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A Documentary Film(2006)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A Documentary Film(2006)

又名: 爱恨华荷

导演: Ric Burns

主演: Paul Morrissey Irving Blum Laurie Anderson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6-09-01

片长: 240 分钟 IMDb: tt0862644 豆瓣评分:8.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看这个纪录片也是因为原来看过他的上海一次展览以及这两天看完了一本书里面有描述到。开始对他产生了好奇想了解他更多。

    安迪沃霍尔他自卑、直率、有个性。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

    他喜欢钱因为需要生存、他从未停止工作总是在尝试创新挑战新的方向、他想变成毕加索一样被时代记住的人。

    他也在初期经历过没人看他的展,以及卖不出去的画,他在痛不欲生的时候告诉自己“那又怎么样”。他一直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成为了纽约最著名的高收入商业艺术家也依旧在不同领域挖掘自己。

    他的代表作品有可口可乐、金宝汤罐头、美元、玛丽莲梦露、毛泽东等。在艺术品市场是炙手可热的收藏品和拍卖品,往往以千万美元甚至上亿成交。与毕加索为同级艺术品市场顶尖的代表人物。

    他的名言:“挣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的生意就是最好的艺术”

    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BBC主编威尔所说看艺术家是如何获取灵感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我们去鉴戒并像他们一样去思考。

  2. 看到本片之前,忘了听谁说过,沃霍尔的言行只能用禅宗来解释。说得没错。

    他投入的不是他自己脆弱真实的身躯,而是替代者,一个假人模特。——片中的解说词

    评:沃霍尔的气质不太给力,生存下去很难,成名更难,但是他做到了。

    他看起来像我,但他不是。我在别的地方。

    评:把自己称为“他”,眼光趋向客观。

    对你的奉承和无想象力的推测,我超凡冷漠。

    评:有本书叫《乌合之众》,并非说每一个群众,而是说一种基本的状态。面对乌合之众,沃霍尔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在以礼相对的场面中自我缺席。

    评:很多时候,你的意义就是社交。自我不缺席干嘛,等着难堪吗?

    回答任何事,只用一个词,“是”或“不是”,给予沃霍尔足够的空间,来施展魔法的波幅。

    评:这样做很简单,但是第一功效非凡,第二很难做到。

    沃霍尔对问题的回答,听来空洞乏味,实际在质问我们谈话的空洞乏味。

    评:愚昧是不自觉。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愚昧,沃霍尔也不例外。但是在这一刻,他很文明,对方则处在愚昧中。

    他的表面化,给了我们最深的内心感受。

    评:怎么会?是的。

    他教会我们如何用迷惑恐吓者的方法,以回避恐吓者的势力。

    评:他用空洞和乏味,给了我们伟大的爱。

    你看女人第一眼看哪里?她的包。——安迪·沃霍尔

    评:可气的悦己者。

    我不觉得结构有多重要,你无法重看一部有结构的电影,因为你已经知道结局了。

    没有明显结构,你会重复再看,会发现新的东西。

    评:我喜欢叙事的结构,但是无法反驳他,因为没有找到反驳的结构。

    你的性倾向是什么?我不去想这些。

    评:朴素的尊贵。

    任何人只要有趣,都可以是大明星。

    评:说完这话不到一百年,短视频时代到了。

    不工作的时候做什么?工作。

    评:我们家的阳台,不会改成你们家的。

    你喜欢什么运动?无重举重。

    评:听上去很美,建议进奥运会。

    你爱照镜子吗?不,里面什么都没有。

    评:我的心是镜子,此刻映出你。

    你在广告的时间换频道吗?我在节目的时间才换。

    评:禅宗是回到先天,不沾后天的社会应力与失败的习气。

    你愿意成为一个圣人吗?不,成为圣人你就必须一直跪着。

    评:圣人面前,有很多人跪着。这种景象既是玷污了圣人,也是圣人的跪姿。

    你喜欢旅游吗?喜欢。喜欢去哪里呢?从客厅到厨房。

    评:我也是,我很高兴每天在这两个地方往返,我喜欢旅游。

    当我没有任何用钱摆不平的问题时,就是最好的时光。

    评:如实观照,不虚幻,文明的道路。

    支票不是钱。

    评:钱是现金,幸福是眼前。

    最刺激的事情就是“不去做的事情”。

    评:做一件事很难,不做更难。

    我认为新闻报道是书写的唯一方法,因为它告诉人们,什么在发生但是不说出一点意见。我一直都想知道“正在发生什么”。

    评:这很高级,沃霍尔在前面,远远地等着我们。

    由于你长久以来在某件事上都非常拙劣,但是有一天你没那么笨拙的时候,就像突然获得了一种才艺,让人不敢放松警戒。

    评:愚昧被这样的突然吓到了,愚昧活在惰性和惯性里。

    为什么要装聪明呢?那太蠢了。

    评:好吧。

  3. 艺术这个东西确实很难说清楚,同样的作品,有人极度喜欢到了狂热的地步,于是才有几千万美元的艺术品拍卖价格;有人极度厌恶甚至嗤之以鼻,于是几千万的东西对他等于零。

    同样两个极端的评价在这个长相怪异的东欧裔美国人身上可能最能说明问题,喜欢他的人把他当成波普之神,是他把高不可攀的优雅艺术带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讨厌他的人觉得他是垃圾艺术家,浓重商业因素让他浑身上下充满了铜臭味道。

    于是这个长3个小时,分上下两集的记录片,完全真实的记录了这个名字很“窝火”的现代艺术大师的一生,片中包含许多珍贵的照片、胶片、谈话记录以及好友访谈,基本做到了客观记录,好坏任由观者评述。

    下面则是我个人对他及波普艺术的看法: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波普甚至不能称其为艺术,至少和大都会博物馆的那些展品有天壤之别,其中糅合了大量的现代流行和商业广告元素。但是,波普的本质恰恰就是将传统的高雅艺术降低了N个档次,带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当中,毕竟,谁说就蒙娜里莎的微笑是艺术,而梦露的微笑就不是艺术?谁说思想者就是艺术,而你家里的可口可乐瓶子就不是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渥霍的确是先导者和开路人,彻底颠覆了社会意识对传统艺术的定义,成为现代平面设计及广告业中不朽的传奇。

    从渥霍本身来说,时代以及自身性格的缺陷让其一生更加曲折。卑微的出身和怪异的长相,让内向、自卑、宽容、性观念异常融其与一身。加之美国60年代社会的巨大文化思潮运动:跨掉的一代、摇滚乐的兴起、种族运动、性解放、冷战阴云、越战、政治巨变等等等等,让渥霍也不能幸免的陷入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革命当中。这当中,曾经一段时间他和地下乐队、地下电影打的火热,包括我相当喜欢的“地下丝绒”乐队,拍过电影,监制出过唱片,但我始终认为他的天赋在于平面艺术设计,这段“不务正业”的时间恰好是他个人创作生涯的黑暗时期。说老实话,他拍的电影被很多前卫艺术家奉为神作,在此恕我浅薄,我实在无法认为诸如《切尔西女郎》(虽然里面有我很喜欢的Nico)以及《帝国大厦》等片除了实验性意义外还有什么实际的含义。这段时期混乱的生活也直接导致了他被枪击,不过显然他的运气比列农好太多了。(讽刺的是,枪击他的女同与女权主义者维米莉•苏莲娜反而借此名声大造,她本来无人问津的小说《泡沫声明》成为女权主义作品中的经典)

    好在死过一次后的渥霍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晚年的他重新回归了他擅长的丝网印刷等创作方式,虽然这段时间内他将其创作的商业价值榨取到了极限,但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

    1987年,在预见性的创作了他一生最后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之后,渥霍死于胆囊外科手术,享年58岁。
  4. 试想一下,如果向日葵出自沃霍尔,而非梵高,人与物都要被重新解释才能合理。沃霍尔身上必须要有梵高,或者向日葵不再目睹梵高那过度的爱。这其中语含褒贬,一个是痛苦的孤独的受难的真正的艺术家,一个是只想出名的商业艺术家。但是,那些被复制的可乐罐头,那些不愿表现自我的无言之物,难道不正如被上帝的目光略过那般清明自守吗? 沃霍尔呈现的都是消费时代的商品。有两类,作为物的商品和作为人的商品。物的商品天真无邪,简洁明了,泰然自若。它们在那,摆在超市的货架上,任凭任何人的手把它们拿起或放下。它们煽动人的欲望,给他们满足,让他们失望,但自身是永远不变的,从这些商品肖像中可以看到沃霍尔的某种表情,虽然沃霍尔拒绝用作品表现自我。他是一位客观艺术家,但他绝不想回到十九世纪那种伟大庄严充满人味的现实主义。人不能骗自己。他观察他置身其中的时代,一种疏离感油然而生。每个人都骄傲自大,一旦他们不再面对难题,一旦步入自由之境,就绝不再需要任何人。在你未跨入门槛前,门槛内的人觉得你的爱慕不值一钱,他们不想被你的普通和默默无闻玷污了自己尊贵的羽毛。人只爱和已经交了好运的人在一起,那些正努力拼搏有可能会交好运的人,还是等你们的命运检测结果出来再来献媚于我。我可不想浪费我宝贵的热情。我爱的是命运,不是人。如果我没成功,我连自己都要厌弃。对那个平行空间的失败的自我,难道我不了解他吗?难道他的才华和品性低于我吗?不!不是这样的逻辑,不管你是什么,决定你价值的永远是你有什么!人本就不值一爱!他们不知好坏美丑,永不满足,宁可听从蛇的引诱也不愿听从上帝,造物主这才决定用一场洪水毁了这批次品,以便不受污染地造就新人。沃霍尔看清楚了人,人自以为了不起,其实比商品还低劣。动不动就欲望来袭,悲喜过当,难以自持,他们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当然,谁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获得这种冷酷的观察,人之初,性本幻。沃霍尔曾疯狂地追逐过杜鲁门·卡波特,每天都往他门缝里塞纸条,上面写着"周一快乐","周二快乐","周三快乐"……卡波特对沃霍尔作如此评价"一个装饰窗户的人,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沃霍尔知道这个评价后在床上躺了几天,直到一句话来到他的脑中,"那又怎样?"他说在没找到这话之前,他不知道是怎样度过的。这句话成了沃霍尔的缪斯女神,他后来染指电影,但其实他不会拍电影。"那又怎样?我不会拍电影,但已经走到这一步了,这就是我的拍摄方式。"他把摄影机对着一个熟睡的人,对着帝国大厦,一动不动,整整八个小时。他让观众困惑愤怒颓丧,他成了概念艺术的先锋。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你必须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让你的作品成为艺术。必须有对时代人心的极端敏感性和判断力才行。第二个来的只是个艺术票友,甚至只能是个观众。 沃霍尔令我敬重的是,在被那些他极度渴望的人拒绝后,他却允许任何人接近他。我赞美的不是他的道德,道德比历史更像一个天真的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况且,沃霍尔也不爱他们,他只是允许他们接近,不蔑视不排斥。我赞美的是他的能力,自我修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