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68年拍摄的电影。七十年代初我国引进。我是在1979年第一次看。记得影院门口的黄牛大声吆喝着:“小孩不要看啊,会把他们吓死的啊!”在当时这种饥饿营销方式确实很管用。其实影片里没有一丁点恐怖场面。看完之后印象比较深刻的情节就是打的那几仗,如何进攻,如何防守,如何投标枪,如何扔油桶。今天第二次看,印象则完全不同。就是个宫斗戏嘛。
影片的背景是公元535~555年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发动的征服东哥特王国的战争。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可没多久就死了。他的两个女儿互相不服气,开始争夺王位。罗马贵族塞迪古斯趁机组织了罗马的抵抗运动,企图恢复西罗马帝国。他游走于哥特王国和拜占庭之间,利用巧妙的权术说服查士丁尼一世西征,塞迪古斯也暗暗建立的自己的军队,然后开打。这其中有惨烈的战事,有权贵们的勾心斗角,有凄美的爱情,有人民的反抗。到最后,塞迪古斯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哥特女王、拜占庭皇后、自己心爱的女儿相继因他而死,塞迪古斯自己也送了命。以哥特新国王战死为节点,哥特人“回到他们北部的故乡”。赢得战争的是侏儒将军纳尔西斯。
整个罗马之战在代表罗马的塞迪古斯、代表哥特的托提拉和代表拜占庭的纳尔西斯三方展开,哪一方都没有绝对的优势。战役中充满了偶然。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意大利的命运允许托提拉在提奥多里克死后,或者在他的女儿阿玛拉松塔摄政后立即成为国君,那么他一定会使意大利繁荣昌盛,意大利人也就不会再想更换自己的君主了。”
印象比较深的是影片的主角塞迪古斯翻云覆雨的权术。先是蛊惑哥特王国的分裂,一会在姐姐面前扎针,一会又到妹妹那里嚼舌头,策划了几次宫廷政变;然后跑到君士坦丁堡,向皇后献殷勤。明明是他亲自请来的东罗马军队,却不许他们进入罗马。不动声色的站在罗马城头,观看两边的恶斗。直到拜占庭战败,他才打开城门,收罗残兵。他看着拜占庭将军贝利萨留在眼前死去,然后无比悲伤的半跪下来,脱下自己的斗篷,小心翼翼的盖在贝利萨留身上,然后起身,做出化悲痛为力量的模样,对这些败兵说:“勇敢的贝利萨留,我们为你悲伤,宣誓为你报仇。拜占庭的士兵们,你们要加倍的努力,听从我的指挥。我一定要为你们报仇雪恨!”真不愧是技艺高超的一流演员。
平心而论,塞迪古斯是一位爱国者,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复兴罗马。然而,有了高尚的动机,就可以任意做出无耻的事情吗?反过来说,一个保有龌龊灵魂的人,能够做出伟大的事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或者说,他的“高尚动机”无非是一个借口,借以掩盖他的无耻,赢得人们的尊敬,说到底,还是为了个人的名或利。影片情节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个事实。塞迪古斯最后众叛亲离,失去了他为之奋斗的罗马,也失去了他最爱的女儿。此时,留给他的选择只有一个:死。
好了,看完了电影,再看看真实的历史。影片的编导完全违背了演绎历史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而是反了过来。影片中,各方的服饰、旗帜很真实,观众可以轻易的辨别哪个是哥特军队,哪个是罗马军队。战役中,所用的兵器如长矛、盾牌、弓箭也是依照史料制作。攻城的云梯、攻城车同样如此。连罗马士兵的敬礼动作也是有历史依据的。猛一看,我以为是纳粹礼呢。后来一想才明白,是纳粹学的罗马。可是在大事上,却完全不顾历史了。首先,历史上的查士丁尼一世是一位聪明绝顶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君主,可影片中却把他描绘成一个昏庸的老头,还十分气管炎。历史上的拜占庭将军贝利萨留是一位出色的统帅,指挥了无数战役,根本不是在哥特战争中阵亡的。在哥特方面,历史并没有给大公主二公主嘚瑟的机会,只是大公主摄了一年政就隐退了。最后说到塞迪古斯这个影片中的绝对主角,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人。影片所叙述的三方之战,其实只是哥特和拜占庭的战争。了解了历史,再看这部电影,只能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我看的是上译版本。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奉旨译制的。集中了上译厂的所有精英,塞迪古斯由卫禹平配音,还有中叔皇曹雷加盟,应该说,台词的配音是很好的。可惜剧本翻译的实在太差了。很普通的句子,演员很自然的说出来,却让观众费琢磨。尤其是那些外交、权术中的隐晦言辞,难道就不能翻译的通俗些吗?
本人评分: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