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七海猎奇 / 寂静的世界 / The Silent World / 静静的世界
导演: 雅克·伊夫斯·科斯托 路易·马勒
编剧: 雅克·伊夫斯·科斯托
主演: 弗雷德里克·迪马 阿尔伯特·法尔科 雅克·伊夫斯·科斯托
类型: 纪录片
上映日期: 1956-08-15
片长: 86 分钟 IMDb: tt0049518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对影片《寂静世界》的评论想必会有令人发笑的一面。因为、归根结底,影片中的美景首先是源于大自然的美景,所以最好是去评论上帝依据这一观点,我们至多可以指出,这些美景实在难以言传,它们是自陆上探险的英雄时代以来我们的小小寰宇揭示给人类的最大奥秘。缘于同样理由,我们还可以说,描写海底世界的影片是自1920-190年代的大型探险影片以来,纪录片中唯一的根本性创新。更确切些说、是两种创新中的一种;第二种创新是涉及表现艺术创作的影片的现代观念、但是,第二种创新偏重于形式,恕我直言,表现水底世界的影片是在内容上的创新。表现海底世界的内容对我们来说几乎不再是空白。
但是,我以为,这些纪录片的迷人意趣,不仅来自影片展现景象的新奇性,也不仅来自形式与色彩的丰富性。新奇和优美当然令人愉悦但是这些影像的美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和令人神往:因为它们体现了有关水域的一切神话,而神话借助那些“海底超人”的力量已经成为现实,唤起人类自身悠久的、神秘的和深刻的共鸣。
本文无意概述或分析这一点。我仅想指出,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附加于起伏动荡、洁净清澈和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的一层象征含义,而是整个海洋,是把海水视为宇宙的另一半,视为三维空间,而且是比天空更稳定更具有同质性的空间,在大海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摆脱地心的引力。当然,既可以用飞鸟也可以用游鱼象征摆脱大地的束缚而获取的这种自由,但是,自古以来,由于显见的原因,人们的梦幻几乎仅仅翱翔于无垠的碧空。那里终年干燥,阳光普照,气体弥漫。而波光粼粼的海洋对于地中海岸的诗人来说,只是任凭白鸽徜徉的宁静平缓的屋脊,是风帆
漂荡的水面,而不是海豹出没的空间。
最终还是胜于我们想象力的科学揭示出人类具有与鱼类相同的潜在本领,带上自行控制的潜水装备,远比集体乘坐在嗡嗡作响的飞机中更能实现有关飞翔的古老神话,而飞机与潜水艇同样笨重,与背着氧气筒和戴着防护帽的潜水服一样不安全。勃鲁盖尔有幅名画,画上的伊卡洛斯就是库斯托和他的同伴们的预兆:伊卡洛斯落入大海时,周围耕作的农民全不理会,库斯托和同伴在地中海悬崖边潜入海底时°,耕地的农民也并未留意,以为他们只是些戏水者。
一旦首先摆脱了阿基米德原理所指明的浮力,然后再借助水压调整器使身体稳定在大海深处,你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潜水者,而是摆脱了漂浮不定危境的海神,俨然栖居大海的主宰。人终于展臂飞翔!
高远的蓝天几乎是一片空荡,犹如不毛之地,苍苍茫茫,只有闪闪的星光或干枯死寂的天体,而海底的空间是生机勃勃的世界,在那里,一群群神秘的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与雷达探测仪的信号遥相呼应。在这生命的世界中,我们只是抛在海滩上的几粒种子。生物学家说,人是海洋动物,大海在他的体内。因此,潜入海底必然使人隐隐约约产生一种复归本原的感受,这是毫不奇怪的。
有人会怪我说得神乎其神。我真心希望听到另外的解释,来反驳我的看法,但是毫无疑义,海底世界的美不仅限于丰富多彩的装饰美,也不仅因为它使我们感到新奇。库斯托与他的探险队从一开始便理解到,海底探险的美学,或者也可以说海底探险的诗意,是探险活动本身的组成部分,它是和学的产物,只是通过带资人的精神回归学。也许有天我们会懒于收集这类生的影像,尽管深海探测潜水器可以帮我们揭示更多的新现象,那就听其自然吧,我们暂目还要利用这些影像。
恐怕不应从上述过于笼统的提法中得出结论,说《寂静世界》先天注定是部好影片,而导演的功劳只是潜人水下选拍镜头,这部影片的质量很大度上得益于路易·马勒的导演功力。影片的导演手法为我们提供了纪录片中允许选用的技巧典范,拿它与《蛮荒大陆》相比较,是颇有发的、我所到有人抱怨,说《寂静世界》中有几个片段也借助了隐蔽的场景调度。尤其是所调潜水员独自一人打捞沉船的情景,事实上不仅要有几架摄影机同时拍摄,而且还要像在摄影棚中拍摄一样,需要名副其实的分镜。
应该说,这类场景确实不是影片中最有光彩的部分,因为它过分追求诗意,但是,这是针对内容而发的批评。就形式而言,这种形式是完全合平情理的。实际上,类场景允许重新搬演,但是要遵守两个条件:一不能有意欺骗观众,其二,事件的本质与重新搬演出来的内容不矛盾。警如,《蛮荒大陆》一类影片就是力求让观众忘记摄制组在场,企图把一些若能演出来就不可能真实自然的情境表现得真实自然。在镜头前景表现一个人监视走近的白人,而且说他是见外人就杀的“野人”,这必然表明这个人不是野人,因为他毕竟没有砍掉摄影师的脑壳!
相反,完全可以重新搬演发现船只残骸的情景,因为这类事件曾经发生过,今后仍会发生,只要稍加一些场景调度就可以让人理解和联想到探险者的情感。我们至多可以要求导演不必有意隐藏拍摄手法。但是,既然库斯托和路易·马勒在影片中多次展示了摄影器材,并且表现了自己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的活动,那么,对他们恐怕也就无可指责了。因此,只要稍加思索,就不会受骗,除非心甘情愿。
但是,我承认,尽管我提出了如上辩解,观众对这些片段毕竟感到别扭。确实,我也觉得,把拍摄下来的那些猝然出现的事件事后安排组接起来,以便把这些事件展示得流畅清晰又合乎情理,不破坏其真实性,那才是影片中最成功之处。依照这一观点,影片最富光彩的时刻是表现鲸鱼的整个片段,尤其是表现幼鲸被螺旋桨打伤又被鲨鱼吞噬而惨死的场面。导演始终把握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与此同时,事件的发展超越了导演的预想,影像的诗意总是比导演能够赋予事件的诗意更浓郁,富于更多的含义。
在这里有一个极富光彩的时刻,即我们看到小船驶近抹香鲸相当无情地冲撞过去和两次撞到抹香鲸群的情景,随后,我们渐渐感到人们开始同情那些受伤的哺乳动物,反对鲨鱼的行径,尽管鲨鱼也无非是一条鱼。
从本质上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会碰到两方面问题。一个是技术间题,另一个是道德问题。实际上就是既要做巧妙处理,以便清楚表现事物,又不该蒙骗观众。《“康一蒂基号”历险记》是一部绝妙的影片,但是由于具体原因而并未成形。“卡利普索号”。可不是一只小木筏。船窗开在吃水线以下,又备有艏柱舱,它更近似“鸚鹉螺号”原子潜艇,因而接近我们的理想:建立一个尽收一切景象的观测站,忠实记录被观测事物的原貌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