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忆前身? 张爱玲说:每一只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的前身。1998年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国》同样有一个寻找的过程,不过是引领死去的人们回顾在生时的记忆,依然放置着低调的生死主题探讨,细腻平缓的现实主义手法却不如辞藻般华丽。 印象中,阴魂不散的厉鬼索命,故事太多以至俗不可耐。After Life,传说里的黄泉路上有着奈何桥与孟婆汤,鬼魂喝过一碗便得忘记生前琐碎巨细。回想这生生世世的反复轮回是否恰当,向善的角度说总该给死去的人们保留点什么罢。 于是,一个人无论“善终”与否(事实上,不管死因如何,《下一站,天国》中的人们都带着善终的祥和),总归是无可避免地清静下来,不必对人生再发些嘘叹牢骚,也不必因躯体疼痛忍受折磨。人人都以为他或她从此远离一切苦厄,灵魂安然无恙地进入天国,没有故事可说可写。 2.无以掩饰的着迷 拍摄纪录片出身的导演是枝裕和在《下一站,天国》中重操旧业,采用了大量纪录片样式的访谈内容,即天国车站的工作人员帮助死者细理人世间的眷念,选择值得珍藏的人生片段。但影片主题所用的编剧设置却带着不折不扣的虚幻色彩,一方是努力接近着真实,一面却是众人编造的记忆。 想到了2005年戛纳最佳导演奖哈内克《躲避》中,对于摄像机与录像带存在与否的争执,有人说那是西方常有的上帝之眼,有人非要考究起摄像机摆放位置。其实放置于《下一站,天国》看来,这简单得很,不过是天国车站工作人员订作得到的关于某人一生的录像带。 有生之年,褪色字迹、黑白照片所带来的穿越时间的昨日重现,想必是件温馨无比的。努力迎取阳光的金黄色向日葵一直是人们对于生命渴念的一种比喻象征,濒死的人们也容易触及藏在内心深处的不舍。 中国古人对于人生乐趣有些简单扼要的概括,不外乎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人生大喜。可说回来,它们都太不真切,等同于形式。 轰轰烈烈毕竟只是少数人的一生,多数人只能在牢骚或麻木中接受平平淡淡。当你陷于伴随着记忆力衰退而来的往事模糊中,难以选择,录像带让你有着充足的时间去倒退快进、定格重放——更美妙的是《下一站,天国》还涉及了胶片与电影。 3.胶片保存记忆 极简搭建的场景,一帮看似外行的工作人员,想的却是帮助死者们用胶片重现生前的一时半霎,某一刻的情感翻涌。 在声势渐强的感动中,对是枝裕和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并不是对于不同记忆的场景造设或成片后在电影院中亲临重温,而是胶片转完、悄然剧终之后,影片主演兼编剧甚至导演本人在刹那间就会从座位上消失进入天国。 于电影之中点提电影相关绝不亚于文字创作中对古今名篇的旁征博引、中外大家的随手拈来,相亲男女说及爱好电影,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琼.芳登(Joan Fontaine)极恰当地点应了时代。《September Affair》(威廉.迪亚特尔导演、琼.芳登主演的《秋恋》)、 《Rebecca》(希区柯克导演、琼.芳登主演的《蝴蝶梦》,又名《丽贝卡》) 。 突发奇想,应该让所有电影导演对自己负责,在他们进入天国之后带着他们自己经手拍摄的烂片记忆进入天国,直至他们的灵魂也不得安宁。 在天国车站,可以无牵无挂的畅所欲言,挑选一段属于你自己的记忆。可以想象的有太多人会在选择面前无所适从,碌碌无为的悔恨、平淡无奇的语塞还有更为彻底的拒绝,然后留在天国车站为后来人服务。甚至怀疑穿行在都市间神态雷同,喜形于色或烦恼不堪的人们,混杂在脑海翻滚里的一切能否如愿抒发,可供重阅。 4.你自己的 忆往思甜,保存一份独有之后,在天国里它会伴随着每个做出选择的人,紧接的是其他记忆的彻底遗忘。说来空泛,实则关怀。它最大的可能只是激励自己行进的一种,你不能否认它的事实意义,只是对于死后情形,没人能指认一切。 印象最深的是夏季有轨电车上从车窗吹入的风轻拂着脸颊,捕捉如此细微感觉着实是种冒险。樱花漫天飞舞的飘落引得很多人怀念,但要作为珍藏,可能有人要抱怨着:这相同的樱花树,不说在世界单是日本就有万万千千棵,实不见得有什么特殊之处。 萨特让一个即将面临死刑的囚犯在《墙》里回味留恋苦味香酒的滋味、夏天在临近加迪斯的小海湾里沐浴。不过他又补充说死神让这一切都失去了魅力,可总有些是死神也剥夺不了的。有关岁月留痕的记忆,苏童提到了夏夜乘凉时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的各种声音;余华则说到了童年里父母去上班,他和哥哥被锁在屋中,只能扑在窗口,看着外面的景色。以上选择其实都是类似于《下一站,天国》里的某一段值得珍藏的记忆,且不说选择,无疑是真切的。 Spoiler Alert! 5.大爱无言 Mochizuki的故事可能是感人的,自己成为别人幸福的一部分而没察觉,恍然大悟后发觉没有什么比这更为无私。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在死与生的鸿沟面前,无法逾越,也只能接受。 蝉噪虫鸣的公园,长椅上彼此默不作声,萦绕于年轻人心头的不安与希冀,未婚妻含情脉脉注视着紧握的双手。心头可曾念及“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对于出征也许有着百般不情愿,不过却难以阻挡,静享那一刻的相伴。 相同的场景记录了三个人一生最值回味的片段,一边是Kyoko几十年后至死不渝的情愫,一边是阵亡后Mochizuki在天国车站里徘徊了几十年,一边是Ichiro老人回顾一生后对于爱妻的怀念。 影片在那之后出现好几秒钟的黑幕,恰似Mochizuki思索多年的解脱。强忍的情感在此时成了喷薄而出的感动,有什么比Mochizuki最后投向天国车站工作人员的凝望更为感人,他花费几十年获悉了未婚妻对自己的难忘不舍与生命的存在价值,随即又选择了忘却——在忧郁的眼神中留住了天国车站工作人员的身影。 大雪来时,明月依旧,车站如故。 Mochizuki走了,新的礼拜来了。 ---------
A望月负责的7人:
B杉江负责的7人(只演出4人):
C川岛负责的8人(只演出6人):
看完电影脑子全是黄信尧导演在一席演讲里的一段话:“我们常常会说人的死亡是一个终点,可是就像数学家欧几里得讲的,如果人的生命是一条线,那生命就会有起点跟终点。可是当我们把起点跟终点接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它就是一个圆,生命的圆圈就像是一个漩涡,我们谁都逃脱不了。我们把死亡作为一个开端的时候,那就是另外一场开始。”
《如果爱》里说:“每个人的一生就好象一部电影,而他们就是那部电影里的主角。有时候他们会以为他们也是别人电影里的主角。但可能他们只是一个配角,只有一个镜头。更说不定他们的片段早被人剪掉了,自己居然还不知道。就拿这对母女来说吧......在我这储存里很多被别人剪掉的片段,我把他们都收起来了。因为他们有时会剪错的。等他们再需要的时候,我就会把片段送还给他们..... ”
人生是一部无法剪辑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