望而死,他不知道,其实他只要活着,对他妻子来说,就是希望。
8.吕受益的橘子。吕受益在宣传海报上就一直握着一枚橘子,在剧中也一直讨好似的对别人说“吃个橘子吧”。但是只有黄毛一个人吃了。还是在他的追悼会上躲在角落里偷偷的吃。
9.黄毛一直在立各种flag。三个人斗地主,那一轮老吕是地主。结果程勇只剩最后一张牌被黄毛的双王炸了,导致老吕顺利出了牌。程勇发怒把牌扔黄毛脸上的时候说,你炸他啊,你炸我干嘛?黄毛解释:不炸,你跑了。内心就是我不能让你跑了,跑了,药怎么办。后来吃散伙饭的时候,黄毛第一个跳起来把杯子砸了。 吕受益的橘子只有是黄毛吃了,结果吕的追悼会过后他也死了。黄毛曾经跟程勇说,车让我开一下呗。程勇说:你开个屁。黄毛说:“开一下又不会死。”结果他保护程勇的时候,第一次开车,然后就死了。程勇说让黄毛回家一趟,黄毛说,不回了,家里人以为我早死了,别回去再吓着他们。黄毛本来打算干完这一趟就回家的,火车票都买好了,结果就这一趟就死了,到死也没回成家。黄毛第一次被程勇抓的时候,眼瞅着抓不上了的时候,他出车祸了;他最后一次被警察抓的时候,又是眼瞅着抓不上的时候,出车祸了。
10.除了上文提到的尊重外,口罩的另一个象征是人对自己生命的珍视。老吕不想死的时候,口罩能戴三层,当他自杀的时候,没有戴口罩。黄毛是病人里唯一自始至终没有带口罩的,也是唯一一个事事好勇斗狠不要命的。他工作和吃饭的地方是屠宰场,见惯了刀锋、尸体和鲜血,另一方面,屠宰场一派污浊,惜命的病人根本不会去那里;和张教授打群架的时候大家本来想着是自保,黄毛第一个冲上去把保安一脚踹倒;警察搜查店铺的时候,程勇和老吕都蹲下了,只有黄毛凶狠的瞪着警察;在夜场跟领班起冲突的时候,黄毛第一个握紧酒瓶准备砸场;散伙饭上跟程勇闹脾气,让碎玻璃杯把自己扎得满手血。黄毛的台词很少,但是眼神和气场很足,他眼神一直是恶狠狠冷冰冰又充满挑衅的,只有三次,他的眼神曾经柔软过,第一次是程勇给他发工资,第二次是在码头看夕阳,第三次是他以为他逃脱了警察追捕后那兴奋的一回头。
黄毛很小就离家出走在社会上闯荡,他究竟曾经历过什么,才把他变成如今这种“恶狠狠冷冰冰充满挑衅,看着沉默寡言,却随时准备不要命”的样子呢?
11.程勇的父亲在片头,医生说他病危的时候,他吃饭洒得到处都是,还闹情绪拒吃。第二次程勇喂粥的时候,当时程勇挣到了第一笔钱已经安排程父做了手术,喂一半被小澍打岔程勇一时分心没顾上,程父着急了用上海方言说,你先让我吃饭!说明确实好转了很多。标志着程勇生活从此进入正轨。也是他决定金盆洗手的原因之一。
除了家人的牵挂外,另一个原因是,程勇其实一直是怕被抓的,风险他也看的到的,但是没有真的遇到过被抓的情况,所以尚存侥幸心理。后来警察真的来抄了一次店,正是那一次让他感觉到威胁是真真正正存在的,然后他抽了一夜的烟选择放弃。
插播一条:感谢来自评论区真正的警察叔叔们的专业化补充,电影里有几处明显的穿帮:a.搜店的时候,警察没有出具搜查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七条,公安机关对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进行检查时,在场警察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工作证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对确有必要立即进行检查的,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当场检查,但检查公民住所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否则就是程序违法。b.作为辩护律师应该想办法帮程勇脱罪,然而片中的台词张嘴就是“虽然我的当事人犯罪了”,在法庭还没有判刑,也就是罪名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律师不能替他的当事人认罪,这是违反职业道德的。c.程勇从监狱出来,居然没有剃头。在监狱里呆了三年,出狱时却还穿着以前的衣服,这不可能。
12.程勇第一次拉刘牧师入伙的时候,忽悠他说,神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那个时候他说这话只是为了赚钱。吃散伙饭的时候他说,我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不想坐牢。后来老吕死了后,他在明知道自己可能会坐牢的情况下决定以成本价甚至赔钱代购药,那个时候他是发自内心的想,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3.片尾程勇终于被抓的时候,即使警察把他的脸按到地上,他也一脸坦然安详。然而当他看到那些抱着药箱逃走的下线们也被警察抓了回来的时候,他的情绪终于崩溃,因为挣扎而变得扭曲的脸上写满了难过与不甘。还有那绝望的眼神,那一刻,他仿佛是倾尽所有仍然无法拯救世界的救世主。
14.程勇听见吕受益清创的惨叫,被吓得坐立不安。而老吕媳妇坐在他旁边一起听着,却面无表情。说明她已经听得太多了太久了,听到习惯了,麻木了。
不过我倒是觉得,王传君这里的表演还可以更进一步,比如嚎着嚎着突然破音了,或者嚎着嚎着声音突然变成了一种扭曲的呜呜咽咽,显得太疼了太虚弱了已经筋疲力尽了发不出声了。他其实不需要一直嚎得那么始终一贯的惨烈。再比如,他跟程勇寒暄的时候可以声音嘶哑一点,更加能体现已经被折磨得很久了。
有人提到王传君是受了妈妈在医院的影响,所以这一段,见仁见智吧。
15.警察曹斌一直在自己的良心和职责中纠结。第一次他跟局长说,他在侦查中发现印度药有效,局长打断了他,于是他选择了职责。第二次他在楼梯上劝局长别查了,局长说,法比情大,我忍你够久了,让开。于是他再次选择了职责。当老太太向他求情后,他去洗了把脸,然后看向镜子,那个时候他在自我拷问,他自己和他镜中的影子分别代表了职责和良心两个立场。然后镜头聚焦镜子里的倒影,暗示他要选择自己的另一面,选择良心了。接着辅警进来问他怎么办,他说放人。再然后黄毛死了,曹斌至此完全站到了良心的一边,选择背下处分彻底撂挑子。
16.在机场的时候,曹斌对程勇说,咱哥俩找地方喝一杯?那个时候曹斌已经知道了程勇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来提醒他小心甚至是来通风报信的。可惜程勇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结果当晚就被抓了。等程勇出狱的时候,曹斌去接他,说了同样的一句,咱哥俩找地方喝一杯?这一次程勇没有拒绝。第一次他拒绝,一是儿子走了伤心,二是因为晚上病人还等着他送药;第二次他应邀,却得知病人们已经不再需要他。
“别卖药了啊,格列宁纳入医保啦,没人买印度药啦。”
“纳入医保了?哦,那挺好。”
纳入医保这件事,程勇居然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这些年究竟有没有人来看过他呢?
(有狱警提醒我说,只有直系亲属才能探监。可是这不是恰好证明了,确实没有人来看过他的事实吗?连直系亲属,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来探望过,不是恰好证明程勇处境凄凉么?)
17.思慧第一次问程勇,外省卖不卖。程勇脸色一变说,不卖,要低调,我不想坐牢,闹大了大家都没药吃。重出江湖的时候,也只肯给卖给旧名单上的人。后来印方说药厂已经查封,程勇反而放开了,决定卖外省了。因为他那个时候就知道,自己可能快进去了,因为他不能保证印方不供出他来,比如搜到他的签字合同。其次是印度药厂已经查封停产了,索性破罐破摔能救多少是多少。
18. 在码头看夕阳的时候黄毛走在程勇身后学狗叫逗程勇,暗示他忠犬属性,后面为了掩护程勇,不惜自己开车冲到警察面前挑衅,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他死后程勇坐在他屋里对着遗物哭悼的时候,镜头里闪过一条白狗。
19. 曹斌曾经极度看不起程勇,在警局里他曾经气到歇斯底里的要揍程勇,当时曹觉得程没出息还打老婆简直混帐,结果被其他警察拉住,程勇靠在墙角畏首畏尾的像个犯了错的孩子;后面黄毛没了,程勇追到医院瞪着猩红的眼睛咆哮着歇斯底里的要揍曹斌,此时程觉得曹冷血没人性,结果被其他警察拉住,曹斌瘫倒在墙上手足无措的像个犯了错的孩子。
程勇曾经问黄毛,你是不是特别看不起我。黄毛说是,然后看了程勇一眼,补充了一句,以前是。
其实这个转变不止黄毛,曹斌也是。
20.程勇拉神父下水的时候,大道理一套一套,假装自己是为了救人,然而他实际是为了赚钱逐利;后来在被曹斌质询的时候,他抽着雪茄说“我这么大的厂子我能赚多少钱,你说的那个能有我这值钱吗”,假装自己逐利,其实是为了能接着救人。
21.程勇第一次去印度的时候,放眼望去,印度各种脏乱差,背景音乐也是garbage garbage垃圾垃圾,可是在一片垃圾中,有救命药,小孩子在楼下空地活泼的嬉戏;上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干净又繁华,病人却吃不到药,小孩子冷漠的看着妈妈接客。
22.吕妻在家宴上,把荤菜调换到了程勇跟前,又满含热泪的、虔诚的直视着程勇的眼睛,敬了程勇一大杯酒。后来在追悼会上,她面如死灰,看都懒得看程勇。
在她看来,给她希望的是程勇,毁掉她希望的也是程勇。
在老吕媳妇跪求程勇重新出山的时候,我突然有个疑问:打开销售渠道的思慧是老吕联系的,翻译神父是老吕联系的,甚至一开始印度药的信息也是老吕带来的,老吕才是白血病患者。既然所有的线索老吕都知道, 程勇干不干真的重要么?神父已经有了印度人的电话,他们要是愿意,完全可以自己把线搭起来去跟印度人谈判把代理权抢过来啊,程勇说的没错,他又不是白血病人,为什么一定要拉着他呢?
老吕媳妇的演技很精致。她很聪明,没有像现在很多演员,演寡妇就是在葬礼上哭天抢地大吼大叫。确实的,人在悲痛到极点时候,是哭不出来的。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23.思慧的丈夫在得知女儿生病后选择了抛妻弃子。但老吕在查出病的时候,老吕媳妇只怀孕五个月,完全可以引产。可是她没有。医生说老吕要骨髓移植,但仍然可能人财两空,她毫不犹豫的说,我们做。
夫妻本是同林鸟,有人选择了大难临头各自飞,有人本来至死不渝,却不得不面对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24.程勇进去的时候,有一条街的人送他。因为他是他们的药神。三年后格列宁纳入了医保,人们不再需要吃高价药了。于是当他出来的时候,接他的只有曹斌一个。当然,你可以抬杠说,病人可能在这三年中不幸过世了。可是一条街的人死完了?夸张了吧?就算病人没了,那病人家属呢?家属来代为致意,有吗?你也可以说,家属不知道具体出狱时间。可是,如果是经常来探监的,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具体时间?只要有心打听,会不知道具体时间?
至少,思慧和神父,作为老员工老朋友,该来吧?可是人呢?
程勇为了救人,送走了儿子,赔光了厂子,还失去了三年自由,可是当人们不再需要他的时候,来接他回家的就只有他相爱相杀的小舅子。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影片前半段病人送了一面锦旗:仁心妙手普众生,徒留人间万古名。
初看是觉得无厘头,全场都笑,看到后面才知道,原来这锦旗恰恰是对程勇的预言。
(事实上,连曹斌接程勇也是穿帮镜头。评论区的狱警叔叔指出:程勇已经离婚,所以曹斌不算直系亲属,不具备探监资格。曹斌是公安系统,而监狱是属于司法行政系统下面的监狱管理局来管理的,名义上都是警察,实际上隶属于两个不同系统,所以不存在内部消息一说。如果曹斌能够得到消息,只可能是:a.通过监狱的狱政管理科审批。(不是特殊情况一般不允许)b.认识看押他监区的人传话(违规行为)。)
25.老吕死了,老吕媳妇不原谅程勇,黄毛不原谅程勇,病友们在老吕家门口乌泱泱站了一大群,全都阴森森的瞪着程勇。连程勇自己都不原谅自己。
可是老吕的死,是人家程勇的错吗?程勇要是真的不管老吕,老吕应该都死了多久了。就像程勇说的,他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一大厂的工人要养,他不想坐牢,有错吗?病人不想死,那他程勇就想吗?可能他错就错在他不懂有句话叫升米恩,斗米仇。救人是不够的,人们要的是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没有救到底,那你就有错。
于是程勇为了救人终于把自己救进了牢底。
明明是团伙“作案”,最后坐牢的只有程勇一个人。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6.每个角色在面对可能影响自己命运的“大佬”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变得卑微,甚至谄媚。比如思慧面对夜场领班,比如老吕面对程勇,比如程勇面对下访车间的领导调查团,比如求情的老太太面对曹斌。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但人在偷生的时候,也确实能卑微如蝼蚁。
27.一个很讽刺的地方是,张长林卖假药的宣传大会上,BGM是《感恩的心》,另一个很讽刺的地方是,张长林之前卖的是面粉做的完全没用的假药,十来年没出事。后面张卖的是有效果的走私药,结果没多久就被抓了。而且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通缉他。
28.剧中的患者们,包括现在看了这个片子的观众们,都在抱怨特效药为什么要卖那么贵,为什么要研发那么久,为什么我们没有自主研发的国产靶向药。但你去高考报志愿的版面看看,全都在生物劝退,制药劝退,化工劝退。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天灭理化生,退坑保平安,计算机大法好,金融饭碗宝。生物化学圈子里,读博读不下去转行的,因为待遇差养不起家买不起房不敢生孩子被迫转行的,在实验室待太久已经和社会脱节的,甚至三四十岁项目做不出成果没结婚没存款最后压力太大跳楼的,多的很。
至于投资圈,很少有资本愿意给生物行业砸钱,毕竟坑太大,风险太高,回报率太低,回报周期又太长。
一个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成本都赶得上一个国家一年的全国生产总值了,就问普通资本谁敢轻易碰这个无底洞。如果真的是像大家说的一样为了牟取暴利,为什么不选来钱快来钱多成本小的项目,反而要填医药这个坑?项目成功了还好,项目一旦失败,几十亿几百亿就等于打了水漂。
这也是印度药这么便宜的原因,因为它是盗版,他只要照抄配方就可以了,不需要自己长年累月的研发,它的科研成本为零。
所以问题就回来了,穷人不想死,那辛辛苦苦搞研发的科学家和投资人,就应该死么?
绝症A已经研发出了特效药,所以你们要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那还没有研究出对症药的绝症B的患者,就活该等死么?
非要拿利润率说事的,建议你查一查福布斯全球五百强利润排行榜,看看制药企业们分别排第几,再看看榜单上第一名是谁。
29.很多人感慨药价过高才把人逼成这样。药厂定价是因为药厂有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药厂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要养活科研人员,要购买实验耗材,要有资金和动力研发更多的药治更多的病救更多的人。药品不是食品,可以薄利多销,药品只有对症患者这唯一的销售空间,药厂必须在有限的专利保护期内面对有限的人群收回前期几十年投入的高昂成本。药价还包括了交给政府的税钱。
一个产品能够上市,是经过了企业市场调研和政府物价与质检部门审核的,换句话说,这个药价是消费者,企业,监管部门三方博弈所达到的一个制衡。在这个平衡点上,企业能够盈利,政府能够收税,消费者也不会绝对买不起。
那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贵呢?不是因为瑞士药厂追逐暴利涨价了,而是因为印度药厂的超低价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平衡。黄毛说过,就算把药卖五千,也还是有人吃不起。世界上永远存在“更穷”的人,那么降价要降到哪里才是个头呢?所以,无论瑞士原版定价多少,它哪怕良心大爆发愿意赔钱卖,只要有人敢出价比它低,消费者总是倾向于选择更低的,这就是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的企业间价格战的原因。瑞士卖四万,程勇卖五千和瑞士竞争。程勇卖五千,张长林就敢把扑热息痛加面粉卖两千和程勇竞争。
再举一个可能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一支高档大牌口红,国内专柜卖400,国外卖300,机场免税店卖200,你去美妆圈打听打听,求代购的人少了吗?连口红这种可买可不买的消遣品,差价最多也就一二百块钱,尚且能有大批求代购的,那你凭什么认为,作为不得不买的救命药只要通过降价就能彻底平息民怨了呢?程勇一开始在包子铺报价五千的时候,比起四万已经低了那么多,可是群主们的抱怨又少了吗?联系自身实际想一想,淘宝上的东西都是平常买不起的吗?那为什么大家还要凑双十一的热闹?病人在为了活命的情况下你说他会不会变得比双十一更疯狂?再重复一遍,世界上永远都有更穷的人,而只要差价存在,消费者必然是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
老吕媳妇说,张长林被抓是因为他把药价哄抬到两万,没人愿意保他了。然而你仔细想一想,既然从前4万的药都有人吃,两万的药真的完全没有人买的起么?那为什么张长林会被人举报了呢?无非是在接受不了五千到两万这个差价的人的眼里,你不让我吃药,我也不能让你有好日子过。凭什么只有我吃不起,那大家都别吃了一起死吧。
这也是程勇重出江湖后哪怕赔本也不敢涨价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如他所说“就当还他们的”)。已经按照500卖了那么久了,群众已经在心里接受了这个价位,他要是敢突然涨价,他就是下一个张长林,一旦激起群众不满,他进去得就会更快。他进去的越快,能救得人就越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上永远都有更穷的人,只要消费者知道有差价,必然是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
老太太对曹斌说,“印度药有没有效果我们患者能不知道么”,可是印度药和瑞士药的有效成分比例,杂质含量的差别,杂质可能带来的风险,她又知道么?当信息不对等时,如果劣质的货币同优质货币具有相同的购买力,人们总是熔掉良币而把劣币花出去,最后良币彻底退出市场流通,市面上全部变成劣币。既然两个药看起来具有类似的疗效,普通人又没学过医,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坚持高价的正版呢?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到底是经济市场的铁律。
30.瑞士药企的员工其实很无辜,电影上映之后却成了被骂得相当惨的一个人。电影放映到示威游行泼粪的时候,影院里竟然响起了一片叫好声。但是,客观来看,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作为员工尽职敬业而忠诚,他领着人家瑞士的薪水,当然要负责维护本公司的权益,否则才是吃里扒外。
人性是复杂的,很多矛盾掰开了其实就是立场问题。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是真正黑白分明的,孰好孰坏的形象其实都是被塑造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可奈何。然而电影却为了戏剧冲突效果简单粗暴的把医药代表简谱化成一个不近人情贪婪冷血苦苦相逼的大坏蛋。试问,如果学医制药要面临医闹打砸,要被游行的群众泼粪,还要被电影刻意丑化,被舆论痛骂,在连人身安全和做人的尊严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有谁还会愿意卖药行医呢?
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31.如上文所述,药厂没有错;药企员工也没有错;程勇代购是为了救父亲,为了让更多的人吃的起药,程勇也没有错;警察要维稳,要坚守程序正义,警察也没错,警察要是真的敢带头支持盗版,那才是徇私枉法。其他病人更简单更可怜,就只是为了少花点钱,能多活几天。明明每个人都没错,每个人都只是为了活下去,却不得不在一起斗智斗勇,甚至你死我活,你看,命运和现实是血淋淋的,它们才是最大的反派。 (最后感谢评论区所有帮助本文润色与补充的读者朋友)
我读大学时,有一次去医院检查身体。从诊室出来,看见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蹲在地上,捂着肚子嚎啕大哭。“怎么办啊!去哪儿弄这么多钱啊!”哭声尖锐如一把刀,似要撕裂身体。貌似她丈夫的男人把诊断书攥成一团,一边摩挲女人的后背一边抹泪,讲不出一句安慰的话。
我晃晃悠悠走出医院,双腿软得像踩了棉花,恐惧、同情、忧愤等情绪在心中冲撞。从那时起,我才近距离体会到,原来世上真的有一群人在眼睁睁地等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因贫穷而耗竭。
《我不是药神》将我当时的情绪再度诱发出来。王砚辉饰演的假药贩子张长林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在物质极其充裕的时代,穷能限制想象力,穷能扼杀多种选择,“穷”不再是形容词,而是变成了一个名词和一个标签。穷,就是原罪。
剧情不算复杂。徐峥饰演的程勇原本是个彻头彻尾的loser,前妻因难忍家暴而离婚,唯一的儿子将跟随母亲出国生活,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只好靠卖印度神油为生,结果生意冷清,连租金都成了问题。机缘巧合下,他认识了王传君扮演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于是做起了从印度走私仿制药的生意。初衷当然是为了赚钱,但因为仿制药价格远远低于国内正版药,无心插柳竟救了不少人命。
走私之路当然不顺畅。警察开始找他,假药贩子盯上了他,正版药公司董事恨透了他。为了明哲保身,程勇让出代理权,拿着卖仿制药攒下的第一桶金开了公司,当了小老板。后来吕受益之死令他良心发现,重操旧业,不为赚钱,只为赎罪救人,成了真正的救世主。
电影每一处转折都在意料之内,叙述稍显老套。但仔细一想,才知这就是现实,残酷到几乎再无发展出其他岔道的可能。
除了张长林,片中每一个角色的行为都出于正当且正义的立场。警察打击违规药品,义不容辞;正版药公司起诉仿制药,合情合理;穷人想要活命而购买印度走私药,情有可原。但不难看出,影片的立场完完全全地倒向了穷困的患者。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吗?或许吧。但这句话却永远不能成为恶人作恶、居高位者不作为的免死金牌。“鸡蛋与高墙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一边。”这是被滥用的村上春树名言,也是很多创作者创作时信奉的朴素真理。
看过一些访谈,导演文牧野始终谦逊低调,提及演员时却说,这部片子中所有演员都贡献了巅峰演技。这不是过誉。从演技担当徐峥、周一围,到后起之秀王传君,再到惊鸿一现的龚蓓苾,每个人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层次分明。需知片子讲的是小人物的故事,而小人物恰恰最考验表演。
徐峥与每个配角的对手戏都张力十足。吕受益做清创时,程勇和其妻在走廊里等候。病房里传来撕心裂肺的嚎叫,徐峥扮演一个内心有愧的“外人”,听着这哀嚎坐立不安,眼神躲闪不定,身子不自觉地侧向另一边。而妻子一动不动地坐着,目光没有焦点,可见其在长期煎熬中已变得麻木。程勇去机场送儿子出国时,差一点难过落泪。周一围饰演的警察曹斌说要请他喝酒,两人的恩怨随前妻远去的飞机消泯,正式升级为战友同盟。而程勇背过脸说改天吧,一方面是因为儿子远走心情不佳,另一方面是不习惯曹斌的突然示好,当然也有面对警察难免心虚的成分。一场戏,不到两分钟,只有几句台词,却完整表现出了两个不善言辞的男人复杂的内心。
谭卓扮演的刘思慧是让任何血性男儿都甘愿为她冲锋陷阵的女子。她坚韧又恬淡,浓妆时性感妩媚,素颜时有种让人心疼的憔悴之美。程勇赚了大钱后,带着几个合伙人去思慧工作的酒吧“团建”,用一沓又一沓钞票逼迫酒吧经理代替思慧跳脱衣舞。经理为钱忍气吞声,在台上扭摆腰肢,思慧在台下借着酒劲儿拼命起哄鼓掌,眼中有光,有火,也有泪。她经历过的屈辱、对程勇的感激、对命运的不甘全都写在了这一个眼神里。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有哪些一个镜头就体现一个演员是否会演戏的例子。”谭卓的这个眼神完美扣题。
王传君饰演的吕受益着实令人惊喜。久病不愈,瘦如竹竿,脸上却总是挂着傻傻的笑容。见程勇第一面时,他递过去一个橘子套近乎,而这个橘子,之后又在片中多个重要转折点出现。他病到高价药也无力回天时,忍着痛对来看望的徐峥说“吃个橘子吧”;他去世后,黄毛躲在没有人的地方,边哭边往嘴里塞橘子。橘子,成为了吕受益生命的隐喻,它鲜艳饱满,酸中带甜,但剥皮时若一不小心把汁水溅到眼睛里,是会让人哭的。
吕受益的角色让我想到了多年前在医院偶遇的那个嚎啕的女人。不知道她现在过得如何。如果当时我已经看过这部电影,或许我会在她手中塞一个橘子,说:“来,吃个橘子吧。”
《我不是药神》中大部分角色都面临着是守法还是救命的困境,这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而这背后,编剧和导演陷入了是充分挖掘故事深度还是尽可能争取过审的两难之中。在我国影视作品审核制度下,是不允许美化犯罪分子和犯罪行为的,而程勇这个人物恰恰踩到了这条红线。于是,后半程的剧情不可避免地落入过度煽情的窠臼,并最终靠“国家将格列宁纳入医保”来作为全片结局,一口气解决掉所有冲突。
以电影对抗并改变世界,近年来的韩国商业片可算个中翘楚。但中国因为特殊的国情,影视作品大多还停留在娱乐层面。也正因如此,《我不是药神》才显得难能可贵,能过审更是实属不易。在鱼龙混杂的电影行业,其黑色幽默下包裹的厚重的现实主义题材,是一朵瑰丽之花。
杨新鸣饰演的刘牧师,总是把“愿主保佑你”挂在嘴边。在该片的语境之下,这句话有浓浓的讽刺意味:主救不了的人命,被走私犯给救了。但影片末尾,讽刺意味消失,神迹开始显现。程勇走向监狱的路上,无数患者前来相送,并陆续摘掉了口罩,而已经死去的吕受益和黄毛,竟然也出现在了人群中。
这一场景戏剧性很强,以象征代替写实,与其说是对程勇的敬意,不如说是对生命的敬意。患者们对生命的渴望突破了法律与情感、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像冲破包衣的种子,像啄破蛋壳的雏鸟。
愿主保佑所有与命运抗争的人,阿门。
《我不是药神》正式跟大家见面挺久了。看到自己参与的电影被这么多人喜欢、讨论,很开心。作为一名演员,出演了这样一部电影,心里多多少少有些感触,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拿到剧本时只知道这是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剧本写得很好,一下子把我吸引进去。尽管编剧对人物做了改编,但那种“真实感”仍然铺面而来。我看过不少同样现实题材改编的电影剧本,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我的戏份几乎都是在南京拍的,一进剧组就觉得它跟以前呆的剧组不太一样。现场很多工种,场务啊、副导演啊都很年轻,整个工作气氛很活跃,就像一群年轻人在拍毕业作品。这种气氛也很快感染了我们这些“老人”,没几天大家就很熟络了。
我演的这个角色叫思慧,一个被老公抛弃的东北单亲妈妈,女儿得了白血病,来上海赚钱给孩子治病。为了来钱快,她选择去跳钢管舞。她这样一个处境,其实有一万个理由绝望,堕落,或者一走了之。但她没有,她身处在这样一个绝境,没有去诉说哀怨,而是说,行,我自己来解决这所有的问题。这是我觉得这个角色很酷的地方。
这个角色主要的对手戏,都是和徐峥老师演的药商程勇,每场戏都很拍得很过瘾。比如他们赚了钱去思慧工作的酒吧庆祝,经理过来找思慧上台跳舞,勇哥说不跳且把一叠叠的钞票“砸”到桌上让经理跳的时候,思慧在旁流露的一抹浅笑。那是一种女人感受到被在乎和被保护的幸福,是她的生命里许久没有过的。然后他俩就一起回了思慧家,大家都知道会发生什么,但都不好意思说破。
那场家里的戏分寸也非常难拿捏,我们放到最后才拍。就是要演得能看清两个人的态度。思慧的态度就是我懂游戏规则,我懂事儿。因为你给我药,给我额外的好处,我是要付出代价的。但她在这场交易里没有表现得自己很弱势很被动,她在这种状态下依然保持了一种尊严,就是我明白这些“规则”,但是我不怕,来吧。
编剧的台词对我们拍这场戏帮助非常大。上来思慧就说“勇哥你先等会,我洗个澡”,就这一句把勇哥给说懵了,等她洗完澡回来,自己一关灯,唰地把衣服一脱,说“快点吧勇哥,孩子一会儿该醒了”,这一连串的主动,懂事,反而让人觉得有些心酸,而勇哥也为此更加犹豫有了负罪感,最后他说我先走了你休息吧。碰见勇哥这样一个心存善良的人其实也是思慧的幸运。
徐峥老师,山峥大哥,真的是很厉害的演员。从他带着我们开始对剧本、排练,就知道这个聪明(绝顶)的男人是真的很懂电影、很懂表演。因为我是学习型的演员,所以遇到徐老师这样的“高山”我就会很high,觉得自己又可以学到新东西了。古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其实跟厉害的人一起工作,等于走了捷径。作为这个项目的核心人物,监制加主演,他很清楚该怎么做,什么才是好的,怎样对电影提供最大保障,让我们心里也更踏实。
这部戏之后,大家都会知道文牧野导演。他在剧组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叫“文保保”。因为他的口头禅就是“保一条”、“再保一条”,意思就是让演员再多拍一条,做为保险。
文导特别“厉害”的一点,是他在说“保一条”的时候,语气都非常恭敬。类似“特别好,特别好,各位老师,刚才那条我们拍得特别好,那我们再保一条”。开拍没多久我们就知道这个套路了,可能一保就多保20条。所以之后再听到“特别好”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再放松了,一直要听到“过”才是真的放心下来。
虽然我在这里吐槽他,但就像宁浩老师说的,他是最适合拍这个电影的人。他看上去感觉挺书生气,其实心里住着一个“社会人”。
他非常擅长现实主义题材,从剧本的整个精准度,到他对于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就能感受到他本身对这个世界有关照、对苦难有感受。他了解这个社会,了解社会里的人,这个是很重要的、是一个根的东西。
同时,就像电影里的刘思慧一样,其实什么都懂。他非常明白,要达到目的,需要付出什么,需要和周围团队怎样去配合,和演员怎么去沟通。想清楚之后,他会无比果断,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冷酷。他对自己和他人都很严格,有自己心里的标准,这也许就是他能成为一名好导演的原因。
在拍摄前期,我们任何一个人问他任何一个剧本里的问题,都能马上得到答案。也就是说准备的足够清晰详细,一切你想到的他全想到了,你没想,他也想到了。到了现场拍戏,他让你一直保一直保,但其实是在调整,给你讲戏的时候,他会给出很明确的调整方向,哪里多一点,哪里少一点。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厨,精准地知道自己要做一道什么样的菜。
出演这样一部与现实、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电影,很难不去考虑它会给这里的人、这个社会带来的影响。就像我们在每一场路演最后大合影时说的口号那样,作为一名演员,“票房大卖”不是我们最期待的,我们更想这部电影能成为“希望之光”。
就像勇哥最后说的,我们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