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音乐上都不尊重审美多样性的存在,那这世界太可怕了。
(写在第3期播出前)
在观看《我是唱作人2》之前并不曾想,会有一部音综让我对于审美是非观进行反思。对于一名非音乐相关领域的观众而言,这也许比听歌和学习乐理知识更有意义。
在开篇之前,需要放一张截图,为了防止带有舆论引导性或歪楼,将图中所讨论的唱作人姓名打码,请勿做任何理所当然的猜测。
在众多相似的观点中选取了一条简洁且较有代表性的。值得讨论的是:包括乐评人在内的全体听众们,我们认为的“不好”一定是唱作人的“不好”吗?我们所看到的优缺点真的是唱作人的优缺点吗?为什么唱作人按照我们的意愿做出的修正就一定是进步呢?
评价一首歌曲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审美本身是私人化的,是具有主观性的,因为它受制于审美主体的过往经历和文化素质,以及客观环境对审美主体所产生的因人而异的影响。
而主观性极强的审美究竟存在客观上的高级和低级吗?我认为存在——美和审美有高低。
审美的高低一定存在于【专业】美学范围内。有学者说,许多优秀的作品虽然蕴含的审美体验各不相同,却遵循着共同的美学准则。找寻这种在一定范围内普遍适用的美学准则,对人类审美经验进行总结,从而揭示本应是“无法之法”的审美评价标准,评价美的“高低”,是美学教学工作者的任务,在音乐领域内,也应是一名真正优秀的乐评人的追求。
审美的高低也可能存在于听众【个体】的内心。一些人认为这首歌高雅,一些人听不进,一些人听着热热闹闹,一些人觉得俗气。当对于“美”的判断被表达出来的时候,和其它趣味判断一样,审美判断有权利寻求和期望他人的认同[1],借由其余认同者的身份来反向重塑自我文化特征。
然而,任何非专业领域的审美主体、任何无法用普遍适用的专业审美评价标准作评价的乐评人,都无权对于不认同的审美差异进行批判、攻击、定性音乐作品、唱作人,以及持有不同审美的其余个体。
简而言之,你不够专业,你的评价就仅作个人观点表达,或许具有参考和讨论价值,但不具专业上的说教价值。
太多乐评人拿不出乐理分析,至少还没有让读者接收到专业的审美评价准则,就已经开始用掺杂着过分主观的“感受”去定性音乐作品,用观后感冒充乐评。如果在音乐上都不尊重审美多样性的存在,如果你认为和你的审美相同的就是正确的高级的,和你的审美不同的就是错误的低级的,你喜欢的唱作人赢了就是公平,你不喜欢的唱作人把对手淘汰了就是剧本、资本、暗箱操作,那这世界太可怕了。
既不是能拿出专业乐理的乐评人,也不是音乐学院的教师,只是一名普通的网民,普通的听众,从你的主观审美判断而衍生出你定义的高级低级,并且想要通过你的定义来约束和指摘别人,这是无理的。
我想这就是上季中说过的:审美有高低之分,但不该有。也是第二季中被再度升华的:音乐不分高低输赢。
被反思的审美取向观——审美取向没有对错,有的只是多样,只是不同。
上一pa尚且可以讨论到审美的多样性,原本在音乐人和听众之间,听众才是被动的一方。正如李宗盛曾说:听众很无辜,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猪。而事实上,许多作品没有得到“被审美”的机会。
不被pick的音乐们,大多来自流量歌手和网络歌手。最矛盾的是,恰恰是这两类音乐,时常占据着各大音乐软件上的排行榜前列。
榜单存在的本意是让听众有机会利用大数据找到被市场普遍选择的音乐,在节目开播前,节目组找到了一些00后,圆桌讨论了这一话题。有人说,音乐榜单体现的不是质量,而是热度。很多问题可能无解,但我们需要一个讨论。
让歌手粉丝群体以外的一些听众不pick他们音乐的原因大致有三种:
1)对粉丝打榜动机的质疑:榜单第一的顶流歌手真的好听么?粉丝打榜究竟是出于对歌曲的喜爱,还是对idol的作品爱屋及乌,甚至没那么喜欢也支持?但这是一件无法评判对错的事。榜单本身赋予了用户打榜的权利,粉丝为自己的idol打榜应援天经地义。总不能因为人家人多就剥夺了他们作为听众的资格。
2)对流量群体或个别歌手本人有意见。对花花世界五花八门信息的汲取并没有扩大大家的包容度,反而让很多人变得狭隘。因为排斥这个人就去否定他音乐存在的合理性,这像极了“有罪推定论”。同理,粉丝爱屋及乌的“无罪推论”也一样。节目似乎也有意把这一点放大,在衍生和后采中屡次提及“偏见论”,虽有博眼球之嫌,但不见得不值得讨论。
当前的舆论环境和听众市场仿佛过于将偏见和流量捆绑,以至于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觉:歌曲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偏见。 s1王源曾说:请不要带着偏见,不要因为我是王源而否定我的歌。s2张艺兴也谈到:我想用舞台看看能不能改变大众对流量歌曲的看法。偏见论似乎是流量们的宿命,流量本身看起来也好像是一些歌手的原罪。其实不然。他们想表达的是,他们的作品希望被放到一个常规价值取向的讨论空间,在不囿于偏见的情况下探讨质量。舆论或许跑歪了,但敢于登上唱作人舞台的流量们最想focus的 其实是质量。
如何证明流量歌曲也有质量?有人把希望寄托于热搜、排行榜和销售额,也有人踏实努力,用作品为自己正名。粉丝拼销量、拼榜单、拼评分,抵不过唱作人对质量的多一分精进。与其说“原罪”是流量,不如说“原罪”是质量。偏见论固然有无理取闹的嫌疑,但唯一有义务打破原罪怪圈的,只有流量艺人自己。能掌控歌曲命运的,仍然只有流量歌手本人。
3)听了也觉得不好听。代表人物郑钧老师。
但是郑钧老师背了个大锅,本来觉得不好听这个事情可以归结到pa1小标题里面。并且作为专业音乐人,他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评价。但他似乎把前两点对流量的声讨和一并承担了…以至于很多“反流量家”们拿着郑钧老师的一句“音乐是屎”就到处抨击流量歌手以彰显自己的高贵。
《我是唱作人2》的初衷是让更多人参与探讨我们到底要pick什么样的音乐,找寻兼具“质量”与“流量”的可能性。这个初衷的实现与否在节目里已经得到了体现:“质量”与“流量”并非绝对对立、不能共存。有些榜单前列歌曲可能仍然是糟粕,但有些已经不是了。
唱作人2作为竞技类音综,难得地交叉了多种风格,这种曲风交叉强迫一些听众打破了“有罪滤镜”和“无罪滤镜”,让本来冲着听民谣去看节目的民谣爱好者“不得不”听了电子音乐,也让电音爱好者突然觉得,诶古风其实也蛮不错。更让唱作人有勇气直面大众听审和平时接触不到的“跨风格”同行,在专业的称赞与批评之间寻求真正的进步。节目尊重音乐审美的多样性,让音乐本身得到了公正讨论的机会,让不同审美回归到同一起跑线进行平等的交流。这种对于音乐的审美体验,对于热度歌手歌曲质量的展现,和对于审美是非观的思考,是《我是唱作人2》本身甚至高于原本它立意的可贵之处。
前两期看下来,我认为节目已经开始传达对听众的期望:别把自己的主观审美和主观取向视作绝对标准,更别用自我主张去过分肯定和否定别人,对流量一味批判,对批评一味拒绝。审美有自由,但是尊重艺术和艺术创作者,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毕竟尊重本身,关乎的不仅是音乐作品,更是自身的素养所在。
谨以此文,作自省用。期待《我是唱作人2》接下来的播出,听众和节目都从未停止进步。
[1] 《判断力批判》——伊曼努尔·康德
《我是唱作人2》第四期,Gai 的这首《兰花草》的歌词打动我内心了,忍不住放下手头的事情要来记录一下感想。
从结论上说,我最喜欢的不是这首歌里的 ”少年壮志“,而是这首歌里的 ”不言之愁“,以及 ”不言“ 之中透出来的倔强和坚持。这种倔强和坚持深深地唤起了我心中的共鸣。
然而歌的演绎略有偏差,以至于歌声和表演并没有足够打动我。这也是我想写文来讨论的原因。
首先要夸 Gai 真是演艺圈罕见的(现代)中国诗人。他作为 ”诗人“,并非体现在原创诗句的能力上,他主要是对古人佳句的融会和调整——我称 Gai 为 ”诗人“,主要是他有上佳的 ”诗兴“,把握得到文言诗词的文本审美和精神审美,这一点在当代不重视文化素质的演艺圈已经极其罕见了。
更重要的是,Gai 能把这种 ”诗兴“ 用上好的音乐 ”咏叹“ 出来。农业时代的作诗到落笔为止,而工业时代的诗不仅是多媒体(视觉、听觉)的,也是融合多种表演元素的,从歌声、配乐、舞美、表演甚至一直到穿着打扮。因为 ”诗兴“ 已经进化到 ”个性“,在人类高度物化、客体化的现代,年轻人需要各种各样的 ”个性“ 来感知到自己的主体存在。
《兰花草》这首歌最打动我的是歌词,但这里并非指刚夸讲过的 ”诗兴“,或者词的 ”文本审美“。而是指歌词所讲的故事和心境。
当 Gai 当年决定离开好兄弟,只身找寻出路时,他凭什么?"家中无富贵,口袋无财宝",唯一的东西就是他口袋里的 “兰花草”。他唯一的希望也是用 “兰花草” 换 “锦服”。
Gai 用 ”兰花草“ 隐喻人的才华,算是抓到了胡适当年作诗的立意。当然胡适是以教师的身份看的,兰花隐喻民间的人才,于山野中随处可见,但精心挑选培养之后,可以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而 Gai 则是拿兰花比自己,而且是一朵无人发掘、没有精心呵护的野花(”寒风终刺骨“),仍然怀着雄心壮志(”博得明月出,用兰花换锦服“)。
然而这也不是我喜欢歌词的地方。试着回到 Gai 当年出走的时候,问他一句,你凭什么认定自己 ”博得明月初,用兰花换锦服“ 呢?
其实他除了一腔热血之外,什么保证都没有。他在做一个非常冒险、冲动的事情,在旁人看来,是极为不明智的。
走的那天飘起了小雨,为了赶路我选择早起。山间里飘起了雾……
我看过所有郁郁不得志的人在下决心 ”出发“,奔向远方时,都跟人说是 ”为了赶路选择早起“。其实,有的是思绪万千无法安眠,有的是越拖得久怕自己越心虚、怕心中的勇气松懈掉。
歌词中的 Gai 在小雨和雾中早早地离开,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身上凉凉的。这时 Gai 唱到:
一路上有花香和鸟语,带着兄弟给我的好 beat 看我用 808 打底,再把裤子挎起 背上是山城烙印
嗯,一副很乐观,很有闯劲的感觉,还是年轻时 Gai 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就像是他在送别的伙伴面前展示自己的自信
下山去,下山去 林间小道做标记 用心听,用力取 挥手告别好兄弟
然后终于到了与伙伴告别的时候了。挥别了兄弟之后,歌词里的 Gai 又开始独白了,唱出自己的雄心壮志。
宝骏踏断命里刺 胭脂洒满暮光谷 他日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一段的音律非常贴切,都是前一句高,后一句平。歌词稍显拼凑,大而无当,但放在故事里反而很合适。因为在故事里,这是当年的 Gai 对自己人生的理想,有年轻人的青涩、大而无当都是很真实的。
接下来没有兄弟在身边,Gai 唱出了第二段
冲动了我,耽误了我 一扇门关闭了拴上了锁 钢做绞索,你关不到我 一把火点燃了干柴草垛
这是在回想出走的动机。比起他在兄弟们面前表露的自信满满,这一段更还原真实的动机。之前他走的那条路,因为某些 “缘故”(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 Gai 当年的历史)关闭了,激发了 Gai 的愤怒,也让他不甘忍受不公、不甘对人认输,才有奋发图强的冲动出走。
青莲居士点了我的脑壳 我跟他说没得东西好学 生老病死不再需要草药 七情六欲赐给我的宝座
“青莲居士” 和之前 “路过诗仙的墓” 对应,反应了故事中的 Gai 内心中的争论。以 “青莲居士” 为名,他心中有一种声音在质疑他不够理智的抉择,但他毅然表示要服从自己的内心冲动,而且不计代价(“不再需要草药”,颇有听天由命的感觉)。
除非黑白亲自唤 秦广自来勾 九灵归于兰花草 一命丧冥幽
这一段就奇怪了,黑白(无常)、秦广(王)、冥幽——Gai 之前对伙伴们说的是自信,对 “青莲居士” 说出的是自负。刚刚还是盛气凌人,怎么一转念提到的全部都是 “死” 呢?
其实,这才是故事里出走的 Gai 最真实的心境。虽然他凭着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冲动出走,但没有任何理性的证据可以确保他的未来。他踏入了一条风险极高的羊肠小路,而且很可能和无数怀才不遇的年轻人一样,直到走到悬崖边,才发现自己这条路是绝路。
而 Gai 如此心高气傲,他不愿忍受一些东西才负气出走,又向朋友和敌人们都夸下了海口;但他并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内心深处看清楚了走到绝路的可能性,只是这样的他无法为失败而妥协,因此他心中反反复复想到了 “死”。
于是,在终于 “下山去” 的那段路上,Gai 挥别了兄弟,心里虽然是热的,但身体被清晨的雾和雨打得凉凉的,在唱黑白、秦广和幽冥。
这时副歌又重复了一轮,心中的隐忧先放到了一边,开始抬头往前看继续赶路了。歌曲结束,这段故事也到此为止。
所以用我的话说,Gai 《兰花草》最打动我的地方,是那种 “胸怀壮志,如履薄冰” 的心境。他把心中对失败的隐忧全部压抑起来,可能眼睛里也因为克制而有一点湿润,但在送别的朋友面前表现的是满脸的骄傲、自信甚至自负。这就是 “倔强”。
《兰花草》这首歌最打动我的不是中国风,不是诗兴的审美,不是年轻人的壮志凌云,而是落魄者心中的倔强。我自己的一生都反复陷入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困境中,每一次都是如履薄冰地爬出来。这首歌里的故事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尽管歌词里颇有 “履霜,坚冰至” 的味道,但演唱者 Gai 现在的成绩是它很好的注脚。那条被旁人看作冒险的道路,Gai 最终成功了。尽管用 Gai 的视角,这种成功是以金钱名誉的成绩来界定的,但他的奋斗过程里仍然有 “君子自强不息” 的正能量。这首歌虽然为过去的 Gai 而写,但的确只能现在的 Gai 来唱。
然而,Gai 在这一期里的演绎,我觉得不够好。歌词本能够打动我,但表演并没有让我感受到应有的感动。
舞台上的表演,很帅气,很中国风,很有 Gai 的 Logo;但当旁边有乐队和专门和声的人协助歌手时,让我看不到那份一个人赶路 “孤独感”,从歌词里读到的心境和舞台上的表演是疏离的。
很显然,《唱作人2》舞台上的 Gai 已经功成名就,与其他选手谈笑风生,一派轻松,连胜负都没有看得那么重了。此刻的他想的主要是这一期可能出现的戏剧效果——上位区中位区的轮换——而不是当初 “我从山中来” 时如临深渊的感觉。
这首 Real talk 的歌没有特别 real 地 talk 出来。当然,即便如此,它也不应该输给另一首很套路、很一般的歌,那是另一回事了。
最后聊点文艺审美的话题。好的文艺作品,文本的审美非常重要,文本不够好就会淹没在无数竞品中。但它之所以能打动人、值得流传,还是因为“兴”,因为创作动机背后的故事。
第一次看电影《Coco》(寻梦环游记),听到 明星演唱《Remember me》那首歌时,我就差不多猜出了全部的剧情。因为明星把那首歌唱得慷慨豪迈,而歌词里却讲的是理想主义者的 “伤别离”,而且在歌词里 “离开” 和 “死亡” 是互文的。由此出发,剧情的走向都可以符合逻辑地推理出来。
第一次听黄莺演唱《十送红军》时,我也觉得惊艳;但和原唱一比差距就很大了。《十送红军》看起来是一首很柔美的歌,像情歌一样;但背后的情感却是担忧、不舍、悲怆、和壮烈的。反而电视剧《十送红军》明白了这首歌的道理。
说唱歌手的创作讲究 Real,必须有足够的生活经历打底,在经历里拥有足够强烈的情绪催生创作动机。Gai 的人生让他创作出很多好作品,他的故事在中文说唱这个主要由偶像、富家子弟、暴发户统治的文艺领域里,还是很有魅力的。
等他哪天有实力了,可以考虑学习 Eminem,用一部优秀的传记电影为自己最好的作品来做注脚,把作品里的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我觉得这才是当代商品类歌手有可能在文艺创作上达到的个人最高成就。果真有此一日,希望走到那一步时候的 Gai, 对金钱和名誉能够真的看得懂了。
看到第四期,终于忍不住想吐槽了,以及一些节目之外的延伸。
GAI那首被夸出花的《兰花草》,听了只觉得一脑门问号,改编下经典老歌,写几句似是而非的古风歌词就是有深度吗?“勤为好仕途”“兰花换锦服”“他日若遂凌云志”这种汲汲营营的口吻让我有本能的不适,还“化用”关汉卿的词,“等的是洛阳花,撰的是章台柳”,简直想问他真的知道章台柳是什么意思吗?当然也许人家就是想表达本意,那就只能说更让人感到不适了。从第一期的《烈火战马》开始,就早已被他浓浓的皇汉直男气熏到了,当时我看到的最好笑的一条评论是“GAI什么时候去演战狼3?”
张艺兴的作品表达的也是同样的主题,这不是他的问题,是整个华语流行乐坛都有问题,排行榜看过去都是流量偶像们花了大价钱做的歌,可是除了真金白银砸进去的粉丝们,没几个人真的记住了他们唱的什么。我觉得内地乐坛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相对落伍是限于技术条件所以流于粗糙,但至少当时的音乐人们还是有很多创意得到了表达,可现在做音乐的条件和资源比以前好了太多,却普遍写不出什么好歌了。我对属于这个世代的rap和电子乐并没有偏见,但放眼过去所有出道未出道的rapper们,不论是流水线打造出的练习生还是所谓的underground,翻来覆去换着不同的词,表达的都只是“老子有钱老子有兄弟老子有本事老子最牛,你们全部都得跪”,是不是也太苍白了?让人听了只觉得外强中干。没有生活的练习生这么唱也就罢了,被社会捶打多年后依然这么言之无物,就太对不起这本该有态度的音乐形式了。当然在一个在综艺节目里唱歌都要被改词的时代,也不可能苛求他们能像泰国那些rapper一样有勇气,但写一些看似狂妄实则最稳妥的内容并以此为real,不能不说真的很没水准。身为在民谣和摇滚盛行的年代成长起来的,见过什么叫热血和态度的人,真是感到很失望。
以上不是针对张艺兴的批评,张艺兴真的很努力,他的问题是不自信,即使成了顶流明星也还是。
郑钧是摇滚年代的遗老,说实话他这几首作品乍一听是挺俗套,但歌词拯救了他——对婚姻和中年人生的体会,对我是谁的追问,对青春的总结……确实是有年龄的人才能写出的,歌词其实也很平淡,但能让人陷入一些思考。《青春的葬礼》听demo时听到标题这两个关键词我觉得实在太俗了……但听到完整作品时,作为离青春已经有点距离的人,还是不由得一阵脊背发凉。该虚无的时候虚无,该愤怒的时候愤怒,该平和的时候平和,这就是生活带来的创作力。
我反而很看好00后的音乐人,去年的钱正昊,今年的刘思鉴,都有非常多的可能性。这一代从小接触更多音乐风格,有更开阔的眼界,不被规则限制,随意表达。只是如郑钧所言阅历太少,内容还有点虚,但值得期待。
陈粒马頔霍尊都挺好,不知为什么感觉霍尊有种“清爽的油腻”感,姑且算是中性评语吧。苏运莹的自我甚至胜过去年的曾轶可,只能说这个时代还没做好准备。我以前对隔壁老樊确实有点成见,网易云音乐随机推荐给我时都会切歌,没想到他也可以写出不那么套路的歌。和去年的高进刚好可以做个对照,可见网络歌手不见得永远是鄙视链底端的命运,还是要看自己是否有更多突破的可能。
唱作人2第三期陈粒的《自然环境》,中间的一段念白太绝了,在迷人的幻境感中塑造出了大量如晶体颗粒凝结又碎裂的自然细节,让人在窒息和释放中不断翻转。
当你觉得念白前几句还略显少女般矫情时,却随着最后一句「就是你给我营造的环境」和突然悬住的急停,整个灵魂被扑面而来的自由所震撼,就像在浩瀚的世界里,那些单纯美好的小幸福,却拥有无比巨大的能量。
那一个瞬间,甚至有一种永恒感,是任何比喻都无法形容的纯粹,让我想起前不久看的电影《温蒂妮》里,洄游涌动中心脏漏掉的一拍。